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讲文言简答四大题型,三大步骤(讲义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第八讲文言简答:四大题型,三大步骤
任务一学习文言简答四大题型
——了解答题思路,进行全面概括
文言文阅读设置简答题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从阅读考查的角度来看,这类题“因文设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区分度较好,要求学生不是通过取巧,而是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同时,对于扭转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言轻文”倾向,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向。文言简答题主要有下面几种题型:
题型一比较异同题
比较异同题属于创新题,它不仅仅考查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更侧重于考查考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在试题命制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开拓性、探究性、创新性的要求。
解答比较异同题,首先要明确题目的指向性,即比较的内容;其次要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文本,注意勾画与题目相关的词句;最后要筛选提取要点,分点分条组织答案。
1阅读《阿房宫赋》“嗟乎!一人之心,……谁得而族灭也"和《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完成问题。
在两则文段中,杜牧和贾谊分别指出了秦灭亡的原因。他们的观点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你的理由。(3分)
答:示例一:相同。杜牧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爱护百姓;贾谊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义,而不施行仁义的本质也是不爱护百姓。
示例二:不同。杜牧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骄奢淫逸;贾谊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以暴力奴役百姓,不施行仁义。(观点明确1分,理由2分)
解析:由“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可知,杜牧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爱护百姓。由“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知,贾谊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义。如果认为相同,就指出不施行仁义的本质也是不爱护百姓。如果认为不同,就从文中找到更加具体和直接的原因,如杜牧认为“秦爱纷奢”,贾谊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能够结合文本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题型二归因分析题
归因分析题在近几年高考题中所占比重比较大。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这类题重点考查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以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的能力。
解答时要据果索因,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示结果的词语的含义,有些“果"是直接从原文中摘出的,本身就是一个文言词语。
②表示原因的词句有时集中在一段中,这时只要提取即可;有时分散在全文中,需要认真、全面、仔细地筛选。
③据果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个,有主观、客观原因,有主要、次要原因等,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筛选排查,找足、找全原因。
④在转述概括文中表示原因的词句时,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尤其是对于表示原因的相对委婉、间接的词句,应注意转换说法,以求既符合原意,又符合题干要求。
2阅读《师说》“李氏子蟠,……作《师说》以贻之”,完成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称赞李蟠?请联系《师说》全文简要回答。(3分)
答: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1分),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1分),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1分)。
