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准复习:中国古代的货币和赋役制度+课件_第1页
2025-2026学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准复习:中国古代的货币和赋役制度+课件_第2页
2025-2026学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准复习:中国古代的货币和赋役制度+课件_第3页
2025-2026学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准复习:中国古代的货币和赋役制度+课件_第4页
2025-2026学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准复习:中国古代的货币和赋役制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导入【思考】该文物对研究唐朝税赋有何历史价值?洊安庸调银饼刻铭为:“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专知官彭崇嗣典梁海匠王定”。洊安县在唐时属于岭南道广州,故治在今广东怀集县西。“洊(jiàn)安”庸调银饼(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的货币和赋役制度2025-2026学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准复习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壹战国刀、布、蚁鼻钱等秦半两夏商海贝汉五铢钱唐开元通宝民国银元+法币新中国人民币宋通宝+纸钞元宝钞+铜币明清

铜钱+白银+纸钞自主梳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探究】中国货币演进的特点是什么?从自然到人工从杂乱到统一从纪重到年号一主二辅(以铜为主金银纸币为辅)……自主梳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材料秦者夷也,为西戎。

——《春秋三传》半两(始铸造于公元前33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探究】半两钱在秦国崛起和统一六国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材料

夫商君……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此所以并诸侯也。

——(西汉)刘歆《全汉文》材料广众心,声闻左右者,赏。将军材以钱若金赏,毋(无)恒数。或盗采人桑叶,臧(脏)不盈一钱,可(何)论?赀繇(徭)三旬。

——云梦睡虎地秦简奖励民众;鼓舞士气;量刑尺度;调动社会资源;宣传天命皇权和统一;中国古代货币制度高昌吉利(麴氏高昌国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探究】唐朝时期的少数民族货币有什么特征,反映出什么心态?开元通宝背粟特文“天神”日本和同开珎钱回鹘日月光金钱突厥突骑施钱天神的突骑施可汗钱民族交融仰慕唐朝,认同中华文化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年代通行货币正统朝银35、谷7、绢3景泰朝银27、谷1、绢2天顺朝银31、谷2成化朝银90明代前中期徽州土地大宗交易货币使用情况——自邱永志《明代货币结构的转变及其原因》白银时常承担货币职能,但并未成为主要货币。从战国到元朝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明朝中期起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清朝材料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清)张廷玉等《明史·食货志》赋税改革推动了白银货币化【思考】金属货币有哪些“不足”,如何克服?数量紧缺;携带不便纸币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宋代交子元代宝钞明代宝钞清代宝钞【思考】中国的纸币为何早产而晚熟?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思考】中国的纸币为何早产而晚熟?材料仁宗年间,因对西北用兵,益州交子务在陕西发行无钞本交子69万贯,以充军费……到北宋末徽宗在位时……河、湟的军费全仰发行纸币来解决,发行额达2655余万贯……其数相当于神宗以前的亿倍,一般贬值3/4,有些地方贬值90%……——赵子晗《从我国活货币的历史看通货膨胀》等材料(元代后期)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

——(明)宋濂等《元史·食货志》材料金圆券发行数……为其最初发行限额的41000余倍……1949年5月上海的物价指数为1948年9月的500万倍,9个月的上涨幅度接近于前12年的总和。——宋杰《中国货币发展史》纸币成为统治者搜刮人民财富的手段统治者对纸币制度认识不足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思考】人民币如何助推中国实现经济转型?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发行三条原则:经济发行;计划发行;集中统一发行。——历史纵横1979年,北京首次举办天坛商品交易会,顾客抢购搪瓷保温杯。材料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79年邓小平会见美国客人材料我国95%以上的商品价格都由市场来配置……基本实现了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02年十六大记者会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探究】第五套人民币蕴含了哪些国家治理的信息?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古代货币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贰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即国王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探究】简述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阶段特征?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兴衰: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渐瓦解。内容(权利与义务):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瓦解原因: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商鞅变法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增加财政收入,采取某些措施遏制土地兼并,保证农民获得少量土地。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也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中国近代贫困和落后。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农民土地即自耕农,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但人数众多,与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但由于经济力量薄弱,往往被兼并。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探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土地制度的认识?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兼并是最大特征:①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阶级力量增加的表现,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②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一是农民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古代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会运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整体:①原因:土地兼并会激化阶级矛盾,导致人民起义,引发统治危机;②方式:一是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和财政收入;二是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叁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名词解释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苛捐杂税。夏商周

春秋秦汉

北魏

隋唐

北宋

贡赋制度编户齐民租调制中期-两税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后期-一条鞭法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地丁银)初税亩相地而衰征前期-租庸调制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先秦夏商周-贡赋制度贡赋是土贡与军赋的合称。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赋原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车、军马等军用物品,君主再给与回赏。是赋税制度的雏形。春秋-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背景:春秋末期,随铁犁牛耕的使用,贵族驱使奴隶在井田(“公田”)之外开垦“私田”,收获私有,致“井田”日渐荒芜,诸侯国财政锐减。内容:为解决财政困难,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不同情况分等征收农业税)、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作用:承认私田合法,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阶级的兴起,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转型。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秦汉北魏秦汉-编户齐民内容:把农民编入户籍,实行按编户征收田租(土地税)、算赋(成年人头税)和口赋(儿童人头税)、徭役、兵役的制度。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影响:①汉初轻徭薄赋,迅速恢复了经济;②加剧了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③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赋役,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④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户籍中消失,加剧了政府财政危机。北魏-租调制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在均田制下,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定量的租(田租,缴纳谷物)、调(户税,纳布或帛),服劳役和兵役。影响:改革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隋唐唐前期-租庸调制隋唐继续北魏的均田制,但赋税发展为租庸调制,始于隋朝,唐朝完善。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服徭役的期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影响:①以庸代役,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②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③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转变,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唐中后期-两税法背景:土地兼并严重,破坏均田制,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内容: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影响:①简化征课名目,降低官吏乱摊派的可能;②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③扩大了税源,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局限性: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宋明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背景:“不抑兼并”使土地兼并严重,导致财政危机。内容:募役法规定应服役而不去服役者,应交纳免役钱;方田均税法规定清查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纳税。结果: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的规定,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反对而被废除。但王安石变法的税制改革继承了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明后期-一条鞭法背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内容:赋役合并,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征收。影响:①上承唐宋两税法,下启清朝“摊丁入亩”,是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②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农业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④实行不久就被废止,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清朝清前期-摊丁入亩背景:清前期,经济发展,人口增殖,但人头税使隐蔽人口现象严重,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财政收入。内容:①1712年,康熙规定以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②1723年,雍正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影响:①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②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③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④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探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认识(原因、影响)?原因:①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③稳定国家财政,调整政策。变革影响:①赋税制度是调整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利益,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②赋税制度的宗旨是保证国家财政,维护政治统治;③赋税制度的变革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