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呼吸内科治疗方案_第1页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呼吸内科治疗方案_第2页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呼吸内科治疗方案_第3页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呼吸内科治疗方案_第4页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呼吸内科治疗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演讲人:日期: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呼吸内科治疗方案CATALOGUE目录01病情评估与分级02初始紧急治疗措施03重症及并发症处理04药物治疗方案优化05护理与辅助治疗06出院标准与随访01病情评估与分级急性发作诊断标准1234典型症状表现患者出现突发性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加重,且具有反复发作特征,既往有哮喘病史或过敏史可支持诊断。双肺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呼气相延长,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提示气道严重阻塞或沉默肺)。听诊体征辅助检查支持肺功能检查显示FEV1或PEF较基线值下降≥20%,血气分析可发现低氧血症(PaO2<60mmHg)或高碳酸血症(PaCO2>45mmHg)。排除其他疾病需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心源性哮喘、气道异物等鉴别,结合病史、影像学及心脏检查排除。严重程度分级依据轻度发作患者可平卧,说话成句,呼吸频率轻度增加(<30次/分),血氧饱和度(SpO2)≥95%,PEF占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70%,无辅助呼吸肌参与。01中度发作活动受限,说话断断续续,呼吸频率30-40次/分,SpO290%-94%,PEF40%-69%,可见三凹征或辅助呼吸肌活动。重度发作静息状态即感呼吸困难,只能单字表达,呼吸频率>40次/分,SpO2<90%,PEF<40%,常伴大汗淋漓、意识模糊或发绀。危重发作出现呼吸衰竭(PaO2<60mmHg伴PaCO2>45mmHg)、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血压下降、心率失常)或呼吸肌疲劳,需紧急机械通气。020304持续监测呼吸频率变化,观察是否存在呼吸暂停、矛盾呼吸(胸腹运动不同步)或Cheyne-Stokes呼吸,提示呼吸肌疲劳或中枢抑制。每15-30分钟记录SpO2,结合血气分析评估氧合与通气功能,维持SpO2≥92%(儿童≥94%),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心动过速(>120次/分)可能反映缺氧或β2受体激动剂副作用;低血压提示严重气道阻塞致胸腔内压增高或容量不足。观察患者烦躁、嗜睡或昏迷等表现,警惕二氧化碳麻醉或脑缺氧,需紧急干预。生命体征监测要点呼吸频率与节律血氧饱和度动态监测心率与血压变化意识状态评估02初始紧急治疗措施支气管扩张剂应用方案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首选静脉给药指征雾化与MDI给药选择立即吸入沙丁胺醇(100-200μg/喷)或特布他林(250-500μg/喷),每20分钟重复1次,持续1小时;严重发作时可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以增强支气管扩张效果。对于重度呼吸困难或无法配合的患者,优先采用氧气驱动雾化给药(如沙丁胺醇5mg+异丙托溴铵0.5mg);轻中度发作可使用定量吸入器(MDI)配合储雾罐,确保药物有效沉积。若吸入治疗无效或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可静脉输注氨茶碱(负荷量5mg/kg,维持量0.5mg/kg/h),需监测血药浓度(10-20μg/mL)以避免毒性反应。早期足量给药原则泼尼松龙(40-50mg/天)或甲泼尼龙(80-160mg/天)口服/静脉注射,疗程5-7天,无需逐步减量;重症患者可首剂静脉推注甲泼尼龙(1-2mg/kg)。