解析:“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作者赞扬李蟠,肯定他不从流俗,能积极拜师学习;李蟠的做法和“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的士大夫之族形成鲜明对比,赞扬李蟠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题型三内容概括题
内容概括类题目,一般以考查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精神品质或事件的主要内容为主。
解答时,需要仔细审题,在明确要求的基础之上,确定问题所涉及信息的区间,然后分析归纳。组织答案要条分缕析,概括全面。具体应注意如下方面:
(1)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精神品质。
①从文中直接找出词语来概括;②从文中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③从其他人物或作者的评价中概括。
(2)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首先要细读文本,勾画与事件相关的关键词语(时间、地点、官职和人物等);其次根据题干要求,筛选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按照“人物+事件”或“事件+怎么样"的思路组织答案。
3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率尔而对曰……愿为小相焉”,完成问题。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点?(3分)
答:①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②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③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每点1分)
解析:虽文章言谈简短,但人物个性却极鲜明。“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中的“率尔而对曰”,反映了他坦率、直爽的性格,但有点自我炫耀。子路的答话体现他抱负远大,但不够谦逊,不能做到孔子所要求的“为国以礼"。所有这些,冉有和公西华自然看在眼里,所以他们的答话一个比一个谨慎,说话都很委婉。冉有先说“六七十”,转而改口“五六十"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可见其谦虚谨慎,敦厚礼让。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可见其谦恭,娴于辞令,隐藏锋芒。
题型四观点评价题
观点评价题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最高层次。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会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在议论文中,也要通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这类题难度较大,它要求在分析概括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人、事作出评价,阐明理由。答好它,要把握两个关键点:
一是准确把握原文意思,尤其是题干涉及的关键文字。要弄清楚事件的始末、人物的言行等。
二是基于文本作中肯的分析、评价。分析、评价不能脱离原文。发表看法要实事求是,不能武断,也不能拔高或无中生有。
就答案构成来讲,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看法、观点,要求鲜明、准确、简洁;另一部分是阐明理由,要求结合文本,理由充分。
4阅读《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善假于物也”,完成问题。
荀子认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从现在的角度,你对这种观点有什么看法?(3分)
答: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明学习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1分)。②同时,“君子生非异也"表明人的天性没有什么不同,这个观点是需要更新的,每个人的天性都不一样,我们应该着重因材施教,利用好我们自己的天性去获得更大的成功(2分)。
解析:对于荀子的观点,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肯定其正确的一面,“善假于物”,即学习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也要分析其片面之处,“君子生非异也”,即每个人的天性没有什么不同,这与实际是不相符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天性是不同的。对于正确的,要继承和发扬,即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片面的,要更新观点,不能囿于荀子的观点,即要因材施教,让每个人都利用好自己的天性去获取更大的成功。
