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捆路网道路及配套工程4号路工程-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打捆路网道路及配套工程4号路工程-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打捆路网道路及配套工程4号路工程-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打捆路网道路及配套工程4号路工程-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打捆路网道路及配套工程4号路工程-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打捆路网道路及配套工程4号路工程(K0+000-K1+520,K2+000-K3+083.253)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工程概述1.1项目区位本项目位于,地处金渝大道以北,靠近悦来会展中心、宜奥商圈和龙头寺火车站,紧邻照母山重光片区和翠云片区。4号路位于金山大道、金开大道、金兴大道、金渝大道围合区域内,西侧紧靠园博园,向北延伸至中央公园,往南与曾家岩北延伸通道相接。道路沿线两侧用地性质以工业用地、绿地为主,周边布有大量居住用地。4号路是曾家岩大桥及北延伸通道的一部分,曾家岩大桥及北延段通道为城市主干路(双向6车道),从万年立交隧道洞口出来后向北延伸依次经过花沟、园博园、翠云、兰桂大道(两江、渝北分界)、中央公园至悦港北路。4号路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功能上与金开大道、金山大道平行的南北纵向通道,4号路的建设可以完善路网体系,可以支持片区发展,对金开大道、金山大道的交通有效分流,疏解交通。1.2工程规模4号路起点位于万年东路与龙景南路(1号路)交叉口处,终点位于B区纵四路与云竹路交叉口,4号路全长约3083.253m,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50km/h,标准路幅宽度36m。其中青少年活动中心段(K1+520-K2+000)与青少年活动中心交织,上盖广场与道路结构共享受力墩,无法分开实施。按照市领导和两江管委会相关要求,为配合少年宫建成投用,4号路青少年活动中心段(K1+520-K2+000)提前设计施工,与青少年活动中心同步实施、同步建成投用。因此青少年活动中心段(K1+520-K2+000)于2021年9月通过两江建设局初步设计技术审查,2021年12月取得施工图技术审查合格书,2022年1月已进场施工,目前主体结构已完工。本次施工图设计范围为K0+027.517-K1+520(南段)和K2+000-K3+083.253(北段)。南段起点位于万年东路与龙景南路(1号路)交叉口处,桩号K0+027.517,终点桩号K1+520,为新建路基段。北段起点桩号K2+000,与青少年活动中心框架桥下层路基相接,终点位于B区纵四路与云竹路交叉口,桩号K3+083.253,另含云竹路改造,长度约370m,北段主要为云卉路、云竹路改扩建。项目含3座简易立交(4号路与龙景路立交、4号路与金兴大道立交、4号路与云竹路立交)、1座人行天桥(跨金兴大道)和3座地通道,园博园地通道(1号地通道)位于园博园东门,桩号K1+100~K1+500,全长400m,双向6车道;龙景地通道(2号地通道)为下穿金兴大道,桩号K2+000~K2+201,全长201m,双向6车道;云卉地通道(3号地通道)为E匝道下穿4号路与云竹路平交路口,桩号K0+240~K0+335,全长95m,单向1车道。1.3工程设计范围本次施工图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高边坡支护工程、桥梁工程、地通道工程、排水工程、海绵城市、照明工程、综合管线工程、交通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等。本次施工图设计包含九册,第一册为《道路工程》,第二册为《地通道工程》,第三册为《桥梁工程》,第四册为《高边坡、挡墙工程》,第五册为《排水工程》,第六册为《照明工程》,第七册为《给水(土建)、电力(土建)工程、海绵城市》,第八册为《交通工程》、第九册为《园林绿化工程》。本册为第五册《排水工程》。2设计内容本册施工图设计范围为道路桩号范围为K0+000-K1+520、K2+000-K3+083.253,设计内容包括道路附属的排水管线(雨水、污水)工程,包括现状排水(雨水、污水)管线的废除与还建、保护等内容。3设计原则(1)排水管网设计应满足地区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排水管道均按远期设计。(2)新建排水管网充分考虑区域排水现状及地块建设的情况,结合地块建设规划,在排水管道断面、平面布置、高程布置上适应功能的需要和接入的可能性、便利性。(3)排水管网设计注意技术性与经济性相结合。尊重事实,在满足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尽量考虑利用现有管网体系和排水设施,并将其整合以发挥功能。(4)设计选材在不断总结科研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既考虑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同时又兼顾经济投入的合理性。不得使用淘汰产品及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符的材料和产品。(5)本工程范围内的排水管网,采用雨、污水分流制系统。工程管线在竖向管位分配时,一般按下列原则规定处理:1)有压管让无压管,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2)支管线避让主管线。3)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4设计依据及规范4.1设计依据(1)我院与业主签定的《花沟片区打捆路网道路及配套工程(二标段)设计合同》(2)建设单位提供的现状管线物探资料(3)建设单位提供的区域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4)建设单位提供的轨道5号线区间及园博中心、丹鹤站施工图(5)建设单位提供的《重庆市北部新区翠云片区秋成大道道路市政工程》方案设计(6)建设单位提供的《重庆北部新区万年东路道路工程》方案设计(7)建设单位提供的少年宫建筑方案;(8)建设单位提供的力帆地块规划调整图(9)建设单位提供的《翠云片区B区纵四路道路工程》方案设计(10)重庆中科勘测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的《花沟片区打捆路网道路及配套工程(两江新区)4号路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1)关于《花沟片区打捆路网道路及配套工程(两江新区)4号路工程》方案审查意见的复函(12)《花沟片区打捆路网道路及配套工程4号路工程(K1+520-K2+000)》初步设计重庆市勘测院2021.09(13)《花沟片区打捆路网道路及配套工程4号路工程(K1+520-K2+000)》施工图设计重庆市勘测院2021.12(14)《花沟片区打捆路网道路及配套工程4号路工程(K0+000-K1+520、K2+000-K3+083.253段》初步设计专家咨询意见2025.6.20(15)道路、结构专业提供的工程联系图(16)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4.2设计规范及规程(1)《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7-2022)(2)《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3)《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4)《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网建设技术标准》(DBJ50/T-374-2020)(5)《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6)《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8)《防洪标准》(GB50201-2014)(9)《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10)《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11)《山地城市内涝防治技术标准》(DBJ50/T-427-2022)(12)《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55030-2022)(1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14)《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15)《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18)《检查井盖》(GB/T

