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 15-139-2018 地铁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_第1页
DBJ-T 15-139-2018 地铁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_第2页
DBJ-T 15-139-2018 地铁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_第3页
DBJ-T 15-139-2018 地铁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_第4页
DBJ-T 15-139-2018 地铁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广东省标准DBJ/T15-139-2018备案号J14225-2018地铁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Testingcodeforfirefacilitie2018-03-26发布2018-08-01实施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I地铁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DBJ/T15-139-201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4225-2018批准部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IV 12术语 23运营控制中心 43.1相关功能 4 44车站综合控制室(消防控制室) 4.1相关功能 54.2建筑防火 5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 65.1火灾报警控制器 65.2消防联动控制器 65.3火灾显示盘 65.4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 75.5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 75.6综合后备盘(IBP) 75.7系统布线 85.8点型感烟、感温火灾探测器 85.9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 85.10线型光束感烟探测器 5.11线型缆式/光纤感温探测器 95.12火焰(或感光)探测器和图像型火灾探测器 95.13可燃气体探测器 5.14手动火灾报警按钮 5.15火灾警报装置 5.16消防应急广播 5.17消防专用电话 5.18地铁火灾工况运作模式 6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6.1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6.2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 6.3测温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 V7消防给水 7.1室外消防给水 7.2消防水池 7.3高位消防水箱 7.4水泵接合器 8消火栓系统 8.1消防供水设施 15 8.3室外消火栓 8.4室内消火栓 8.5系统功能 9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9.1消防供水设施 9.2管网 9.4报警阀组 9.5水流指示器及信号阀 9.6系统功能 10细水雾灭火系统 19 10.2供水设备(泵组式) 10.3供水设备(瓶组式) 10.4区域控制阀 19 2111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 2 211.2水流指示器及信号阀 2 211.4喷头及高空水炮 23VI11.5智能型探测组件 23 11.7末端试水装置 2311.8智能灭火装置控制器 11.9系统功能 12雨淋、水幕及水喷雾灭火系统 2512.1消防供水设施 25 2512.3雨淋阀组 2512.5系统功能 13气体灭火系统 13.1储存装置 13.2气体灭火控制器 2813.4选择阀 28 13.7系统功能 14建筑灭火器 3015消防电源及其配电 3116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 16.1应急照明 16.2疏散指示标志 16.3智能型疏散指示系统 317防烟、排烟与事故通风系统 17.1自然排烟及机械防烟 17.2机械排烟 17.3事故通风 17.4加压送风机 17.5加压送风口及加压送风阀 3517.6排烟风机 17.7排烟口及排烟防火阀 VII17.8挡烟垂壁 17.9通风空调系统风管上的防火阀 17.10防排烟系统功能 18防火门、窗、门禁和防火卷帘 18.1防火门监控器 18.2防火卷帘控制器 18.3防火卷帘 18.4.1检测项目 20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 4020.1用户信息传输装置 4021.2监控中心 4020.3火警信息终端 4021检测结论判定规则 41按其在消防安全中的重要程度将子项中的检测项分为: 41A(关键项目)、B(主要项目)、C(一般项目)三个等级 4121.1子项评定 4121.2单项评定 21.3综合判定 4122检测项列表及判定等级 42附录A检测报告 A.1报告基本要求 A.2检测报告样本 10909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VIII 12Terms 23OperationsControlCenter 43.1RelatedFunction 43.2Buildingfireprevention 44StationControlRoom(FireControlRoom) 4.1RelatedFunctions 54.2Buildingfireprevention 55AutomaticFireAlarmSystem(FAS) 6 65.2firefightinglinkagecontroller 65.3FireDisplayPanel 65.4FireControlRoomGraphicDispla 75.5Flammablegasalarmcontroller 75.6IntegratedBackup(IBP) 75.7SystemCabling 85.8pointtypesmokeandheatdetector 5.9AspiratingSmokeDetector 85.10LinearBeamSmokeDetector 95.11LinearCable/FiberTemperatureDetector 95.12Flame(orPhotosensitive)DetectorandImageTypeFireDetector 95.13CombustibleGasDetector 95.14ManualFireAlarmButton 95.15firealarmdevice 5.16FireEmergencyBroadcasting 5.17FirefightingPhone 5.18OperationModeofSubwayFireOperatingCondition 6Electricalfiremonitoringsystem 6.1Electricalfiremonitoringsystem 6.2Residualcurrentelectricalfiremonitoringdetector 6.3temperature-typeelectricalfiremonitoringdetector 7Firewatersupply 7.1OutdoorFireWaterSupply 7.2FirePool 7.3HighFireTanks IX7.4Pumpadapters 8Hydrantsystem 8.1FireWaterSupplyFacilities 8.2PipeNetwork 8.3OutdoorFireHydrant 8.4IndoorFireHydrant 8.5SystemFunctions 9AutomaticSprinklerSystems 9.1FireWaterSupplyFacilities 9.2PipeNetwork 