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玫瑰大蝽虫害防治计划一、玫瑰大蝽虫害防治概述
玫瑰大蝽虫(学名:_Pentatomus_spp.)是蔷薇科植物常见的一种害虫,以吸食玫瑰嫩叶、花蕾和茎汁液为生,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卷曲、花蕾脱落,影响植株生长和观赏价值。制定科学的防治计划,需结合害虫生活习性、玫瑰生长周期及环境条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二、玫瑰大蝽虫形态特征及危害
(一)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6-10毫米,椭圆形,体色多为深褐色或黑褐色,体表具刻点,前翅鞘部分透明,边缘呈红褐色。
2.若虫:初孵若虫白色,后逐渐变黑,体表有红黄色斑纹,共5龄。
3.卵:椭圆形,浅黄色,常成群产于叶背面或枝条上。
(二)危害表现
1.吸食汁液:成虫和若虫以口器刺吸嫩叶、花蕾和茎部汁液,导致叶片卷曲、变黄,花蕾畸形或枯萎。
2.传播病害:取食过程中可能携带病原菌,引发次生病害。
3.茎部损伤:严重时蛀入茎内,削弱植株生长。
三、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选址与栽培:选择通风透光环境种植玫瑰,避免连作。
2.清园:冬季彻底清除枯枝落叶,集中销毁,减少虫源。
3.间作:与驱避性植物(如薄荷、洋葱)合理间作,降低虫口密度。
(二)生物防治
1.天敌保护:保护和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每亩放养量建议5-10头/天。
2.微生物制剂:喷施苏云金杆菌(_Bacillusthuringiensis_)溶液,针对若虫,每周1次,连续2-3周。
(三)物理防治
1.黄板诱杀:悬挂黄色粘虫板,每亩设置20-30块,诱杀成虫。
2.灯光诱杀:夜间开启黑光灯或紫外灯,配合诱虫笼,集中诱杀成虫。
3.手工摘除:发现卵块或低龄若虫,及时摘除并销毁。
(四)化学防治
1.喷药时机:在若虫期(4-6龄)或成虫羽化初期施药效果最佳。
2.药剂选择:推荐使用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1500倍)或40%毒死蜱乳油(稀释800-1000倍),注意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3.喷施要点:重点喷洒叶片背面、花蕾及茎基部,喷匀喷透。
4.安全间隔:最后一次施药后需间隔14天以上方可采收。
四、注意事项
1.环境监测:定期检查植株,发现虫害及时记录并采取措施。
2.药剂安全:使用化学药剂时穿戴防护用具,避免污染水源和土壤。
3.轮换用药:不同药剂交替使用,延缓害虫抗药性发展。
五、效果评估
1.检查指标:观察叶片卷曲率、花蕾存活率及植株生长情况。
2.虫口密度:每株随机抽取10片叶,统计若虫和成虫数量,评估防治效果。
3.调整措施:若虫口密度仍高,需补充施药或加强天敌投放。
一、玫瑰大蝽虫防治概述
玫瑰大蝽虫(学名:_Pentatomus_spp.)是半翅目蝽科昆虫,广布于世界多地,是玫瑰等多种蔷薇科植物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其成虫和若虫均以刺吸式口器插入玫瑰植株的嫩叶、花蕾、茎干中,吸食汁液,导致受害部位组织坏死、萎蔫。严重发生时,不仅造成明显的植株损伤,影响观赏价值,还可能因伤口处易感染病菌而引发次生病害,对玫瑰的生长和开花造成显著不利影响。因此,制定系统、科学、可持续的防治计划至关重要。该计划需综合考虑玫瑰的生长习性、大蝽虫的生活周期与环境因素,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结合多种手段,有效控制其种群数量,减轻其危害程度。
二、玫瑰大蝽虫形态特征及危害
(一)形态特征
1.成虫:
(1)体型:体长通常在6至10毫米之间,身体呈椭圆形或近卵圆形,背面略拱起。
(2)颜色与斑纹:体色变化较大,常见为深褐色、黑褐色,部分种类可能带有红褐色、黄褐色等斑纹。体表具刻点,有时不明显。前翅基部革质部分颜色较深(如黑褐色),端部膜质部分常透明,边缘色深(红褐色或深褐色),形成明显的翅脉图案。头部较小,向前延伸呈锥状。触角细长,通常5节。