任务二掌握文言简答三大步骤
——强化情境意识,明确答题方向
文言简答题备考有以下两个策略:
1.强化情境意识,在情境中理解文意
理解文言文文意固然需要熟练掌握语法现象,但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理解其营造的语境,进而思考人物行动、作者评论背后的深层逻辑,否则易出现误读和误判。
2.回归教材,重视经典试题
在备考阶段要适当关注教材中古代诗文单元的主观题,在新教材全面覆盖后也要对旧教材的主观题设问方法进行适当的练习,并且充分重视新教材中的相关题目。这既是对教材的尊重,也是备考的现实需要。
综上,在复习备考阶段,充分重视语境的限制和提示作用,回归教材中相关题目,重视经典文言文简答题的设问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文言文简答题的得分率,提升答题能力。
5(2025·黑龙江佳木斯调研T14)靖郭君欲城薛时,客是如何成功地劝他放弃打算的?(3分)
齐王田婴于薛,号曰靖郭君,得齐之权。靖郭君欲薛,客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齐,奚以薛为!为失齐,虽薛之城到于天,足恃乎?”乃不果城。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答:①运用比喻论证,把靖郭君比作能力巨大的大鱼,把齐国比作水,论证拥有齐国权力才是最重要的。②从反面假设论证,假设失去掌管齐国的权力,即使把薛城城墙修得再高也靠不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解析:第一步,审读题干。题干“靖郭君欲城薛时,客是如何成功地劝他放弃打算的"表明本题属于内容概括题,同时考查了论证方法。第二步,圈定范围。①根据“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制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可知,运用比喻论证,把靖郭君比作能力巨大的大鱼,把齐国比作水,论证拥有齐国权力才是最重要的。②根据“苟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庸足恃乎"可知,从反面假设论证,假设失去掌管齐国的权力,即使把薛城城墙修得再高也靠不住。第三步,组织答案。答题应该全面,要分条作答。
理解材料词义联想平时所学
齐王田婴于薛(君王以土地、爵位或名号赐人)又欲肆其西封(疆界)
得齐之权(独裁,专擅,独断独行)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享有)
靖郭君欲薛(筑城墙)今日割五城(城市)
则蝼蚁焉(控制,制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制服)
君长齐(拥有)百有余年矣(同“又”)
为失齐(如果)苟全性命于乱世(姑且,暂且)
虽薛之城到于天(加高)先达德隆望尊(高)
足恃乎(表示反问,可译为“难道"岂”“哪里")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示反问语气)
参考译文:
齐王把薛城封给田婴,号称靖郭君,齐国的大权全部落到田婴手中。靖郭君想在薛城修筑城墙,一个幕客对他说:“您没有看到海里的大鱼吗?海网罩不住它,鱼钩也牵不住它,然而它一离开海水,连小小蚂蚁也可以制它于死地。今天的齐国,就是您的汪洋大海。您能长期掌握住齐国,又要薛城做什么!如果失去齐国大权,即使把薛城城墙砌到天上,哪里值得依靠呢?”靖郭君于是放弃了修建城墙的计划。
课时作业8
时间:30分钟分值:24分
1.(2025·黑龙江大庆外国语学校质量检测)面对唐太宗的怀疑,李靖是如何答复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太宗曰:“诸葛亮言:‘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朕疑此谈非极致之论。"李靖曰:“武侯有所激云尔。臣按《孙子》曰:‘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自古乱军引胜,不可胜纪。夫教道不明者,言教阅无古法也;吏卒无常者,言将臣权任无久职也;乱军引胜者,言己自溃败,非敌胜之也。是以武侯言:‘兵卒有制,虽庸将未败;若兵卒自乱,虽贤将危之。’又何疑焉?”太宗曰:“教阅之法,信不可忽。"靖曰:“教得其道,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臣所以区区古制皆纂以图者,庶乎成有制之兵也。”太宗曰:“卿为我择古阵法,悉图以上。"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答:①李靖先直接点明诸葛亮是有感而发;②接着引用并解释《孙子兵法》中的内容,说明己方军队混乱会导致敌方取胜;③最后再以诸葛亮的话语作结,表明诸葛亮的话无可怀疑。(每点1分)
解析:首先,面对太宗对诸葛亮兵法的怀疑,李靖先说“武侯有所激云尔”,直接点明诸葛亮是有感而发。接着,“臣按《孙子》曰:‘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乱军引胜者,言己自溃败,非敌胜之也"引用并解释《孙子兵法》中的内容,强调自古以来,由于自己混乱而造成敌人胜利的,不可数尽,说明己方军队混乱会导致敌方取胜。最后,“是以武侯言:‘兵卒有制,虽庸将未败;若兵卒自乱,虽贤将危之。’又何疑焉”以诸葛亮的话语作结,认为士兵训练有素,即使将帅没有才能,也不会被敌人打败;如果士兵自己溃乱,即使将帅有才能,也会有危险。借此表明李靖认为诸葛亮的话无可怀疑的态度。
