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道安全隐患整治工程施工图设计-总体设计说明_第1页
省道安全隐患整治工程施工图设计-总体设计说明_第2页
省道安全隐患整治工程施工图设计-总体设计说明_第3页
省道安全隐患整治工程施工图设计-总体设计说明_第4页
省道安全隐患整治工程施工图设计-总体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省道安全隐患整治工程施工图设计—总体设计说明--概述项目背景图1.1-1项目地理位置图项目基本情况本项目位于,起点位于刁家社区,起点处S549桩号为K24+874.708,路线途经刁家收费站下道口、半坡、毛家山,终点止于半边山与G348平交,终点处S549桩号为K30+088.480,路线全长5.214Km。既有道路为设计速度20公里/小时的四级公路标准,其中K24+874.708~K26+116.880段路基宽度为6.5米、路面宽度6.0米,路面结构为水泥混凝土路面;K26+116.880~K30+008.480段路基宽度为6.5米、路面宽度6.0米,路面结构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本项目以路面改造为主,根据设计合同要求,不改变既有道路的平面、纵坡、横断面宽度,路面标高由加铺层厚度确定,同时,对路面、涵洞、路线交叉、交通工程等进行维修完善处理。设计依据我司与业主签订的关于“省道S549线刁家社区至半边山段安全隐患整治工程”设计合同;《江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重庆市普通省道公路网规划(2013-2030)》,重庆市交通委员会,2013年《重庆市公路养护工程设计指导意见及设计文件编制办法》(渝路局发2010407号)《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JTG5421-2018)《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D82-2009)《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手册》(JTGD82-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GB5768.1-202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5768.2-202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5768.3-2009)《道路交通反光膜》(GB/T18833-2012)《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2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5120-2021)《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5210-2018)《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H21-2011)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规程》等《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部分)有关规划、地方人民政府的要求和意见拟整治道路的勘测资料、检测及评价结果。测设内容及经过勘察设计内容根据业主的要求,本工程不改变既有道路的平面、纵坡、横断面宽度,维持原有平面和纵坡,路面标高由既有老路标高和路面加铺结构层共同决定,整治内容仅对路基、路面、排水和交通安全设施进行全面整治。沿线危岩、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旧桥的结构和安全隐患不在本设计范围内,本次调查内容如下:(1)既有公路设计及施工情况调查;(2)现状路基、路面破损情况调查及其成因分析;(3)路基防护、排水、桥涵、交通安全设施状况调查;(4)沿线地形、地质、水文及其特征调查;(5)调查公路沿线筑路材料、环境保护现状及环境保护措施;(6)交通量抽样调查;(7)旧路弯沉及其他力学指标检测;(8)测量既有道路平面图。测设经过从2025年9月17日开始,我单位对所承担的改造路段进行测量和调查,采用GPS及RTK进行道路平面测量及拟合,逐段丈量里程、逐段调查的方法完成路面、路基、防护、排水及桥涵的调查,对车道进行弯沉检测,对旧路面进行探坑取样,进行力学分析,同时安排钻孔机组钻孔取样,共同于2025年9月底完成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编制。既有道路的等级、标准、建管养情况和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既有道路等级、标准表4-1省道S549线刁家社区至半边山段旧路技术状况表路线名称里程桩号路段长度(Km)等级路基宽度(m)路面宽度(m)面层类型车道状况S549K24+874.708~K26+116.8801.242四级6.56水泥砼双向2车道K26+116.880~K30+088.4803.972四级6.56沥青砼双向2车道合计5.214建管养及使用情况该公路为省道S549位于江津境内的一段,在江津区境内大致呈南北走向,起点位于江津区双包岔路口,途经龙华镇、慈云镇、李市镇、嘉平镇,终点止于大伞坝(綦江界),江津区境内长66.469km,主要担负着沿线乡镇的交通运输任务。日常由江津区公路养护处管养。其中,水泥混凝土路段修建于1984年,于2015年进行改建;沥青混凝土路面段修建于1984年,于2018年进行改造。