9.3Sprinklers 9.4AlarmValves 9.5WaterFlowIndicatorsandSignalValves 9.6SystemFeatures 10WaterMistFireExtinguishingSystem 10.2WaterSupplyEquipment(PumpGroup) 10.3WaterSupplyEquipment(BottlePack) 10.4AreaControlValves 10.5Sprinklers 20 2010.7PipeNetwork 2010.8ProtectionArea 2010.9SystemFeatures 2111LargeSpaceSmartActiveSprinklerSystems 2211.1FireWaterSupplyFacilities 2211.2WaterFlowIndicatorsandSignalValves 2211.3PipeNetwork 211.4SprinklersandAirCannon 2311.5IntelligentProbeAssembly 2311.6Solenoidvalve 2311.7TerminalWaterTester 2311.8IntelligentFireExtinguisherControlle 2411.9SystemFunctions 2412Rain,WaterCurtainandWaterSprayExtinguishingSystem 2512.1FireWaterSupplyFacilities 2512.2PipeNetwork 25X12.3DelugeValves 25 25 2613GasExtinguishingSystems 27 2713.2GasFireController 27 28 2813.5PipeNetwork 2813.6ProtectionArea 28 2914Buildingfireextinguishers 15FireProtectionPowerSupplyandItsDistribution 16Fireemergencylightingandevacuationinstructions 16.2Evacuationindicator 16.3IntelligentEvacuationIndicatorSystem 17Smoke,smokeandaccidentventilationsystems 17.1NaturalSmokeandMechanicalSmokeProtection 17.2MechanicalSmokeExtraction 17.3Accidentventilation 17.4Pressurizedairblower 17.5Pressurizedairinletandpressurizedairsupplyvalve 17.7Smokeexhaustandsmokedamper 3517.8Smokebarrie 17.9Firedampersontheductsof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systems 17.10SmokeControlSystemFeatur 18Firedoors,windows,accesscontrolandfireshutter 18.2FireProtectionCurtainController 18.6FireWindow 19Elevatorsandescalators XI19.1Elevator 19.2Escalators 20UrbanFireProtectionRemoteMonitoringSystem 4020.1UserInformationTransmissionDevice 4021.2MonitoringCenter 4020.3FireInformationTerminal 4021Testconclusionsandrules 41Accordingtoitsimportanceinfiresafety,theitemsinthesub-itemsaredividedinto: 41A(keyproject),B(mainproject),C(generalproject)threelevels 41 4121.2Individualassessment 4121.3ComprehensiveJudgment 4122DetectionItemListandDecisionLevel 42AppendixATestReport A.1Basicreportingrequirements 108A.2Sampletestreport 109Specificationworddescription SpecificationReferenceList 11.0.1为了规范广东省地铁消防设施的检测工作,为消防验收和消防机构的监督检查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及已投入使用的地铁消防设施的检测。包含地面站、地下站、高架站、区间隧道及车辆段、停车场、变电所(与地铁相连的附属设施不包括在本范围内)。1.0.3各消防设施的组件和设备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具有出厂产品合格证,消防产品应具有符合法定市场准入规则的证明文件。1.0.4地铁消防设施检测侧重与消防相关设施的功能性检测、完整性检测和用常规仪器进行的系统性能检测,不包括消防产品的检测。1.0.5除线路、管路按每防火分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处进行检测外,其余子项应按附录中的检测项实施全数检测。1.0.6地铁消防设施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一般要求各检测项目相关功能也应符合现行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及消防设计文件的规定。22.0.1地铁消防设施检测Thesubwayfirecontrolfacilities针对地铁及其相关附属建(构)筑物内的运营控制中心及车站综合控制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给水、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细水雾灭火系统、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建筑灭火器、消防电源及其配电、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防烟和排烟设施、防火门窗和防火卷帘、电梯和扶梯等与消防相关设施进行消防专项检测、探测、安全隐患诊断和检查,并进行整体的功能和性能检测和验证,以确定地铁消防设施达到规范及规定的要求,预防和避免火灾发生,为用户消除火灾隐患,为消防和其它监督机构提供依据,所开展的系列活动。2.0.2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uildingautomaticsystem(BAS)针对地铁建筑物内的通风与空调及防排烟、给排水、照明、乘客导向、自动扶梯及电梯、防淹门等建筑设备和系统进行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的系统。2.0.3综合监控系统integratedsupervisoryandcontrolsystem(ISCS)将多种自动化系统的监控层整合成统一的分布式软硬件系统平台,实现各集成和互联系统信息整合、共享及跨系统联动和控制,具有综合监视、操作和控制功能的自动化系统。2.0.4运营控制中心operationcontrolcenter(OCC)调度人员通过使用通信、信号、综合监控(电力监控、环境与设备监控、火灾自动报警等)、自动售检票等中央级系统操作终端设备,对地铁全线(多线或全线网)列车、车站、区间、车辆基地及其他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集中监视、控制、协调、指挥、调度和管理的场所,简称控制中心。2.0.5联络通道connectingbypass连接同一线路区间上下行的两个行车隧道的通道或门洞,在列车于区间遇火灾等灾害、事故停运时,供乘客由事故隧道向无事故隧道安全疏散使用。2.0.6单项individualsystemofbuildingfireprotectioninstallation由若干使用性质或功能相近的子项组成的涉及消防安全的项目。