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托管工程施工方案_第1页
供水托管工程施工方案_第2页
供水托管工程施工方案_第3页
供水托管工程施工方案_第4页
供水托管工程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供水托管工程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与施工目标1.1项目背景为提升区域供水系统稳定性及服务质量,满足居民生活与工业生产用水需求,本供水托管工程通过对现有供水管网、泵站及附属设施的升级改造,实现供水系统的智能化、高效化管理。工程覆盖范围包括老旧管网改造、新建加压泵站、水质监测系统部署及智慧调度平台建设,旨在解决原有系统漏损率高、水压不足、水质监测滞后等问题。1.2工程内容管网改造:更换DN200-DN1200老旧管道共计35km,采用PE管及球墨铸铁管,同步实施管道内衬修复技术;泵站建设:新建2座加压泵站(设计流量分别为1500m³/h、1000m³/h),改造3座现有泵站;水质监测:布设12个在线监测点,实时监测pH值、浊度、余氯等关键指标;智慧系统:搭建SCADA远程监控平台,实现管网压力、流量、水质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智能调度。1.3施工目标质量目标:分部分项工程合格率100%,管道接口渗漏率≤0.5%,水质达标率100%;工期目标:总工期180天,分三阶段实施(前期准备30天、主体施工120天、调试验收30天);安全目标:零重伤及以上事故,轻伤频率≤0.3‰,争创市级“安全文明工地”;环保目标:施工废弃物回收率≥90%,扬尘排放符合GB16297-2018标准,噪声控制在昼间≤70dB、夜间≤55dB。二、施工组织设计2.1项目管理架构设立项目经理部,配置“五部一室”:工程技术部:负责施工方案编制、技术交底及测量控制,配置5名工程师;质量安全部:实施全过程质量监督与安全巡查,配置3名安全员及2名质检员;物资设备部:保障管材、阀门、水泵等材料采购与验收,建立材料追溯台账;施工管理部:统筹现场调度,划分4个专业班组(管道组、土建组、机电组、智能化组);成本合约部:负责进度款核算与成本控制,动态跟踪人材机消耗;综合办公室:协调地方关系、环保监测及后勤保障。2.2施工分区与流程采用“分区平行作业+流水施工”模式:管网改造区:分3个作业段,优先实施主干道DN800以上管道,采用“先非开挖后明挖”工艺,穿越路段采用定向钻施工;泵站施工区:同步推进新建与改造泵站,土建与设备安装交叉作业,缩短工期;智慧系统区:在管网与泵站施工后期介入,完成传感器安装、线路敷设及平台调试。2.3资源配置计划人员:高峰期投入200人,其中技术工人占比≥60%,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设备:配置定向钻(φ1500mm)2台、挖掘机(20t)5台、PE管热熔机(DN1200)3套、全站仪(测角精度2″)2台;材料:PE管(PE100级,SDR11)、球墨铸铁管(K9级)、不锈钢水泵(效率≥85%)等关键材料提前15天进场验收。三、关键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3.1供水管网施工技术3.1.1管道敷设工艺非开挖定向钻施工:适用于穿越城市主干道段(总长5km),钻导向孔时采用GPS定位,孔径偏差≤50mm,扩孔直径为管材外径的1.2倍,回拖力控制在200kN以内,泥浆配比为“膨润土+纯碱+纤维素”(比重1.05~1.10);明挖施工:管沟开挖采用阶梯式放坡(坡度1:0.5),深度≥3m时采用钢板桩支护,管底铺设200mm厚砂石垫层,压实度≥95%,管道安装后分层回填(每层300mm),采用小型压路机碾压;管道连接:PE管采用热熔对接(温度190±10℃,压力0.8MPa,冷却时间≥30min),接口进行1.5倍工作压力(2.4MPa)水压试验,稳压1h压降≤0.05MPa;球墨铸铁管采用橡胶圈柔性接口,接口间隙≤3mm。3.1.2老旧管道修复技术对DN300-DN600管道采用内衬修复工艺:管道清洗:采用高压水射流(压力15MPa)清除管内沉积物,CCTV内窥镜检查内壁缺陷;内衬软管安装:拉入聚酯纤维增强软管,采用热固化工艺(80℃热水循环2h),固化后内衬厚度≥6mm,环刚度≥8kN/m²;端口处理:切除多余内衬,安装不锈钢过渡接头,确保与原有管道平滑连接。