现有老路路面已出现坑槽、车辙、裂缝,拥包、网裂、沉陷等不同种类的病害,该道路现状路面状况,直接影响了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加大了汽车磨损,缩短了沥青路面使用寿命,增大了养护工作量,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了改善运输环境、降低噪音、减少扬尘的,大幅度提高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为此江津区公路事务中心决定对线S549刁家社区至半边山段进行路面改造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沥青混凝土路面破损率较高,已影响到道路的长期稳定及行车舒适性与安全性,该道路是刁家镇与周边乡镇的主要运输通道,由于长期重载车辆的行驶,对路面强度要求较高,同时车辆行驶中对轮胎喷水,对路面的防水要求极高,为了提高江津区的城市形象、改善运输环境,同时满足现有车辆通行条件,改善道路使用功能,大幅度提高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则对该道路进行改造迫在眉睫。建设的必要性S549线作为江津区重要的交通干线,日常通行车辆繁多,且重载车辆占比高。当前路段存在的路面裂缝、断板、错台、车辙等病害,严重降低了路面的平整度和抗滑性能,极易导致车辆失控,尤其在雨雪天气下,事故风险陡增。基层损坏导致结构失稳,存在进一步引发路面大面积塌陷的风险。同时,交通安全设施(标志、标线、防护栏)陈旧缺失,无法对驾驶员起到有效的引导和防护作用;排水系统堵塞损坏则导致路面积水,加剧水毁损害,并影响行车安全。这些隐患相互叠加,已对沿线居民和过往车辆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现实且严重的威胁。通过本项目的系统性整治,可从根本上消除这些安全隐患,大幅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是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保障公共安全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公路设施的管理讲究“建养并重,预防为主”。对现已出现的路面病害和结构缺陷,若采取“小修小补”或继续拖延处置,病害将持续加速发展,导致基层乃至路基的进一步破坏。届时再进行维修,不仅技术难度更大、交通影响更广,其工程造价也将成倍增长。本项目实施的系统性整治,相当于对道路进行了一次“全面根治手术”,能够及时阻断病害发展,从根本上恢复结构强度,从而显著延长道路的整体使用寿命。从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来看,当前投入资金进行彻底整治,远比未来支付高昂的抢修和大修费用更为经济,是追求长期效益最大化、节约公共财政资金的科学决策和有效手段。因此,为了提高江津区的城市形象、改善运输环境,同时满足现有车辆通行条件,恢复道路使用功能,大幅度提高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保障公众安全出行,促进区域发展,节约长期成本的效益观,对S549线刁家社区至半边山段进行路面改造和安全隐患整治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本次路面改造采用沥青混凝土面层。本项目的实施将显著提升道路的技术状况(MQI)和行驶质量(RQI),使道路恢复并超越其设计服务能力。现状调查和交通量旧路调查内容通过对业主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咨询,了解路段的修建过程、路面结构、地基、地质、气象、交通量及目前的养护维修使用情况,针对目前路面破损情况,制定了逐段丈量里程,逐块调查的方法。本项目以《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H20-2018)的路面破损评定标准为主,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按下表分类评定。表5-1主要调查内容编号调查内容备注1公路修建、管理、养护技术资料/2路面损坏状况损坏类型、轻重程度、范围3交通荷载已承受的及预计交通量4环境条件气候、地下水、排水状况5路基及结构物情况主要调查桥梁、涵洞以及路基破坏6沿线交安设施情况标志、标线、交安护栏等现状调查与分析路基现状及评价排水现状本项目沿线局部路段设置有C25砼边沟及盖板沟,排水沟均为土边沟,部分边沟及盖板沟淤积,有局部破损现象;部分路段无边沟,路面容易积水,需增设边沟。既有道路边沟现状既有道路边沟现状路肩现状根据现场调查,全线路基总体状况良好,边坡稳定,既有支挡结构总体完好,但K26+364~K26+373段右侧、K28+460~K28+800段右侧、K29+580~K29+600段右侧路肩底脱空,路肩已产生位移,与行车道分离,分析其原因主要为这些段落填方边坡压实度不足,部分填料流失导致路肩底部脱空,进而产生位移出现裂缝。既有道路护肩脱空既有路肩破损路基状况指数(SCI)评价SCI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SCI=式中:GDiSCI—第i类路基损坏的累计扣分,最高分值为100,按下表的规定计算;ωi—第i类路基损坏的权重,按下表取值;i—路基损坏类型;i0—路基损坏类型总数。表5.2.2-1路基损坏扣分标准类型(i)损坏名称损坏程度计量单位单位扣分权重(ωi)1路肩损坏轻㎡10.1重22边坡坍塌轻处200.25中50重1003水毁冲沟轻处200.15中30重504路基构造物损坏轻处200.1中50重1005路缘石缺损m40.056路基沉降轻处200.25中30重507排水不畅轻处200.1中50重100路基状况指数(SCI)评价结果:表5.2.2-2路基技术状况指数及评级桩号SCI评价主要病害开始桩号结束桩号K24+875K26+11780.03良路肩损坏K26+117K27+11770.10中排水不畅K27+117K28+11780.08良排水不畅K28+117K29+11780.25良排水不畅K29+117K30+08880.66良路肩损坏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局部路段出现路肩损坏和排水不畅的情况,路基评价为良。