23858-2009)(19)《铸铁检查井盖》(CJ/T511-2017)(20)《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范》(CJJ143-2010)(21)《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23)(22)《水及燃气管道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GB/T13295-2019)(23)《排水管道出水口》(20S517)(24)《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6MS201)(25)《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2010)(26)《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27)《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试行)》(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2007年3月)(2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29)《给水排水管道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30)《城镇给水排水构筑物及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108-2010)(31)《城镇道路附属设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128-2011)(32)《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细则(2022年版)》(33)《重庆市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4年版)5初步设计批复意见及专家审查意见执行情况(1)1、3号地通道及部分路段有超高,应结合中分带调整排水边沟或者雨水口布置。回复:同意审查意见,按审查意见修改完善。(2)根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第5.10.8、5.10.9条,补充相关水位内容。回复:同意审查意见,按审查意见补充完善。(3)补充一体化泵站水力计算,包括流量、扬程、集水池容积、控制方式等内容,并论述一体化泵站设置的必要性。回复:根据建设单位的意见,取消一体化预制泵站,地通道及敞口段的路面雨水采用重力流方式排水。因地通道的低点在下穿敞口段,结合结构专业设计,该处地通道施工时采用放坡明挖方式,故地通道内的雨水管设计考虑部分顶管+部分明挖的型式。(4)泵站及出水口位于涵洞进口的排水渠内,复核排水渠上游来水情况,确保泵站不影响明渠排水;若明渠废弃,是否可封堵涵洞进口。回复:根据建设单位的意见,取消一体化预制泵站,地通道及敞口段的路面雨水采用重力流方式排水。目前尚有部分雨水排入该涵洞,在设计说明中补充该涵洞上下游的基本情况。(5)地通道按不可通行危险化学品机动车考虑,应补充依据,并补充相关标志设计。回复:本次设计的下穿道两侧具有地面辅道,另外项目周边道路交通完善,危险品机动车可通过相应的辅道通或绕行。补充相关的交通标志标牌。6排水现状与规划6.1排水现状4号路K0+000~K3+083,约3.08km;其中少年宫段(K1+520~K2+000)已出施工图(目前正在施工建设),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本次设计道路分南、北两段,现状排水情况分别如下:拟建道路南段:基本为新建道路,周边现状基本为自然地形,雨水散排,通过自然冲沟等就近排入龙景湖(龙井沟水库);在拟建道路与龙景路相交的路口,龙景路上有d1600现状雨水管道横穿本次拟建道路,该管道雨水最终排入龙景湖。此外,在该路口还存在现状d400污水管道,沿龙景路向北,通过龙景路现状d450~d800污水管道,排入金兴大道污水系统。拟建道路北段:大部分为现状道路改造,道路下东侧分段分布有d600~d1000现状雨水管道,雨水最终汇合后排入现状冲沟或洼地。在金兴大道路口存在d2000现状雨水管道,该管道进入本次拟建道路后,向北转输,该管道最终排入一处现状渠道,该渠道通过一处现状涵洞横穿金兴大道后,排入龙景湖。在K1+520~金兴大道段,现状龙景路下存在d800污水管道,向北排入金兴大道现状d800污水管道;在金兴大道以北,拟建道路东侧有现状d400污水管道,向北排入金科小区周边已建路网现状d500污水管道。改造云竹路段:在道路南侧存在现状d800雨水管道,向西排入本次拟建道路现状雨水系统;在道路北侧存在现状d400合流管道,向西排入本次拟建道路现状雨污合流系统。云竹路口~本次拟建道路设计终点:在道路西侧存在现状d1000~d1200雨水管道,排入现状1600x1500雨污合流箱涵;在道路东侧存在d400雨污合流管道,排入下游上述1600x1500雨污合流箱涵,即云竹路污水系统和下游现状的排水箱涵均为合流系统。根据勘察资料,龙景湖(龙井沟水库)正常蓄水位约304.00m~305.00m,水库设计最高水位约308.00m。6.2排水规划根据《重庆市北部新区排水专项规划(整合)—园博园片区》,本次设计道路排水管网规划概述如下:(1)雨水片区存在重光水库、黄桷水库和龙井沟水库,结合片区自然汇水区域及道路坡向和道路骨架网络,沿道路敷设雨水系统,雨水就近排入水库或泄洪通道,最终排入嘉陵江。本次设计4号路雨水最终排入龙景湖(龙井沟水库)。(2)污水本项目属于悦来污水处理厂范围。片区存在岚峰片区污水二级干管、黄茅坪片区污水二级干管和翠云-园博园片区污水二级干管,收集片区污水后向西北排入沿嘉陵江敷设的截污干管中,最终进入悦来污水处理厂。本次设计4号路污水最终排入翠云-园博园片区污水二级干管。7排水系统设计7.1设计概要雨水:本次设计4号路雨水设计分南北两段。南段基本为新建道路,沿道路两侧,在人行道下双侧布置d600~d1500雨水管,雨水排入龙景路现状d1600雨水管道,通过其最终排入龙景湖(龙井沟水库)。北段大部分为现状道路改造,沿道路双侧布置d600~d1200雨水管道,分段排入现状雨水箱涵或者相临道路已建雨水系统。改造云竹路段,沿云竹路两侧人行道布置d600~d800雨水管道,排入4号路本次设计d600~d1000雨水管道,进而向北最终排入现状1600x1500雨水箱涵。污水:本次设计4号路污水设计分南北两段。南段基本为新建道路,沿道路东侧人行道下布置d400污水管道,排入龙景路现状d400污水系统,进最终排入金兴大道现状d800污水系统。北段(金兴大道~云竹路段)保留现状污水管道;4号路(云竹路~K2+820段),在道路西侧人行道下布置d400污水管道,向北排入相交道路现状d500污水系统;4号路(K2+885~K3+083段),在道路东侧车行道下布置d400污水管道,向南排入4号路道路外侧的现状d400污水系统。云竹路改造段,在云竹路南侧车行道下布置d400污水管道,向西排入4号路本次设计d400污水管道。经此改动,云竹路分别有单独的雨水、污水排水系统,但云竹路上游的污水系统依然为雨污合流,因此,建议建设单位尽快启动云竹路的上游道路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目前,在主线K2+910处,现状污水(合流)管道接入了现状1600x1500雨水箱涵,导致下游雨水箱涵排水系统实际上成为了雨污合流系统。本次设计中,对上述本次设计范围内的合流管道实施雨污分流,废除雨污合流管道,新建雨水、污水管道;雨水排入上述现状1600x1500雨水箱涵,污水管道排入4号路外侧现状d500污水系统。7.2排水系统设计参数(1) 排水体制本工程新建部分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制,雨、污水管网分别自成体系。(2) 设计规模雨水量计算按重庆市暴雨强度公式和流域汇水面积计算,根据地块和道路设计的情况选用适当的暴雨重现期P和径流系数ψ。