3.2泵站施工技术3.2.1泵房结构施工基坑支护:采用排桩+锚索支护(桩径800mm,间距1.2m),设置3道监测点,位移预警值≤50mm/d;混凝土浇筑:泵房底板采用C30P8抗渗混凝土,分块浇筑(每块≤200m³),预埋冷却水管,内外温差控制≤25℃;设备基础:水泵基础采用二次灌浆法,灌浆料强度等级≥C40,平整度偏差≤2mm/m。3.2.2水泵与电气安装水泵安装:卧式离心泵(Q=800m³/h,H=50m)采用“找平-灌浆-精调”流程,同心度偏差≤0.1mm/m,单机试运行持续2h,振动值≤4.5mm/s;电气系统:安装PLC控制柜及变频调速装置,模拟量输入输出精度≤±0.5%FS,与SCADA系统通讯延迟≤10s。3.3智慧供水系统部署传感器安装:在管网关键节点安装电磁流量计(精度0.5级)、压力变送器(量程0~1.6MPa),水质传感器(响应时间≤30s);数据传输:采用4G/光纤双链路传输,数据采样频率1次/分钟,存储容量≥1年;平台调试:模拟3种极端工况(管道爆管、水泵故障、水质超标),验证自动调度响应时间≤5min。四、施工质量管理体系4.1材料进场验收管材:PE管抽样进行静液压试验(20℃、1000h,环应力8MPa无破裂),球墨铸铁管检测内衬水泥强度(≥30MPa)及防腐层附着力(≥30N/cm);阀门:DN300以上蝶阀进行壳体强度试验(1.5倍公称压力,保压5min)及密封试验(1.1倍公称压力,保压15min无渗漏);设备:水泵电机绝缘电阻≥100MΩ,控制柜元器件需提供CCC认证证书。4.2过程质量控制测量控制:采用全站仪放样,管网轴线偏差≤100mm/100m,高程偏差≤50mm/100m,闭合差≤12√Lmm(L为线路长度,km);隐蔽工程验收:管道回填前检查管底垫层(150mm厚砂石)、接口质量及胸腔压实度(≥95%),留存影像资料并经监理签字确认;混凝土试块:每50m³留置1组标准养护试块,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值75%方可拆模,抗渗试块合格率100%。4.3试验与检测管网水压试验:分段进行,主干管试验压力2.0MPa(工作压力1.3倍),稳压1h压降≤0.05MPa,再降至工作压力检查无渗漏;水质检测:系统调试后连续72h取样,检测42项指标(浑浊度≤1NTU,菌落总数≤100CFU/mL,余氯0.05~4mg/L);泵站性能测试:满负荷运行72h,流量、扬程偏差≤±5%设计值,机组效率≥80%。五、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措施5.1安全防护措施深基坑安全:设置1.2m高防护栏杆,悬挂警示标识,配备应急爬梯(间距≤30m),夜间照明亮度≥5lux;有限空间作业:井下作业前进行气体检测(氧气≥19.5%,可燃气体≤0.5%),强制通风(风量≥3次/h),实行“双人监护”制度;临时用电: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配电箱分“总-分-开”三级,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30mA,动作时间≤0.1s。5.2文明施工管理扬尘控制:施工现场出入口设置洗车平台(含三级沉淀池),裸土覆盖2000目/㎡防尘网,搅拌机配备雾炮机(覆盖半径30m);噪声管理:破碎机、空压机等设备安装隔音罩,夜间施工办理许可手续,周边居民区设置噪声监测点,超标时采取间断作业;废弃物处理:废弃管材、边角料分类回收(回收率≥90%),泥浆水经沉淀后回用,危险废弃物(废机油、油漆桶)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六、应急预案与风险管理6.1主要风险应对管道破裂:储备应急抢修队伍(24h待命),配备快速封堵器(DN200-DN1200)、备用管材(每种规格≥50m);水质超标:立即启动备用水源,关闭污染区段阀门,投加应急药剂(活性炭、漂白粉),2h内完成处置;设备故障:关键水泵、阀门设置备用设备,SCADA系统具备“手动/自动”双模式切换功能,故障响应时间≤30min。6.2应急演练每月组织1次桌面推演,每季度开展1次实战演练(管道抢修、火灾扑救),演练记录存档备查,持续优化应急预案。七、验收与交付7.1验收流程分阶段验收:管网、泵站、智能化系统分别验收,签署《分部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竣工验收: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联合验收,提交竣工图纸、试验报告、隐蔽工程记录等资料(纸质+电子版);试运行:连续稳定运行30天,水质、水压、能耗达标后签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