全身性糖皮质激素使用规范儿童剂量调整按泼尼松龙1-2mg/kg/day计算(最大剂量40mg),分2次口服;婴幼儿需根据体重精确调整,避免长期使用导致的生长抑制。禁忌症与监测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患者应联用质子泵抑制剂;长期反复使用者需评估骨质疏松风险并补充钙剂。维持SpO₂在94%-98%(儿童及孕妇≥95%),COPD合并哮喘患者控制在88%-92%,避免高浓度氧导致的二氧化碳潴留。氧疗目标与实施标准目标氧饱和度范围鼻导管(1-6L/min)适用于轻中度低氧;文丘里面罩(FiO₂24%-60%)用于需精确控氧者;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适用于合并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给氧方式选择若初始SpO₂<90%或存在意识障碍,需立即行动脉血气分析(ABG),评估PaO₂(目标>60mmHg)及PaCO₂(警惕>45mmHg提示呼吸肌疲劳)。血气分析指征03重症及并发症处理呼吸衰竭干预策略氧疗与血气监测01根据患者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选择鼻导管、面罩或高流量氧疗,维持氧合指数(PaO2/FiO2)在安全范围,避免二氧化碳潴留恶化。支气管扩张剂强化治疗02联合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与抗胆碱能药物雾化吸入,每20分钟重复给药,必要时持续雾化,以快速缓解气道痉挛。全身糖皮质激素应用03静脉注射甲强龙或氢化可的松,抑制气道炎症反应,减轻黏膜水肿,需密切监测血糖及电解质平衡。无创通气支持04对高碳酸血症或呼吸肌疲劳患者,采用BiPAP模式无创通气,调整吸气压(IPAP)与呼气压(EPAP),改善通气效率。2014机械通气指征与模式选择04010203绝对指征判定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呼吸暂停、严重低氧血症(PaO2<60mmHg)或顽固性酸中毒(pH<7.2)时,需立即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通气模式优化初始采用容量控制通气(VCV),潮气量设为6-8ml/kg理想体重,限制平台压<30cmH2O,后期可切换为压力支持通气(PSV)促进自主呼吸恢复。呼气末正压(PEEP)调节根据内源性PEEP水平动态调整外源性PEEP,通常设置为内源性PEEP的80%,以减少动态肺过度充气风险。镇静与肌松策略深度镇静联合短效肌松药(如罗库溴铵)用于人机对抗患者,但需每日中断评估神经肌肉功能,避免长期使用导致肌病。合并感染的抗感染原则病原学评估优先通过痰培养、血培养及呼吸道病毒PCR检测明确病原体,针对性选择抗生素,避免经验性广谱用药导致的耐药性。社区获得性肺炎覆盖对疑似细菌感染者,首选β-内酰胺类(如头孢曲松)联合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覆盖肺炎链球菌及非典型病原体。耐药菌感染应对若存在MRSA风险(如近期住院史),需加用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对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选择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抗真菌治疗指征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或长期广谱抗生素使用者,出现肺部浸润影且G试验/GM试验阳性时,需考虑侵袭性曲霉病,启动伏立康唑治疗。04药物治疗方案优化吸入给药优先原则仅适用于严重发作且吸入治疗无效者,需监测心率及血钾水平,避免因β1受体激活导致心动过速或低钾血症。静脉给药适应症持续雾化方案对于危重患者,可采用持续雾化泵入(如沙丁胺醇5-10mg/h),需同步监测动脉血气及乳酸水平,防止过度通气或代谢性酸中毒。短效β2激动剂(如沙丁胺醇)首选压力定量吸入器(pMDI)或雾化吸入,直接作用于气道平滑肌,5-10分钟起效,可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重症患者需联合储雾罐以提高肺部沉积率。β2激动剂给药途径调整茶碱类药物使用注意事项个体化剂量调整茶碱治疗窗窄(5-15μg/mL),需根据年龄、肝肾功能及合并用药(如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调整剂量,避免中毒(表现为心律失常、抽搐)。