污水按城市综合污水量和规划人口进行计算,规划人口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3) 基本设计参数①非金属管道最大设计流速:化学建材管用于排放雨水时Vmax=8.0m/s,用于排放污水时Vmax=6.0m/s;钢筋混凝土管道Vmax=5.0m/s。②最小流速:雨水管道Vmin=0.75m/s,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为Vmin=0.6m/s。③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污水按非满流设计,其最大设计充满度见下表:污水管最大允许充满度管径最大设计充满度4000.65500~9000.70≥10000.75④最小管径与最小设计坡度:市政排水管最小管径控制在d400,最小坡度控制在i=0.003。⑤本工程排水管道均采用管顶平接。⑥管材粗糙系数,钢筋混凝土管取n=0.014,化学建材管取n=0.01。7.3雨水系统(1)雨水量计算排水管道雨水量根据各管段所服务的面积,按最大流量逐段计算,采用满流管渠流量计算公式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qψF(L/s)暴雨强度(q)采用《关于发布重庆市暴雨强度修订公式及设计暴雨雨型的通知》(渝建〔2017〕443号)中渝北暴雨强度公式计算:(L/s·hm2)暴雨重现期:本次设计道路P=5年,转输道路P=3年,临时排水P=1年,地通道P=100年。设计降雨历时:t=t1+t2(min)其中,地面集水时间:t1=5(min)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2(min)按计算确定。综合径流系数:道路雨水系统取ψ=0.7,地通道取ψ=1.0。汇水面积(F)分地块计算(hm2)。本次设计4号路1号地通道K1+100~K1+500段、2号地通道K2+000~K2+201段、3号地通道EK0+240~EK0+335段为道路加盖段,雨水边沟除考虑敞开段的雨水量外,还要考虑排放结构渗漏水量,结构渗漏水量按1L/(m2·d)计。考虑到道路加盖段运营时机动车道上车辆较多,人工清扫在内部取水很不安全,因此道路加盖段不单独设置给水点用于地面冲洗,其地面拟由市政环卫清扫车异地取水进行冲洗。根据《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地面冲洗用水可按2~3L/m2·d计,本次设计取3L/m2·d。由于降雨与冲洗地面不会同时发生,且路面雨水设计流量较大,因此本次设计雨水边沟仅考虑收集排放路面雨水及结构渗漏水。1号地通道雨水边沟需要收集主线K0+900~K1+500段敞开段路面雨水及结构渗漏水。2号地通道收集主线K1+710~K2+440段主线敞开段的路面雨水及结构渗漏水。3号地通道雨水边沟需要收集E匝道K0+000~EK0+465段路面雨水及结构渗漏水。雨水系统计算结果见下表:4号路(K0+000-K1+520)雨水系统计算表序号计算管段汇水面积设计流量管道内径坡度流速过流能力(hm2)(L/s)(mm)(%)(m/s)(L/s)1主线K0+900-K1+520段雨水边沟(左幅)0.23177300×4001.21.792102主线K0+900-K1+520段雨水边沟(右幅)0.23177300×4001.21.792103YN-1~YN-2812.43864d8005.58.0040314YN-36~YN-281.4436d6000.52.005645YN-28~YN-6913.83671d12000.63.4739256YN-37~YN-8229.86258d16000.84.8697627YN-41~YN-695.71777d8005.58.0040318YN-69~YN-8219.55187d15000.43.2958129YN-82~YN-8349.39497d16001.05.43109154号路(K2+000-K3+083)雨水系统计算表序号计算管段汇水面积设计流量管道内径坡度流速过流能力(hm2)(L/s)(mm)(%)(m/s)(L/s)1主线K2+000-K2+255段雨水边沟(左幅)0.177300×4001.21.792102主线K2+000-K2+255段雨水边沟(右幅)0.177300×4001.21.792103主线K2+255-K2+430段雨水边沟(左幅)0.21179300×4005.53.824604主线K2+255-K2+380段雨水边沟(右幅)0.15127300×4005.53.824605YB-32~YB-300.80568DN8000.52.0210136YB-30~YB-30.80568d10000.41.7914087YB-1~YB-356.812133d20001.04.50141368YB-3~YB-557.612305d22000.64.00152049YB-6~YB-1210.62729d10000.83.55278810YB-23~YB-127.41969d10004.07.49623311YB-12~YB-24184135d14000.43.14483512YB-24~YB-25184135d15000.42.35415113YB-25~YB-26184135d14000.43.14483514YB-28~YB-260.1851d5006.46.32124113YB-26~YB-26-118.184175d14000.53.51540614YB-33~YB-360.2057d5000.51.7734715YB-46~YB-371.7452d5005.65.92116216YB-53~YB-5911.43032d10001.03.97311617YB-59~YB-6513.03458d10004.07.49623318YB-66~YB-835.71516d6003.85.50155619YB-87~YB-830.75200d6000.82.5371420EK0+020-EK0+220段雨水边沟(左幅)0.30220300×4002.52.5831021EK0+000-EK0+220段雨水边沟(右幅)0.1071300×4002.52.5831022YB-52~YB-160.40285DN6000.41.49420(2)雨水管道布置平面布置(K0+000-K1+520):4号路K0+000~K0+900段,沿道路两侧布置雨水管道,西侧雨水管道布置在距路缘石1.0m的慢行系统路面下,东侧雨水管道布置在距路缘石1.0m的慢行系统路面下。A匝道:在距离路缘石1.0的慢行系统路面下。B匝道:在距离路缘石1.0的慢行系统路面下。4号路K0+900~K1+100段,为1号地通道敞开段,沿敞开段道路的单侧(右侧)布置雨水边沟,雨水边沟布置在距检修道0.5m的车行道下。4号路K1+100~K1+500段,为1号地通道,地通道双孔,每孔宽11.5m。在每孔地通道内的右侧布置雨水边沟,雨水边沟布置在距检修道0.5m的车行道下。平面布置(K2+000-K3+083):金兴大道交叉口存在现状d2000雨水管,因2号地通道修建,该雨水管与2号地通道竖向上存在冲突。本次考虑将上述现状d2000雨水管道废除,并还建d2000雨水管道,在主线桩号K2+155附近横穿2号地通道底部,向西北排入现状河道。4号路K2+000~K2+200段,为2号地通道,地通道双孔,每孔宽11.5m。沿每孔地通道内的右侧新建雨水边沟,雨水边沟布置在距检修道0.5m的车行道下。4号路K2+200~K2+430段,为2号地通道敞开段,沿敞开段每一幅道路的右侧新建雨水边沟,雨水边沟布置在距检修道0.5m的车行道下。C匝道:在距离路缘石1.0m的车行道下,新建雨水管道。D匝道:在距离路缘石1.0m的人行道下,新建雨水管道。此外2号地通道内雨水边沟收集的雨水通过雨水管引地通道外,并在D匝道新建雨水管(顶管),再排入还建的d2000雨水系统,进而排入现状河道,最后排入龙景湖。4号路K2+430~K2+685段,沿道路两侧新建雨水管道,双侧雨水管道布置在距路缘石1.0m的人行道下,本路段的现状雨水管线废除。4号路K2+685~K2+910段,沿道路两侧新建雨水管道,雨水管道双侧布置在距路缘石1.0m的人行道下,本路段的现状雨水管线废除。4号路K2+910~K3+083段,沿道路右侧新建雨水管道,雨水管道布置在距路缘石1.0m的人行道下。C匝道桩号EK0+020~EK0+465段,为地通道及敞口段,沿地通道新建雨水边沟,雨水边沟双侧布置在距检修道0.5m的车行道下;考虑到地通道的低点在EK0+310附近,在敞口段EK0+310~EK0+465段,沿道路中心布置雨水管道,雨水管道布置在E匝道道路中心的车行道下,将边沟内的雨水收集后重力流排入本次设计C匝道雨水系统。云竹路:YK0+000~YK0+140段,沿道路南侧还建雨水管道,雨水管道布置在距路缘石1.0m的人行道下,该路段的现状雨水管废除。YK0+000~YK0+355段,沿道路北侧新建雨水管道,雨水管道布置在距路缘石1.0m的人行道下其他路段的现状雨水管道予以保留。