(2)若虫:初孵若虫多为白色或浅黄色,身体柔软,无翅。随着蜕皮次数增加,体色逐渐变深,变为黄绿色或深褐色,体表可见黑色刻点和逐渐显现的红黄色斑纹。若虫共经历5个龄期,每蜕一次皮体色和形态发生明显变化。
2.卵:椭圆形,长约1-1.5毫米,初产时为浅黄色或乳白色,半透明,易于在寄主植物组织内或表面发现。卵常成块产出,表面常被雌虫分泌的黏液覆盖,附着在叶背、嫩茎、枝条或花蕾等处,卵块颜色随孵化临近逐渐变深。
(二)危害表现
1.吸食汁液与直接损伤:
(1)嫩叶受害:成虫和若虫喜食嫩叶,取食时口器刺入叶肉,吸食细胞汁液。轻则导致叶片失绿、变薄、卷曲、畸形,严重时叶片边缘枯焦、穿孔,光合作用受阻,植株长势衰弱。
(2)花蕾与花朵受害:对花蕾和开放花朵的危害尤为严重。取食花蕾会导致其无法正常开放或开放后花瓣扭曲、变形,花心坏死。取食开放花朵会使其花瓣迅速萎蔫、脱落,失去观赏价值。花蕊和花托也可能被吸食。
(3)茎干受害:虽然相对少见,但在高虫口密度或植株生长衰弱时,成虫或若虫也可能取食嫩茎,留下伤口,影响水分和养分运输,严重时可能导致枝条枯死。
2.传播病害:大蝽虫在取食过程中,其口器可能携带并传播一些真菌或细菌性病原体,造成植株患上叶斑病、溃疡病等次生病害,进一步加剧植株衰弱。
3.诱发煤污病:其排泄物滴落trênlá(叶片上)后,容易吸引黑色霉菌生长,形成煤污病,覆盖叶片表面,影响光合作用和植株美观。
三、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性品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对大蝽虫危害相对耐受的玫瑰品种进行种植。
2.合理密植与通风:保持植株间有适当的距离,确保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潮湿环境,不利于大蝽虫生存和繁殖。避免种植过密。
3.加强栽培管理:
(1)肥水管理:保持土壤适度湿润,避免过度浇水导致植株徒长,同时要保证营养均衡,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自身抗害能力。
(2)清洁田园:在生长季节,定期检查并清除植株基部及周边的枯枝、落叶、病叶和杂草,这些地方容易隐藏大蝽虫的卵块、若虫或成虫,及时清理可以减少虫源。
(3)冬季深翻与清园:在休眠期(落叶后),对玫瑰园进行浅翻,破坏部分越冬虫卵或蛹的生存环境。落叶和枯枝集中烧毁或深埋,绝对不要随意丢弃,以彻底消灭越冬虫源。
4.诱杀寄主植物:了解并避免在玫瑰附近大面积种植大蝽虫的喜好寄主植物(如果存在特定寄主且为非玫瑰植物),减少虫源基数。如果附近有其他寄主,可考虑适当清除或隔离。
(二)生物防治
1.保护利用天敌:
(1)保护瓢虫:_Coccinella_spp.等瓢虫是蝽象类害虫的有效天敌,应避免使用广谱性杀虫剂,保护瓢虫等益虫。可人工引放或创造有利于瓢虫生存的环境(如种植蜜源植物)。
(2)保护草蛉:_Chrysoperla_spp.等草蛉的幼虫也能取食若虫,加以保护和利用。
(3)保护捕食性昆虫和小型鸟类:如食蚜蝇、寄生蜂以及啄木鸟等,它们对控制大蝽虫也有一定作用。
2.应用生物农药:
(1)苏云金杆菌(_Bacillusthuringiensis_,Bt)制剂:针对若虫期使用,Bt对昆虫幼虫有特异性杀虫活性,对人、畜、天敌安全。按说明稀释后喷洒,重点喷洒叶背面和心叶。一般在若虫高峰期施用1-2次。
(2)植物源农药:如印楝素(Azadirachtin)制剂,具有拒食、驱避、抑制生长发育等作用。苦参碱、烟碱等制剂也有一定效果。使用时需注意浓度,避免对花造成药害。
(3)微生物菌剂:某些芽孢杆菌制剂能分泌昆虫生长调节剂或直接杀死害虫,具有环境友好性。
(三)物理防治
1.人工摘除:
(1)摘除卵块:在检查植株时,一旦发现卵块,应立即人工摘除并销毁,这是非常有效且环保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家庭少量种植。
(2)摘除若虫聚集处:若虫常群集在叶片背面、嫩梢或花蕾上,可手动捕捉或用软毛刷刷下集中处理。
