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国文学经典作品知识点汇编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5世纪)(一)《贝奥武夫》(*Beowulf*)作为古英语文学的巅峰史诗,《贝奥武夫》以斯堪的纳维亚传说为蓝本,讲述英雄贝奥武夫斩杀格伦德尔、其母及火龙的故事。其核心价值体现在:英雄观与命运观:贝奥武夫的“以勇气对抗命运”,既延续日耳曼民族的荣誉崇拜,又因基督教元素的渗入(如将怪物视为“上帝对人类罪恶的惩罚”),呈现出“异教英雄主义+基督教救赎观”的文化融合特征。语言与文体:全诗以头韵体(alliteration)写成,句式凝练庄重(如“格伦德尔的到来/如同黑夜的阴影”),是研究古英语语法、词汇的核心文本,为后世史诗创作奠定韵律范式。(二)杰弗里·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TheCanterburyTales*)这部“中世纪英国社会百科全书”以30位朝圣者的旅途故事为框架,开创了欧洲“框形叙事”的先河:社会镜像:通过骑士的侠义、修士的伪善、巴斯妇的世俗等人物群像,讽刺教会腐败(如《修士的故事》中修士与魔鬼的交易)、揭露市民阶层的虚荣(如《商人的故事》对婚姻的功利化解读),生动还原14世纪英国的阶层生态。语言革新:乔叟首次以伦敦方言(中古英语)取代拉丁语、法语进行文学创作,使英语从“宗教/贵族语言”转向“民族文学语言”,其韵律实验(如八行体、双韵体)直接影响莎士比亚、斯宾塞等后世作家。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6世纪-17世纪初)(一)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Hamlet*)哲学困境:“生存还是毁灭”(*Tobeornottobe*)的独白,将个体对生死、责任的思考推向存在主义高度——哈姆雷特的“延宕”并非懦弱,而是对“复仇本质”的理性审视:以暴力对抗暴力,是否会陷入新的罪恶循环?意象系统:“疯癫”是伪装(如哈姆雷特装疯试探叔父),也是真相的出口(奥菲利娅的真疯揭露人性虚伪);“疾病”(“丹麦是一所监狱”)隐喻社会道德的腐烂,“鬼魂”则成为“被压抑的罪恶”的视觉化呈现。《麦克白》(*Macbeth*)野心悲剧的三重驱动:女巫预言(命运诱惑)、麦克白夫人的怂恿(人性弱点)、自我放纵(道德溃败),共同构成“恶之花”的生长逻辑。如麦克白夫人洗手时的幻觉(“这双手再也洗不掉血迹了”),将“罪与罚”的宗教主题具象为心理恐怖。超自然意象:血渍、鬼魂、女巫营造哥特式氛围,强化“权力腐蚀人性”的批判——麦克白从“为国捐躯的英雄”堕落为“弑君篡位的暴君”,本质是野心对理性的吞噬。(二)埃德蒙·斯宾塞《仙后》(*TheFaerieQueene*)这部寓言史诗以亚瑟王传说为外壳,每卷对应一种新教美德(如第一卷“圣洁”、第二卷“节制”):道德教化与诗艺创新:通过骑士冒险故事(如红十字骑士战胜恶龙)传递宗教伦理,同时首创“斯宾塞诗节”(九行体,前八行五音步,第九行六音步,押韵*ABABBCBCC*),韵律绵密庄重,影响弥尔顿《失乐园》的史诗结构。三、17-18世纪文学(启蒙时期)(一)约翰·弥尔顿《失乐园》(*ParadiseLost*)这部史诗以《圣经》创世纪为蓝本,却赋予“堕落”以哲学尊严:撒旦的复杂性: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并非纯粹的恶魔,而是“伟大的失败者”——他的反抗宣言(“宁在地狱为王,不在天堂为奴”)暗含对17世纪英国革命的隐喻(弥尔顿曾支持克伦威尔共和),其“自由意志”的追求与亚当夏娃的“堕落选择”形成互文,探讨“神的正义”与“人的自由”的矛盾。语言风格:无韵体(blankverse)的运用,配合拉丁语化的长句(如“他的姿态/如同奥林匹斯山的高塔”),营造史诗的庄严感,使“堕落”成为一场“精神的奥德赛”。(二)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Crusoe*)现实主义奠基:笛福以商人鲁滨逊的荒岛求生为线索,细致描写工具制作、房屋搭建等过程(如“我用棕榈叶编织篮子,储存谷物”),开创“写实小说”先河,被视为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起点。殖民隐喻:鲁滨逊对“星期五”的“教化”,既是个体生存的需要,也暗含欧洲对殖民地的“文明输出”想象——“星期五”的语言学习、宗教皈依,本质是殖民主义“文化霸权”的微观投射。(三)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Gulliver’sTravels*)这部讽刺杰作以“小人国-大人国-慧骃国”的游历,解构启蒙时代的“理性神话”:政治讽刺:小人国的“高跟党vs低跟党”影射英国托利党与辉格党的纷争,大人国国王对欧洲战争的批判(“把火药送给野蛮人是极不道德的”),直指殖民扩张的荒谬。