路面现状及评价路面现状水泥混凝土路面本项目K24+874.708~K26+116.880段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本路段整体状况较好,局部路面出现裂缝、破碎板、边角剥落等病害。破碎板边角剥落边角剥落裂缝沥青混凝土路面本项目K26+116.880~K30+088.480段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段整体状况较好,主要为坑槽、块状裂缝、沉陷等病害。块状裂缝龟裂纵缝坑槽车辙沉陷路肩开裂既有路面结构层经钻芯取样统计,既有路面结构层厚度为:表5.2.2-1水泥混凝土路面钻芯结果统计表左车道右车道桩号砼面板厚度(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cm)总厚度(cm)桩号砼面板厚度(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cm)总厚度(cm)K24+98724.1岩心松散/K24+90019.5岩心松散/K25+05018.014.932.9K25+85524.015.339.3K25+54024.915.340.2K26+11224.015.139.1K25+90021.515.236.7表5.2.2-2沥青混凝土路面钻芯结果统计表左车道右车道桩号面层厚度(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厚度(cm)总厚度(cm)桩号面层厚度(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厚度(cm)总厚度(cm)K26+1779.718.125.253.0K26+3007.515.0岩心松散/K27+4705.313.2岩心松散/K26+7006.015.2岩心松散/K27+8205.3岩心松散岩心松散/K26+9994.914.0岩心松散/K28+1227.0岩心松散岩心松散/K27+3405.3岩心松散岩心松散/K28+1956.510.0岩心松散/K28+6207.0岩心松散岩心松散/K28+4995.8岩心松散岩心松散/K28+8005.7岩心松散岩心松散/K29+1055.015.0岩心松散/K29+1185.015.0岩心松散/K29+1804.710.0岩心松散/K29+2927.0岩心松散岩心松散/K29+3306.29.8岩心松散/K29+6206.016.3岩心松散/K30+0359.019.5芯样松散/路面厚度统计评定结构如下(钻芯法):表5.2.2-3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评定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段结构层车道测点数n厚度平均值(cm)标准差S厚度代表值(cm)K24+874.708~K26+116.880混凝土面板全幅722.32.724水稳基层全幅715.21.615表5.2.2-4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评定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段结构层车道测点数n厚度平均值(cm)标准差S厚度代表值(cm)K26+116.880~K30+088.480沥青砼面层全幅196.31.46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全幅1914.31.118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全幅1925.2/25根据路面钻芯结果,收集的关于该路线的管养记录,原设计路面结构为:表5.2.2-5原路路面结构路线名称编号里程桩号路段长度(km)路基宽度(米)面层类型路面结构S5491K24+874.708~K26+116.8801.2426.5水泥混凝土24cm厚混凝土面层+15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K26+116.880~K30+088.4803.9726.5沥青混凝土6cm厚AC-13C细粒式改性沥青砼+18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5cm厚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合计5.214原路路面钻芯见下图:图5.2.2-1既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图5.2.2-2既有路面结构图5.2.2-3现场沥青路面钻心图5.2.2-4既有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评价(1)计算方法为了更准确地确定路面损坏情况及具体位置,为施工提供详细的资料,项目组对项目路段的路面损坏情况进行了调查,然后按《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5210-2018的方法计算路面破损率及路面损坏状况指数。公式进行计算。PCI=100-α0DRα1式中:DR——路面破损率,为各种损坏的折合损坏面积之和与路面调查面积之百分比(%);Ai——第i类路面损坏的面积(m2);A——路面检测或调查面积(m2);ωi——第i类路面损坏的权重,按下表取值;α0——沥青混凝土路面采用15.00,水泥混凝土路面采用10.66;α1——沥青混凝土路面采用0.412,水泥混凝土路面采用0.461;i——考虑损坏类型,包括损坏程度(轻、中、重);i0——损坏类型总数,沥青混凝土路面取21,水泥混凝土路面取20。