以上雨水管设计详见本次设计的综合管网标准横断面图、排水管道分平面图。本次设计雨水管道,通常情况下管顶覆土按2.0m考虑。但在道路挖方较高(尤其是沟槽开挖会影响道路挖方边坡的情况),适当考虑减小雨水管道的埋深;在保证周边地块雨水可以顺利接入、雨水管道埋深满足规范、雨水管道使用期间路面荷载的情况下,适当较少雨水管埋深,控制1.1~1.5m左右。雨水管管顶敷土不足1.0m的个别管段,采用C25砼满包加固处理,满包要求全管段满包,即从上一个检查井至下一个检查井中间的雨水管道全部包封处理。为方便沿线地块雨水的收集,本次设计单侧布置雨水管道的,沿线按一定距离预留过街雨水支管。雨水出口(K0+000-K1+520):主线:4号路K0+000-K0+880段,雨水管道均沿道路坡向双侧布置。雨水管道在收集道路两侧及地块雨水后,道路两侧设计雨水管道由南向北汇集,东侧雨水管在主线道路桩号K0+880处横穿道路,排入4号路西侧B匝道设计雨水系统。A匝道:A匝道K0+000-K0+240段,雨水管道沿A匝道慢行道路下布置,雨水系统由北向南,承接地块及路面雨水,在主线道路桩号K0+880处横穿主线,排入4号路西侧B匝道设计雨水系统。A匝道K0+240-K0+440段,在路缘石一侧设置雨水边沟,收集路面雨水后,向北排入本次设计d1600雨水管。B匝道:B匝道K0+080-K0+462段,雨水管道沿B匝道慢行道路下布置,雨水系统由南向北,承接主线K0+000-K0+880段两侧雨水、A匝道K0+000-K0+240段雨水后,并收集路面雨水后,一直向北,排入4号路西侧龙景湖外现状d1500/d1600雨水系统。B匝道K0+000-K0+080段,在路缘石一侧设置雨水边沟,收集路面雨水后,向北排入龙景路现状雨水系统。现状龙景路:现状d1600雨水管因标高与本次设计地通道存在竖向冲突,将原d1600雨水管(砼)废除,并原规模还建(还建采用克拉管),并且在主线道路桩号K1+310附近的地通道顶板上方横穿(该处地通道顶板顶至地面高度>3.0m),排入地通道西侧本次设计的雨水管YN-82,而后排入现状雨水系统,最终排入龙景湖(龙井沟水库)。1号地通道及其敞开段:沿道路单侧布置雨水边沟,由南向北排入4号路一期已设计雨水系统,通过4号路一期已设计(目前已完工)雨水系统最终排入下游龙景湖(龙井沟水库)。雨水出口(K2+000-K3+083):2号地通道及其敞开段:沿道路坡向布置雨水边沟,由南北向中间在主线道路桩号K0+255附近汇集后,先进入沉砂井,然后通过设计DN800雨水管,进入本次D匝道本次设计顶管雨水系统,再排入本次还建的d2000雨水管,最后排入下游河道,该河道最终排入龙景湖。金兴大道交叉口处,现状d2000雨水管道因2号地通道建设,该管道会被挖出,且该管道与拟建的2号地通道竖向上存在冲突。基于以上因素,本次考虑将现状d2000雨水管道废除还建,还建按照顶管考虑,在地通道桩号K2+155处横穿,然后一直西北,排入现状河道。该处还建的d2000雨水管道按照顶管考虑。4号路C、D匝道雨水管道均沿道路坡向单侧布置,雨水管道在收集道路两侧及地块雨水后,C匝道雨水在4号路K2+340处横穿道路,排入D匝道雨水系统;而后在D匝道CK0+187处排入4号路外侧现状排洪雨水箱涵。4号路K2+520~K2+675段雨水管道均沿道路坡向双侧布置,雨水管道在收集道路两侧及地块雨水后,西侧雨水在K2+430处排入相临道路现状雨水系统,东侧在K2+520处排入C匝道本次设计雨水系统。3号地通道及其敞开段,均沿道路坡向双侧布置雨水边沟,由东向西排入C匝道本次设计雨水系统。4号路K2+675~K3+083段雨水管道均沿道路坡向双侧布置,雨水管道在收集道路两侧及地块雨水后,由南向北在K2+910处排入现状1600x1500雨水箱涵。改造云竹路段,雨水管道均沿道路坡向双侧布置,雨水管道在收集道路两侧及地块雨水后,由东向西在K2+710处排入4号路本次设计雨水系统。(3)防涝设计根据《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以及《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重庆市常住人口≥1000万,属超特大城市,内涝重现期P=100年。经分析,本次设计道路易涝点为道路桩号K2+255处,本次设计对该处管道进行校核。本次内涝校核汇水面积5600m2,主要为地通道及敞口段地面汇水。校核管段起点为YB-32,终点为YB-5。起点地面标高338.725m,末端液面标高为337.171m。在本次设计范围内凹点为K2+255,在内涝重现期(100年)下,径流系数取1.0,采用重庆市渝北区暴雨强度公式,经计算,该段道路在内涝重现期下的水量为12.3m3/s。雨水排水管渠按重力流、满管流设计,当对应重现期的较强降雨时,排水管渠可能处于超载状态,受纳水体水位抬升也会影响出水口排水能力,因此根据管道上下游的水位差对管渠的排水能力进行校核。步骤及原理:雨水管道流态示意图假设最低点出现压力流,则根据达西-威斯巴赫公式计算沿程水头损失。达西-威斯巴赫公式:沿程水头损失系数:,局部水头损失:(本次取沿程水头损失的30%)排水管渠流量公式:Q=Av以上公式中,hf为沿程水头损失(m);λ为沿程水头损失系数;d为管径(m);l为管长(m);C为谢才系数;R为水力半径;v为流速(m/s);A为排水管渠截面面积(m2);ξ为局部水头损失系数(可通过局部水头损失计算表查取);S指水力坡度。伯努利方程:(其中z—位置水头,—压力水头,—动力水头)假设管道内水流为均匀流,满足能量守恒,则有:以上公式中,z1、z2为两断面几何中心位置水头,p1、p2为两断面几何中心位置至自由液面的压力值;hf为两断面间的水头损失值。根据管道连续性方程,v1=v2,则即管道两端的位置势能()与压力势能()能够满足水头损失,则认为设计满足内涝防治要求。本次内涝校核汇水面积5600m2,主要为地通道及敞口段地面汇水。[位置势能()+压力势能]=(最不利检查井YB-32地面标高338.725-雨水出口管顶YB-5标高337.171=1.554m。通过计算可知:沿程水头损失Δh1=1.1m,局部水头损失Δh2=0.33m故hf=Δh1+Δh2=1.43m<1.554m,满足内涝防治要求。本次设计排涝重现期取100年。计算结果等级为无风险,设计雨水系统满足防涝重现期100年的取值要求。7.4污水系统(1) 污水量计算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本次设计综合考虑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取400L/cap.d(污水排放系数为0.85),片区人口密度按2.20万人/km2计。分流制污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公式:Qmax=Qave×Ks×Kz(L/s)式中Qmax:设计污水流量(L/s)——最高日最高时污水流量Qave:平均日平均时污水流量(L/s),根据综合污水量标准q计算Qave=q×流域面积(hm2)×1000/(24×3600)(L/s)Ks:雨水渗入量系数,取1.1Kz:变化系数,按下表取值污水平均日流量(L/S)5154070100200500≧1000总变化系数Kz2.72.42.12.01.91.81.61.5污水管道水力计算公式(非满流)Q=vA(L/s)水力计算按满宁公式:(m/s)过水断面:A=(θ-sinθcosθ)r2(m2)——h﹤D/2水力半径:(m)Or:A=(π-θ+sinθcosθ)r2(m2)——h﹥D/2(m)n:管材粗糙系数。污水系统计算结果见下表:4号路污水系统计算表序号计算管段服务面积设计流量管道内径坡度流速充满度过流能力(hm2)(L/s)(mm)(%)(m/s)(h/D)(L/s)1WN-1~WN-4432.253.9d4000.31.181.5074.142WB-1~WB-1072.6151.3d10000.31.060.24154.023WB-11~WB-1540.083.57d5000.31.070.4387.064WB-16~WB-3423.552.06d4001.31.000.3153.675WB-43~WB-359.122.37d4000.50.910.2623.62根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第4.1.21条,分流制污水管道应按旱季设计流量设计,并在雨季设计流量下校核。本次设计雨季设计流量按旱季设计流量3倍考虑,采用满管流校核,污水系统校核计算结果见下表:污水系统校核计算结果表序号计算管段设计流量校核流量管道内径坡度流速过流能力(L/s)(L/s)(mm)(%)(m/s)(L/s)1WN-1~WN-4453.9161.7d4000.31.31164.762WB-1~WB-1084.31252.93d10000.31.551215.413WB-11~WB-1583.57250.71d5000.31.37268.864WB-16~WB-3452.06156.18d4001.32.46308.685WB-43~WB-3522.3767.11d4000.51.52191.44(2) 污水管道布置平面布置:4号路K0+000~K0+880段,沿4号路道路右(东)侧慢行系统路面下新建污水管道,管道中心距道路路缘石1.0m。