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16《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七上16《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七上16《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七上16《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七上16《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上16《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上16《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文本内容,感悟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期盼。

2.剖析“静"的多层含义,理清其与“学、才、志”的内在逻辑。

3.通过梳理诸葛亮生平业绩与诸葛瞻的成就,理解《诫子书》背后的家风传承,体会“言传身教"的力量。

教学重点

剖析“静”的内涵(修身之静、治学之静、明志之静),理解诸葛亮“以静传家"的家风核心。

教学难点

剖析“静”的内涵(修身之静、治学之静、明志之静),理解诸葛亮“以静传家"的家风核心。

教法

讲授法启发引导朗读合作探究结合实际阐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全班齐背《诫子书》

二、读谆谆教诲,悟殷殷期盼——剖析“静”的多层含义

1.齐读课文,诸葛亮想让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在文中找一个词语回答。

明确:君子

2.默读课文,诸葛亮想要儿子成为君子,他要告诫儿子什么?用什么语气来读?

我从“

___"读出了诸葛亮告诫儿子要__________。

预设1:我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读出了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淡泊名利,保持内心的宁静。

预设2:我从“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读出了诸葛亮告诫儿子要不断学习以增长才干,同时要有坚定的意志去完成学业。

预设3:我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读出了诸葛亮告诫儿子要避免放纵和急躁,要做到内心的宁静。

预设4:我从“俭以养德"读出了诸葛亮告诫儿子要勤俭节约,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预设5:我从“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读出了诸葛亮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用语重心长,期盼的,严厉的语气来读,读出这位父亲对儿子的期盼、担忧和勉励。

3.“静"在文中出现了三处,找出来,理解这三句中“静”的含义。选择一句,结合实例说说你的感悟。

(1)明确:

静以修身

夫学须静也

非宁静无以致远

(2)小组讨论,围绕“‘静’的三层内涵"展开讨论,教师引导总结板书

“静”是修身之本;“静"是学习之基;“静”是明志之根。

(3)学生结合实例谈感悟,师给出示例。

示例一:

静以修身:曾国藩“克己守静"

曾国藩年轻时性格急躁、好争论,后意识到“静”的重要性,每日坚持“静坐"一小时,哪怕军务繁忙也不中断。他在日记中写道“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正是通过“静"收敛心性、反思己过,最终从浮躁少年成长为沉稳持重的晚清名臣,这便是“静”对个人修养的塑造。

示例二:

非宁静无以致远:袁隆平“沉心科研"

袁隆平为研究杂交水稻,常年扎根田间,远离名利场的喧嚣。面对质疑声、失败的实验数据,他始终心无旁骛,沉浸在水稻育种的世界里。正是这份“宁静”让他能专注于长远目标,耗时数十年攻克难关,最终实现“禾下乘凉梦”,若心有浮躁,便难成这般跨越半生的伟大事业。

三、悟家风传承,回坚定之书——追溯诸葛家风与成就

1.走近诸葛亮:家风的“源头”

教师结合PPT简要介绍诸葛亮的核心业绩与为人:①政治军事:辅佐刘备建立蜀汉,鞠躬尽瘁辅佐刘禅,六出祁山践行“兴复汉室"的志向;②个人品格:一生清廉(“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淡泊名利(不谋私产,一心为国)、忠贞不渝。

助读材料:诸葛亮所处年代厚葬之风盛行,对此他深感不满。弥留之际,诸葛亮嘱咐后人: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生不奢侈,死不厚葬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兰溪诸葛后裔。

2.回望诸葛瞻:家风的“延续"

补充诸葛瞻的生平:诸葛亮之子,自幼受父亲教导,承袭“忠”与

“静"的家风,长大后官至卫将军,执掌蜀汉兵权。公元263年

魏国伐蜀,诸葛瞻率军守绵竹,拒绝投降,战死沙场,其子诸葛尚也随父殉国。

总结:诸葛瞻的成就是内心坚定后的沉着担当;诸葛瞻的“忠勇赴死”,正是“明志"后的选择,是对父亲“非宁静无以致远”(此处“致远"即“实现报国之志”)的最好回应。

四、课堂小结

《诫子书》是诸葛亮人生经验的总结,也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他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要“淡泊"自守,要“宁静”自处,鼓励儿子珍惜时间,勤学励志。

这封家书不仅劝勉了他的子孙,今人读来也受益匪浅。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写一封《诫己书》。

“人贵有自知之明”,请同学们静心审视自我,从“做人”和“学习"两方面挖掘自己的可提升之处,再具体提出努力的方向和方法……写在作文本。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诫子书》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结合教学实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也将教学重构思路做一汇报。

基于对新课程标准、教材编排意图、初一年级学生学情的认识,我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为了达成目标,我以问题为引领:在第一个环节一共设置三个问题,第一个:“齐读课文,诸葛亮想让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在文中找一个词语回答”。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在文中找出来。第二个:“诸葛亮想要告诫儿子什么?"这需要学生结合文中关键语句来分析,从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来看,这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较好。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对父亲殷殷期盼的深刻感悟,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第三个问题,“静”在文中出现了三处,找出来,理解这三句中“静"的含义。选择一句,结合实例说说你的感悟。稍微有点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来理解“静”的含义,对于结合实例,学生对于“学需静也"感受较深,理解更透彻一些,对于“修身”和“明志"两个方面,我以曾国藩“克己守静”和袁隆平“潜心科研"做以引导,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预设是教师备课的思考,而生成是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的体现。本节课,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大部分教学环节按照预设有序推进。

回顾这节课,主要亮点表现在:

1.引导朗读方面做得很好,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一位语重心长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盼,将学生带入了有关父爱这个话题中来。

2.小切入点,细读文本,语文学科素养落实水到渠成。选取“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为切入点,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君子"紧接着结合文章中相关语句来说诸葛亮要告诫儿子什么?

3.板书设计新颖,思路清晰,突出重点,以一个“静”为中心,三角形的设计,中间是“静"与“才、学、志”的关系,三个顶点分别是“修身之本"学习之基”“明志之根"体现“静”的含义。

这节课的主要不足表现在:学情把握不够准确,教学节奏把握不够好,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导致最后少了课堂总结,作业有设计没来得及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