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幼儿园健康课冬天戴手套课件_第1页
2025 幼儿园健康课冬天戴手套课件_第2页
2025 幼儿园健康课冬天戴手套课件_第3页
2025 幼儿园健康课冬天戴手套课件_第4页
2025 幼儿园健康课冬天戴手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追本溯源:理解冬天戴手套的核心意义演讲人1.追本溯源:理解冬天戴手套的核心意义2.精准选择:什么样的手套才适合幼儿?3.规范操作:正确佩戴与护理的关键步骤4.家园共育:让戴手套成为自然的生活习惯5.总结:小手套里的大健康目录2025幼儿园健康课冬天戴手套课件作为一名从事学前教育12年的幼儿园健康教师,每到秋冬交替时节,我总会格外关注孩子们的手部护理。去年冬天带大班时,有位叫小宇的小朋友因为嫌手套麻烦不肯戴,结果手部出现了轻微冻伤,看着他红肿发痒的小手,我既心疼又感慨——对幼儿来说,冬天戴手套绝不是简单的“多穿一件”,而是关乎身体健康、生活习惯甚至安全意识的重要课题。今天,我将从“为什么要戴手套”“如何选对手套”“怎样正确佩戴”“家园如何共育”四个维度,为大家展开这节健康课的内容。01追本溯源:理解冬天戴手套的核心意义追本溯源:理解冬天戴手套的核心意义要让孩子们真正接受“戴手套”的习惯,首先需要从科学角度解释其必要性。幼儿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们需要结合他们的身体特点、环境变化和常见问题,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讲清道理。1从幼儿生理特点看手部防护的特殊性幼儿的手部皮肤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角质层薄,屏障功能弱:成人手部皮肤角质层约0.1-0.2mm,而3-6岁幼儿仅0.05-0.1mm,相当于一张薄纸巾的厚度。这意味着外界的寒冷、风燥更容易穿透皮肤表层,直接刺激皮下组织。皮脂腺分泌不足: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是皮肤天然的“保湿膜”,幼儿皮脂腺发育尚未成熟,分泌量仅为成人的1/3-1/2。冬季空气湿度常低于30%(适宜湿度为40%-60%),缺少油脂保护的手部皮肤更容易干燥、开裂。末梢循环较弱:幼儿心脏泵血能力和血管弹性均未发育完善,手部作为肢体末端,血液供应相对不足。当环境温度低于10℃时,为了优先保障心脑等核心器官的温度,手部血管会收缩,导致局部温度进一步下降,冻伤风险增加。1从幼儿生理特点看手部防护的特殊性我曾用“小手套守护小暖炉”的比喻给孩子们解释:“我们的小手就像小暖炉,但是它的火苗还不够大。冬天风一吹、冷一冻,火苗就容易变小,甚至冻得发抖。手套就像给小暖炉盖上了小被子,让火苗稳稳地烧,小手才不会冷得发红、发疼。”孩子们听后,总会举起自己的手说:“老师,我的小暖炉需要小被子!”2冬季环境对幼儿手部的具体威胁除了生理特点,冬季的环境因素也会直接影响手部健康:低温与寒风: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手部皮肤温度会迅速下降至20℃以下(正常体表温度约32-35℃),此时皮肤细胞代谢减缓,修复能力降低。若持续暴露超过30分钟,可能出现“冻疮前期反应”——皮肤苍白、麻木,复温后红肿、瘙痒。干燥与静电:冬季空气湿度低,手部皮肤水分蒸发速度是夏季的2-3倍。同时,化纤衣物摩擦产生的静电会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加剧皮肤表面的微损伤。我曾观察到,不戴手套的孩子在玩滑梯后,手掌常常沾着黑色灰尘,指甲缝里也藏着碎屑,这些都可能刺激皮肤。公共物品交叉污染:冬季是手足口病、流感等传染病的高发期,门把手、玩具架等公共物品表面可能携带病毒。戴手套能形成物理屏障,降低直接接触病原体的风险(经研究,戴手套可使手部接触细菌量减少60%-70%)。3从发展角度看习惯培养的长远价值戴手套不仅是即时的防护行为,更是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启蒙:自我保护意识萌芽:通过“冷了要戴手套”的日常实践,幼儿能逐渐理解“身体发出信号时需要采取行动”的逻辑,为未来应对“热了要脱衣”“脏了要洗手”等自我保护行为打下基础。