如建筑内部装修防火、防火防烟分隔、防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排烟系统等。2.0.7子项subassemblyoffireprotectionsystem组成防火设施、灭火系统或使用性能、功能单一的涉及消防安全的项目。如火灾探测器、安全出口、防火门等。2.0.8检测项目、检测项testitems、oneofalltherequirementsofsubassemblyoffireprotectionsystem指主要检测(包含但不限于)的功能性内容;影响子项符合性判定的、属于子项若干技术要求中的某一具体指标、要求。如火灾探测器(子项)的报警功能(检测项)、保护面积(检测项)、安装质量 (检测项)等。32.0.9完好率therateofsubassemblyoffireprotectionsystemingoodcondition指子项中同类别检测项的合格数量(如A级、B级、C级)与对应检测项总数量的比值(%)。43运营控制中心3.1相关功能3.1.1检测项目1地铁线路应设运营控制中心,运营控制中心(包括线网指挥中心、后备控制中心)应兼作防灾和应急指挥中心,并应具备防灾和应急指挥的功能。2运营控制中心应实现对全线路管辖范围内的消防设施(含车站、区间、控制中心、车辆基地、列车、主变电所等)和车站级消防监控系统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3运营控制中心中央控制室内应设置全线(消防专用和兼用)中央级消防监控系统,中央级消防监控系统应包括中央级综合监控(含火灾自动报警、环境与设备监控等)系统、中央级通信(无线通信、专用电话、广播、视频监控、乘客信息等)系统、及可直接报警的外线电话;中央级综合监控还应具有监控和管理全线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消防电源监视等系统和设备的监视功能,具有相关系统和设备的组合功能;并能接收列车火灾信息,实现对列车的通话和广播功能,调看列车视频监控信息等。3.2.1检测项目1控制中心应避开高温、潮湿、烟气、多尘、有毒、腐蚀等气源和污染源;应避开易燃、易爆、噪声和振动源;应避开强电磁干扰源等,并应设于污染源的上风向,同时应利用有利的地形和环境或采取相应设施隔离。2运营控制中心应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与其他用途的建筑合建时,应设独立的进出口通道,并应确保运营控制中心用房的独立性和安全性。54车站综合控制室(消防控制室)4.1相关功能4.1.1检测项目1地铁车站宜设车站综合控制室,车站综合控制室应兼车站消防控制室,对管辖范围内的车站和区间的消防(系统和设备等)设施进行监控和管理;车辆基地和控制中心大楼应设消防控制室,对管辖范围内的消防设施进行监控和管理;各消防控制室应纳入运营控制中心实现集中监控和管理。2车站综合控制室内应设置(消防专用和兼用)车站级消防系统,车站级消防系统应包括车站级综合监控(含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联动控制器、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环境与设备监控图形显示、综合后备控制盘等)系统、车站级通信(无线通信、专用电话、广播、视频监控、乘客信息等)系统、及可直接报警的外线电话;车站级综合监控还应具有监控和管理全站和相邻区间的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消防电源监视等系统和设备的功能,并具有相关系统和设备的组合功能。3车站综合控制室(消防控制室)应能监控保护区域内的火灾探测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消火栓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消防电源、消防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防烟排烟与事故通风系统、防火门窗与防火卷帘、消防通信等各类消防系统和设施,并应显示各类消防设施的动态信息和消防管理信息。4.2建筑防火4.2.1检测项目1车站综合控制室(消防控制室)应采取防水淹的技术措施。2车站综合控制室(消防控制室)疏散门应直通安全出口。3车站综合控制室(消防控制室)送、回风管的穿墙处应设防火阀。6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5.1火灾报警控制器5.1.1检测项目1应能接收火灾报警触发器件的火灾报警信号,发出火灾报警声、光信号,指示火灾发生部位,记录火灾报警时间,同时应能发出火灾模式指令。2当发生相关的故障信号时控制器应在100s内发出故障声、光信号,并应显示故障部位。3故障状态时仍能报火警。4火灾报警声信号应能手动消除,当再有火警信号输入时,应能再次启动。5消音、复位、检查屏蔽功能应正常。6主电源严禁使用电源插头连接,不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和过负荷保护装置,应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应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当主电源断电时,能自动转换到备用电源。5.2.1检测项目1消防控制控制器在接收到火灾报警信号后,应在3s内按设定的控制逻辑向各相关的受控设备发出联动控制信号,并接受相关设备的联动反馈信号。2消防水泵、专用防烟和排烟风机的控制设备除应采用联动控制方式外,还应在消防控制室设置手动直接控制装置。3当发生相关的故障信号时,消防联动控制器应在100s内发出故障声、光信号。4消防联动控制器(BAS或PSCADA)应具有切断火灾区域及相关区域的非消防电源的功能。5主电源严禁使用电源插头连接;不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和过负荷保护装置;应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应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当主电源断电时,能自动转换到备用电源。5.3.1检测项目1应在接收与其连接的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的火灾报警信号后3s内发出火灾报警声、光信号,显示火灾发生部位;火灾报警光信号应保持至火灾报警控制器复位。2在发生相关的故障时火灾显示盘应在100s内发出故障声、光信号;在接收到与其连接的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火灾报警信号后3s内发出火灾报警声、光信号,显示火灾发生部位。73当主电源断电时,应能自动转换到备用电源。5.4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5.4.1检测项目1应能完整显示系统区域覆盖模拟图和各层平面图,并应明确指示出报警区域、主要部位和各消防设备的名称和物理位置。2火灾报警控制器和消防联动控制器分别发出火灾报警信号和联动控制信号时,显示装置应在3s内接收并准确显示相应信号的物理位置,并能优先显示火灾报警信号相对应的界面。3应能接收控制器及其他消防设备发出的故障信号,并在故障信号输入100s内显示故障状态信息。4与控制器及其他设备之间不能正常通信时,应在100s内发出与火灾报警信号有明显区别的故障声、光信号。5故障或联动显示状态时,输入火灾报警信号,显示装置应能立即转入火灾报警平面的显示。6多报警平面显示状态下,各报警平面应能自动和手动查询,并应有总数显示,且应能手动插入使其立即显示首次火警相应的报警平面图。7在接收到系统的火灾报警信号后10s内将报警信号传送给监控中心;应能接收监控中心的查询指令并将相应信息传送到监控中心。5.5.1检测项目1控制器应能接收报警触发器件的报警信号并应在10s内发出报警声、光信号,指示报警部位,记录报警时间。2当发生相关的故障时控制器应在100s内发出声、光故障信号。3消音、复位、屏蔽功能应正常。4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的报警信息和故障信息应在消防控制室显示,且与火灾报警信息的显示应有5主电源严禁使用电源插头连接,不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和过负荷保护装置,应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应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当主电源断电时,能自动转换到备用电源。