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方案及教具设计_第1页
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方案及教具设计_第2页
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方案及教具设计_第3页
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方案及教具设计_第4页
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方案及教具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方案及教具设计一、科学探索活动方案的设计逻辑与实践案例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和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引导其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建构科学认知。活动方案设计需紧扣幼儿认知特点(3-6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科学探究规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践验证—总结分享)和生活化场景(从幼儿熟悉的事物切入),形成“兴趣激发—深度探索—经验拓展”的活动链。(一)小班活动方案:《有趣的磁铁朋友》1.活动目标感知磁铁的“吸引力”特性,能区分“被吸引”和“不被吸引”的物体;在操作中发展观察、比较能力,愿意用简单语言描述发现。2.活动准备材料:条形磁铁、环形磁铁若干;分类盒(内装铁钉、回形针、塑料片、木片、布料、玻璃珠等);记录工具:卡通贴纸(“笑脸”代表被吸引,“哭脸”代表不被吸引)、大记录表(贴在黑板上)。3.活动过程情境导入:教师扮演“磁铁魔术师”,用磁铁隔空吸起铁钉,提问:“磁铁宝宝为什么能‘抓住’铁钉?它还能抓住谁?”引发幼儿猜想。自主探索:幼儿分组领取材料,自由尝试用磁铁触碰各类物品,教师巡回观察,适时提问:“你手里的东西被磁铁抓住了吗?和旁边小朋友的一样吗?”集体分享:幼儿将材料按“被吸引”“不被吸引”分类,用贴纸贴在大记录表上。教师引导讨论:“为什么铁钉能被抓住,塑料片抓不住?”(无需讲解“磁性”概念,聚焦现象描述)。延伸活动:在科学区投放“磁铁钓鱼”材料(磁铁做鱼竿,金属小鱼),鼓励幼儿用磁铁探索生活中的物品(如冰箱贴、钥匙)。(二)中班活动方案:《水的奇妙旅行》1.活动目标观察水的流动性、渗透性,能区分“吸水”和“不吸水”的材料;尝试用图表记录发现,初步理解“对比实验”的思路。2.活动准备材料:透明塑料瓶(带漏斗)、不同材质的薄片(纸巾、海绵、塑料、金属)、水彩笔(染红水便于观察);记录工具:幼儿人手一份“水的旅行记录表”(画有不同材料的简笔画,旁边留空记录“吸水”或“不吸水”)。3.活动过程故事导入:讲述《小水滴找家》的故事,小水滴想穿过不同材料回家,引发幼儿思考:“哪些材料会让小水滴‘停下来’,哪些会让它‘继续走’?”分组实验:实验一(流动性):幼儿用漏斗将染红的水倒入塑料瓶,观察水如何“旅行”(从瓶口到瓶底),尝试倾斜瓶子,观察水流速度变化。实验二(渗透性):将不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水是否被“吸走”(如纸巾变湿、海绵膨胀),用√或×在记录表上标记。经验梳理:集体分享记录表,讨论“为什么纸巾会吸水,塑料片不吸水?”(引导幼儿关注材料的“孔隙”,用“水钻到里面去了”“水在表面滑走了”等幼儿语言总结)。生活延伸:请幼儿回家观察“妈妈洗碗时,什么抹布吸水最快”,将发现画在家庭记录表上。(三)大班活动方案:《种子的秘密日记》1.活动目标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水、光、温度),学习设计对比实验;坚持长期观察并记录,初步理解“变量控制”的科学思维。2.活动准备材料:绿豆种子(浸泡一夜)、透明种植盒(分四格)、标签纸、小喷壶、黑色卡纸(遮光用);记录工具:幼儿人手一本“种子日记”(画有种植盒的四格图,每天用简笔画记录变化)。3.活动过程问题驱动:提问“种子宝宝怎么才能长大?”幼儿自由猜想(需要水、太阳、温暖的地方等)。教师引导:“我们来试试,少了水/太阳/温暖,种子会怎样?”实验设计: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将种植盒四格分别设置为“有水+有光+温暖”“无水+有光+温暖”“有水+无光+温暖”“有水+有光+凉爽”(教师辅助梳理变量,避免过度复杂)。幼儿分工种植:贴标签、放种子、浇水(或不浇)、遮光(或不遮),将种植盒放在对应环境(凉爽处可放空调房角落)。