具体布置位置详见管网标准横断面图、排水分平面图。A匝道:原则上在距离路缘石1.0m的人行道下(考虑现状地铁站影响,局部存在调整),单侧布置污水管道。金兴大道路口处:因2号地通道施工,将现状污水管线挖出;其次现状污水管线与2号地通道竖向上存在冲突,基于以上因素,将现状污水管线废除,还建规模按d1000考虑,采用顶管的方式还建。还建污水管线首先穿越2号地通道底部,然后沿着现状金兴大道西侧布置,因现状园博园围墙紧邻金兴大道,故考虑污水管转向穿越金兴大道,沿着金兴大道东侧绿地继续布置污水管,最终排入金兴大道现状污水系统。该部分均采用顶管施工。主线K2+330~K2+410段,沿4号路道路中分带还建污水管道,排入主线K2+410处相交现状道路下的污水系统;相应的本路段现状污水管废除。主线K2+710~K2+820段,沿4号路道路左(西)侧人行道下新建污水管道,管道中心距道路路缘石2.5m。主线K2+885~K3+040段,沿4号路道路右(东)侧车行道下新建污水管道,管道中心距道路路缘石1.5m。改造云竹路段:在道路南侧距离路缘石1.5m车行道下布置污水管道。其他路段的现状污水管道予以保留。以上管位详见本次设计的综合管网标准横断面图、排水分平面图。本次设计4号路污水管道按道路坡向排水,管径为d400~d1000,分段排入龙景路、金兴大道、现状截污管道等现状污水系统。本次设计污水管道管顶覆土原则上按2.5m考虑。但在道路挖方较高(尤其是沟槽开挖会影响道路挖方边坡的情况),适当考虑减小污水管道的埋深;在保证周边地块污水可以顺利接入、污水管道埋深满足规范、污水管道使用期间路面荷载的情况下,适当较少污水管埋深,控制1.70m左右。污水管穿越地通道顶板上方时,采用管材和基础加强处理。采用钢管+C30砼满包加固处理的方式,做法详见《S-P-025污水管网跨越地通道段做法大样图》。满包要求全管段满包,即从上一个检查井至下一个检查井中间的污水管道全部包封处理。为方便沿线地块污水的收集,本次设计单侧布置污水管道的,沿线按一定距离预留过街污水支管。污水出口:本工程范围内主要污水排出口有4个。K0+000~K1+420段:污水管道沿道路东侧布置,污水管道在收集地块污水后由南向北在K1+420处排入龙景路现状d400污水管道(而后再向北排入金兴大道路口处本次改造的d800污水系统)。K2+000-K3+083段:主线K2+330~K2+410段,主线道路中分带下还建污水管道,在主线K2+410附近排入相交现状道路下污水系统。主线K2+710~K2+820段,污水管道沿道路西侧布置,污水管道在收集地块污水后由南向北在K2+820处排入规划路现状d500污水管道。主线K2+885~K3+040段,污水管道沿道路西侧布置,污水管道在收集地块污水后由南向北在K2+885处排入4号路西侧道路范围外现状d400污水管道。改造云竹路段,在道路南侧人行道下布置污水管道,污水管道在收集地块污水后由东向西在K2+710处排入4号路本次设计d400污水管道。7.5地通道消防本部分内容详见给水及消防分册。7.6现状综合管线处理(1)现状排水管道处理雨水:4号路K0+000~K1+520段,仅在道路终点的现状龙景路存在d1600现状雨水管道,其他路段基本为新建,只存在零星的雨水管道。穿越本次设计地通道的d1600现状雨水管因地通道建设,与地通道竖向冲突,本次考虑将上述横穿地通道的现状d1600雨水管废除,沿着现状龙景路新建d1600雨水管,在主线K1+310处横穿本次设计1号地通道上方,然后排入4号路西侧现状d1600雨水系统。其他零星雨水管本次设计考虑将其全部废除,沿4号路新建雨水管道,将现状雨水系统的排入龙景湖(龙井沟水库)中。施工2号地通道期间,金兴大道上两侧的现状d450雨水管道将被挖断,采用在挖断的雨水管道上游第1个检查井处设置排水泵抽排(并在该处通往下游的雨水管道处做好封堵),将雨水排至2号地通道下游现状雨水检查井内的方式。待2号地通道施工完成后,还建该d450雨水管道,还建按d500规模(经复核,可在地通道顶板上方穿越)。金兴大道交叉口存在现状d2000雨水管道,同理2号地通道实施期间,会挖断现状d2000雨水管,且上述现状d2000雨水管道与拟建的2号地通道竖向上存在冲突,对该现状d2000雨水管线先废除再还建,还建采用顶管方式下穿2号地通道,还建雨水管最终向西北方向排入现状河道。4号路K2+000~K2+690段,道路东侧现状存在现状d1000雨水管道,因道路和地通道建设,废除上述现状d1000雨水管道,在道路两侧新建雨水管道。4号路K2+690~K3+083段,道路西侧现状存在现状d1000~d1200雨水管道,从南北向中间排入现状1600×1500雨水箱涵。废除现状d1000雨水管道,将其还建在西侧人行道下,并排入上述现状箱涵。在道路东侧人行道下新建雨水管道,也接入上述雨水箱涵。改造云竹路段,废除道路北侧合流管道,在道路北侧人行道下新建雨水管道,排入4号路本次设计雨水管道。云竹路南侧现状雨水管道,受3号地通道影响的现状雨水管道废除,在南侧人行道下原规模还建,具体位置为云竹路YK0+000~YK0+140段。污水:4号路K0+000~K1+520段,仅在道路终点的现状龙景路存在d400现状污水管道,其他路段基本为新建,不存在污水管道。上述现状污水管道,向北通过龙景路d800现状污水干管排入金兴大道污水管道中。金兴大道路口处:因2号地通道施工,将现状污水管线挖出;其次现状污水管线与2号地通道竖向上存在冲突,基于以上因素,将现状污水管线废除,还建规模按d1000考虑,采用顶管的方式还建。还建污水管线沿着金兴大道外侧的防护绿地布置,最终排入金兴大道现状污水系统。4号路K2+000~K2+690段,道路东侧现状存在现状d400污水管道,在K2+330处穿越本次设计4号路,排入金科小区周边已建道路下的已建d500污水系统中。该污水管道埋设受本次挡墙建设影响,按照废除处理,并在主线中分带下还建,向北还是排入原已建d500污水系统。4号路K2+710~K2+820段,道路东侧存在现状d400合流管道,从南向北排入现状d400污水系统。废除现状d400合流管道,将在西侧人行道下还建污水管道。4号路K2+885~K3+083段,道路西侧及道路中间现状存在现状d400污水管道,从北向南排入现状d400污水系统。废除现状d400污水管道,将其还建在西侧车行道下。改造云竹路段,废除道路北侧d400合流管道,在道路南侧车行道下还建d400污水管道,在K2+710处排入4号路本次设计污水管道。(2)现状其他管线处理本次排水工程初步设计仅包含雨水、污水、以及临时排水内容。根据建设单位意见,本项目电力管线、给水管线、照明管线的新建由我院完成;电力管线、给水管线的还建内容我院仅给出初步方案和还建管位通道,深化设计由电力、给水产权单位深化。电力管线、给水管线、照明设计内容详见相关分册。本项目我院对通信、燃气管线的新建、迁改、保护方案仅进行原则性阐述;明确在工程实施范围内受影响的通信、燃气管线,并提出迁改工程量供参考。具体深化设计由通信、燃气产权单位完成专项深化设计。4号路K0+000~K1+000段,存在若干220V、100×100电力排管,在设计起点处存在少量DN160PE给水管,上述现状管线分布凌乱且沿道路走向不规则,本次设计按全部废除考虑;4号路K2+215~K2+420段,与龙景路交叉口存在若干3孔、6孔现状通信、12孔现状电力管线,与本次设计道路相接时位于车行道,本次考虑全部废除在人行道下还建。金兴大道路口存在较多的现状管线,其中110KV架空电力线因道路建设,需迁改1座高压塔;现状2500×2300机场T3电力隧道现状原位保护,不做迁改;该路口南侧的现状管线在2号地通道施工时临时迁改,待地通道建设完成后,在金兴大道南侧人行道下予以原规模还建;金兴大道北侧其他通信、给水等现状管线全部废除,与本次设计4号路通盘考虑各类管线的还建。4号路K2+200~K2+680段,道路中间存在现状700×1000电力、400×200现状8孔通信管线,道路东侧存在现状DN200给水、现状DN159燃气、200x200现状4孔通信管线。其中道路中间的现状管线按全部废除考虑;道路东侧的现状给水、燃气予以保留,现状通信按废除考虑,在4号路西侧还建电力、通信管线。4号路K2+680~K3+083段,道路西侧存在现状DN300给水、DN159燃气、400×2008孔通信管线,道路东侧存在1000x1000现状10kv电力、DN1200给水、4孔通信管线。其中K2+680~K2+885段道路西侧的现状给水、燃气、通信管线按废除考虑;道路东侧的现状给水、通信、电力按废除考虑。该路段在道路东侧还建电力、通信、DN1200给水管线,在道路西侧还建DN300给水、DN159燃气管线。改造云竹路段,道路中间存在DN1200给水、4孔/8孔通信、1300×900电力、DN300给水、DN159燃气等现状管线。上述现状管线均按废除还建考虑。此外,在4号路设计起点位置、与云竹路交叉口位置、园博园大门口位置存在若干10KV电力架空线,部分电杆落在本次设计道路的范围内或落在道路边坡线范围内。