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式海底隧道施工方案_第1页
玻璃式海底隧道施工方案_第2页
玻璃式海底隧道施工方案_第3页
玻璃式海底隧道施工方案_第4页
玻璃式海底隧道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玻璃式海底隧道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1.1项目基本参数本工程为双向四车道海底隧道,全长3850米,其中海域段2500米,采用双层玻璃-混凝土复合结构。隧道设计时速80km/h,通航净高5.0米,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抗震设防烈度VII度。隧道横断面采用三孔式布置,中孔为服务通道,两侧为主行车孔,单孔净宽10.5米,结构总宽33.6米,埋深20-35米。1.2地质水文条件隧址区海域覆盖层主要为淤泥质黏土(厚3-8米)、中粗砂层(厚5-12米)及强风化花岗岩层。基岩面起伏较大,存在3处断层破碎带。最大水深28米,平均潮差2.3米,设计高水位+3.1m,低水位-0.8m。海水温度15-28℃,盐度30-33‰,pH值8.1-8.3。1.3结构特点隧道主体采用预制沉管结构,标准管段长100米,宽35.2米,高9.8米,单节自重约32000吨。管段顶板及侧墙采用三层复合结构:内层为19mm超白钢化夹胶玻璃(PVB胶片厚度1.52mm),中间层为500mmC45纤维混凝土,外层为3mm钛锌合金防腐板。管段接头采用GINA橡胶止水带+OMEGA止水带双重密封体系。二、施工总体部署2.1施工分区工程划分为五个施工区:陆域预制区(含干坞)、基槽开挖区、管段浮运区、沉放安装区及隧道内装区。陆域预制区位于北岸工业区,占地18万㎡,建设300m×50m干坞一座;水上作业区设置临时码头3座,浮吊泊位2个。2.2施工流程前期准备:地质详勘→干坞建设→设备采购→材料储备管段预制:钢筋加工→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玻璃幕墙安装→管段养护基槽施工:测量放线→挖泥船开挖→基床处理→边坡防护沉管安装:管段出坞→浮运定位→沉放对接→基础注浆隧道贯通:内部结构施工→机电安装→防水处理→装饰装修验收交付:分部分项验收→系统调试→试运行→竣工验收2.3施工设备配置设备类型主要设备规格参数数量挖掘设备铰吸挖泥船斗容2.5m³,排距3km2艘抓斗挖泥船最大挖深50m1艘起重设备浮吊3000吨全回转1艘龙门吊450吨×40m2台运输设备拖轮5200马力3艘驳船5000吨级4艘专用设备沉管对接系统液压调节精度±2mm1套隧道掘进机直径11.3m泥水平衡盾构2台三、关键施工技术3.1干坞及管段预制干坞采用"钢桩+防渗墙"支护体系,坞底采用200mm厚级配碎石+300mmC25混凝土硬化处理。设置4级降水井,将地下水位降至坞底以下1.5m。管段预制采用长线台座法,模板系统由6套定型钢模组成,面板采用12mm厚芬兰维萨拉钢板。钢筋工程采用BIM技术预拼装,主筋为HRB400EΦ32mm螺纹钢,连接方式为直螺纹套筒+焊接组合工艺。混凝土采用双掺技术(粉煤灰+矿粉),掺量分别为15%和20%,初凝时间控制在12-15h,采用预埋式真空脱水系统,水灰比0.38。玻璃幕墙安装在混凝土强度达85%后进行,玻璃板块尺寸为2.4m×5.8m,采用"背栓+铝合金龙骨"固定系统。玻璃与混凝土接触面设置5mm厚氯丁橡胶垫片,缝隙采用聚硫密封胶填充,宽度15mm,深度10mm。