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短文二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2课《短文二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2课《短文二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2课《短文二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2课《短文二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短文二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领略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领略写景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11短文两篇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课文。

【预习任务】:

任务一: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熟练记住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_____________,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_____________,

(朝代)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2、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______,号东坡居士。与父____、弟_____,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仍然乐观、旷达,他的《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4、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夕日欲颓

沉鳞

竞跃

猿鸟

遂___寝___藻

5、解释下列划线字词意思。

古来共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

四时俱备___

晓雾将歇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___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任务二:能准确翻译全文,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重点语句。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任务三:整体把握。

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作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有什么言外之意?

2、《答谢中书书》的陶弘景堪称隐居的“仙人”,《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东坡是受贬的“闲人”,如何理解“仙人”和“闲人"?

【预习质疑】:发现问题的快乐是真正的治学的快乐。你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11《短文两篇》预习学案答案

任务一1.通明,华阳隐居,南朝3.子瞻,苏洵,苏辙。4略5略

任务二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

2.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

4.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任务三1.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仙人”传达出作者能与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情。“闲人"包含着复杂的意味,既是作者的自嘲,说自己是闲情雅致赏月之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有志不得伸,一再被贬,“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之人的自慰罢了。

课中实施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题解。

答:答复。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书;信。

三、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他博通经史,兼修佛道,隐居茅山却参与朝政,有“山中宰相"之称。

其文辞清雅,代表作《答谢中书书》以短札写山水之美,兼具哲思与诗情;亦著《本草经集注》等医学典籍,在自然科学领域颇有建树。

四、背景资料。

谢中书,即谢微,字元度,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五、文体知识。

1.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

其文学功能多种多样:或抒情,如林觉民《与妻书》;或写景,如吴均《与朱元思书》;或写私人化的事情和感情,如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或谈论文学,如曹丕《与吴质书》等。

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唐宋以后,在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

2.骈体文,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与朱元思书》和《答谢中书书》合称为南北朝山水小品文双璧。

骈体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句,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骈体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骈体文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碍思想内容的表达,引发了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

六、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课文朗读。

2、读一读,正字音,明节奏。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实是/欲界/之仙都(dū),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疏通文义。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关注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5、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个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文章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六、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1、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相互映衬。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大自然的各种色彩相互配合,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本文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七、课堂小结。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写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将本篇课文改写为一篇白话散文,要求至少用到本节课学到的一种写景技巧。

课中实施第2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题解。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三、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一生仕途跌宕:21岁中进士踏入仕途,因反对王安石新法,遭排挤外放杭州、密州等地。

“乌台诗案”险些丧命,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

后虽被召回,又因新旧党争反复被贬惠州、儋州,最远至海南蛮荒之地。

晚年遇赦北归,次年病逝于常州,终其一生在政治漩涡中浮沉,历经谪居、流放,饱尝人生起落。

2、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读。

读一读,正字音,明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xíng)。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yǔ)/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bǎi)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口译课文,不理解的圈出,重点注意下面字词。

(1)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2)念:考虑,想到。

(3)遂:于是,就。

(4)寝:睡,卧。

(5)相与:共同,一同。

(6)中庭:庭院里。

(7)交横:纵横交错。

(8)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9)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0)但:只是

(11)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12)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2、同桌口译接龙,把自己口译困难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来,交流解决。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六、概括内容。

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一至第三句):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记叙)

第二层(第四句):写月下庭中景物。(描写)

第三层(第五至第七句):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议论抒情)

七、欣赏语言,把握情感。

1、如何理解“月色入户"?

交流点拨:“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2、本文被学术界称之为“神品”,被林语堂赞誉为“绝世妙文”,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写景方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动静结合

①“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曳的动态美。

②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正面侧面结合

①“积水空明"正面描写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

②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比喻手法

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小结: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作者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突出月光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请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

(1)“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

(2)“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八、拓展延伸——联系生活谈感悟。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___。

九、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课外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11短文二篇达标测评题(10分)

一、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三峡》选自《水经注校正》。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B.《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书信。文章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作。

C.《记承天诗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孟浩然、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D.《记承天诗夜游》这篇小品文,语言简洁、叙事清晰、情感寓于写景叙事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1分)

A.《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B.“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中书,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C.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D.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三、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1分)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四、文言文阅读

吕元庸

吕元膺①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

【注释】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②处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