5.6.1检测项目81应支持在设备故障或火灾等情况下,车站的关键手动控制功能并宜具备消防泵控制、排烟系统模式控制、自动检票机和门禁释放功能、站台门打开、电扶梯停止控制功能。2主电源严禁使用电源插头连接,不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和过负荷保护装置,应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应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当主电源断电时,能自动转换到备用电源。5.7系统布线5.7.1检测项目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供电线路、联动控制线路应采用耐火铜芯电线电缆,传输线路应采用阻燃或阻燃耐火电线电缆。2消防控制、通信、报警线路明敷时应采用金属管、可挠(金属)电气导管或金属封闭线槽保护(矿物绝缘类不燃性电缆可直接明敷)。3系统内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类别的线缆不应穿在同一根保护管中,当合用同一线槽时,线槽内应有隔板分隔。4电缆井、管道井应在每层楼板处采用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材料或防火封堵材料封堵。5.8.1检测项目1感烟或感温后,探测器应能发出火灾报警信号且报警部位应正确。2感烟火灾探测器、感温火灾探测器的安装间距,探测器的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应符合相关要求。3在宽度小于3m的内走道顶棚上设置点型探测器时,宜居中布置。感温火灾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0m;感烟火灾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5m;探测器至端墙的距离不应大于探测器安装间距的5.9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5.9.1检测项目1探测区域不应跨越防火分区。2采样孔的间距不应大于相同条件下点式感烟探测器的间距。3在采样管末端(最不利处)采样孔加入试验烟,探测器或其控制装置应在120s内发出火灾报警信号。4报警响应时间不应大于60s。5火灾报警信号、故障信号等信息应传给火灾报警控制器及消防联动控制器。95.10线型光束感烟探测器5.10.1检测项目1相邻两组线型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4m。2探测器至侧墙水平距离不应大于7m,且不应小于0.5m。3对射光束的减光值达到1.0dB~10dB时,应在30s内向火灾报警控制器输出火警信号且报警部位应正确。5.11线型缆式/光纤感温探测器5.11.1检测项目1相邻探测器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宜大于3m。2应在试验热源下动作并向火灾报警控制器输出火警信号且报警部位应正确。5.12火焰(或感光)探测器和图像型火灾探测器5.12.1检测项目1应在试验光源作用下、在规定的响应时间内能发出报警信号且报警部位应正确。2撤消光源后,探测器的复位功能应正常。3报警部位应正确。5.13.1检测项目向探测器释放对应的试验气体,探测器应在30s内响应且报警部位应正确。5.14手动火灾报警按钮5.14.1检测项目1从一个防火分区的任何位置到最邻近的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步行距离≤30m;地下区间隧道(单洞)内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间距≤50m。2使报警按钮动作,报警按钮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且报警部位应正确。5.15火灾警报装置5.15.1检测项目1声压级不应小于60dB,在环境噪声大于60dB的场所,其声压级应高于背景噪声15dB。2确认火灾后,应启动建筑内的所有火灾声光警报器。5.16消防应急广播5.16.1检测项目1在环境噪声大于60dB的场所设置的扬声器,在其播放范围内,最远点的播放声压级应高于背景噪声15dB。2当确认火灾后,应同时向全楼/全站进行广播。3消防应急广播与普通广播或背景音乐广播合用时,应强制切入消防应急广播。4扩音机仪表、指示灯显示正常,开关和控制按钮动作灵活;监听功能正常。5.17消防专用电话5.17.1检测项目1消防水泵房、发电机房、配变电室、计算机网络机房、主要通风和空调机房、防排烟机房、灭火控制系统操作装置处或控制室、企业消防站、总调度室、消防电梯机房及其他与消防联动控制有关的且经常有人值班的机房应设置消防专用电话分机。2设有手动火灾报警按钮或消火栓按钮等处,宜设置电话插孔。3消防控制室/车站综合控制室与所有消防电话、电话插孔之间互相呼叫与通话语音应清晰。5.18地铁火灾工况运作模式5.18.1检测项目1FAS系统应能发布火灾模式指令并控制专用消防设备(防火卷帘、电动挡烟垂壁自动降落等)。2BAS系统应执行相应的控制程序(相关防烟、排烟风机启动,电梯迫降、切断非消防电源、点亮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等)。3ISCS系统应控制车站火灾消防应急广播、车站火灾场景的视频和乘客信息系统的火灾信息发布功4综合后备盘(IBP)应具有消防泵控制、排烟系统模式控制、自动检票机释放功能、门禁释放功能、电扶梯停止控制功能、站台门开门控制功能。6电气火灾监控系统6.1.2检测项目1设有消防控制室时,电气火灾监控器应设置在消防控制室内或保护区域附近;未设消防控制室时,应设置在有人值班的场所。2监控器应能接收来自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的监控报警信号,并在10s内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指示报警部位,显示报警时间,并予以保持至监控设备手动复位。3当发生相关的故障时控制器应在100s内发出与监控报警信号有明显区别的声、光故障信号,显示故障部位。4在设置消防控制室的场所,电气火灾监控器的报警信息和故障信息应反馈至消防控制室,且与火灾报警信息的显示应有区别。5主电源严禁使用电源插头连接,不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和过负荷保护装置,应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应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当主电源断电时能自动转换到备用电源。6.2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6.2.1检测项目当被保护线路剩余电流达到报警设定值时,探测器应在30s内发出报警信号,点亮报警指示灯;探测器报警值宜为300mA~500mA且报警部位应正确。6.3测温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6.3.2检测项目当被监视部位温度达到报警设定值时,探测器应在40s内发出报警信号,点亮报警指示灯且报警部位应正确。7消防给水当采用市政管网直接供水时,应采用两路市政给水网供水(室外消火栓设计流量≤20L/s时可采用一1消防水池自动补水设施应正常。2消防水池有效容积、格数应符合规范及设计的要求。3消防用水与其他用水共用水池应采取确保消防用水量不作他用的技术措施。1消防水箱有效容积应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并应满足初期火灾消防用水量的要求。2消防水箱在屋顶露天设置时,水箱的人孔以及进出水管的阀门等应采取锁具或阀门箱等保护措施。3消防水箱自动供水设施应正常。4消防水箱进水管管径不应小于DN32。5消防用水与其他用水共用水池时应采取确保消防用水量不作他用的技术措施。7.4水泵接合器1水泵接合器应设在室外便于消防车使用的地点,且距室外消火栓或消防水池的距离不宜小于15m,并不宜大于40m。