2.粘虫板诱杀:在成虫发生期(通常在晚春至初秋),悬挂黄色粘虫板(诱虫板)。大蝽虫成虫对黄色有趋性,会附着在粘虫板上被诱杀。建议每隔3-5米悬挂一块,环绕植株或在植株群体中均匀分布。每隔7-10天更换一次粘虫板。
3.灯光诱杀:利用大蝽虫成虫的趋光性,在夜间(特别是闷热无风的天气)设置黑光灯或紫外灯,配合诱虫笼或水盆(水中加少量洗衣粉或柴油),诱杀成虫。注意灯光不要直接照射到花朵,以免造成药害或影响观赏。设置高度需适当,以引诱飞行中的成虫为准。
4.温水灌根(谨慎使用):对于盆栽或地势平坦的苗圃,在若虫期,可以用40-45℃的温水(水温需准确测量,避免过高烫伤植株)灌根,利用高温杀死土壤中潜藏的若虫和卵,效果较好,但需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对根系造成伤害。
(四)化学防治
1.药剂选择原则:
(1)优先选用低毒、低残留的药剂。
(2)避免使用广谱性杀虫剂,以免杀伤天敌。
(3)根据害虫发生程度和抗药性情况,选用合适的药剂种类。
2.喷药时机与浓度:
(1)重点防治若虫期:若虫体壁较薄,抗药性低,是喷药的最佳时期。通常在若虫初孵至3龄期进行第一次施药。
(2)成虫期补充防治:若若虫防治效果不佳或成虫发生量大,可在成虫羽化高峰期进行第二次施药。
(3)稀释倍数: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上的推荐浓度进行稀释。常用药剂如:
-吡蚜酮(Pyrazinecarboxylicacidderivative):具有内吸性和触杀性,持效期较长。常用浓度约为500-1000倍液。
-吡虫啉(Imidacloprid):具有内吸性,对刺吸式害虫效果好。常用浓度约为800-1500倍液。
-蚜威(Acetamiprid):作用机制类似吡虫啉。常用浓度约为1000-1500倍液。
-氟啶虫胺腈(Nitenpyram):速效性好。常用浓度约为2000-3000倍液。
-虫螨腈(Spinosad):兼具杀虫和驱避作用,对天敌相对友好。常用浓度约为1500-2000倍液。
(4)喷施重点:喷药时要确保叶片正面、背面、花蕾、花柄以及茎干下部都喷到,并保证药液湿润。
3.安全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说明,注意安全间隔期。最后一次施药后,必须等待足够时间(通常根据标签指示,如7-14天)才能采收玫瑰。
(2)使用农药时,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3)喷药应选择在无风或微风的天气进行,避免药液飘移污染周边环境。
(4)不同药剂应交替使用,以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
(5)储存农药时,应置于阴凉、干燥、儿童不易接触到的地方,并标注清晰。
四、注意事项
1.定期检查与监测:在整个玫瑰生长季节,应每周至少检查1-2次植株,特别是叶片背面、嫩梢和花蕾附近,注意观察是否有大蝽虫活动迹象(如虫体、粪便、伤口、卷曲叶片等),并记录发生情况和虫口密度,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可设立固定观察点,进行系统监测。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单一防治方法往往效果有限且易产生抗性,应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形成综合治理策略,以达到最佳控制效果。
3.避免在开花期喷施浓药:如果必须用药,应选择对开花影响小的药剂,并避开花朵喷洒,或在花瓣闭合时进行,以减少对花朵和传粉昆虫(如蜜蜂)的干扰。
4.关注环境条件:高温高湿环境往往有利于大蝽虫繁殖,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害虫易爆发期提前预防。同时,注意保持园区排水良好,避免积水。
五、效果评估
1.虫口密度调查:
(1)标准化调查方法:在玫瑰园中随机选取一定数量(如20-30株)的植株,每株选取有代表性的叶片(如中部叶片)或枝条,仔细计数上面的成虫和若虫数量。
(2)计算指标: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平均每株虫口数、有虫株率等指标,评估防治前后的虫口密度变化。