负荷剂量与维持剂量急性发作期可静脉负荷(5mg/kg,30分钟),随后维持输注(0.5mg/kg/h),需定期检测血药浓度,尤其在用药24小时后。药物相互作用管理与β2激动剂联用可能增加低钾风险,与糖皮质激素联用需警惕消化道出血,建议质子泵抑制剂预防性使用。抗胆碱能药物联合方案010203协同支气管扩张作用异丙托溴铵与β2激动剂(如复方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联用可双重阻断胆碱能神经及β2受体,尤其适用于中重度发作或COPD重叠患者。雾化给药技术优化采用氧驱动雾化(流量6-8L/min)或空气压缩雾化,确保药物颗粒直径1-5μm以深入小气道,单次剂量异丙托溴铵500μg,每4-6小时重复。不良反应监测警惕口干、尿潴留及青光眼风险,老年男性患者需评估前列腺增生病史,必要时减少剂量或调整给药间隔。05护理与辅助治疗气道湿化与排痰管理湿化疗法选择与实施采用主动加湿装置(如加热湿化器或高流量氧疗湿化系统),维持气道湿度在33-44mg/L,稀释痰液并减少气道痉挛风险。湿化温度需严格控制在32-37℃范围内,避免低温导致支气管收缩或高温引起黏膜损伤。振动排痰与体位引流结合高频胸壁振荡仪与体位引流技术(如头低足高位),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促进外周分泌物向中央气道移动。操作时需监测血氧饱和度,避免低氧血症发生。药物雾化辅助排痰联合使用α-糜蛋白酶与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分解痰液黏蛋白二硫键,降低痰液黏稠度。雾化后30分钟内实施叩背排痰,提升分泌物清除效率。液体平衡监测要点出入量精准记录每小时记录尿量、胃肠引流及不显性失水(按1ml/kg/h计算),总入量控制在每日30-35ml/kg,避免过量输液加重肺水肿。使用电子平衡监测系统实时预警液体超负荷风险。血浆渗透压动态评估每6小时监测血清钠、尿素氮及渗透压,维持渗透压在280-310mOsm/L。出现低渗状态时限制低张液体输注,高渗状态则调整肠内营养渗透浓度。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动分析结合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及超声心动图数据,优化液体复苏策略。CVP>8mmHg时需启动利尿方案,优先选用袢利尿剂静脉推注。患者体位与呼吸训练急性期体位优化多模式呼吸康复整合渐进式呼吸肌训练采用30-45°半卧位联合下肢抬高15°,减少腹腔脏器对膈肌压迫,增加功能残气量。严重呼吸困难者可试用前倾坐位,降低辅助呼吸肌耗氧量。急性症状缓解后,指导患者进行阈值负荷吸气训练(初始负荷为最大吸气压的30%),每日3组,每组10-15次,逐步提升膈肌耐力。呼气训练采用缩唇呼吸(吸呼比1:3),降低动态肺过度充气。结合腹式呼吸、分段呼吸及阻力呼气训练,每周5次,每次20分钟。训练中实时监测呼吸频率与SpO₂,确保维持在目标范围内(RR<20次/分,SpO₂≥92%)。06出院标准与随访双肺哮鸣音显著减少或消失,呼气峰流速值达到个人最佳值的80%以上且波动幅度小于20%。肺部听诊与峰流速值患者可完成日常基础活动(如步行、上下楼梯)而不诱发明显气促或喘息症状。活动耐力评估01020304患者静息状态下呼吸频率应维持在正常范围,血氧饱和度需持续稳定在目标值以上,无夜间低氧血症表现。呼吸频率与血氧饱和度24小时内短效β2受体激动剂使用次数不超过3次,无需急诊干预。急救药物使用频率症状稳定评估指标吸入药物方案制定控制药物阶梯选择根据症状分级选择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剂量,中重度患者需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或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02040301剂量调整原则初始治疗采用标准剂量,2-4周复诊后根据症状控制水平实施降阶梯或升阶梯调整。装置使用个体化针对儿童、老年人或协调能力差者选用储雾罐配合压力定量气雾剂,青壮年优先考虑干粉吸入装置并完成操作考核。生物标志物指导治疗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300/μL或FeNO≥50ppb患者,可考虑增加ICS剂量或加用白三烯调节剂。复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