2水泵接合器设置的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3水泵接合器处应设置永久性标志铭牌,并应标明供水系统、供水范围和额定压力。4水泵接合器止回阀的安装方向应使消防用水能从水泵结合器进入系统。5公称通径100mm的接合器应选用DN65mm外螺纹固定接口;公称通径150mm的接合器应选用DN80mm外螺纹固定接口。8消火栓系统8.1消防供水设施8.1.1检测项目1消防水泵设置及选型应满足消防给水系统的流量和压力需求。2消防水泵应设置备用泵。3消防主泵不能正常投入运行时,应自动切换启动备用泵。4消防水泵不应设置自动停泵的控制功能,应能手动启停和自动启动。5消防水泵、稳压泵应设置就地强制启停泵按钮,并应有保护装置。6稳压泵应满足系统自动启动和管网充满水的要求,启动运行应正常,启泵与停泵压力应符合设定值,压力表显示应正常。7消防控制室或值班室应能显示稳压泵的运行状态。8消防控制室内的消防联动控制器应直接手动控制消防泵的启动、停止。9气压水罐有效容积、气压、水位及设计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8.2管网8.2.1检测项目1管材、管件表面应无裂纹、缩孔、夹渣、折叠和重皮。2向室内外环状消防给水管网供水的输水干管、一组消防泵向环状管网的输水干管均不应少于2条,当其中一条输水管发生故障时,其余输水管应仍能供应全部消防给水设计流量。3采用接触轨供电时,地下区间消防给水干管宜设置在接触轨的对侧。4室内给水管道上应按规范及设计要求设置相关阀门且应有明显启闭标志。8.3.1检测项目1室外消火栓保护半径不应大于150m,间距不应大于120m,宜沿建筑周围均匀布置。2室外消火栓距路边不宜小于0.5m,并不应大于2.0m。3室外消火栓压力从地面算起不应小于0.10MPa。8.4室内消火栓8.4.1检测项目1消火栓外观应无加工缺陷、机械损伤。2栓口安装高度距地面高度宜为1.1m。3地下车站室内消火栓应保证每个防火分区同层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任何部位,单口单阀消火栓间距不应大于30m,双口双阀消火栓间距不应大于50m。4地下区间隧道(单洞)内消火栓间距不应大于50m,人行通道内消火栓间距不应大于30m。5地下区间可不设消火栓箱,应放在邻近车站站台端部专用消火栓箱内。6车站、车辆基地应设置消防软管卷盘或轻便消防龙头。8.5系统功能8.5.1检测项目1消火栓按钮不宜作为直接启动消防泵的开关,其动作信号应作为报警信号及启动消火栓泵的联动触发信号,由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控制消火栓泵的启动。2消火栓动压不应大于0.5Mpa。3地下车站消火栓充实水柱不应小于10m。9.1.1检测项目1消防水泵设置及选型应满足消防给水系统的流量和压力需求。2消防水泵应设置备用泵。3消防主泵不能正常投入运行时,应自动切换启动备用泵。4消防水泵不应设置自动停泵的控制功能,应能手动启停和自动启动。5消防水泵、稳压泵应设置就地强制启停泵按钮,并应有保护装置。6稳压泵应满足系统自动启动和管网充满水的要求,启动运行应正常,启泵与停泵压力应符合设定值,压力表显示应正常。7消防控制室或值班室应能显示稳压泵的运行状态。8消防控制室内的消防联动控制器应直接手动控制消防泵的启动、停止。9气压水罐有效容积、气压、水位及设计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9.2.1检测项目1管材应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管材应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表面应无裂纹、缩孔、夹渣、折叠和2镀锌钢管应采用螺纹、沟槽式管接头或法兰连接。3报警阀后的管路不应设置其他用水设施。4管路末端试水装置处应设置专用排水设施。5配水干管、配水管应做红色或红色环圈标志以区别其他管道。6中危险级场所配水管DN100控制喷头数量不应超过64只。9.3.1检测项目1喷头安装牢固、整齐、玻璃球无污损、无渗漏,不得有变形和附着物、悬挂物。2大于80cm的闷顶和技术夹层,当其内有可燃物时,应在闷顶或技术夹层内设置上喷。9.4报警阀组9.4.1检测项目1报警阀组中心距地面高度1.2m。2报警阀组正面距墙不小于1.2m。3连接报警阀进出口的控制阀应采用信号阀,消防控制室应能显示其关闭状态,当不采用信号阀时控制阀应设锁定阀位的锁具。4报警阀压力开关动作信号应反馈至消防联动控制器。5消防水箱出水管应设止回阀,并应与报警阀入口前管道连接。6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中设有2个及以上报警阀组时,报警阀组前宜设环状供水管道。9.5水流指示器及信号阀9.5.1检测项目1除报警阀组控制的喷头只保护不超过防火分区面积的同层场所外,每个防火分区、每个楼层均应设水流指示器。2水流指示器信号线应加金属保护管保护,其动作信号应反馈至消防联动控制器。3信号阀应安装在水流指示器前的管道上。4信号阀应全开,启闭信号应反馈至消防联动控制器。9.6系统功能9.6.1检测项目1开启最不利点末端试水装置阀的压力表读数不小于0.05Mpa。2应由报警阀压力开关的动作信号作为触发信号直接控制启动喷淋消防泵,联动控制不应受消防联动控制器处于手、自动状态的影响。3开启末端试水装置阀门后,消防水泵应在5min内正常启动运行。4干式系统-配水管充水时间不宜大于1min。5预作用系统-配水管充水时间不宜大于2min。1储水箱应采用密闭结构,并应采用不锈钢或其他能保证水质的材料制作。2储水箱应具有防尘、避光的技术措施。3储水箱应具有保证自动补水的装置,并应设置液位显示、高低液报警装置和溢流水、透气及放空1应设置独立的水泵,水泵的流量、压力应满足系统和设计要求。2泵组应设在防护区外的专用设备间内。3应设置备用泵。4主、备用泵应具有自动切换功能。5火灾报警联动控制系统应能远程启动水泵。6泵的启动和停止的动作信号应反馈至消防联动控制器。10.3供水设备(瓶组式)1储水容器内的水充装量和储气容器内氮气或压缩空气的储存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2应按设计要求确定瓶组的安装位置。3储水容器、储气容器均应设置安全阀。4瓶组启动和停止的动作信号应反馈至消防联动控制器。5火灾报警联动控制系统应能远程启动瓶组。10.4区域控制阀10.4.1检测项目1开式系统应按防护区设置分区控制阀。202开式系统控制阀应具有接收控制信号实现启动、反馈阀门启闭或故障信号的功能。3闭式系统分区控制阀应带开关锁定或开关指示,分区控制阀及其前后的阀门均应处于常开。4闭式系统每个分区控制阀后的管网应设置试水装置及其压力表。1开式系统的喷头布置应能保证细水雾喷放均匀并完全覆盖保护区域。2闭式系统的喷头布置应能保证细水雾喷放均匀,完全覆盖保护区域,喷头感温组件与顶棚或梁底的距离不宜小于75mm,并不宜大于150mm。1储水箱进水口应设置过滤器。2储水箱出水口或控制阀前应设置过滤器。3过滤器材质应采用不锈钢、铜合金等。10.7管网1管材应采用冷拔法制造的不锈钢钢管,其性能和工作压力应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2管道应采用与管道材质相同的连接件。3支吊、架间距应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4管道穿过楼板处应安装套管,套管应高出地面50mm。1防护区或保护场所的入口处应设置声光报警装置。2防护区或保护场所的入口处应设置系统动作指示灯。3防护区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并能自动关闭。4开式系统在消防控制室内和防护区入口处,应设置系统手动启动装置。5手动启动装置和机械应急启动装置应能在一处完成系统启动的全部操作,并应采取防止误操作的21措施设置。6设置在有爆炸危险环境中的系统,其管网和组件应采取静电导除措施。10.9.1检测项目1瓶组系统应具有自动、手动和机械应急操作三种控制方式,其机械应急操作应能在瓶组间内直接手动启动系统。2泵组系统应具有自动、手动控制方式。3开式系统的自动控制应能在接受到两个独立的火灾报警信号后自动启动。4闭式系统的自动控制应能在喷头动作或开启末端试水装置后,由动作信号反馈装置直接连锁自动启动泵组。5同一防护区内使用多组瓶组应能同时启动,其动作响应时差不应大于2s。6全淹没应用方式的防护区内,影响灭火效果的开口宜在系统动作时联动关闭,不能自动关闭时,宜在该开口部位的上方增设喷头。7系统启动时,应联动切断带电保护对象的电源,并应同时切断或关闭防护区内或保护对象的可燃气体、液体或可燃粉体的设备和设施。