表5.2.2-6沥青混凝土路面损坏类型及权重类型(i)损坏名称损坏程度权重(ωi)计量单位(m2)1龟裂轻0.6面积2中0.83重1.04块状裂缝轻0.6面积5重0.86纵向裂缝轻0.6长度×0.2m7重18横向裂缝轻0.6长度×0.2m9重1.010沉陷轻0.6面积11重1.012车辙轻0.6长度×0.4m13重1.014波浪拥包轻0.6面积15重1.016坑槽轻0.8面积17重1.018松散轻0.6面积19重1.020泛油0.2面积21修补0.1面积或长度×0.2m表5.2.2-7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类型及权重类型(i)损坏名称损坏程度权重(ωi)计量单位(m2)1破碎板轻0.8面积2重1.03裂缝轻0.6长度×1m4中0.85重1.06板角断裂轻0.6面积7中0.88重19错台轻0.6长度×1.0m10重1.011拱起1.0面积12边角剥落轻0.6长度×1.0m13中0.814重1.015接缝料损坏轻0.4长度×1.0m16重0.617坑洞1.0面积18唧泥1.0长度×1.0m19露骨0.3面积20修补0.1面积或长度×0.2m(2)PCI计算结果根据《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5210-2018公路技术状况分为优、良、中、次、差五个等级。表5.2.2-8路面破损状况等级评定标准评价等级优良中次差路面状况指数PCI≥90≥80,<90≥70,<80≥60,<70<60据路面调查病害的结果,计算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以及评定等级结果见下表:表5.2.2-9PCI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定表(水泥混凝土路面)分段起止桩号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评价等级主要病害K24+875~K26+11786.48良裂缝表5.2.2-10PCI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定表(沥青混凝土路面)分段起止桩号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评价等级主要病害K26+117~K27+11741.54差块状裂缝K27+117~K28+11760.72次块状裂缝K28+117~K29+11767.16次车辙K29+117~K30+08861.63次沉陷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评价类别统计表:表2.2.2-4损坏状况指数PCI评价类别统计表评价类别评价单元数(个)所占比例(%)备注优00共计5个评价单元良120中00次360差120合计5100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本项目评定结果为良的路段占20%,评定结果为次的路段占60%,评定结果为差的路段占20%,本项目路面损坏状况总体为次。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评价计算方法RQI评价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RQI=100/(1+a0ea1IRI)式中:IRI—国际平整度指数(m/Km);a0—快速路和主干道采用0.026,其他等级道路采用0.0185;a1—快速路和主干道采用0.65,其他等级道路采用0.58。当用连续式平整度仪测定时采用下式计算:IRI=2.2σσ—以标准差表示的平整度(mm)。当用颠簸仪测定时采用式下式计算:IRI=0.017VBI-1.71VBI测试速度为V(km/h)时测得的累积值(cm/km)。RQI评价结果水泥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评定结果:表5.2.2-5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评定结果表分段起止桩号标准差表示的平整度(mm)σIRI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评价等级K24+875~K26+1172.545.5868.00次K26+117~K27+1172.876.3158.18差K27+117~K28+1172.936.4356.48差K28+117~K29+1172.966.5255.19差K29+117~K30+0883.116.8450.57差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评定统计表:表5.2.2-6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评定统计表评价类别评价单元数(个)所占比例(%)备注优00共计5个评价单元良00中00次120差480合计5100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本项目评定结果为差的路段占了80%,为次评定等级占20%,这表明全路段其平整度差,从而导致行车舒适性大大降低,路面行驶质量指数评定为差。根据《公路养护技术规范》规定: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路面行驶质量指数评价为次及次以下时,应分别采取措施,改善路面平整度。为了提高行车舒适性,路面大修迫在眉捷。路面使用性能(PQI)评价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包含路面损坏、平整度和抗滑性能三项技术内容。