针对上述影响到本次道路设计的10KV电线杆,根据建设单位意见,将线杆按迁改至路外考虑,电力架空线不下地。(3)施工期间现状综合管线临时迁改本次设计4号路2号地通道暗挖施工,施工期间,金兴大道路口现状综合管线存在临时迁改。包括10KV电力、DN89/DN159燃气、DN200给水、8孔通信管线,其临时迁改长度分别约为260m、260m、220m、240m。待2号地通道完工后,对上述现状管线原规模还建。上述临时迁改及最终还建的工程量以现场实施时发生量为准。对2500×2300线电力隧道采取现状原位保护措施,具体做法详见结构专业设计。7.7排水管材、基础及接口本工程雨、污水管道均采用采用圆形断面,边沟采用矩形结构。设计图中排水管道均以d表示其公称内径,边沟B×H表示其净空宽×高尺寸。本工程d300mm的雨水口连接管采用国标Ⅱ级钢筋砼管,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成品必须符合《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23)要求。本工程d400~1600的排水管道采用HDPE缠绕结构B型管(克拉管),环刚度根据管道覆土深度确定。克拉管质量应符合GB/T19472.2-2017《埋地用聚乙烯(PE)结构壁管道系统第2部分:聚乙烯缠绕结构壁管材》中B型管的相关规定。本工程设计雨水管道YB-1~YB-4段、YB-30~YB-3段、YB-24~YB-25段,污水管道WB-1-1~WB-9段采用顶管施工,采用顶管专用钢筋混凝土管,管道荷载等级要求达到III级标准。管道的制作和检验执行《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2010标准。所选材料应为符合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相关标准、规范的合格产品,优先采用具有国家通用标准的管材。本工程管材、基础及接口选取详见下表:管材、基础及接口选取一览表管径管材选用条件基础接口d300国标II级钢筋砼管雨水口连接管覆土≤1m满包混凝土基础柔性接口d400~d1600HDPE缠绕结构B型管(克拉管)SN≥8KN/m2覆土<3.5m120°砂垫层基础承插口电熔焊接连接SN≥10KN/m23.5m≤覆土<6m180°砂垫层基础SN≥12.5KN/m2覆土≥6md1000~d2200顶管专用钢筋混凝土管顶管段:雨水YB-1~YB-5、YB-30~YB-3、YB-24~YB-25,污水WB-1~WB-9—柔性钢承插接口管道基础在接口部位的凹槽,在铺设管道时随铺随挖。凹槽长度为0.4~0.6m,深度为0.05~0.1m,宽度为管道外径的1.1倍。在接口完成后,凹槽随即用砂回填密实。管道采用承插接头,管道承口应放在进水方向,插口放在出水方向。钢管除锈与防腐:钢管防腐衬涂前须清除金属表面的油污,尘土、焊渣、氧化物、浮锈等附着物,再用砂轮除锈处理,质量达《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GB8923-88)中规定的动力除锈St3级,处理后,要求基层平整、干燥、无水迹。在切割和焊接中破坏后应进行弥补。管道外壁防腐在施工现场完成。给水管道防腐工程总体上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要求。建议施工单位选购已经在厂家内做好除锈、防腐工序的合格管材。所有选购进场的管材、配件均应满足设计和国家、行业相应的标准及规范,并应有出场合格报告。所有钢制构件、管件在安装前或安装后,必须进行防腐处理。防腐的质量执行《工业设备、管道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HGL229-91)。钢管内外壁均应作防腐处理,为保证防腐质量,建议管道内外防腐均在生产厂家完成,施工现场对焊接处和破损处重新作防腐。钢管内壁可采用水泥砂浆、液体环氧涂料等内防腐方式;外壁采用石油沥青涂料、环氧煤沥青涂料、环氧树脂玻璃钢等外防腐方式;内外防腐建议均应在厂内完成,以保证防腐质量和效果。钢管内防腐:建议采用液体环氧涂料。施工方法和用量可参照厂方技术要求或者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5.4.3规定执行。管道内防腐材料应符合《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安全性评价标准》(GB/T17219-1998)的规定。钢管外防腐:建议采用环氧煤沥青防腐涂料。普通直埋管段采用“加强级四油一布”环氧煤沥青涂料外防腐,总厚度不应低于0.4mm。环氧煤沥青防腐层构造详《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5.4.4、5.4.6、5.4.7、5.4.9等章节的规定。7.8排水检查井及其他附属构筑物(1) 检查井1)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2)检查井井盖统一采用“五防”球墨铸铁井盖,按承载力不同,人行道最低选用C250型,车行道及车辆停放场所最低选用D400型。检查井爬梯采用球墨铸铁材料成品,不得采用钢制爬梯。所选井盖、井座应符合国家标准《检查井盖》(GB/T23858-2009)和《铸铁检查井盖》(CJ/T511-2017)的要求,并具备有效的防盗、防滑以及防噪音、防跳动、防意外开启等性能。检查井井盖、盖座安装要求与路面齐平。井盖正中采用圆角矩形框,标识“雨”、“污”字样。雨、污水检查井井盖图案以建设单位确定为准。污水检查井的井盖设置通风孔,以便污水管道通风,避免有害气体积累产生不利影响。3)为避免在检查井盖损坏或缺失时发生行人坠落检查井的事故,规定检查井应安装防坠落装置。防坠落装置应牢固可靠,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150kg),并具备较大的过水能力,避免暴雨期间雨水从井底涌出时被冲走。目前国内已使用的检查井防坠落装置包括防坠落网、防坠落井箅等。本次设计采用井筒安全网,做法详见本次设计大样图。4)普通排水检查井采用C30砼整体现浇,做法详见本次设计大样图。5)车行道下的检查井需采用加固处理,做法详见本次设计大样图。(2) 跌水井当污水管道跌落差≥1.0m、雨水管道跌落水头≥1.5m及排水管道穿越地下障碍物或管内计算流速超过最大设计流速,需要采取跌水消能时,设置跌水井,做法详见本次设计大样图。(3) 浅型检查井当检查井埋深较浅时,设置浅型检查井,做法详见本次设计大样图。(4) 90°三通检查井采用C30钢筋砼整体现浇,做法详见国标图集06MS201-3,第34页。其中本次设计的管径在d1000~d1600之间的三通井,采用国标图集06MS201-3第34页《矩形90°三通混凝土雨水检查井大样图》。(图中C10混凝土垫层改为C30混凝土垫层,HPB235级钢更改为HPB300级钢,HRB335级钢更改为HRB400级钢,混凝土抗渗等级S4更改为P6)。(5)深型检查井本次设计埋深超过6.0m的排水检查井,采用深型井,做法详见深型井相关大样图。(6) 八字式进、出水口本次设计雨水管出水口处采用八字式出水口,墙身及基础采用M10浆砌块石,具体做法详见国标图集20S517。(7) 雨水暗沟/边沟本次设计雨水边沟采用C30砼现浇,上覆预制盖板,每隔5~8m设置成品球墨铸铁雨水篦,具体做法详见本次设计大样图。(8) 沉砂井雨水暗沟/边沟接入雨水管道时,为防止泥沙阻塞管道,需要设置沉砂井。雨季时应及时清通沉泥井沉砂坑、格栅,防止堵塞。沉砂井做法详见设计大样图。(9) 雨水口1)本工程一般路段采用C30现浇双箅雨水口,低洼地段以及公交车港湾等容易积水的路段和位置,加密雨水口以便加强雨水收集。雨水口采用青条石饰面。雨水箅为球墨铸铁成品,雨水口外侧敷设垫座。雨水箅承载等级要求为重型。2)雨水口和雨水连接管流量为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计算流量的1.5倍~3倍。本次设计雨水口最大间距35m,车行道宽度11.5m,则雨水口最大汇水面积为402m2,雨水口和雨水口连接管流量校核计算如下:雨水口和雨水口连接管流量校核计算表序号计算管段汇水面积设计流量管道内径坡度流速过流能力(hm2)(L/s)(mm)(%)(m/s)(L/s)1雨水口0.0417———252雨水口连接管0.0417d3001.01.27903)雨水口连接管管径为d=300mm,以>1.0%的坡度接入临近雨水检查井。4)本次设计按双箅雨水口泄流能力25L/s,四箅雨水口泄流能力不小于50L/s的原则进行计算、布设雨水口。5)道路竖曲线最低点及道路交叉口附近的雨水口,在实施时应调整至实际路面的最低点,局部地方可增设雨水口,以保证有效收水,雨水口标高比路面低3cm。(10)顶管工作井、接收井本次设计顶管段采用机械顶管方式,顶管该工作井、接收井详见相关大样图设计。