参考译文:
唐太宗说:“诸葛亮说:‘训练有素的士兵,即使将帅没有才能,也不会被敌人打败;没有训练的士兵,即使将帅有才能,也不会战胜敌人。’我怀疑这种说法不是十分正确的论断。"李靖说:“诸葛亮这种说法是有感而发的。我考察《孙子兵法》中说:‘(将帅)治理军队没有章法,官吏兵卒关系混乱,列兵布阵杂乱无章,就叫作乱。’自古以来,由于自己混乱而造成敌人胜利的,不可数尽。所谓教道不明,是指军队训练没有遵照古法;所谓吏卒无常,是指将吏士卒的权力职责经常变动;所谓乱军引胜,是指敌人取得胜利是由我们自己的混乱造成的,而不是敌人打胜的。所以诸葛亮说:‘士兵训练有素,即使将帅没有才能,也不会被敌人打败;如果士兵自己溃乱,即使将帅有才能,也会有危险。’这有什么可怀疑的呢?”唐太宗说:“训练的方法,实在不能忽视。"李靖说:“治理军队有章法,士卒就乐于为国家所用;治理军队没有章法,即使早晚督促责备,也无济于事。我之所以专心研究古制并把它们都编纂成图,是希望能练成训练有素的军队。”唐太宗说:“你为我选择古代阵法,全部绘制成图送上来。"
2.(2024·山东日照模拟)根据材料,简要分析蔡邕为何才大却走向了死亡境地。(5分)
卓之死也,左中郎将高阳侯蔡邕在王允坐,闻之惊叹。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亡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疾,而怀其私遇,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邕谢曰:“身虽不忠,古今大义,耳所厌闻,口所常玩,岂当背国而向卓也!愿黥首刖足,继成汉史。"
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马日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而所坐至微,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节选自《资治通鉴》)
答:①蔡邕为董卓之死而叹息,王允认为蔡邕怀念董卓的私人恩惠,有共同谋逆之嫌。②王允认为国运衰微,帝位不稳,不能让史官执笔擅议朝政,混淆是非。(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5分)
解析:①董卓死了,蔡邕听到这个消息后惊叹,王允勃然大怒,斥责蔡邕“怀其私遇,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认为蔡邕怀念董卓的私人恩惠,有共同谋逆之嫌。②由“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可知,王允认为国运衰微,帝位不稳,不能让史官执笔擅议朝政,混淆是非。
参考译文:
董卓死时,左中郎将、高阳侯蔡邕正在王允家做客,听到这个消息后惊叹。王允勃然大怒,斥责蔡邕说:“董卓是国家的大贼,几乎要灭亡了汉朝,你作为汉朝的大臣,应当一同痛恨他,而你怀念董卓(对你)的私人恩惠,反而为他悲伤,岂不是要与他共同谋逆吗!”当即就把蔡邕逮捕了,送交廷尉。蔡邕谢罪说:“我这样做虽然对皇上有些不忠,但对古今的君臣大义,耳中常听,口中常说,怎么会背叛国家而袒护董卓呢!我情愿刺面砍脚,(让我)继续完成汉史。"
士大夫有很多人都同情他,想营救他,但没有成功。太尉马日对王允说:“蔡邕是个旷世奇才,很了解汉朝的史事典章,应当让他完成史书,这将是一代大典;而且他所犯的罪极小,杀了他,恐怕会失去民心吧!”王允说:“当年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所写的谤书《史记》流传后世。如今国运中衰,战事就在眼前,不能让奸佞之臣在幼主身边撰写史书,既无益于皇帝的圣德,还会使我们这些人受到毁谤。"
3.(2025·福建宁德质检)材料中,晏子出逃之前说“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被齐君追回之后,又说“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这两句话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5分)
齐有北郭骚者,结罘罔,捆蒲苇,织萉屦,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窃说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因奉以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
齐君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
答:①前一句,是晏子在危难之时去见北郭骚说的,北郭骚对他的离开既没有不舍,也没有任何帮助。表达了晏子的遗憾、失望之情。②后一句,是晏子被齐君追回后得知北郭骚为了给他洗清冤诬而自刎时说的,表达了对北郭骚这种舍己报恩行为的震惊、感动之情。(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5分)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说“夫子勉之矣”,没有对晏子表示不舍,也没有安慰和帮助晏子,只是让晏子努力去做;“晏子上车,太息而叹”,说不了解北郭骚,他心中是感到遗憾和失望的。在晏子出逃后,北郭骚为了晏子而死,北郭骚的朋友为北郭骚而死,这让齐君“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晏子返回后面对北郭骚用死来为自己洗清冤诬的情况,发出“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的感叹,可见,晏子此时对北郭骚舍己报恩的行为是感到震惊和感动的。