对于二、三、四级公路路面仅包含路面损坏和平整度两项技术内容。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QI按下式计算。PQI=ωPCIPCI+ωRQIRQI式中:ωPCI为PCI在PQI中的权重,ωRQI为RQI在PQI中的权重,按下表取值;表5.2.2-7PQI分项指标权重路面类型权重二、三、四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ωPCI0.60ωRQI0.40ωSRI—水泥混凝土路面ωPCI0.60ωRQI0.40ωSRI-表5.2.2-8路面使用性能(PQI)评定结果分段起止桩号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路面使用性能PQI评价等级K24+875~K26+11786.4868.0079.09中K26+117~K27+11741.5458.1848.20差K27+117~K28+11760.7256.4859.02差K28+117~K29+11767.1655.1962.37次K29+117~K30+08861.6350.5757.21差表5.2.2-9路面使用性能PQI评定统计表评价类别评价单元数(个)所占比例(%)备注优00共计5个评价单元良00中120次120差360合计5100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评定结果为次及以下的路段占了80%,根据PCI(路面损坏状况指数)和RQI(路面行驶质量指数)来看路段整体破损情况差,从而导致行车舒适性大大降低,本次路面使用性能评定结果为次。因此,为了提高行车舒适性,路面大修迫在眉捷。桥梁现状本项目既有桥梁一座,为何家桥。何家桥位于江津区省道S549(先永路)上,桥梁中心桩号K25+694,为四级公路,桥梁编号为S549500116L0070。本桥是一座单跨实腹式圬工拱桥。实测桥梁全长32m,桥梁全宽7.3m。由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可知,本桥修建于1984年,设计单位为重庆涪陵勘察设计院,建设单位为重庆市博达集团,施工单位为江津公路工程公司,监管单位为重庆市江津区交通委员会,管理单位为江津区公路养护段,养护单位为江津区公路养护段。现状何家桥桥面病害主要为裂缝,本次设计仅对路面裂缝进行热沥青灌缝处理,不改变桥面高程,不增加桥面恒载。图5.2.3-1既有桥梁(何家桥)现状涵洞现状及评价涵洞现状沿线涵洞结构完好,对涵洞进行清淤处理,能满足路基范围内的正常排水要求。本项目现有涵洞3道,排水全部正常,进口跌水井有杂草淤泥。既有石盖板涵既有圆管涵表5.2.4-1既有涵洞情况表序号桩号孔径(m)类型结构情况堵塞情况1K26+3601-1.0×0.8石盖板涵基本完好跌井轻微堵塞2K27+4601-1.0×0.8石盖板涵基本完好跌井轻微堵塞3K30+0701-1.0圆管涵基本完好跌井轻微堵塞涵洞评价根据《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5210-2018)评定桥隧构造物技术状况(BCI),参照以下公式对涵洞进行评价。BCI=min(100-GDiBCI)GDiBCI表示第i类构造物的累积扣分,最高扣分为100分,按下表取值。表5.2.4-1涵洞扣分标准类型构造物名称评定等级计量单位单位扣分备注1涵洞好道0采用现行较好10较差40差70危险100构造物状况指数(BCI)评价结果:表5.2.4-2构造物技术状况指数及评级桩号BCI评价开始桩号结束桩号K24+875K26+117100优K26+117K27+11790优K27+117K28+11790优K28+117K29+117100优K29+117K30+08890优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本项目涵洞状况多为优,现有桥梁及涵洞总体较好,考虑充分利用。交通安全设施现状评价交安设施现状标志现状本项目标志标牌设置不完善,立柱横梁等结构破坏,标志牌版面模糊,本次考虑部分拆除后新建,并更换破损锈蚀标志标牌。护栏现状本项目现状道路设置了老规范中的B级波形梁护栏,一般路段护栏立柱间距为4m,高填方、小转弯半径路段护栏立柱间距加密到2m。根据现场调查发现,路侧波形护栏较多存在锈蚀、破损、变形。全线多数路段的护栏梁板线形较差,外观老旧,存在螺栓松动或缺失现象,且不能满足现规范《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的相关安全要求。护栏波板变形护栏变形标线现状本项目部分路段标线缺失,其他路段标线模糊不清,反光等级不够,本次设计路面修补养护方案会重铺路面,因此对全线标线进行重新设计复原。里程碑、百米桩现状本项目沿线部分百米桩损坏,本次设计对已损坏的百米桩及公里桩进行更换。图5.2.5-1既有损坏百米桩交安设施评价TCI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式中:GDiTCI——第i类路基损坏的总扣分(GlobalDeduction),最高分值为100,按下表的规定计算;ωi——第i类路基损坏的权重,按下表取值;i——路基损坏类型。表5.2.5-1沿线设施扣分标准类型(i)损坏名称损坏程度计量单位单位扣分权重(ωi)备注1防护设施缺损轻处100.25重302隔离栅损坏处200.103标志缺损处200.254标线缺损m0.10.20每10m扣1分,不足10m以10m计5绿化管护不善m0.10.20按照《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H20-2018)中计算沿线设施技术状况指数TCI评价结果如下:表5.2.5-2沿线设施状况评价表分段起止桩号沿线设施状况指数TCI评价等级K24+875~K26+11756.1差K26+117~K27+11776.1中K27+117~K28+11770.7中K28+117~K29+11766.1次K29+117~K30+08868.6次沿线设施技术状况指数TCI评定统计表:表5.2.5-3沿线设施状况评价汇总表评价类别评价单元数(个)所占比例(%)备注优00%共计5个评价单元良00%中240%次240%差120%合计5100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评价结果所占比例最大为中和次。