持续观察:幼儿每天用“种子日记”记录种子的变化(如“小芽冒出来了”“种子发霉了”),每周集体分享发现。经验总结:活动结束后,引导幼儿对比四格种子的生长情况,总结“种子发芽需要水、光、温暖的环境”(允许个别例外,如某颗种子在“无水”组也发芽,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培养批判性思维)。二、科学探索教具的设计原则与创新案例科学教具是幼儿探索的“脚手架”,需兼具教育性(承载科学概念)、操作性(幼儿能自主摆弄)、趣味性(激发探索欲望)和安全性(无毒、无尖锐边角)。教具设计应遵循“低结构、高开放”原则,即材料简单易得,玩法不设限,鼓励幼儿创造性探索。(一)光影探索盒(适合小、中、大班)1.设计思路聚焦“光与影子”的科学现象,通过操作光源、遮挡物,探索影子的形成、大小、形状变化。小班感知影子的“有无”,中班探索“遮挡物与影子的关系”,大班探究“光源角度的影响”。2.材料与制作材料:废旧鞋盒(或透明塑料盒)、磨砂纸(或半透明塑料膜)、手电筒(幼儿安全款)、镂空卡片(动物、几何图形)、双面胶。制作:将鞋盒一侧挖空,贴上磨砂纸(形成“投影幕布”);盒内固定手电筒(或留开口让幼儿手持);盒外放置镂空卡片,幼儿可自由更换卡片、移动手电筒位置。3.玩法拓展小班:“影子变变变”——移动卡片,观察幕布上的影子造型,模仿动物影子的动作。中班:“影子魔术师”——改变卡片与光源的距离,观察影子大小变化;更换不同形状的卡片,对比影子的形状。大班:“光影实验室”——倾斜手电筒,观察影子的方向变化;用多个手电筒照射,探索“重叠影子”的效果。(二)沉浮探秘箱(适合中、大班)1.设计思路围绕“物体沉浮”现象,引导幼儿探索材料特性(密度、重量、形状)与沉浮的关系。中班侧重“分类记录”,大班尝试“变量控制”(如“相同重量的物体,什么形状更容易浮?”)。2.材料与制作材料:透明塑料箱(带刻度,便于观察水位)、沉浮材料包(塑料玩具、石头、木块、泡沫块、金属片、铝箔纸折的船)、卡通记录表(画有材料简笔画,旁边贴“笑脸”“哭脸”贴纸)、小毛巾(擦手)。制作:塑料箱装水(水位至刻度线),材料分类摆放;记录表贴在箱旁,幼儿操作后用贴纸记录结果。3.玩法拓展中班:“沉浮大挑战”——幼儿将材料逐个放入水中,用贴纸记录沉浮,然后分类“沉下去的朋友”和“浮起来的朋友”,讨论“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关注材料的“软硬”“轻重”)。大班:“沉浮改造家”——给沉下去的金属片包上泡沫(改变重量),或把铝箔纸折成不同形状(改变体积),观察沉浮变化,记录“改造后,它浮起来了吗?”(三)植物生长观察窗(适合中、大班)1.设计思路通过透明容器观察植物根系生长,直观理解“植物如何从种子长大”,培养长期观察习惯。2.材料与制作材料:透明塑料瓶(剪去上半部分,保留底部1/3)、营养土、绿豆种子(浸泡一夜)、小铲子、标签笔。制作:在塑料瓶底部铺土,撒上种子,再盖一层薄土,浇水至土壤湿润;贴上标签,标注种植日期和幼儿姓名。3.玩法拓展观察记录:幼儿每天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变化(如“种皮裂开了”“长出白根了”“小芽钻出来了”),用简笔画或贴纸记录在“植物日记”上。对比实验:设置“浇水组”和“不浇水组”“有光组”和“无光组”,观察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差异,讨论“为什么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三、活动实施与评价的关键要点(一)教师的角色定位观察者:关注幼儿的操作细节(如拿磁铁的方式、记录的符号),捕捉“哇时刻”(如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藏在沙子里的铁钉”)。引导者:用开放性问题推动探索(如“你还想试试什么?”“如果把磁铁反过来,会怎样?”),避免直接告知答案。支持者:提供多样化材料(如光影盒的卡片可增加“透明塑料片”,探索“透明物体的影子”),创设安全的探索环境(如沉浮箱旁放置防滑垫)。(二)安全与规则保障材料安全:所有教具需提前消毒,避免使用细小零件(如磁铁需包裹,防止误食);液体实验需用温水,避免烫伤。操作规则:提前讲解“轻拿轻放”“用完归位”等规则,如使用剪刀时,强调“剪刀头向下,轻轻剪”。(三)多元化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幼儿的参与度(是否主动探索、提问)、合作能力(是否与同伴分享材料、交流发现)、记录的真实性(是否如实反映探索结果)。成果性评价:不以“实验成功与否”为标准,而看幼儿是否能迁移经验(如在生活中指出“冰箱贴是磁铁做的”“毛巾吸水快”)。幼儿自评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