参考译文:
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人,靠结捕鸟兽的网、编蒲苇、织麻鞋来奉养他的母亲,但仍不足以维持生活,于是他上门求见晏子说:“我私下里悦服先生的道义,希望能求得用来奉养母亲的东西。"晏子派人拿出仓库中的粮食、府库中的金钱送给北郭骚,北郭骚谢绝了金钱而收下了粮食。
过了不久,晏子被齐君猜忌,(打算)逃走,经过北郭骚的门前向他辞别。北郭骚沐浴后出来,见到晏子说:“您将要到哪儿去?”晏子说:“我被齐君猜忌,将要逃走。"北郭骚说:“您努力去做吧。”晏子上了车,长叹说:“我逃亡难道不应该吗?我也太不了解士人了。"于是晏子走了。
北郭骚召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说:“我悦服晏子的道义,曾向他求得用来奉养母亲的东西。我听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抵挡他的危难。’现在晏子被猜忌,我将以死为他洗清冤屈。”北郭子穿戴好衣帽,让他的朋友拿着宝剑捧着竹匣跟随在后,走到国君朝廷门前,请求负责通禀的官吏说:“晏子是名闻天下的贤人,他如果离去,那么齐国必定被侵犯。与其看到国家被侵犯,不如自己先死去。请让我把头托付给您来为晏子洗清冤屈。"于是对他的朋友说:“把我的头盛在竹匣中,捧去托付给那个官吏。”说罢,退下几步自刎而死了。他的朋友于是捧着竹匣交给了那个官吏。他的朋友对旁观的人说:“北郭子为国而死,我将为北郭子而死。"说罢,又退下几步自刎而死。
齐君听说这件事,大为震惊,乘着驿车亲自去追赶晏子,在国家的边境追赶上晏子,请求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就返回了,听说北郭骚用死来为自己洗清冤屈,说:“我逃亡难道不应该吗?我越发不了解士人了。”
4.(2024·浙江金华模拟)材料认为游说的技巧可以作为进谏方法的有五种,结合课文《谏太宗十思疏》,分析魏征进谏时用到了哪些方法。(5分)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
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改)
答:①含蓄委婉地讽谕(隐讽)。课文开篇巧用比喻、正反对比,提出积德义的重要性。②讲清道理晓谕(理谕)。魏征追溯历史,针对“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的现象,提出民心向背的重要性,讲道理劝导太宗。③使用利益引诱(利诱)。魏征给太宗描绘实施“十思”后的蓝图,可以“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使皇帝心动。④从形势上禁止(势禁)。“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告诫太宗失民心者终将失去天下。(每点1分,答对四点给5分)
解析:①“隐讽之”,含蓄委婉地讽谕(隐讽)。课文开篇以“固木”“浚泉"设喻,提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为全文主旨。接着,再在原来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以“源不深"根不固”引出“德不厚”,使其一正一反,对比鲜明。②“理谕之”,讲清道理晓谕(理谕)。第2段魏征追溯历史,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能够保持到底的就不多了。作者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他还提出,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势来威吓他们,会造成他们表面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内心不服。此段提出民心向背的重要性,讲道理劝导太宗。③“利诱之”,使用利益引诱(利诱)。魏征给太宗描绘实施“十思"后的蓝图,告诫唐太宗“总此十思,弘兹九德”就会达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效果。这使皇帝心动。④“势禁之”,从形势上禁止(势禁)。作者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并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倾翻。这个比喻简洁而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魏征告诫太宗失民心者终将失去天下。
参考译文:
游说的技巧可以作为进谏方法的有五种:用道理来晓谕他,从形势上禁止他,用利益来引诱他,设法激怒他,含蓄委婉地讽谕他。这些就是所说的五种方法。这五种方法,都是互相倾轧或者险怪偏颇的议论,虽然如此,但是忠臣用它们来进谏,可以保证能成功。为什么呢?用道理来晓谕他,君主虽然昏庸一定能觉悟;从形势上禁止他,君主虽然傲慢一定会恐惧;用利益来引诱他,君主虽然怠惰一定会奋起;设法激怒他,君主虽然懦弱一定会振作;含蓄委婉地讽谕他,君主虽然暴虐一定会容纳。觉悟了就会明白,恐惧了就会恭敬,奋起了就会勤奋,振作了就会勇敢,容纳了就会宽恕,辅佐君主的方法全都在这里了。我看从前的臣子,说的话君王一定听从,讲的道理君王一定接受的,没有谁比得过唐朝魏征的,这是因为他以前确实是学习过纵横家的学说的,这就是所谓的得到了进谏的方法吧?