8火灾报警联动控制系统应能远程启动水泵或瓶组、开式系统分区控制阀。9打开试水阀或模拟火灾信号启动系统,分区控制阀、泵组或瓶组应能及时动作并发出相应的动作信号,报警装置应能自动发出报警信号,相应场所入口处的警示灯应动作。2211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1消防水泵设置及选型应满足消防给水系统的流量和压力需求。2消防水泵应设置备用泵。3消防主泵不能正常投入运行时,应自动切换启动备用泵。4消防水泵不应设置自动停泵的控制功能,应能手动启停和自动启动。5消防水泵、稳压泵应设置就地强制启停泵按钮,并应有保护装置。6稳压泵应满足系统自动启动和管网充满水的要求,启动运行应正常,启泵与停泵压力应符合设定值,压力表显示应正常。7消防控制室或值班室应能显示稳压泵的运行状态。8消防控制室内的消防联动控制器应直接手动控制消防泵的启动、停止。9气压水罐有效容积、气压、水位及设计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1除报警阀组控制的喷头只保护不超过防火分区面积的同层场所外,每个防火分区、每个楼层均应设水流指示器。2水流指示器信号线应加金属保护管保护,其动作信号应反馈至消防联动控制器。3信号阀应安装在水流指示器前的管道上。4信号阀应全开,启闭信号应反馈至消防联动控制器。1管材及压力等级应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表面应无裂纹、缩孔、夹渣、折叠和重皮。2室内管道应采用沟槽式、丝扣或法兰连接。3穿楼板或防火墙套管与管道间隙处理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填塞密实。4管径大于等于50mm时,每段配水管设置的防晃支架不应少于一个。2311.4喷头及高空水炮1平天花或平梁底吊顶设置的大空间大流量喷头设置场所最大净空高度不应大于25m。2平天花或平梁底吊顶设置的扫描射水喷头设置场所最大净空高度不应大于6m。3平天花或平梁底吊顶设置的高空水炮设置场所最大净空高度不应大于20m。11.5智能型探测组件1智能型探测组件应平行或低于天花、梁底、屋架底和风管底安装。其周围不应有影响探测视角的障碍物。2大空间智能灭火装置的智能型探测组件与大空间大流量喷头为分体式设置时,一个智能型探测组件最多可覆盖4个喷头(喷头为矩形布置时)的保护区。3自动扫描射水灭火装置和自动扫描射水高空水炮灭火装置的智能探测组件与扫描射水喷头(高空水炮)为一体设置时,一个智能型探测组件只控制1个喷头(高空水炮)。4智能型探测组件安装高度应与喷头或高空水炮的安装高度相同。1电磁阀在不通电条件下处于关闭状态。2电磁阀应安装在喷头附近的水平配水支管上;管道的水流方向与电磁阀体上要求的水流方向一致。3电磁阀宜靠近智能型灭火装置设置。11.7末端试水装置1每个压力分区的水平管网末端最不利点处应设模拟试水装置,但保护范围内允许试水并有完善排水措施时,可不设置模拟试水装置。2试水装置应由压力表、试水阀、电磁阀、智能红外线探测组件、模拟喷头(水炮)及排水管组成。3末端试水装置处应设置专用排水设施。2411.8智能灭火装置控制器1应安装牢固,不得倾斜。2应有自动和手动控制功能。3接受火灾报警信号后,由控制器发出指令,启动火灾警报装置和各种联动设备,并有信号显示。4采用专用的智能灭火装置控制器时,应设置与建筑物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器联网的监控接口。11.9系统功能11.9.1检测项目1智能型探测组件动作后应能自动控制电磁阀打开。2消防控制室应能手动控制电磁阀并设有防误操作设施。3严禁误喷场所应能现场人工控制电磁阀。4模拟末端试水装置的智能探测器接收到火警信号,联动打开电磁阀,模拟喷头喷水,启动灭火功5在开启一个喷头、高空水炮的同时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应自动启动并报警。2512.1消防供水设施12.1.1检测项目1消防水泵设置及选型应满足消防给水系统的流量和压力需求。2消防水泵应设置备用泵。3消防主泵不能正常投入运行时,应自动切换启动备用泵。4消防水泵不应设置自动停泵的控制功能,应能手动启停和自动启动。5消防水泵、稳压泵应设置就地强制启停泵按钮,并应有保护装置。6稳压泵应满足系统自动启动和管网充满水的要求,启动运行应正常,启泵与停泵压力应符合设定值,压力表显示应正常。7消防控制室或值班室应能显示稳压泵的运行状态。8消防控制室内的消防联动控制器应直接手动控制消防泵的启动、停止。9气压水罐有效容积、气压、水位及设计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12.2管网1穿楼板或防火墙套管与管道间隙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填塞密实。2一组消防水泵,吸水管不应少于两条。12.3雨淋阀组12.3.1检测项目1开式系统应按防护区设置分区控制阀。2开式系统控制阀应具有接收控制信号实现启动、反馈阀门启闭或故障信号的功能。3闭式系统分区控制阀应带开关锁定或开关指示,分区控制阀及其前后的阀门均应处于常开。4闭式系统每个分区控制阀后的管网应设置试水装置及其压力表。261外观应无加工缺陷和机械损伤。2水雾喷头喷雾应完全包围电缆。12.5系统功能12.5.1检测项目1电磁阀打开,雨淋阀应开启。2应由同一报警区域内两只及以上独立的感温火灾探测器或一只感温火灾探测器与一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报警信号,作为雨淋阀组开启的联动触发信号。3接收到联动触发信号,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控制雨淋阀组(电磁阀)的开启;接收传动管信号可液动或气动开启雨淋阀。4消防控制室内的消防联动控制器的手动控制盘,应直接手动控制雨淋阀组的开启。5应能现场应急操作开启雨淋阀。6开启传动管末端试水装置阀门后,雨淋阀打开,水力警铃报警,压力开关动作,消防水泵启动。7模拟联动触发信号,应由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控制雨淋阀组(电磁阀)的开启,水力警铃报警,压力开关动作,消防水泵启动。8雨淋阀组(压力开关、电磁阀)动作信号应反馈至消防联动控制器。2713.1储存装置13.1.1检测项目1储存容器外观组件应完好牢固,手动操作装置应有铅封,压力表显示正常。2储存容器宜涂红色油漆,正面应标明设计规定的灭火剂名称和储存容器的编号;铭牌标识清晰,应有编号、药剂充装量及充装日期。3储存容器充装量和充装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4在储存容器或容器阀上,应设安全泄压装置和压力表。5应采用无缝钢管或不锈无缝钢管。6容器阀和集流管之间应采用挠性连接。7连接储存容器与集流管之间的单向阀的流向指示箭头应指向介质流动方向。8启动钢瓶无变形、无损伤、无缺陷、有铅封、安装牢固。9驱动气瓶上应有标明驱动介质名称、对应防护区或保护对象名称或编号的永久标志,并应便于观10驱动气瓶的压力不应低于设计压力,且不得超过设计压力的5%。11储瓶间的门应向外开启。13.2气体灭火控制器1与控制器连接的气体灭火设备和相关设备,接收启动控制信号后,应能按预制逻辑完成相应的控制功能,并发出声、光信号。2应有自动和手动控制功能,无论装置处于自动或手动状态,手动操作应优先。3当发生相关的故障信号时控制器应在100s内发出相应的故障声、光信号,并应显示相应的故障部位故障类型。4装置所处状态应有明显的标志或灯光显示,反馈信号应正常。5主电源严禁使用电源插头连接,不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和过负荷保护装置,应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应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当主电源断电时,能自动转换到备用电源。281当保护对象属可燃液体时,喷头射流方向不应朝向液体表面。2喷头应有型号、规格的永久性标识;喷口方向应正确、并应无堵塞现象。3喷头最大保护高度及最小保护高度应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13.4选择阀1组合分配系统中的每一个防护区应设置控制灭火剂流向的选择阀。2选择阀的流向指示箭头应指向介质流动方向。3选择阀上应设置标明防护区名称或编号的永久性标志牌。4选择阀位置应靠近储存器且便于操作,其公称直径应与该防护区系统的主管道公称直径相等。