主要问题为沿线标线缺失,护栏局部变形缺损较多。护栏不再满足新规范要求,本次沿线设施状况评价为次。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计算方法水泥路面公路技术状况(MQI)评定包含路基技术状况指数(SCI)、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QI)、桥隧构造物技术状况指数(BCI)和沿线设施技术状况指数(TCI)四项技术内容。公路技术状况(MQI)按下式计算。MQI=ωSCISCI+ωPQIPQI+ωBCIBCI+ωTCITCI式中:ωSCI、ωPQI、ωBCI和ωTCI在MQI中的权重,按下表取值;表5.2.6-1MQI分项指标权重路面类型名称权重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ωSCI0.08ωPQI0.70ωBCI0.12ωTCI0.10表5.2.6-2沥青路面MQI评定表桩号范围路基技术状况指数SCI路面使用性能PQI沿线设施技术状况指数TCI桥隧构造物技术状况指数BCI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评价等级K24+875~K26+11780.0379.0956.110079.38中K26+117~K27+11770.1048.2076.19057.76差K27+117~K28+11780.0859.0270.79065.59次K28+117~K29+11780.2562.3766.110068.69次K29+117~K30+08880.6657.2168.69064.16次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公路技术状况(MQI)评定结果为次。路段路基状况一般,桥涵构造物总体运行良好,但路面破损情况较严重,路段行驶质量较差,从而导致行车舒适性大大降低,同时沿线交安设施不足。设计原则设计思路本项目目前部分路段路面病害日益严重,路面裂缝、路基沉降、外观形象不佳,既不利于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也不利于江津区产业发展和形象展示。根据沿线的现实情况以及所在区域的交通规划,拟先对公路进行改造,优先改善如下问题:改善路面通行状况、提升道路服务水平、提高行车舒适性及安全性;提高道路承载能力,延长道路使用寿命;改善排水设施,保障道路排水系统排水顺畅;改善交通安全设施,改善路容,保障车辆行驶安全性。改造方案设计原则对路面进行维修设计,是一项充分利用旧路面剩余强度,恢复或提高路面使用性能的有效技术措施。旧路维修设计,在考虑气候、交通条件的同时,必须建立在对旧路面的结构性能进行全面调查和确切评价的基础上,它要比新建路面的设计更为复杂。本次路面改造设计遵循以下原则:对现有道路平、纵、横不作调整,对提高标高段最终路面标高由加铺结构层决定;桥梁段仅对裂缝进行热沥青灌缝处理,不加铺,不进行桥面堆载;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投资,能够继续利用的构造物应利用;在项目就地冷再生短暂中断交通前提下快速大修,减少对沿线产业和居民的干扰;针对病害原因,大修方案做到有地放矢、实事求是、易于操作;完善排水系统、防护、交安及其它病害的治理。采用技术标准及技术指标的总体情况,不同技术标准之间的衔接过渡情况根据原有公路线形、沿线地形、地质条件,以及交通量的分布情况,结合沿线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以及沿线的城镇规划因地制宜运用技术指标,综合以上情况本项目按照现行规定推荐采用原公路等级标准建设,全线设计速度采用20km/h,路基宽度参照原有道路宽度,并做好相应交安防护措施,保证行车安全。S549线刁家社区至半边山段安全隐患整治工程公路技术指标如下:表6.3-1技术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技术指标1路线总长km5.2142路基宽度m6.53路线增长系数--1.2734平面交点个数个525平均每公里平面交点个数个9.9386平曲线总长m1994.4217平曲线比例%38.258最小平曲线半径m/个20/19最大纵坡%/处9/110纵坡变坡次数个4911平均每公里纵坡变坡次数个9.39812竖曲线总长m1987.413竖曲线比例%38.1214凸形最小竖曲线半径m21815凹形最小竖曲线半径m228路线主要控制点、走向、所经主要河流、城镇主要控制点路线主要控制点有:起点、何家桥、终点。起终点路线起点位于江津区慈云镇刁家社区,路线途径刁家收费站下道口、半坡、毛家山,终点止于半边山与G348平交,路线全长5.214公里。何家桥何家桥桥梁中心桩号K25+694,为四级公路,是一座单跨实腹式圬工拱桥。路线走向本项目路线走向为:整体呈南北走向。沿线主要城镇本项目全部位于江津区慈云镇境内。沿线主要道路、河流公路:本项目区域内主要有既有S549、G348和沿线搭接通村公路。既有S549:双向两车道,设计速度40km/h,路基宽6.5米,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局部段位水泥混凝土路面。河流:何家桥下河流。建设条件项目区域城镇现状布局、规划与拟建项目的关系由于本项目路线长度短,且为路面改造,不改变原路平面线位,不影响区域城镇规划。地形地貌江津四面高山环抱,境内丘陵起伏,地貌以丘陵兼具低山为主,分平阶地、丘陵地和山地,其中丘陵占78.2%,低中山占21.8%。地质结构为“川东褶皱和”“川黔南北构造带”的过渡地带,构造形迹受其影响,轴线多扭曲呈"S"形。