人性批判:慧骃国(马的国度)中,“耶胡”(Yahoos,人类)的贪婪、暴力与马的理性、节制形成对比,斯威夫特借此发问:“人类真的配得上‘理性动物’的称号吗?”四、浪漫主义时期文学(18世纪末-19世纪30年代)(一)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抒情歌谣集》(*LyricalBallads*)这部诗集的序言,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独立宣言”:诗学革命:华兹华斯提出“诗歌应写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反对新古典主义的“崇高题材”。如《丁登寺》通过自然景物的“记忆慰藉”,探讨“人与自然的精神共鸣”;柯勒律治《古舟子咏》以“信天翁诅咒”,揭示“伤害自然者必受惩罚”的生态伦理。超自然与现实的融合:柯勒律治的“超自然现实主义”(如《忽必烈汗》的“冰窟与阳光”),将梦境、传说转化为诗意的真实,影响后世魔幻现实主义。(二)拜伦《唐璜》(*DonJuan*)这部讽刺史诗以唐璜的冒险为线索,穿越欧洲多国:反英雄的成长:唐璜并非传统“好色之徒”,而是充满好奇心、在困境中成长的“普通人”——他在土耳其后宫的反抗(“我宁死也不做奴隶”)、在俄国宫廷的挣扎(“权力是最好的春药,也是最毒的毒药”),体现拜伦对“自由精神”的追寻。社会批判:通过唐璜的眼睛,拜伦讽刺贵族虚伪(如英国上流社会的假面舞会)、批判战争的荒谬(如滑铁卢战役的“英雄主义神话”),其“讽刺史诗”的形式直接影响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三)雪莱《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革命意象的双重性:西风既是“破坏者”(“你把枯叶像鬼魂般席卷”),也是“拯救者”(“请把我的诗魂,像枯叶般吹向人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隐喻,既指自然循环,也暗含对欧洲革命的希望。形式创新:terzarima(三行连锁押韵体,*ababcbcdc*...)的运用,使诗意如西风般流转,强化“运动与变革”的主题。(四)济慈《夜莺颂》(*OdetoaNightingale*)唯美主义先驱:济慈通过“夜莺的歌声”逃离现实的病痛与孤独,追求“美即永恒”的艺术境界(“美是真,真即美”)。如“我将在醉态中/随你沉入芬芳的黑夜”,以感官通感(视觉、听觉、嗅觉交织)构建沉浸式诗意空间。生死哲思:夜莺的“不朽歌声”与诗人的“必死肉身”形成对比,济慈在“艺术永恒”与“生命短暂”的张力中,完成对“存在意义”的叩问。五、维多利亚时期文学(19世纪30年代-20世纪初)(一)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ATaleofTwoCities*)历史小说的人道主义: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通过马内特医生、达尔内、卡顿的命运交织,批判贵族压迫(如厄弗里蒙地侯爵的暴行),同时歌颂“为爱人牺牲”的利他主义(卡顿的“我愿为你赴死”)。叙事张力:“复活”主题贯穿(马内特医生的精神复活、卡顿的生命复活),与“死亡”(断头台的恐怖)形成强烈对比,深化“黑暗中的光明”的主题。(二)夏洛蒂·勃朗特《简·爱》(*JaneEyre*)女性意识觉醒:简·爱的宣言“我和你灵魂平等”,打破维多利亚时代“女性依附”的社会规训——她的反抗不仅是爱情自主(拒绝罗切斯特的“情妇”身份),更是精神独立的追求(坚持家庭教师的职业尊严)。哥特与现实的融合:桑菲尔德庄园的神秘火灾、罗切斯特的“疯妻”伯莎,既营造悬疑氛围,也隐喻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囚禁”(伯莎是简·爱“被压抑的激情”的投射)。(三)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WutheringHeights*)哥特式悲剧的极致: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灵魂共生”(“我就是他的鬼魂”),突破浪漫主义的“唯美爱情”,展现爱与恨的极端张力——爱到极致是毁灭(凯瑟琳的死亡),恨到极致是永恒的纠缠(希斯克利夫掘墓的疯狂)。自然象征:呼啸山庄的狂风、荒原的荆棘,既是人物性格的外化(希斯克利夫的狂野),也是命运的隐喻(无法驯服的爱恨)。