2.植株受害程度评估:
(1)观察指标:检查叶片卷曲、黄化、穿孔、花蕾脱落、畸形等受害现象的改善情况。可用百分比表示受害叶率或受害花率。
(2)生长状况:对比防治前后植株的整体生长势、叶色、新梢长度等。
3.持续监测与调整:防治效果评估不是一次性工作,应在施药后一段时间(如1-2周)再次检查虫口密度和植株状况,判断防治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如果虫口密度仍然过高,分析原因(如药剂选择不当、施药时机错误、抗药性产生等),及时调整防治策略,可能需要补充施药或更换药剂种类/作用机理。
4.记录与总结:详细记录每次防治的时间、药剂、浓度、用量、天气条件、效果观察等,为下一年的防治计划提供数据支持和经验教训。
一、玫瑰大蝽虫害防治概述
玫瑰大蝽虫(学名:_Pentatomus_spp.)是蔷薇科植物常见的一种害虫,以吸食玫瑰嫩叶、花蕾和茎汁液为生,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卷曲、花蕾脱落,影响植株生长和观赏价值。制定科学的防治计划,需结合害虫生活习性、玫瑰生长周期及环境条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二、玫瑰大蝽虫形态特征及危害
(一)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6-10毫米,椭圆形,体色多为深褐色或黑褐色,体表具刻点,前翅鞘部分透明,边缘呈红褐色。
2.若虫:初孵若虫白色,后逐渐变黑,体表有红黄色斑纹,共5龄。
3.卵:椭圆形,浅黄色,常成群产于叶背面或枝条上。
(二)危害表现
1.吸食汁液:成虫和若虫以口器刺吸嫩叶、花蕾和茎部汁液,导致叶片卷曲、变黄,花蕾畸形或枯萎。
2.传播病害:取食过程中可能携带病原菌,引发次生病害。
3.茎部损伤:严重时蛀入茎内,削弱植株生长。
三、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选址与栽培:选择通风透光环境种植玫瑰,避免连作。
2.清园:冬季彻底清除枯枝落叶,集中销毁,减少虫源。
3.间作:与驱避性植物(如薄荷、洋葱)合理间作,降低虫口密度。
(二)生物防治
1.天敌保护:保护和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每亩放养量建议5-10头/天。
2.微生物制剂:喷施苏云金杆菌(_Bacillusthuringiensis_)溶液,针对若虫,每周1次,连续2-3周。
(三)物理防治
1.黄板诱杀:悬挂黄色粘虫板,每亩设置20-30块,诱杀成虫。
2.灯光诱杀:夜间开启黑光灯或紫外灯,配合诱虫笼,集中诱杀成虫。
3.手工摘除:发现卵块或低龄若虫,及时摘除并销毁。
(四)化学防治
1.喷药时机:在若虫期(4-6龄)或成虫羽化初期施药效果最佳。
2.药剂选择:推荐使用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1500倍)或40%毒死蜱乳油(稀释800-1000倍),注意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3.喷施要点:重点喷洒叶片背面、花蕾及茎基部,喷匀喷透。
4.安全间隔:最后一次施药后需间隔14天以上方可采收。
四、注意事项
1.环境监测:定期检查植株,发现虫害及时记录并采取措施。
2.药剂安全:使用化学药剂时穿戴防护用具,避免污染水源和土壤。
3.轮换用药:不同药剂交替使用,延缓害虫抗药性发展。
五、效果评估
1.检查指标:观察叶片卷曲率、花蕾存活率及植株生长情况。
2.虫口密度:每株随机抽取10片叶,统计若虫和成虫数量,评估防治效果。
3.调整措施:若虫口密度仍高,需补充施药或加强天敌投放。
一、玫瑰大蝽虫防治概述
玫瑰大蝽虫(学名:_Pentatomus_spp.)是半翅目蝽科昆虫,广布于世界多地,是玫瑰等多种蔷薇科植物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其成虫和若虫均以刺吸式口器插入玫瑰植株的嫩叶、花蕾、茎干中,吸食汁液,导致受害部位组织坏死、萎蔫。严重发生时,不仅造成明显的植株损伤,影响观赏价值,还可能因伤口处易感染病菌而引发次生病害,对玫瑰的生长和开花造成显著不利影响。因此,制定系统、科学、可持续的防治计划至关重要。该计划需综合考虑玫瑰的生长习性、大蝽虫的生活周期与环境因素,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结合多种手段,有效控制其种群数量,减轻其危害程度。
