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学概论课程复习资料集_第1页
高校文学概论课程复习资料集_第2页
高校文学概论课程复习资料集_第3页
高校文学概论课程复习资料集_第4页
高校文学概论课程复习资料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校文学概论课程复习资料集文学概论作为中文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旨在系统梳理文学的本质、创作、作品、接受及发展规律,为文学研究与创作实践搭建理论框架。本资料集围绕课程核心模块,结合经典理论与实例分析,助力学习者构建完整的文学理论认知体系。一、文学本质论:文学的定义与基本属性(一)文学定义的理论演进文学的定义随人类认知发展而演变,核心理论流派可归纳为四类:1.模仿说认为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柏拉图(古希腊):将世界分为“理念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三层,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是理念的“影子”,因此艺术是“影子的影子”,远离真理(如《理想国》对诗歌的批判)。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修正模仿说,认为艺术模仿的是现实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如悲剧模仿“比我们更好的人”的行动),并通过“卡塔西斯”(净化)实现情感升华,赋予艺术认知价值(《诗学》)。2.表现说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与思想的“表现”。华兹华斯(英国):主张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需以“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创作(《抒情歌谣集·序言》)。雪莱(英国):视诗人为“世界的立法者”,诗歌是“想象的表现”,具有改造社会的力量(《诗之辩护》)。3.实用说关注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文以载道”或“寓教于乐”。贺拉斯(古罗马):提出“寓教于乐”,认为诗歌应兼具道德教化与审美愉悦(《诗艺》)。孔子(中国):以“兴观群怨”概括诗歌功能,即感发意志、观察世态、沟通群体、宣泄怨情(《论语·阳货》)。4.客观说聚焦文学文本的自足性,主张文学是独立于作者与读者的“客观存在”。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文学性”,认为文学的本质是语言的“陌生化”(如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通过诗体小说的形式刷新对生活的感知)。艾布拉姆斯(美国):在《镜与灯》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强调文学是四要素互动的系统,突破单一维度的定义局限。(二)文学的基本属性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核心属性体现为三方面:1.审美性区别于科学语言的“求真”与日常语言的“实用”,文学以形象性(如《红楼梦》的大观园场景)、情感性(如《离骚》的爱国悲怆)、超越性(如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理想世界)为特征,创造审美体验。2.意识形态性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反映经济基础的同时具有相对独立性。例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通过“风俗史”暴露资本主义的罪恶(反映性),而卡夫卡的《变形记》以荒诞手法批判现代性困境(超越性)。3.语言性文学的审美价值通过语言实现。文学语言具有陌生化(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突破日常语义)、隐喻性(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隐喻结构)、自指性(如《百年孤独》的循环叙事,语言本身成为审美对象)等特征。二、文学创作论:创作主体与创作过程(一)创作主体的特征与素养创作主体(作家)需具备三方面特质:主体性:作家以独特视角介入生活,如鲁迅以“国民性批判”视角观察中国社会,使《阿Q正传》成为时代精神的缩影。创造性:突破既有规范,如马尔克斯以“魔幻现实主义”重构拉丁美洲的历史记忆(《百年孤独》的“冰块”与“失眠症”意象)。超越性:超越个人经验,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将个人苦难升华为对天下寒士的悲悯。作家的核心素养包括:生活积累:通过观察(如福楼拜对包法利夫人“爱玛”的细节捕捉)、体验(如苏轼“乌台诗案”后的生命感悟)、阅读(如博尔赫斯的“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构建创作素材库。艺术素养:涵盖文化修养(如曹雪芹对儒释道思想的融合)、审美能力(如宗白华对“气韵生动”的把握)、语言能力(如张爱玲的“苍凉”文风)。(二)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创作是“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化过程,可分为:1.素材积累作家通过“外师造化”(观察社会、自然)与“中得心源”(内心体验),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创作的“心理材料”。例如,沈从文的湘西记忆、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经验。2.艺术构思运用想象(如《西游记》的神魔世界)、灵感(如郭沫若创作《女神》时的“火山喷发”式激情)、情感(如朱自清《背影》的父子情驱动),将心理材料加工为“艺术意象”。构思的核心是“典型化”(如鲁迅将“多个孤独者的故事”浓缩为《祝福》的祥林嫂)。3.艺术传达通过语言技巧(如《诗经》的“赋比兴”)、结构安排(如《哈姆雷特》的“延宕”结构),将艺术意象转化为文本。传达过程中,作家需平衡“情感节制”(如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只写八分之一,留白八分之七)与“形式创新”(如乔伊斯《尤利西斯》的意识流实验)。三、文学作品论:文本层次与文学形象(一)文本的层次结构文学作品的结构可从“言—象—意”三层解析(借鉴中国古代文论与英加登的现象学理论):语音层:语言的节奏、韵律(如《诗经》的“重章叠句”),是文本的物质外壳。意象层:由语言构建的艺术形象(如“枯藤老树昏鸦”的画面),是文本的审美核心。意蕴层:意象背后的深层意义(如“昏鸦”象征的羁旅愁思),是文本的价值内核。以《归园田居》为例:“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语音层:五言格律,节奏舒缓)→“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意象层:田园生活的视觉画面)→“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意蕴层:对自由的哲学思考)。(二)文学形象的类型与特征文学形象分为三类:1.写实型如《水浒传》的鲁智深(粗中有细)、《安娜·卡列尼娜》的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女性),通过细节真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2.