3.2基槽开挖与处理基槽开挖采用"先粗挖后精挖"工艺,粗挖阶段选用2.5m³铰吸挖泥船,开挖精度控制在±300mm;精挖采用0.8m³抓斗挖泥船,配合DGPS定位系统,开挖精度±50mm。对断层破碎带采用"注浆加固+钢板桩支护"处理,注浆压力2.5-3.0MPa,浆液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水灰比1:1,水玻璃浓度35Be')。基床处理采用"先铺后夯"工艺,铺设200mm厚级配碎石(5-30mm),采用400kJ液压冲击夯进行夯实,夯击能量1200kJ/m²,分三遍施工,最后一遍采用"轻夯"收面。边坡采用土工格栅+袋装砂袋防护,格栅抗拉强度≥80kN/m,砂袋填充率90%。3.3管段浮运与沉放管段出坞采用"气囊滚动+拖轮助浮"工艺,气囊规格Φ1.2m×18m,工作压力0.6MPa,单根承载能力≥150吨。浮运航道宽度80m,水深≥12m,采用GPS-RTK动态定位系统,定位精度±100mm。沉放作业选择平潮时段进行,采用"缆绳牵引+压载水调节"同步下沉工艺。沉放设备包括4台200吨液压千斤顶(调节精度±1mm)、8台拉合千斤顶(最大拉力5000kN)。管段对接采用"先粗对位后精调"方式,轴线偏差控制在±50mm内,高程偏差±30mm内。基础处理采用"喷砂回填+注浆加固"复合工艺,在管段底部预设22个注浆孔,注入1:1水泥浆(掺3%膨胀剂),注浆压力0.8-1.2MPa,单孔注浆量约8m³。注浆完成后进行超声波检测,确保基础密实度≥95%。3.4盾构段施工隧道两端陆域段采用盾构法施工,盾构机直径11.3m,刀盘扭矩5800kN·m,推进速度30-50mm/min。穿越强风化岩层时采用"低转速+高扭矩"模式(转速1.2rpm,扭矩4500kN·m),穿越断层破碎带时启用同步注浆系统,注浆压力1.5倍静水压力。管片采用C50预制混凝土,厚度500mm,宽度1.5m,每环由6块组成。管片连接螺栓为8.8级高强度螺栓,直径M36mm,扭矩控制在350-400N·m。管片接缝防水采用遇水膨胀橡胶条(膨胀倍率≥300%)+丁基腻子止水带双重防护。3.5防水施工主体结构防水等级为一级,采用"以防为主、刚柔结合、多道防线"原则。管段混凝土抗渗等级P12,设置三道防水屏障:结构自防水:混凝土掺加2.5%聚丙烯纤维,采用高频振捣(振捣时间30-45s)外包防水:底板铺设1.5mm厚CPS反应粘防水卷材,侧墙采用2mm厚聚脲防水层接缝防水:GINA止水带(压缩量35%)+OMEGA止水带(截面直径120mm)+注浆管(内径20mm)施工缝处设置3mm厚钢板止水带(宽度300mm),转角处加设500mm宽加强层。变形缝间距30m,采用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宽度350mm)+可卸式止水带组合构造。四、质量控制措施4.1材料控制玻璃原片采用超白浮法玻璃,可见光透射比≥91.5%,自爆率≤0.1‰。每批次玻璃进行落球冲击试验(1040g钢球1米高度自由落体)和耐热冲击试验(200℃→25℃温差剧变)。混凝土采用P·O42.5R水泥,砂石含泥量分别控制在≤2%和≤3%,粉煤灰需水量比≤95%。4.2施工监测建立三维监测体系,包括:管段预制监测:模板变形(±2mm)、混凝土温度(内外温差≤25℃)、预应力张拉应力(±5%设计值)沉放监测:管段姿态(偏位≤50mm)、接头压缩量(25±3mm)、基础沉降(≤10mm/24h)结构监测:混凝土应力(≤20MPa)、钢筋应变(≤150με)、接缝渗水量(≤0.1L/m·d)监测频率:施工期每小时1次,运营初期每天1次,稳定后每周1次。数据采用无线传输至监控中心,预警值设为设计限值的80%。