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穿脱手套需要手指精细动作(如捏、拉、卷),这对3-4岁幼儿的小肌肉发展是很好的锻炼。我带小班时,会通过“小手套找手指洞”“魔法卷边穿手套”等游戏,帮助孩子掌握技巧,很多家长反馈:“孩子最近自己会戴手套了,还学会整理放回抽屉!”02精准选择:什么样的手套才适合幼儿?精准选择:什么样的手套才适合幼儿?“妈妈给我买了会发光的手套!”“我的手套有小兔子耳朵!”每到冬天,孩子们总爱炫耀自己的新手套。但漂亮≠合适,选择手套需要综合考虑安全性、功能性和舒适性,以下是具体的筛选标准:1材质:安全与功能的双重考量幼儿手套的材质直接关系到保暖性、透气性和安全性,常见材质的特点与适用场景如下:1材质:安全与功能的双重考量|材质类型|特点|适用场景|注意事项||----------------|----------------------------------------------------------------------|------------------------|--------------------------------------------------------------------------||纯棉/竹纤维|吸湿性好、柔软亲肤,但保暖性一般|室内常温(15℃以上)|需选择无荧光剂、无甲醛的A类婴幼儿纺织品(标签有“GB31701-2015A类”)||毛绒/摇粒绒|蓬松度高、保暖性强,但易起球、藏污|户外低温(5-15℃)|选择短绒(绒长≤5mm),避免长绒缠绕手指;优先选一体成型无拼接款,减少线头|1材质:安全与功能的双重考量|材质类型|特点|适用场景|注意事项||防风加绒|外层为防风布(如涤纶、尼龙),内层加薄绒,兼顾防风与透气|户外寒冷(5℃以下)|检查外层是否有涂层(劣质涂层可能含苯类物质),内层绒布是否平整无脱落||防水防污|表面经防水处理(如特氟龙涂层),适合雪天、玩雪场景|雪地活动、雨天|避免长时间佩戴(防水材质透气性差),活动后及时更换干手套|去年冬天,我曾遇到一位家长给孩子买了带亮片装饰的手套,结果亮片边缘锋利,孩子玩耍时刮伤了手背。这提醒我们:所有装饰件(如亮片、珠子、绳子)必须符合“可触及小零件测试”(用小零件测试器检查,无法完全塞入则为安全),且缝制牢固无毛刺。1232尺寸:“一指宽”原则确保舒适与功能手套尺寸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防护效果:过大:手指在手套内活动空间大,容易堆积空气,反而降低保暖性;且手套末端可能下垂,影响抓握,增加绊倒风险。过小:压迫手指血管,阻碍血液循环,导致手部更冷;长期佩戴可能影响手指骨骼发育(幼儿指骨尚在钙化阶段)。正确的尺寸判断方法是“一指宽原则”:让孩子自然伸直手掌,将手套平铺,手指部分长度比孩子手指长出1cm(约成人食指第一指节长度)。同时,手腕处松紧带需能插入1-2根手指(以不勒红皮肤为准),既避免冷风灌入,又不会阻碍血液循环。我常带孩子们做“手套小测试”:戴上手套后,让他们尝试捏起小积木、拉拉链,如果能轻松完成且无紧绷感,说明尺寸合适;如果手指弯曲困难或手套滑到手腕以下,则需要调整。3功能:贴合幼儿日常活动需求幼儿的一日生活包含户外游戏、手工操作、用餐等多种场景,手套的功能需与场景匹配:户外游戏(如跑步、玩滑梯):选择防滑款(手掌部位有橡胶颗粒或凸点设计),减少因手滑摔倒的风险;优先选分指手套(五指分开),方便抓握器械。手工操作(如捏彩泥、剪纸):选择薄款加绒或纯棉手套,避免过厚影响手指灵活性;可准备“室内备用手套”,在教室温度较低时佩戴。用餐前:需提前摘下手套(避免食物残渣藏在手套里滋生细菌),因此建议选择易穿脱的粘扣或松紧口设计,而非复杂的系绳款。03规范操作:正确佩戴与护理的关键步骤规范操作:正确佩戴与护理的关键步骤“老师,我的手套总是戴反!”“妈妈给我戴得太紧了,手都麻了!”在实际观察中,我发现约60%的幼儿存在佩戴不规范的问题。因此,教会孩子“如何正确戴手套”比“为什么戴手套”更具实操性。