抒情型如《雨巷》的“丁香姑娘”(象征迷茫的理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喂马劈柴”意象(隐喻简单生活的向往),以情感投射构建审美意境。3.象征型如《变形记》的“甲虫”(象征现代人身不由己的异化)、《等待戈多》的“戈多”(象征荒诞世界的虚无希望),通过抽象符号传达哲思。文学形象的共性特征:具体可感性: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视觉冲击力。艺术概括性: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概括国民劣根性。审美理想性:如《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丑的外形下包藏美的灵魂,体现人性的崇高。(三)文学风格:作家的“精神名片”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外化,形成于作家个性(如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时代语境(如建安文学的“慷慨悲凉”)、地域文化(如沈从文的湘西风情)、流派传统(如花间词派的“香软艳丽”)的互动中。经典风格理论: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将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类,强调“文如其人”。布封(法国):“风格即人”,认为风格是作家思想与人格的自然流露(如蒙田的随笔风格体现其怀疑主义哲学)。四、文学接受论:读者与文学的价值实现(一)文学接受的过程机制文学接受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核心理论包括:1.期待视野(姚斯,接受美学)读者基于人生经验、文化素养形成的“前理解”,决定其对文本的期待(如《红楼梦》的“红学”读者,期待挖掘文本的多重隐喻)。2.召唤结构(伊瑟尔)文本故意设置“空白”(如《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毁灭”的哲思留白),召唤读者参与意义建构。3.兴味生成(中国古代文论)读者通过“填空”(补充文本未言明的细节)、“对话”(与作者、人物的精神交流)、“再创造”(如不同导演对《哈姆雷特》的现代改编),使文本意义不断增殖。(二)文学接受的层次与功能接受层次分为:感知层:通过语言、意象获得直观审美体验(如初读《荷塘月色》的画面感)。体验层:代入文本情境,与人物共情(如读《平凡的世界》时为孙少平的奋斗流泪)。理解层:挖掘文本的社会、哲学意义(如分析《狂人日记》的“吃人”隐喻)。回味层:文本结束后,意义仍在读者心中延续(如读完《百年孤独》后对“循环时间”的思考)。文学的社会功能:认识功能:如《资本论》通过文学性的“商品拜物教”分析,揭示资本主义本质;《红楼梦》的“四大家族兴衰”折射封建社会的衰落。教育功能: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保尔精神激励读者奋斗;《论语》的“仁礼”思想塑造文化人格。审美功能:如王维的“诗中有画”提升读者的审美感知力;《蒙娜丽莎》的微笑引发永恒的审美愉悦。五、文学思潮与流派:历史维度的梳理(一)中国文学思潮的核心脉络先秦:儒家(“诗言志”“文以载道”)与道家(“自然无为”“言意之辨”)的文学观奠定思想基础,如《诗经》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魏晋:文学自觉时代,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气说”,陆机《文赋》探讨创作心理,刘勰《文心雕龙》构建系统文论,钟嵘《诗品》开创诗歌批评范式。唐宋:古文运动(韩愈“文以明道”)、词的兴起(婉约与豪放分流)、诗的鼎盛(唐诗的“风骨”与宋诗的“理趣”)。明清:小说繁荣(《三国演义》的历史演义、《西游记》的神魔想象)、性灵说(袁枚“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市民文学兴起(《三言二拍》的市井生活)。近代:五四新文学运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思潮引入,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郭沫若的《女神》)。(二)西方文学思潮的经典流派古典主义(17世纪):布瓦洛《诗的艺术》确立“三一律”(时间、地点、情节统一),代表作为拉辛的《安德洛玛克》,强调理性与秩序。浪漫主义(19世纪初):反抗古典主义的“理性桎梏”,主张“回到中世纪”“回到自然”,代表作家雨果(《巴黎圣母院》)、雪莱(《西风颂》),核心精神是“自我表现”与“情感解放”。现实主义(19世纪中):以“真实再现社会生活”为核心,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资本主义的百科全书”、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历史史诗,揭示社会矛盾与人性深度。现代主义(20世纪初):对传统的“反叛”,包括象征主义(波德莱尔《恶之花》)、意识流(乔伊斯《尤利西斯》)、存在主义(萨特《恶心》),核心是“荒诞感”与“异化主题”。后现代主义(20世纪中后):解构权威与意义,主张“不确定性”,代表作为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元小说)、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批评。六、复习方法与应试策略(一)核心概念的“三维记忆法”1.定义精准化:用“属+种差”法记忆(如“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2.对比辨析:区分相似概念,如“意象”(主观情志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如“丁香”)与“意境”(意象叠加形成的境界,如“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整体氛围);“典型”(写实型形象,如阿Q)与“意境”(抒情型境界,如“采菊东篱下”)。3.案例关联:每个概念绑定1-2个经典案例(如“陌生化”关联《变形记》的甲虫、《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二)理论的“作品验证法”选择1-2部经典作品(如《红楼梦》《哈姆雷特》),用不同理论视角分析:用“文学四要素”分析《红楼梦》:世界(清代封建社会)、作者(曹雪芹的家族兴衰体验)、作品(人物、语言、结构)、读者(红学的多元解读)。用“接受美学”分析《哈姆雷特》:不同时代读者的期待视野如何影响对“延宕”的理解(文艺复兴时期关注人文主义,现代读者关注存在主义困境)。(三)应试的“逻辑表达法”简答题:结构为“定义+核心观点+案例”(如“简述模仿说的发展: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影子的影子’,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现实的可能性,举例《诗学》对悲剧的分析”)。论述题:采用“总分总”框架,先提出论点(如“文学的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辩证关系”),再分述理论(审美性的特征、意识形态性的表现),结合作品(如《呐喊》的审美形象与启蒙思想),最后总结升华(两者相互依存,审美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意识形态深化审美内涵)。(四)拓展阅读与资源推荐经典著作:《文心雕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