4.3验收标准项目允许偏差检验方法管段轴线±50mm全站仪测量高程±30mm水准仪测量接缝错台≤15mm塞尺检查防水性能无渗漏蓄水试验24h玻璃平整度≤2mm/2m靠尺检查分部分项验收实行"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隐蔽工程留存影像资料(每10m²不少于1张)。第三方检测比例不低于30%,关键部位100%检测。五、安全与环保措施5.1安全防护水上作业配备AIS船舶定位系统,设置4座警示灯塔(射程5海里),雾天能见度低于1000m时停止作业。潜水作业采用"双人双锁"制度,潜水深度≤30m时使用空气潜水,配备应急减压舱(减压速率3-5m/min)。隧道内设置智能消防系统,包括感温光纤(监测精度±1℃)、超细干粉灭火装置(喷射时间≥60s)及避难舱(容30人,维持压力≥0.15MPa)。施工用电采用TN-S系统,设置三级配电两级保护,接地电阻≤4Ω。5.2环境保护施工船舶安装油水分离器(处理能力0.1m³/h),生活污水经MBR膜处理系统(出水水质COD≤50mg/L)后排海。基槽开挖采用"挖泥船+输泥管+沉淀池"闭环系统,泥沙处理率≥95%。施工期噪声控制:昼间≤70dB,夜间≤55dB,超标时采用液压破碎锤(声压级92dB)替代爆破施工。海洋生态保护措施:在施工区外围设置2道防污屏(高度3m,拦截效率≥90%),投放人工鱼礁(混凝土构件500个),施工结束后种植海藻床(面积2万㎡)。监测频次:水质每周1次,沉积物每月1次,海洋生物每季1次。5.3应急管理编制12项专项应急预案,包括管段沉放失稳、隧道突水、火灾爆炸等。配备应急物资:柴油发电机(2000kW)2台,应急水泵(流量500m³/h)4台,应急食品(300人·7天)。每季度组织1次综合演练,演练时长不少于4小时,参与人员覆盖率100%。六、施工进度计划6.1关键线路干坞建设(10个月)→管段预制(18个月)→基槽开挖(8个月)→管段沉放(12个月)→内部装修(6个月)→系统调试(3个月)。总工期48个月,其中海上作业窗口期选择每年3-5月及9-11月(避开台风季)。6.2进度保障资源保障:高峰期投入钢筋工350人、混凝土工280人、潜水员45人,确保日均混凝土浇筑量≥800m³。设备保障:关键设备备用率100%(如盾构机刀盘备用2套),易损件库存满足3个月用量。技术保障:采用BIM+GIS进度模拟,每周召开进度分析会,偏差超5%时启动赶工措施(增加作业面或延长作业时间)。七、技术创新应用7.1智能建造技术管段预制采用机器人集群施工:钢筋绑扎机器人(工作效率300根/h)、混凝土振捣机器人(振捣深度500mm)及玻璃安装机器人(定位精度±0.5mm)。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管段从设计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模型,实现几何尺寸、物理性能及施工过程的实时映射。7.2新型材料应用研发超高性能玻璃混凝土(UHPGC),抗压强度≥150MPa,弹性模量45GPa,劈裂抗拉强度≥12MPa。采用石墨烯改性密封胶(耐温-60~200℃,拉伸模量≥1.2MPa),使用寿命≥50年。管段基础采用泡沫混凝土(干密度≤600kg/m³,抗压强度≥3MPa),减轻自重15%。7.3绿色施工技术干坞采用"钢板桩+水泥土搅拌墙"组合支护(减少水泥用量30%),雨水回收系统(年节水1.2万m³),太阳能临时供电(占比15%)。管段运输采用"干支联运"模式,水路运输比公路运输减少碳排放65%。施工废弃物回收率≥90%,其中钢材、混凝土回收率分别达95%和85%。八、结论与建议本方案通过采用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