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乱世中的生命悲歌—声声慢学习目标2.知人论世,深入分析作者情感,并解析情感表达方式;总结词中所体现的词人形象。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美。联系现实谈谈学习本词得到的启示。壹贰叁课前检测1.《声声慢》中“,”两句,写了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在此时最难调养身体。

2.《声声慢》中,表现词人的愁苦太多太多,说不尽也概括不了的词句是“,

”。3.《声声慢》开头大胆创新,巧妙运用叠字,其中“

”一句描绘了环境的一派萧条,寒气袭人;“

”一句写出了词人的内心感受。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初读识情

反复吟咏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因何而愁?通过反复诵读,找出本词的词眼。知人论世

精读分析2.自主学习:阅读下列文字,结合词句,探究李清照为何而“愁”。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寄存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被金兵焚掠一空。1131年:又逢盗贼,随身带的五大箱文物被盗。重病,几欲丧命。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1147年:写出《声声慢》,时年64岁。国破家亡丧夫之痛、孀居之悲流离之苦理想毁灭疾病缠身婚姻不幸知人论世

精读分析1.合作探究:细读词句,逐句解析作者是怎样写“愁”的。提示: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知人论世

精读分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开篇七组叠字,构成三个层次递进的意境,出奇制胜,将主人公的愁情送上顶峰,渲染气氛。“寻寻觅觅”写动作;“冷冷清清”写环境;“凄凄惨惨戚戚”直抒胸臆。这不仅在音律上造成回环往复、如泣如诉的效果,更在内容上奠定了全词哀婉欲绝、愁绪浓重的基调,极具艺术感染力。知人论世

精读分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情景交融:点明时令特征“乍暖还寒”,表面写天气的反复无常、难以适应,实则隐喻词人遭遇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后,人生境遇的起伏不定和内心的煎熬。一个“最难将息”,既道出了生理上的不适,更深层地揭示了心绪不宁、愁苦难耐导致身心俱疲、无法安宁的状态,环境的不适与内心的痛苦相互映衬。知人论世

精读分析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借景抒情:秋风——渲染愁情

淡酒——象征愁情“三杯两盏”言酒之少且淡,“晚来风急”言风之猛且寒。词人试图借酒驱寒、浇愁,然而酒淡力薄,根本无法抵御刺骨的寒风,更无法消解心中浓重的愁绪。“怎敌他”三字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了借酒消愁的徒劳无功和愁情的深重难解,突显了个人力量在巨大愁苦面前的渺小与无奈。知人论世

精读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大雁——象征愁情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1)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2)北归的大雁本是传书使者,在词人早年象征爱情与团聚的希望。此时再睹“旧时相识”的雁,却是在“正伤心”的境遇下。大雁依旧,人事全非:昔日盼望的是丈夫的锦书,如今丈夫已逝,国破家亡,书信无凭。这“旧时相识”非但不能带来慰藉,反而勾起对往昔幸福生活的回忆,形成昔盛今衰的强烈对比,倍增当下的孤寂与哀伤。知人论世

精读分析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黄花——喻指女子的容颜此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既是深秋实景,更是词人自身饱经风霜、容颜憔悴、孤苦飘零处境的写照。“有谁堪摘”以花自喻,发出深沉的慨叹:花已凋零无人怜惜,人已迟暮、孤苦无依,又有谁来关心、怜爱自己呢?将身世之悲、飘零之苦、无人问津的孤寂感融入残菊意象,物我交融,自伤自怜。知人论世

精读分析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守着窗儿”描绘了一个百无聊赖、呆坐凝望的动作形象,尽显孤寂。“独自”点明形单影只。“怎生得黑”是发自内心的痛苦呼喊,生动刻画出在无边愁绪和极度孤寂中,时间流逝变得异常缓慢、难以忍受的心理状态。白日漫长,度日如年,突显了词人内心极度的煎熬与无助。知人论世

精读分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梧桐、细雨选取典型秋景意象“梧桐”与“细雨”。“梧桐”在古诗文中常与凄苦、离愁相关;“细雨”本就缠绵悱恻;“点点滴滴”则从听觉上强化了雨声的绵密不绝、清晰入耳。黄昏时分本就易引发愁思,这持续不断的、单调而清晰的雨滴声,敲打在梧桐叶上,更声声入耳,敲打在词人心上,将本已浓重的愁情渲染得更加绵长、深广、难以排解,营造出凄清至极的氛围。知人论世

精读分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抒情“这次第”总结上文所述种种凄凉景象和悲苦心绪。“怎一个愁字了得”以反诘感叹作结,是全词情感的总爆发。它直白点出核心情感“愁”,却又强调这“愁”的复杂深广远非一个“愁”字所能涵盖——那是国破之痛、家亡之恨、丧夫之哀、漂泊之苦、孤寂之冷、迟暮之悲……种种愁绪交织叠加。此句既收束全篇,又将愁情推向极致,言有尽而意无穷,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知人论世

精读分析2.共同探讨:本词塑造了怎样的词人形象?多愁善感、年老力衰、忧国忧民、感时伤事再读诗歌

表情达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当堂检测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B.帘卷西风——“西风”指秋风,在古诗文中,“东风”常指春天,“南风”常指夏天,“朔风”常指冬天。C.东篱把酒黄昏后——“东篱”暗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与后文的“黄花”相照应,“黄花”即菊花,词人借此表达对陶渊明生活方式的向往。D.“醉花阴”与“声声慢”都是词牌名,“醉花阴”是词人早期的作品,而“声声慢”是词人南渡后晚年的作品。C当堂检测2.本首词里的“愁”和她写的《声声慢》里的“愁”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这两首词分析。(1)《醉花阴》以“愁”发端,《声声慢》以“愁"作结。《醉花阴》以愁发端,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老,此三愁也。三种愁思聚于一处,借酒浇愁,不胜酒力,酒醒之后愁绪更浓。《声声慢》在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赋予了它更深广而厚重的内涵:丧夫之痛、亡国之悲、孀居之苦、沦落之愁以及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的所有无助与无奈,而这些“怎一个愁字了得”。(2)《醉花阴》中所见的愁是迷蒙而华丽的,《声声慢》中所见的愁是孤寂而凄清的。《醉花阴》通过摹愁态绘愁容,抒写了一位敏感多才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