二、玫瑰大蝽虫形态特征及危害
(一)形态特征
1.成虫:
(1)体型:体长通常在6至10毫米之间,身体呈椭圆形或近卵圆形,背面略拱起。
(2)颜色与斑纹:体色变化较大,常见为深褐色、黑褐色,部分种类可能带有红褐色、黄褐色等斑纹。体表具刻点,有时不明显。前翅基部革质部分颜色较深(如黑褐色),端部膜质部分常透明,边缘色深(红褐色或深褐色),形成明显的翅脉图案。头部较小,向前延伸呈锥状。触角细长,通常5节。
(2)若虫:初孵若虫多为白色或浅黄色,身体柔软,无翅。随着蜕皮次数增加,体色逐渐变深,变为黄绿色或深褐色,体表可见黑色刻点和逐渐显现的红黄色斑纹。若虫共经历5个龄期,每蜕一次皮体色和形态发生明显变化。
2.卵:椭圆形,长约1-1.5毫米,初产时为浅黄色或乳白色,半透明,易于在寄主植物组织内或表面发现。卵常成块产出,表面常被雌虫分泌的黏液覆盖,附着在叶背、嫩茎、枝条或花蕾等处,卵块颜色随孵化临近逐渐变深。
(二)危害表现
1.吸食汁液与直接损伤:
(1)嫩叶受害:成虫和若虫喜食嫩叶,取食时口器刺入叶肉,吸食细胞汁液。轻则导致叶片失绿、变薄、卷曲、畸形,严重时叶片边缘枯焦、穿孔,光合作用受阻,植株长势衰弱。
(2)花蕾与花朵受害:对花蕾和开放花朵的危害尤为严重。取食花蕾会导致其无法正常开放或开放后花瓣扭曲、变形,花心坏死。取食开放花朵会使其花瓣迅速萎蔫、脱落,失去观赏价值。花蕊和花托也可能被吸食。
(3)茎干受害:虽然相对少见,但在高虫口密度或植株生长衰弱时,成虫或若虫也可能取食嫩茎,留下伤口,影响水分和养分运输,严重时可能导致枝条枯死。
2.传播病害:大蝽虫在取食过程中,其口器可能携带并传播一些真菌或细菌性病原体,造成植株患上叶斑病、溃疡病等次生病害,进一步加剧植株衰弱。
3.诱发煤污病:其排泄物滴落trênlá(叶片上)后,容易吸引黑色霉菌生长,形成煤污病,覆盖叶片表面,影响光合作用和植株美观。
三、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性品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对大蝽虫危害相对耐受的玫瑰品种进行种植。
2.合理密植与通风:保持植株间有适当的距离,确保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潮湿环境,不利于大蝽虫生存和繁殖。避免种植过密。
3.加强栽培管理:
(1)肥水管理:保持土壤适度湿润,避免过度浇水导致植株徒长,同时要保证营养均衡,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自身抗害能力。
(2)清洁田园:在生长季节,定期检查并清除植株基部及周边的枯枝、落叶、病叶和杂草,这些地方容易隐藏大蝽虫的卵块、若虫或成虫,及时清理可以减少虫源。
(3)冬季深翻与清园:在休眠期(落叶后),对玫瑰园进行浅翻,破坏部分越冬虫卵或蛹的生存环境。落叶和枯枝集中烧毁或深埋,绝对不要随意丢弃,以彻底消灭越冬虫源。
4.诱杀寄主植物:了解并避免在玫瑰附近大面积种植大蝽虫的喜好寄主植物(如果存在特定寄主且为非玫瑰植物),减少虫源基数。如果附近有其他寄主,可考虑适当清除或隔离。
(二)生物防治
1.保护利用天敌:
(1)保护瓢虫:_Coccinella_spp.等瓢虫是蝽象类害虫的有效天敌,应避免使用广谱性杀虫剂,保护瓢虫等益虫。可人工引放或创造有利于瓢虫生存的环境(如种植蜜源植物)。
(2)保护草蛉:_Chrysoperla_spp.等草蛉的幼虫也能取食若虫,加以保护和利用。
(3)保护捕食性昆虫和小型鸟类:如食蚜蝇、寄生蜂以及啄木鸟等,它们对控制大蝽虫也有一定作用。
2.应用生物农药:
(1)苏云金杆菌(_Bacillusthuringiensis_,Bt)制剂:针对若虫期使用,Bt对昆虫幼虫有特异性杀虫活性,对人、畜、天敌安全。按说明稀释后喷洒,重点喷洒叶背面和心叶。一般在若虫高峰期施用1-2次。
(2)植物源农药:如印楝素(Azadirachtin)制剂,具有拒食、驱避、抑制生长发育等作用。苦参碱、烟碱等制剂也有一定效果。使用时需注意浓度,避免对花造成药害。