1穿脱手套的“四步口诀”为了让幼儿容易记忆,我将穿脱步骤编成了儿歌:1穿手套——卷边找洞,手指分家,轻轻拉上,检查下巴2卷边找洞:将手套口向外卷2-3cm(像卷袖子一样),露出手指洞,方便观察。3手指分家:五指分开,用食指先探入指洞(避免指甲戳破手套),再依次放入中指、无名指、小指,最后大拇指。4轻轻拉上:用另一只手从手套底部(掌心位置)向上轻拉,确保手指完全进入指套,无褶皱堆积。5检查下巴:整理手腕处的松紧带,确保贴合但不勒(“下巴”指手腕处,比喻像围围巾一样舒服)。6脱手套——捏根轻拉,双手帮忙,平铺晾干71穿脱手套的“四步口诀”捏根轻拉:用一只手捏住手套根部(靠近手腕处),另一只手从指尖轻轻向外推,避免直接拉扯手指部分。双手帮忙:如果手套较紧,可双手配合——一只手固定手腕,另一只手从指根向手腕方向“卷”着脱,减少对手指的压力。平铺晾干:脱下后将手套内外翻转(方便晾干内层),平铺在通风处(避免暴晒,防止材质变硬)。0201032日常护理的“三不原则”手套的清洁与保养直接影响防护效果和使用寿命:不混戴:幼儿手部汗腺发达,每平方厘米约有200-300个汗腺(成人为100-200个),手套容易滋生细菌。必须做到“一人一巾一手套”,避免交叉感染(尤其在托班,曾有因混戴手套导致手癣传播的案例)。不久泡:清洗时用中性洗衣液(如儿童专用款),水温不超过30℃,浸泡时间不超过10分钟(长时间浸泡会破坏材质纤维)。机洗需套洗衣袋,手洗时重点揉搓掌心、指尖等易脏部位。不脏戴:如果手套沾有食物残渣、泥土等,需及时更换。我会在教室设置“手套检查角”,每天晨间检查时,用湿纸巾擦拭手套表面,发现明显污渍立即提醒家长更换。3特殊情况的应对技巧遇到以下情况,需要特别处理:手套潮湿: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如从-5℃的户外进入20℃的教室),手套内层容易因呼吸作用产生水汽(幼儿每小时手部排汗约5-10ml)。此时应让孩子摘下手套,用干毛巾擦拭手部,将手套翻面挂在暖气旁(距离30cm以上)快速晾干,避免继续佩戴潮湿手套(潮湿会加速热量流失,冻伤风险增加3倍)。手部出汗:部分幼儿代谢旺盛,即使戴手套也容易手汗多。可选择“吸汗速干内层”的手套(如混纺棉+聚酯纤维材质),并在活动前涂抹少量儿童护手霜(保持皮肤湿润但不油腻)。04家园共育:让戴手套成为自然的生活习惯家园共育:让戴手套成为自然的生活习惯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幼儿园”的协同作用。据《2023年幼儿冬季健康行为调查》显示,家长配合度高的班级,幼儿主动戴手套的比例比配合度低的班级高45%。以下是具体的共育策略:1幼儿园:以“游戏化+可视化”引导情境游戏:设计“手套小卫士”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扮演“手套医生”,用玩具手偶模拟“不戴手套的小手生病了”(如红、肿、痒),再通过“戴手套治疗”让手偶恢复健康。这种“代入式学习”能让孩子更直观理解手套的作用。可视化提示:在教室门口设置“天气提示牌”,用图标标注当日温度(如☀️15℃、❄️5℃),并配上“今天需要戴薄手套/厚手套”的建议;在衣帽柜贴上“穿脱手套步骤图”,方便孩子自主参照。正向激励:开展“21天手套打卡”活动,每天离园时检查手套佩戴情况(是否干净、尺寸合适、主动穿脱),完成打卡的孩子可获得“小暖炉勋章”。去年实施后,班级幼儿主动戴手套的比例从62%提升至91%。2家庭:从“替代”到“引导”的转变很多家长习惯“直接帮孩子戴手套”,但这会阻碍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建议家长做到:示范不代劳:用“慢动作”演示穿脱步骤,边做边说:“先卷边,再伸食指……”,让孩子观察细节;当孩子尝试时,即使速度慢、不完美,也不要急于插手。共情不强迫:如果孩子因为“手套不好看”“戴着手套玩不转”抗拒,可蹲下来问:“你觉得哪里不舒服?是太紧了,还是不喜欢这个颜色?”和孩子一起挑选2-3款备选手套,让他有参与感。日常渗透教育:在生活场景中自然引导,比如摸冻硬的门把手时说:“你看,铁门多冷啊!我们的小手要是不戴手套,也会像铁门一样冰得疼呢!”05总结:小手套里的大健康总结:小手套里的大健康回顾这节健康课,我们从幼儿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