唉!龙逢、比干,没有获得良臣的称号,就是没有苏秦、张仪的方法;苏秦、张仪,不免是游说之士,就是没有龙逢、比干的忠心。因此对龙逢、比干,我取他们的忠心,不取他们的进谏方法;对苏秦、张仪,我取他们的方法,不取他们的私心:以此作为进谏的方法。
5.(2025·陕西联考)材料中士兵的母亲为什么哭泣?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
《史记》曰:魏文侯问:吴起何如人?李克曰: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曰:齐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穰苴曰:愿得君之宠臣,国中所尊,以临军,乃可。于是景公使庄贾往,穰苴与约会日中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暮时,庄贾乃至。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者云何?曰:当斩。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震。
又曰:吴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赢粮与士卒分劳。
《韩子》曰: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自吮其脓。伤者母立而泣。人曰:将军于若子如是,何为泣乎?对曰:吴子吮其父之伤,而杀之泾水之上,今安知不杀是子乎?黄石公三略曰:良将之军也,恕己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战如风发,攻如河决。
(选自《艺文类聚·卷五十九·武部》,有删改)
答:①往年,吴起为士兵的父亲吮伤,其父感恩戴德,以身相报。②母亲料想儿子会像父亲一样死于战场。(每点1分,答对两点给3分)
解析:①结合“吴子吮其父之伤,而杀之泾水之上"可知,往年,吴起为士兵的父亲吮伤,其父感恩戴德,以身相报。②结合“今安知不杀是子乎?”可知,母亲料想儿子会像父亲一样死于战场。
参考译文:
《史记》记载:魏文侯问道: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李克说:他用兵,司马穰苴也不能超过。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记载:齐景公召见司马穰苴,跟他议论军国大事,齐景公非常高兴,立即任命他做了将军。司马穰苴说:希望能派一位君王宠信、国家尊重的大臣来做监军,才可以。于是齐景公派庄贾前往,司马穰苴和庄贾约定第二天正午在营门相见。第二天司马穰苴率先赶到军门,立起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等待庄贾。日暮时分,庄贾才到。司马穰苴召来军法官问道:军法上,对约定时间迟到的人是怎么说的?军法官回答说:应当斩首。就把庄贾斩首,向三军巡行示众,全军将士都很震惊。
又记载: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粮食与士兵们分担劳苦。
《韩子》记载:吴起担任魏国将领,攻打中山国。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亲自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站着大哭。有人说:将军像这样对待你的儿子,为什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泾水作战时牺牲了,如今怎么知道(日后敌军)不杀死这孩子呢?(意思是这孩子会为吴起在战场上卖命而死)黄三略说:好的将领统率军队,时时以爱己之心爱护士兵、管理士兵,并给他们恩惠,那么,军队的力量就会一天比一天强大,作战起来就如同暴风般迅疾,进攻如同黄河决口般猛烈。
6.(2025·云南昆明联考)孙子强调“善动敌者,形之”,材料中的哪些事实证明了这一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
材料一: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田盼将之,孙子为师,以救韩,直走魏都。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魏人大发兵,以太子申为将,以御齐师。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2023年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综合提升测试卷附答案
- 植物世界的探索
- 2025年江西省乐平市辅警招聘考试试题题库附答案详解(综合题)
- 2019年三基本培训考试题
- 广州市黄埔区南湾社区工作人员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广东五华县财政局招考下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山西晋城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山东烟台市福山区事业单位2025年下半年招考工作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宁津人才发展集团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拟聘用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2025年下半年高校毕业生招聘(第二批)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江苏苏州市高新区基层公共服务岗位招聘高校毕业生30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山西三晋卓越联盟2025-2026高三10月质量检测(26-X-028C)英语(B)
-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试卷
- DB31T 1605-2025电动自行车充换电柜建设和消防安全管理要求
- 地质灾害知识培训会
- GB/T 24460-2025太阳能光伏照明装置总技术规范
- 视力障碍概述
- 384安全标准培训课件
- 中国邮政集团2025湖南省秋招笔试综合知识题专练含答案
- 土地复垦方案(3篇)
- 2025江苏苏州常熟市基层公共服务岗位招聘高校毕业生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