7.9排水管道沟槽开挖及回填排水管道地基处理应满足道路工程的要求和管道基础对承载力的要求。排水管道沟槽开挖后,下管前应由第三方单位进行地基承载力试验,一般没有特殊加说明的,要求地基承载力需≥0.20MPa方可下管,进行管道安装施工。下管前应保证开挖后的沟槽清洁、干燥、没有积水;如管道沟槽存在积水,应先进行降排水。降排水具体措施施工单位可根据现场确定,但应确保沟槽达到管道施工条件后,方可下管安装。如遇地下水丰富、软基等不良地质,应会同建设单位、地勘、设计、监理等几方协商确定处理措施。管底填方高度不大于3.0m时,可按道路压实度要求回填到路基标高后,再开挖管槽施工管道。管底填方高度大于3.0m时,应按道路压实度要求回填至管顶以上1.5m后,再开挖管槽施工管道。排水管道、涵洞及构筑物沟槽回填必须在混凝土及砂浆达到80%以上(有特殊要求的,按相关设计要求)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回填要求分层压实、对称均匀回填。当检查井在车行道下时,应在检查井周围采用砂石回填,回填宽度不小于40cm。管道施工回填压实后,再分层回填压实至设计路面高程。排水管道沟槽开挖、回填具体做法可参照本次设计的排水管道沟槽开挖回填断面图。7.10管道及附属设施抗震设计(1)除特别注明外,混凝土抗渗等级均为P6。(2)管道接口根据管道材质和地质条件确定均采取柔性接口。(3)禁止采用砖砌检查井,均统一采用C30砼现浇检查井;沉砂井基础应采用整体底板。(4)直埋承插式圆形管道应在下列部位设置柔性接头及变形缝:①地基土质突变处;②穿越重要交通干线两段;③承插式管道的三通、四通、大于45°的弯头等附件与直线管段连接处。(5)在穿墙的墙体上设置套管,穿管与套管间的缝隙应填充柔性材料。7.11顶管施工工艺(1)本次设计雨水管YB-1~YB-4段、YB-30~YB-3段、YB-24~YB-25段,污水管道WB-1-1~WB-9段,采用机械顶管施工工艺。顶管管道采用特制钢筋混凝土排水管,“F”钢承口接口,混凝土强度等级C50,抗渗等级不小于P8,内缝处理采用PG321双组份聚硫密封胶嵌缝,嵌缝深不小于3cm;做法可参照国标图集《混凝土排水管道基础及接口》(06MS201-1)页15、25,管材尺寸、管体及管口钢筋布置参考《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管体结构尺寸与配筋设计图册》(国家水泥混凝土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单位)中的要求实施,顶管施工相关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应严格按照《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中的相关条款执行,其余未注明处均按照《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要求执行。施工单位应根据自身施工经验及现场实际条件合理选择施工工艺及机械设备,要求施工单位针对顶管机选型、顶管专项施工进行专家会专项论证,顶管机型的选择必须经专项方案报批后方可采购顶管机。施工期间及时观测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做好临时排水措施。本项目顶管区域周边建构筑物较多,包括现状道路、周边小区等,区域内填土较厚,根据地勘资料,本次设计顶管部分管段位于素填土内,建议少掏勤顶,防止因填土层内不均匀回填的块石等下沉导致地面出现裂缝、下沉、坑洞等不利现象。必要时,施工单位可根据自身施工经验、机械设备以及现场实际条件等,选择在顶管前超前注浆或在地表预注浆对土体进行加固处理。大规模注浆前应进行试验段,确定注浆压力、注浆量等参数。(2)工作井的位置选在便于排水、出土和运输,对地上和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市政设施易于采取保护和安全措施的地方,同时距电源和水源较近,交通方便。(3)工作井的平面尺寸取决于管径和管节的长度、顶管机的类型、派土方式、操作工具以及后座墙等因素。本次设计d=1000管道的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分别按圆井D=5.0m及3.5m考虑,d>1000管道的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分别按圆井D=7.0m及5.0m考虑。本次设计的工作井及接收井大样图仅为参考,具体尺寸由专业顶管施工单位根据现场及专项施工方案确定。顶管施工完毕后,顶管工作井、接收井改造为深型井,回填参照《顶管工作井(接收井)回填处理大样图》。井室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P8级。工作井的后座墙设计属施工组织设计,建议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单位应结合顶管推力进行设置。工作井、接收井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地质情况与设计情况不符,应立即通知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监理单位同时到场协商解决。(4)顶管施工前要检查全部设备,并试运转;工具管在导轨上的中心线、坡度和高程应该与管道设计坡度一致。(5)顶管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应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控制系统,控制点应设在不易扰动、视线清楚、方便校核、易于保护处。同时应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确定纠偏的措施。施工放样时,须注意衔接部位坐标及高程准确无误,并用多种可能的方法校核,并应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监控系统,加强施工监控。顶管管道内底标高以工艺图为准,施工时应复核,如有不符应通知设计处理。(6)顶管施工范围内,须进行详细的地勘测量和现场控制,保障施工安全。(7)本次顶管设计单节管长可为3.0m。管节之间采用“F”钢承口接口,外嵌环状遇水膨胀橡胶圈止水,顶管端面与管轴中心线垂直度不大于1.5mm,端面不平整度允许偏差小于1.0mm。接口橡胶圈应采用品质优良、防老化,且正常使用年限不得低于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产品。安装前应保持清洁,无油污,且不得在阳光下直晒。所有预埋金属构件,均须涂刷两道防锈油漆。顶管预留吊孔在顶管吊放到位后,顶进前须用M50水泥砂浆充填。管节接口的内侧间采用PG321双组份聚硫密封膏密封。填塞密封膏应抹平,不得凸入管内。(8)工作井为顶管施工所需的施工临时构筑物,工作井定位由施工单位根据现场情况分析顶推方向后确定,并应经相关单位认可。本工程顶管段工作井设计暂定位置具体详平面图。工作井的结构设计属施工组织设计,建议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必要时采用逆作法施工,施工单位可结合检查井构造进行工作井设置。(9)处于顶管工作井位置的检查井,可在完成顶管管段施工后,在工作井中浇筑检查井,管道及构筑物沟槽回填必须在混凝土及砂浆达到80%以上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回填要求分层压实、对称均匀回填,密实度不小于90%。(10)顶管用管道采用顶管专用管材,管道荷载等级要求达到III级标准。管道的制作和检验执行《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2010标准。(11)预制高强度钢筋混凝土圆管采用C50强度混凝土制作。抗渗等级不低于P8。(12)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根据施工需要进行调查并掌握管道沿线的工程地质状况、地下管线及地下(上)构(建)筑物结构形式及分布情况,并且复测顶管沿线的原状地面高程,以利于更好的组织施工,并合理的选用施工方案,确保顶管施工及其周边相关地下(上)构(建)筑物的安全。对管道穿越地层合理的选用施工方案,确保顶管施工及其周边相关地下(上)构(建)筑物的安全。对管道穿越地层中可能存在障碍物应有应急措施,必要时应采用物探法查明。(13)顶管穿越已有道路时,顶管施工的具体方案应征求市政有关部门的意见,经报批后按审批意见进行实施。顶管施工期间,建议相关管理部门采取一定的交通管制措施,严格限制超重超载车辆通行,合理分流交通量。建议对位于市政道路正下方顶管,在顶管掌子面正上方一定范围道路上铺设20厚钢板确保道路运行的安全,并随着顶管掘进而向前移动。