(3)微生物菌剂:某些芽孢杆菌制剂能分泌昆虫生长调节剂或直接杀死害虫,具有环境友好性。
(三)物理防治
1.人工摘除:
(1)摘除卵块:在检查植株时,一旦发现卵块,应立即人工摘除并销毁,这是非常有效且环保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家庭少量种植。
(2)摘除若虫聚集处:若虫常群集在叶片背面、嫩梢或花蕾上,可手动捕捉或用软毛刷刷下集中处理。
2.粘虫板诱杀:在成虫发生期(通常在晚春至初秋),悬挂黄色粘虫板(诱虫板)。大蝽虫成虫对黄色有趋性,会附着在粘虫板上被诱杀。建议每隔3-5米悬挂一块,环绕植株或在植株群体中均匀分布。每隔7-10天更换一次粘虫板。
3.灯光诱杀:利用大蝽虫成虫的趋光性,在夜间(特别是闷热无风的天气)设置黑光灯或紫外灯,配合诱虫笼或水盆(水中加少量洗衣粉或柴油),诱杀成虫。注意灯光不要直接照射到花朵,以免造成药害或影响观赏。设置高度需适当,以引诱飞行中的成虫为准。
4.温水灌根(谨慎使用):对于盆栽或地势平坦的苗圃,在若虫期,可以用40-45℃的温水(水温需准确测量,避免过高烫伤植株)灌根,利用高温杀死土壤中潜藏的若虫和卵,效果较好,但需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对根系造成伤害。
(四)化学防治
1.药剂选择原则:
(1)优先选用低毒、低残留的药剂。
(2)避免使用广谱性杀虫剂,以免杀伤天敌。
(3)根据害虫发生程度和抗药性情况,选用合适的药剂种类。
2.喷药时机与浓度:
(1)重点防治若虫期:若虫体壁较薄,抗药性低,是喷药的最佳时期。通常在若虫初孵至3龄期进行第一次施药。
(2)成虫期补充防治:若若虫防治效果不佳或成虫发生量大,可在成虫羽化高峰期进行第二次施药。
(3)稀释倍数: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上的推荐浓度进行稀释。常用药剂如:
-吡蚜酮(Pyrazinecarboxylicacidderivative):具有内吸性和触杀性,持效期较长。常用浓度约为500-1000倍液。
-吡虫啉(Imidacloprid):具有内吸性,对刺吸式害虫效果好。常用浓度约为800-1500倍液。
-蚜威(Acetamiprid):作用机制类似吡虫啉。常用浓度约为1000-1500倍液。
-氟啶虫胺腈(Nitenpyram):速效性好。常用浓度约为2000-3000倍液。
-虫螨腈(Spinosad):兼具杀虫和驱避作用,对天敌相对友好。常用浓度约为1500-2000倍液。
(4)喷施重点:喷药时要确保叶片正面、背面、花蕾、花柄以及茎干下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TCECS 918-2021 既有城市住区历史建筑价值评价标准
- DLT 5630-2021 输变电工程防灾减灾设计规程
- 人体结构绘画题库及答案
- 中学文学常识题库及答案
- 记者考试题及答案
- 环境监测工程师考试题及答案
- 河北新华联合冶金控股集团面试题及答案
- 安防行业技术规范与发展
- 公务员面试泥块面试题及答案
- 货柜车司机招聘面试题及答案
- 定额〔2025〕1号文-关于发布2018版电力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2024年度价格水平调整的通知
- 商品和服务税收分类编码(开票指引)
- 中学生心理辅导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TD-T 1051-2017 土地整治项目基础调查规范
- 电气设备试验及调试施工技术安全交底
- 鼎尚管道(鹤壁)有限公司年产2万米DS-CIPP纤维增强软管、100吨配套树脂材料、10套气翻配套设备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北京首创中心推介
- IDC系列报告之六:从DCF角度看IDC行业的长期投资价值正式版
- 软件版本说明
- 小班数学排序《铺小路》 教学设计
- 横向HDPE排水管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