5选择阀应在容器阀开启前或同时打开。13.5管网1输送气体灭火剂的管道应采用无缝钢管或不锈无缝钢管,其规格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2输送启动气体的管道宜采用铜管。3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50mm的主干管道,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至少应各安装1个防晃支架,当水平管道改变方向时,应增设防晃支架。4每个防护区的灭火主管道上应设压力讯号器或流量讯号器。1防护区入口处应设灭火系统防护区标志。2防护区内应设声报警装置,必要时,可增设闪光报警器。3防护区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并能自动关闭,用于疏散的门必须能从防护区内打开。4防护区入口处应设声光报警装置、灭火剂喷放指示灯。5防护区应设置泄压口;七氟丙烷和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泄压口应位于防护区净高的2/3以上。296地下防护区和无窗或固定窗扇的地上防护区应设机械排风装置;设置气体灭火系统的地下车站设备与管理用房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所排除的气体必须直接排出地面。7手动控制装置和手动与自动装置应设在防护区疏散出口的门口外便于操作的地方,安装高度为中心点距地面1.5m。8机械应急操作装置应设在储瓶间内或防护区疏散出口外便于操作的地方。13.7系统功能13.7.1检测项目1手动启动功能应正常。2应由同一防护区域内两只独立的火灾探测器的报警信号、一只火灾探测器与一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报警信号或防护区外的紧急启动信号,作为系统的联动触发信号。3灭火控制装置接到两个独立的火灾信号后,系统才能启动;放气指示灯显示、声光报警装置动作、联动设备和驱动设备的动作应正常。4机械应急启动功能应正常。5同一防护区设置多具预制灭火装置,必须能同时启动。6采用自动控制启动方式时,应有不大于30s的可控延时喷射;对于平时无人工作的防护区,可设置为无延迟喷射。7喷放灭火剂前,防护区内除泄压口外的开口应能自行关闭。8应停止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及关闭设置在该防护区域的电动防火阀。9放气指示灯显示正常,声光报警装置动作正常。10系统的手、自动状态、灭火装置启动及喷放各阶段的联动控制及系统的反馈信号,应反馈至消防控制室。3014建筑灭火器14.0.1筒体无明显锈蚀和凹凸损伤、手柄、插销、铅封、压力表等组件齐全完好;型号标识清晰、完整。14.0.2配置数量应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14.0.3应设置在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14.0.4压力表指针应在绿色区域范围内。14.0.5灭火器应有铭牌贴在筒体上或印刷在筒体上。14.0.6水基型灭火器从出厂日期算起,达到6年的,必须报废。14.0.7干粉灭火器从出厂日期算起,达到10年的,必须报废。14.0.8洁净气体灭火器从出厂日期算起,达到10年的,必须报废。14.0.9二氧化碳灭火器和贮气瓶从出厂日期算起,达到12年的,必须报废。3115.0.1消防用电设备应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15.0.2消防配电设备应设置明显标志。15.0.3配电线路明敷时应穿金属导管或封闭式金属槽保护并采取防火保护措施(阻燃或耐火电缆敷设在电缆井沟内及矿物绝缘类不燃性电缆除外)。15.0.4消防控制室/车站综合控制室、消防电梯、消防水泵房、正压送风机房、排烟风机房、其他消防设备或机房应在配电线路的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且能正常切换。15.0.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置交流电源和蓄电池备用电源。16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16.1.1检测项目1车站综合控制室(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自备发电机房、配电室、防排烟机房以及发生火灾时仍需正常工作的消防设备房应设置备用照明,其作业面的最低照度不应低于正常照明的照度,持续时间应≥90min。2主电源切断后,应急电源应顺利转换试验三次。3总建筑面积大于100,000m2的公共建筑和总建筑面积大于20,000m2的地下、半地下建筑,不应少于1.0h;其他建筑不应少于0.5h。4地下线路应急照明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小于60min。5当确认火灾后,由发生火灾的报警区域开始,顺序启动全楼/全站疏散通道的消防应急照明系统,系统全部投入应急状态的启动时间不应大于5s。16.2.1检测项目1主电源切断后,应急电源应顺利转换试验三次。2总建筑面积大于100,000m2的公共建筑和总建筑面积大于20,000m2的地下、半地下建筑,不应少于1.0h;其他建筑不应少于0.5h。3装在两侧墙上的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安装间距应≤20m且袋形走道的尽头离标志的距离应≤10m。4地下、半地下建筑和无窗厂房的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安装间距应≤10m且袋形走道的尽头离标志的距离应≤5m。5地面单独设置灯光疏散指示标志的间距应≤5m。6在墙面上单独设置灯光疏散指示标志的间距应≤10m,袋形走道的尽头距离标志不应大于标志间距的一半。车库、停车场通道上的疏散指示标志间距不宜大于20m。7在墙面和地面上同时设置灯光疏散指示标志的间距应≤10m。8持续型和集中控制型内部发光疏散指示标志的主电源宜在双电源互投后最末一级配电箱取电。9非持续型灯光疏散指示标志的主电源应在发生火灾时需切断的正常供电线路取电,而不能在双电源互投后取电。10地面上单独设置蓄光自发光疏散指示标志的间距应≤3m。11蓄光自发光疏散指示标志受2001x照度的灯光照射,停止照射后30min应清晰。3312当确认火灾后,由发生火灾的报警区域开始,顺序启动全楼/全站疏散通道的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系统全部投入应急状态的启动时间不应大于5s。1控制器接收火灾报警控制器报警信号,联动功能应正常。2控制器图形能显示灯具实际安装位置、数量、方向、工作状态。3控制器宜具有疏散路线图形化显示功能。4同一防火分区内,疏散路线应就近疏散;同一疏散路线多种应急标志灯具指向应协同一致。5应急状态时,疏散指示标志应全部进入应急指示状态,且宜采用闪亮的工作方式。6从火灾报警控制器接收到火灾首警信号到系统完成疏散路线应急指示的时间不应大于60s。7首警位于或直接影响疏散走道、安全出口时,该探测区域相关疏散路线应指向远离火灾方向。8着火防火分区内,后续火灾报警不应改变已完成的疏散路线方向。9所有相邻防火分区的疏散线路不应指向通向首警防火分区。1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的自然排烟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少于2m²。2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不具备自然排烟时,应设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3防烟楼梯间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的自然排烟可开窗面积不应少于3m²。4防烟楼梯间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不具备自然排烟时,应设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5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的自然排烟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m²。