(14)从已有的构(建)筑物下面穿过的顶管,其施工应严格遵守以下规定:1)施工前应调查清楚将要穿越的建筑物的基础的结构形式、平面布置、剖面标高,以及已有基础同拟建管道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按照以下原则对顶管平面位置作必要的调整:a、如果将要穿过的建筑物采用桩基或柱下独立基础,则平面布置图上顶管必须从基础之间穿过。b、如果将要穿过的建筑物采用钢筋砼条形基础,则平面布置图上顶管应尽量从建筑物的柱与柱之间穿过。c、所有以上关于顶管平面位置的调整均应经过施工监理及有关参建单位同意后方可实施。2)顶管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有关国家规范的要求加强监控,特别是对于地面隆陷和地面周边构(建)筑物基础的监控,避免发生断裂、塌方等破坏现象。有关施工监控的内容应包含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若发现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并通知有关人员进行处理。(15)顶管穿越岩土交界处、地质情况发生突变时,应放慢顶管速度,勤测量勤纠偏,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顶管漂移。顶管机从工作井顶出预留孔洞而进入土体和从土体进入接收井时,可根据土层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对洞口一定范围内土层进行加固,防止流沙倒灌现象和机头发生“磕头”现象。(16)顶管过程中严格控制超挖量,尽量减少减阻泥浆套的厚度,不可采用大角度纠偏,严格控制出泥量,不可超量出泥。(17)加强环境监测,尤其是顶管施工对地面的沉降和隆起以及临近建(构)筑物已有地下管线的影响,若发现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并通知有关人员进行处理。(18)应根据顶进长度、施工方法采用鼓风或压缩空气方式进行管内通风,压缩空气通风时应设油烟过滤装置。施工期间随时监测地下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必须设置相应的通风设施。顶管内可采用鼓风机通风(也可由施工单位根据自身施工工艺选择合适措施),通风的空气质量应符合环保要求,地面空气湿度较高且地面温度又高于地下温度的季节,应采用经除湿后的压缩空气通风;配置通风设施的顶管工程每人所需通风量不应小于30m³/h,开敞式顶管机通风量应酌情加大。作业人员下井前必须先向井底和顶进工作面通风,空气检测合格后方能下井作业。(19)若顶管井施工期间地下水位高于井底标高,施工单位应据现场情况及施工工艺综合考虑降水措施,在洞口安装止水装置,防止顶管机出洞时正面水土涌入工作井内,施工前应做好施工组织设计。(20)顶管施工时应根据施工工艺采用触变泥浆减阻措施,顶管完毕后可采用水泥砂浆置换触变泥浆,再将管道上注浆孔用M10微膨胀水泥砂浆封堵严密。控制好进尺与出土量之间的关系,做到不超挖。(21)如采用人工挖掘式顶管施工,管下部135°范围内不允许超挖,管顶部分超挖量应满足GB50268-2008的有关规定。(22)如采用人工挖掘式顶管施工,应采取必要的降低地下水位措施,将地下水位降至管底以下不小于0.5m。(23)做好对现状管线的保护措施,避免因顶管施工造成不良事故发生,顶管与现状管线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0m。(24)由于顶进钢筋混凝土管,管壁四周层有所松动,管壁与地层间有少量空隙,为使顶进管与地层间空隙密实,确保顶进管段不沉陷,一般要做压浆处理;注浆材料采用M10微膨胀水泥砂浆,工程量根据现场实际灌注验方为准。(25)千斤顶宜固定在支架上,并与管道中心的垂线对称,其合力的作用点应在管道中心的垂直线上;当千斤顶宜取偶数,且其规格应相同;并应将千斤顶对称布置;千斤顶的油路必须并联,每台千斤顶应有进油、退油的控制系统;宜选用复合型导轨,其制作材料应选用钢质,导轨安装前应复核管道中心位置,且两导轨应顺直、平行、等高,与管道坡度保持一致;顶铁与管口之间应采用缓冲材料衬垫,以避免预制管局部压碎。当顶力接近管节材料的允许压力时,管端应增加U形或环形顶铁;顶管端面与管轴中心线垂直度不大于1.5mm,端面不平整度允许偏差小于1.0mm。所有预埋金属构件,均须涂刷两道防锈油漆。(26)雨季施工时应准备较充足的抽水设施,抽排流入基坑(槽)内的积水。同时施工区域应设置完善的截、排水系统,做到地表水体有序排放,应避免在丰水期及雨季施工。施工期间建议在抽排水困难的顶管井顶部增设雨棚等施工设施,防止雨水直接落入基坑内,给施工作业带来困难。临时边坡及基坑顶部均应按照要求设置1.2m高施工围栏及截排水沟设施,确保雨水不渗入。(27)应执行“动态化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施工期间加强施工管理,掘进过程中严格量测监控,实施信息化施工,确保开挖掘进工作面的围岩稳定和围岩压力平衡;并控制顶进速度、挖土和出土量,减少岩体扰动和地层变形,严守操作规程。管道顶进采用人工挖掘顶进的方式,弃土采用手推车运土,水平运输人工推运,垂直运输用桁架提升至地面再运走。用挖掘机装载汽车运送至弃土场。(29)未详之处见《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具体顶管施工工艺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回填材料采用沟槽开挖的土石方就近回填,工作井中的检查井周边采用最大粒径<40mm的砂砾回填;在道路范围内,压实度应达到道路路基密实度要求,同时必须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和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的行业标准——《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试行)》相关规定。(30)本工程顶管段施工应根据建质[2009]87号文《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编制施工专项方案,并根据需要采取土体加固措施。必要时施工单位应会同建设单位,组织专家对顶管段施工方案进行专项评审;同时,地勘、设计、监理单位应配合参与评审。7.12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工程注意事项开挖深度超过3.0m(含3.0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施工为危大工程,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393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令第37号)和《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办质〔2018〕31号)、《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细则(2019年版)》的通知(渝建安发〔2019〕27号),本工程施工单位应该根据上述文件要求编制危大工程安全施工方案并明确安全防护、应急措施。(1)高边坡工程1)针对存在高度大于3.0m的土质挖方边坡、高度大于15.0m的岩质挖方边坡、高度大于8.0m的填方边坡、高度大于15.0m的岩质基坑和高度大于5.0m的土质基坑,边坡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按规定进行审核、签字、盖章。必要时应组织专家进行专项论证后,方可用于施工。2)应加强整个边坡(含坡肩上部)的排水系统设置,尽量避免地表水和生活废水排入坡体。支挡结构应有良好的泄水设施,坡顶应设置截水沟,坡底应设置排水沟。3)边坡施工采用信息施工法施工,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发现边坡变形过大,变形速率过快,周边环境出现沉降开裂等险情时应暂停施工,及时向勘察、设计、监理、业主通报,根据险情原因及时采取应急排险措施。4)边坡施工应采取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分层防护、分段跳槽、小开控、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施工。5)边坡工程应由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