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废水排放管理标准_第1页
建筑施工废水排放管理标准_第2页
建筑施工废水排放管理标准_第3页
建筑施工废水排放管理标准_第4页
建筑施工废水排放管理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施工废水排放管理标准一、施工废水管理的必要性与背景建筑施工过程中,基坑降水、混凝土养护、设备冲洗、生活洗漱等活动会产生大量废水。这类废水若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会携带泥沙、悬浮物、油污、化学药剂等污染物,导致受纳水体浑浊度升高、水质富营养化,甚至破坏土壤生态。随着“水十条”“碳中和”等政策推进,施工废水排放管理已成为工程环保合规性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项目环评验收、信用评价及周边生态安全。二、施工废水的分类与污染特征(一)废水来源及类型1.基坑降水/地下水:伴随基坑开挖产生,水量大、含泥砂量高,pH接近中性,悬浮物(SS)浓度较高。2.混凝土养护废水:含水泥残渣、缓凝剂(如木质素磺酸盐),呈弱碱性(pH8-10),SS、化学需氧量(COD)较高。3.设备与车辆冲洗水:含油污、泥沙,石油类浓度可达10-50mg/L,SS浓度随冲洗频次波动。4.生活污水:施工营地产生,含有机物、氨氮,需单独收集处理(通常纳入市政管网或小型处理设施)。(二)核心污染物及危害悬浮物(SS):导致水体浊度上升,堵塞市政管网,影响水生生物光合作用。石油类:抑制水体复氧,破坏动植物细胞膜结构。化学药剂:如混凝土外加剂中的重金属、磷酸盐,长期积累会污染土壤与地下水。三、排放管理标准体系与核心要求(一)标准层级与适用依据1.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了污水排放的基本限值(如SS≤400mg/L、COD≤500mg/L、pH6-9);《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____)虽以噪声为主,但强调施工废水不得扰民。2.地方细则:如长三角地区要求施工废水排入市政管网时SS≤300mg/L,珠三角对石油类限值更严格(≤5mg/L),需结合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部门要求执行。3.行业规范:《建筑施工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要求施工单位“对废水进行分类处理,优先回用”,《绿色施工导则》明确“基坑降水回用率不低于70%”。(二)水质排放核心指标废水类型排放去向SS(mg/L)COD(mg/L)石油类(mg/L)pH范围---------------------------------------------------------------------------------基坑降水/冲洗水市政管网≤300≤500≤106-9混凝土养护水自然水体≤200≤300≤56-9生活污水市政管网≤200≤300—6-9*注:直接排放自然水体需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对应功能区要求,如Ⅲ类水需SS≤30mg/L、COD≤20mg/L,通常需深度处理。*(三)排放口与监测要求1.排放口设置:应远离饮用水源地、敏感水体(如河流源头、湿地),设置规范的排放口(含采样口、流量计、标识牌),排放口高度距地面≥0.5m,避免雨水混入。2.监测频率:施工期每季度监测1次,桩基、主体结构等产污量大的工序前/后加测;委托CMA资质机构检测,检测项目含SS、COD、pH、石油类(必要时加测重金属)。四、全流程管控实施要点(一)源头减量与分类收集基坑降水:采用“降水-沉淀-回用”闭环,回用于混凝土搅拌、场地洒水(需检测pH、SS,避免腐蚀设备)。冲洗废水:设置“洗车台+三级沉淀池”(一级沉淀泥沙、二级隔油、三级清水回用),洗车台周边做硬化处理,防止泥水外溢。生活污水:施工营地设化粪池,定期清掏;食堂污水先经隔油池(隔油效率≥80%)处理后接入市政管网。(二)处理工艺选择与优化含砂废水:采用“沉淀+过滤”(斜管沉淀池+石英砂滤罐),SS去除率≥90%。含油废水:“隔油+气浮”(隔油池停留时间≥2h,气浮池溶气压力0.3-0.4MPa),石油类去除率≥95%。酸碱废水:设中和池(投加石灰/硫酸调节pH),反应时间≥30min,确保pH稳定在6-9。(三)排放审批与合规性管理1.排放许可:施工前向生态环境部门提交《排污许可证》申请(或临时排污备案),明确排放去向、污染物种类及限值。2.台账管理:建立《施工废水管理台账》,记录日产生量、处理量、回用率、监测数据,留存3年备查。3.应急处置:雨季前检查沉淀池容量,增设临时截污沟;若发生泄漏,立即启动围堵、吸附(如撒石灰处理酸碱废水),并24h内报告监管部门。五、监督机制与责任落实(一)主体责任划分施工单位:制定《废水专项方案》,配备处理设施运维人员,确保设施正常运行(如沉淀池每周清淤1次)。监理单位:每日巡查废水处理设施,核查台账真实性,对违规行为签发《监理通知单》。建设单位:将废水管理纳入合同条款,拨付环保专项经费(通常占工程总造价0.5%-1%)。(二)监管与处罚措施生态环境部门采用“双随机一公开”检查,违规排放将面临:①责令整改,逾期按日计罚(每日5000-____元);②信用惩戒,限制企业投标资格;③刑事责任(造成重大污染时)。六、技术创新与实践案例(一)智能监测技术应用某超高层项目采用“物联网+在线监测”系统,在排放口安装pH、SS、COD传感器,数据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异常时自动报警并启动应急泵切换至应急池。(二)海绵工地实践深圳某工地将施工废水处理与海绵城市结合,雨水、施工废水经“沉淀池-湿地-蓄水池”处理后,回用于绿化、洗车,回用率达90%,获“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称号。七、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问题类型典型表现解决对策----------------------------------------------------------------------------------------------------------------------处理设施失效沉淀池淤泥堆积、隔油池溢油制定清淤计划(每周1次),安装液位报警器,委托专业公司定期维护(每季度1次)监测数据造假采样时稀释废水、篡改台账安装在线监测并联网,要求检测机构现场采样、全程录像排放去向违规直接排入河道、农田明确排放去向(市政管网/处理站),办理《排水许可证》,设置视频监控排放口结语建筑施工废水管理需以“源头减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