6防烟楼梯间不具备自然排烟时,应设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7地面和高架车站公共区和设备管理用房的自然排烟排烟口应设置在上部,其可开启的有效排烟面积不应小于该场所建筑面积的2%,排烟口地位置与最远排烟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8连续长度大于60m但不大于300m的区间隧道和全封闭车道的自然排烟排烟口应设置在上部,其有效排烟面积不应小于顶部投影面积的5%,排烟口地位置与最远排烟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1地下车站的站厅和站台应设置机械排烟。2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连续长度大于60m,但不大于300m的区间隧道和全封闭车道应设置机械排3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地面和高架车站应设置机械排烟。当列车阻塞在区间隧道时,应对阻塞区间进行有效通风的事故通风。17.4.1检测项目1加压送风机规格及型号,可采用轴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风机,其风量、风压符合设计要求。2送风机外观及安装质量、安装牢固、方向正确、传动皮带的防护罩、新风入口的防护网应完好。3加压送风机运转功能,消防控制室手动直接启动及现场启动后运转正常。17.5加压送风口及加压送风阀17.5.1检测项目1加压送风口设置,楼梯间宜每隔二至三层设一个加压送风口,前室的加压送风口应每层设一个。2前室加压送风阀功能,开启与复位操作应灵活可靠,关闭时应严密,反馈信号应正确。3加压送风口风速不宜大于7m/s。4防烟楼梯间余压值应为40Pa至50Pa。5前室及避难层余压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封闭避难层(间)余压值应为25Pa至30Pa。6送风阀启动后,其信号能反馈回消防控制室。17.6排烟风机1排烟风机规格及型号,可采用离心风机或采用排烟轴流风机,其风量、风压符合设计要求。2排烟风机外观及安装质量,安装牢固,方向正确。3排烟风机运转功能,消防控制室手动直接启动及现场启动后应运转正常。4排烟风机信号反馈,排烟风机启动和停止的动作信号应反馈至消防联动控制器。17.7排烟口及排烟防火阀1排烟口应设在顶棚上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与附近安全出口沿走道方向相邻边缘之间最小距离应≥1.5m,设在顶排上的排烟口距可燃物距离应≥1m。2防烟分区内的排烟口距最远点水平距离≤30m。3常闭排烟阀平时关闭,可手动和自动开启,可手动复位。4当自动或手动打开时,常闭排烟阀的信号应反馈回消防控制室。5排烟风机入口处排烟防火阀设置及其动作温度。6排烟防火阀手动和自动关闭时,其信号能反馈回消防控制室。7排烟口风速不能为0m/s,不宜大于10m/s。8排烟风机入口处总管上的排烟防火阀应与排烟风机连锁,当该阀关闭时,排烟风机应能停止运行。369当车站站台发生火灾时,应保证站厅到站台的楼梯和扶梯口处具有不小于1.5m/s的向下气流。10电动排烟窗应具有直接启动或联动控制开启功能、当电动或手动打开时,信号应反馈回消防控制17.8挡烟垂壁17.8.1检测项目1材料及下垂高度,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制成,从顶棚下垂不小于500mm的固定或活动的挡烟设施。2电动挡烟垂壁信号,活动型挡烟垂壁动作信号应反馈至消防控制室。17.9通风空调系统风管上的防火阀17.9.1检测项目1风管穿越防火分区的防火墙及楼板处防火阀的设置。2每层水平干管与垂直总管的交接处防火阀的设置。3穿越变形缝且有隔墙处防火阀的设置。17.10.1检测项目1加压送风机及送风阀联动功能,接收到联动触发信号后,应由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控制相应区域加压送风口和加压送风机启动。2电动挡烟垂壁联动控制功能,接收到联动触发信号后,应由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控制电动挡烟垂壁3消防控制室手动控制防烟风机功能,消防控制室应能手动控制送风口、电动挡烟垂壁、防烟风机。4接收到联动触发信号后,应由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控制相应区域排烟口、排烟窗和排烟阀开启。5应由排烟口、排烟窗或排烟阀开启的动作信号,作为排烟风机启动的联动触发信号,并应由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控制排烟风机的启动。6设有补风系统时,应在启动排烟风机的同时启动送风机。7接收到联动触发信号后,相应区域的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烟阀应联动关闭,相应区域的排烟防火阀联动开启。18防火门、窗、门禁和防火卷帘18.1.1检测项目1应设置在消防控制室内,未设置消防控制室时,应设置在有人值班的场所。2应按设计要求联动控制防火门关闭。3工作状态和故障状态应反馈至消防控制室。4主电源严禁使用电源插头连接,不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和过负荷保护装置,应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应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当主电源断电时,能自动转换到备用电源。5应设置交流电源和蓄电池备用电源。18.2.1检测项目1防火卷帘的升降应由防火卷帘控制器控制。2工作状态和故障状态应反馈至消防控制室/车站综合控制室。3主电源严禁使用电源插头连接,不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和过负荷保护装置,应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应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当主电源断电时,能自动转换到备用电源。4应设置交流电源和蓄电池备用电源。1防火卷帘、防护罩等与楼板、梁和墙、柱之间的空隙,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等封堵。2应在防火卷帘内外两侧墙壁上安装手动控制按钮(当卷帘一侧为无人场所时,可安装在一侧墙壁3手动操作装置(手动拉链)应灵活、可靠,操作应正常。4应由防火卷帘两侧设置的手动控制按钮控制防火卷帘的升降。5应采用专用的消防供电回路,配电线路明敷时应穿金属导管或封闭式金属槽保护并采取防火保护措施(阻燃或耐火电缆敷设在电缆井沟内及矿物绝缘类不燃性电缆除外)。6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的防火卷帘两侧均应安装火灾探测器组(一侧为无人场所时应在有人侧安装);疏散通道上防火卷帘的任一侧距卷帘纵深0.5m~5m内应设置不少于2只专门用于联动防火卷帘的感温火灾探测器。7非疏散通道上防火卷帘接收到联动触发信号后,防火卷帘应直接下降到楼板面。8疏散通道上防火卷帘当防火分区内任两只独立或任一只专用的感烟探测器动作后,防火卷帘应下降至距楼板面1.8m处;任一只专用的感温火灾探测器动作后,防火卷帘应下降到楼板面。9未符合耐火隔热性防火卷帘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喷水延续时间按防火卷帘的设置部位墙体耐火极限要求。18.4.1检测项目1门扇与门框贴合面间隙,门扇与门框有合页一侧、有锁一侧及上框的贴合面间隙均应≤3mm。2门扇与上框的配合活动间隙应≤3mm。3双扇、多扇门的门扇之间缝隙应≤3mm。4门扇与下框或地面的活动间隙应≤9mm。5应向疏散方向开启(特殊情况除外)。6应启闭灵活、关闭严密;防火门在关闭后应从任何一侧手动开启。7常开防火门接收到联动触发信号、消防控制室及现场发出的关闭指令后,均应能自行关闭。8设有出入口控制系统的防火门,应能自动和手动解除出入口控制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