地势南高北低,长江横贯东西,并绕城而过,呈“几”安形。气象、水文江津区属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盆地边缘地形和季风的综合影响,气候特征表现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除南部山区外,全年平均气温18.4℃,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2℃以上。江津区年平均降雨量1001.2毫米,其中5至10月降雨量761.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6.1%。年平均相对湿度81.2%,最小相对湿度15%。年平均无霜期354天。年日照时数1141.0小时,占可照时数的27%。年平均风速每秒0.8米,最多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蒸发量805.5毫米。年雷暴日数37天。主要气象灾害有高温、干旱、低温阴雨、冰雹、大风、寒潮、雷暴。江津区河流均属于长江水系,长江流经北部横贯东西,南北溪河注入大江,形成壮阔的树枝水系网络。流域面积在30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河有27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有12条,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有5条。长江一级支流12条,二级支流8条,三级支流5条,四级支流1条。除长江外,著名溪河有素江河、塘河、津璧河、笋溪河、朱杨溪、驴子溪、清溪河、梅江河。有水能资源200多万千瓦。工程地质条件地层岩性路段沿线出露地层主要为内陆河湖相沉积碎屑岩类,各时期出露的地层岩性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①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c+dl)主要分布于地形坡度较大的线路段及砂岩陡崖坡脚斜坡地段,厚度2~25m,随地形变化厚度较大,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块碎石土,颜色为灰褐色~灰黄色。②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分布于线路走廊区地形坡度相对较小的斜坡、地形低洼地段及山顶平台地段。厚2~10m,岩性为粉质粘土,灰、灰黄色,紫红色,含砂岩、粉砂质泥岩碎石及角砾,大部呈硬塑状。③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l+pl)主要分布于河流弯道、溪沟湾积水潭、河流与溪沟主沟道以及两侧的狭长范围内,厚2~20m,岩性为粉质粘土、砾砂、卵石等,颜色为灰褐色、杂色。④第四系全新统滑坡堆积层(Q4del)滑体主要为黏土、含块石黏土和块石土,块石主要成分为砂岩,厚度1~25m。⑤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e)主要分布于公路、机耕道上,居民聚居地段,厚0.5~15m,灰褐色~杂色。⑥第四系全新坡洪积层(Q4dl+pl)主要分布于溪沟与陡坡相衔处范围中,厚2~15m,岩性以粘土为主,呈灰褐~黄褐色。(2)侏罗系项目区侏罗系发育齐全,分布广泛,为一套陆相红色碎屑岩,最大厚度达3710米。广泛分布于沿线各向斜及背斜翼部。上统蓬莱镇组(J3p):为一套干燥氧化环境下浅水湖、河相泥、砂岩沉积,岩性为紫红色泥岩、粉砂岩与灰白色、灰绿色、灰紫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互层,砂岩总厚约310米,占地层总厚30%,水平层理、斜层理较发育,部分亦有尖灭、分叉现象,底部为灰白色块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含灰岩、红色泥岩等砾石。中统遂宁组(J2sn):以沉积物质细、红色鲜艳、单调为特点,是一套炎热干燥强氧化环境下稳定浅水湖泊相泥岩、粉砂岩沉积,岩性为砖红色、紫红色泥岩、粉砂岩互层夹灰紫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下部夹泥灰岩透镜体及硬石膏条带,底部灰色、灰紫色厚层、块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及透镜体砾岩。本组地层的最大特点是:沉积物质细,颜色为鲜艳而单调的红色,砂岩在整个剖面中层位少、厚度薄、颗粒细,一般为钙质胶结,总厚度约50米,占地层总厚10%。整合于沙溪庙上亚组地层之上,厚度272~589米。中统沙溪庙上亚组(J2s2):为一套河湖相碎屑岩,岩性为紫红色、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与黄灰色、灰紫色长石砂岩互层,底部为灰色块状中粒长石砂岩(嘉祥寨砂岩)。砂岩的特点是:多为大的透镜体或具有分叉现象,交错层、斜层理特别发育,大型斜层理厚3~4米;砂岩厚度约200米,占地层总厚的20%。整合于沙溪庙下亚组地层之上,厚度965~1286米。中统沙溪庙下亚组(J2s1):为一套河湖相碎屑岩,岩性为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黄灰色、灰绿色厚层、块状中、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顶部为黄绿色叶肢介页岩,厚度19m,中下部有一套黄灰色块状长石石英砂岩(关口砂岩)发育,厚约24m。砂岩的特点是:多为大的透镜体或具有分叉现象,大型斜层理、交错层发育。整合于中下统自流井群地层之上,厚211~421米。