(四)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Tessofthed’Urbervilles*)命运悲剧的现代性:苔丝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被亚雷诱奸、被安琪抛弃),更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悲剧——阶级歧视(德伯家的“假贵族”身份)、宗教伪善(安琪的“道德洁癖”)、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摧毁(苔丝家的奶牛死亡)共同将她推向深渊。副标题的反讽:“一个纯洁的女人”(*APureWoman*)的副标题,挑战维多利亚时代的“贞操观”,哈代借此批判社会道德的双重标准。六、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初-中期)(一)T.S.艾略特《荒原》(*TheWasteLand*)碎片化与神话救赎:全诗以“荒原”意象象征一战后欧洲的精神荒芜,通过《金枝》《吠陀经》等神话体系,构建“死亡与重生”的救赎框架(如“雷霆的话”暗示宗教回归)。语言拼贴:融合拉丁语、德语、梵语等,插入儿歌、广告、书信等文本,形成“多声部”的现代性体验(如“玛丽啊,回来吧,到海滨来”的儿歌,与“我会在一把尘土中见到你”的宗教箴言并置)。(二)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Ulysses*)意识流与荷马史诗:以都柏林一天(1904年6月16日)对应《奥德赛》的十年漂泊,布鲁姆(奥德修斯)、斯蒂芬(忒勒马科斯)、莫莉(佩涅洛佩)的意识流动,解构“英雄史诗”,还原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如布鲁姆的中年危机、斯蒂芬的身份焦虑)。都柏林图景:通过食物、街道、流言等细节,将城市转化为“精神荒原”的微观样本,乔伊斯自称“为都柏林写了一本指南”。(三)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TotheLighthouse*)女性视角与时间哲学:以拉姆齐夫人的家庭聚会为核心,通过“窗”(现实时间)与“灯塔”(精神时间)的双线叙事,打破线性时间观,展现女性在家庭与自我之间的挣扎(如莉莉·布里斯科的绘画追求)。意识流的诗化:伍尔夫的意识流并非混乱,而是通过“瞬间的顿悟”(*epiphany*)捕捉生命的本质,如拉姆齐夫人对“爱与死亡”的突然领悟:“我们都在黑暗中摸索,唯有爱能照亮彼此。”(四)乔治·奥威尔《1984》(*NineteenEighty-Four*)反乌托邦预言:通过大洋国的“思想警察”“双重思想”(“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批判极权主义对语言、历史、人性的操控——“老大哥在看着你”成为现代社会监控文化的隐喻。人性反抗的微光:温斯顿与朱莉娅的地下爱情,是对“党”的规训的反抗,即使最终被同化(温斯顿喊出“我爱老大哥”),也证明“人性的爱与恨无法被彻底消灭”。实用附录:经典作品“考点式”总结作品核心主题典型手法/意象高频考点(文学考研/赏析)---------------------------------------------------------------------------------------------------------------《哈姆雷特》存在主义困境、复仇与道德独白、疯癫意象“延宕”的哲学内涵、“生存还是毁灭”《失乐园》自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酿酒厂安全教育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叉车证理论全国考试题库(含答案)
- 搅拌车司机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叉车科目一模拟考试题库及答案
-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 铁合金电极糊工操作知识竞赛考核试卷含答案
- 道路客运乘务员复试测试考核试卷含答案
- 栲胶浸提工岗前安全实践考核试卷含答案
- 喷涂喷焊操作工安全综合强化考核试卷含答案
- 激光头制造工安全风险评优考核试卷含答案
- 物理老师经验交流课件
- 煤矸石制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人教版信息技术七上《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听评课记录
- 2025年医院检验科人员招聘考试题目及答案
- 《民族区域自治法》课件
- 第11课《再塑生命的人》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店面库房管理办法
- 教师待岗管理办法
- 胸腹水常规解读
- 企业并购重组培训课件
- 数控锯床安全操作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