地质构造及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15附图A及附图B,线路段所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属少震、弱震区,其抗震设计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的有关规定执行。不良地质沿线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土层0.5~5米不等,下覆为砂岩、泥岩互层,山脊及两翼第四系覆盖层相对较薄,且多为旱地,对工程建设没有大的影响;边坡开挖后边坡稳定性均较好,局部基岩裸露。主要的不良地质现象为局部软土、顺层滑坡;根据不良地质的种类、规模及地形地质条件,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处治。筑路材料供应、运输情况、水、电等建设条件及与公路建设的关系筑路材料供应情况沿线筑路材料中各种筑路材料均质优量丰,且大多可就地取材。1)片块石公路沿线广泛分布岩石,岩性以砂岩为主,石质坚硬,材质良好,强度较高,可加工成各种规格块、片石,公路沿线以砂岩为主,可就近开采使用,通过汽车运输到项目地。片块石可以在江津区采购,运距较近,交通便利,运距约30km。2)碎石料场位于江津区,可开采灰、砂岩,生产碎石及机制砂,满足公路路面碎石及碎石砼用量,可开采灰、砂岩,生产碎石及机制砂,满足公路路面碎石及碎石砼用量,供应全线,交通方便,运距50km。3)砂、中粗砂首先考虑就近取材,公路沿线广泛分布采沙场,也可到江津区周边场镇采购优质中粗砂等,运距约50km。4)其他材料水泥:考虑在江津区周边水泥厂,水泥各项技术指标应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运距约50km。沥青:考虑在江津区周边沥青厂,沥青各项技术指标应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运距约50km。施工总体实施步骤、施工注意事项及交通组织方案施工总体实施步骤为减少工程实施对地方生产、人民生活的影响,同时保证项目改造工程顺利实施,项目控制总工期约6个月。整个改造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路面工程、交通工程和排水设施等。部分内容可同步开展中间交叉施工,施工顺序如下:施工顺序安排:施工准备与交通组织→涵洞清淤→“白改黑”(K24+874~K26+116)段施工(病害处治及沥青加铺)→K26+116~K30+088段路基、底基层及基层病害处治→K26+116~K27+116段、K29+116~K30+088.480基层就地冷再生→厂拌沥青热再生→全线统一沥青罩面(K26+116~K30+088)→路肩修补与提升→边沟修复→抗滑薄层施工→交安设施及其他附属设施。施工注意事项施工队伍进场后,首先必须对路面病害等进行复查。加强施工放样,严格按照图纸施工,保证起终点和接线的高程顺接。路面施工前,必须进行试验路段的试铺。试铺前对路面材料进行试配,选定结合料的品种和用量;试铺中对观测研究的各主要项目应遵照规范的有关规定及设计要求进行。路面铺筑前应检查确认下承层处治的质量。当下层质量不符合要求或未按规定铺筑下封层时,不得铺筑面层。在路面结构层施工前,必须将各种所需埋设的横向管线及有关路面排水设施提前完成。注意沿线管线管网的保护,边沟开挖等应采用人工开挖。施工渣土不能长时间堆放在路面以及路侧,应及时清运至弃土场。本项目病害调查时间为2025年9月17日,考虑施工进场存在时间间隔,施工单位进场前应现场核对病害,及时反馈设计。K28+116.880~K30+088.480段路面改造方案为厂拌沥青热再生,半幅施工,半幅通行,因现状道路下埋设有三处既有燃气管线,因暂未收集到燃气管道埋深信息,施工单位在该区域内施工前应请业主协调落实燃气管道埋深,并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避免破坏燃气管道。表10-1现状管线设施一览表序号桩号管线类型与路线交角(°)影响长度(m)1K28+593燃气697.42K28+643燃气668.33K29+979燃气777K28+593处既有燃气管线K28+643处既有燃气管线K29+979处既有燃气管线①铣刨与开挖控制:在进行路面铣刨和基层处理时,当机械作业接近已标识的管线保护范围(建议管线两侧及上方1.5米范围)时,必须改用人工配合小型机具进行轻柔操作,避免对管线产生冲击荷载。②摊铺与碾压保护:进行沥青面层摊铺时,重型摊铺机和压路机应避免直接在管线正上方反复作业或长时间停留。需合理规划碾压路线,必要时在管线上方铺设钢板,分散荷载,防止压坏管体或接头。③热影响防控:沥青摊铺时的高温(通常超过140℃)可能对钢管等材质的燃气管线产生热应力影响。在管线正上方区域,可考虑适当降低摊铺温度或增加管线之上的覆盖土层厚度,以起到隔热作用。④施工监测:在燃气管线附近的施工期间,建议管线产权单位安排专业人员现场监护。必要时,可委托第三方监测单位对管线位移、沉降进行实时监测。⑤建立联动机制:施工单位必须与燃气公司建立24小时应急联络机制,将现场负责人、安全员的联系方式告知燃气公司,并保持通讯畅通。⑥应急预案:施工现场必须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消防器材、燃气浓度检测仪、防爆工具等。一旦发生燃气管线破损(如挖断、压裂、泄漏),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停止所有作业,切断电源、火源,疏散现场人员。报告:立即向燃气公司、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消防、公安等部门报告。警戒:设置大范围警戒区,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处置:由燃气公司专业人员进行抢修,施工单位全力配合。其他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