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_第1页
高三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_第2页
高三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_第3页
高三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_第4页
高三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高三语文阅读理解是高考的核心板块,既考查文本解读的精准度,又检验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要突破这一难关,需针对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三大文本类型,结合命题规律进行专项训练,在“读、析、悟”中提升能力。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逻辑梳理与观点辨析命题特点:聚焦“概念理解”“论证分析”“观点推断”,考查对文本逻辑层次、论证方法及作者观点的把握。例题精析阅读下面的文字(节选),完成1~3题。>数字人文技术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但技术创新的本质是服务文化内核的坚守。数字技术可通过虚拟展厅、动态影像等形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却无法替代人对文化内涵的深度体悟。真正的文化传承,是技术赋能与人文精神的共生,而非技术对人文的消解。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数字人文技术已完全替代传统人文研究方法B.传统文化传播的核心是利用数字技术扩大受众C.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文化传承需兼顾技术创新与文化本质D.数字人文研究的价值在于颠覆传统人文研究范式解题思路:定位选项对应原文区域:A项“完全替代”与原文“无法替代”矛盾;B项“核心是扩大受众”偏离原文“核心是文化内核的坚守”;D项“颠覆范式”与原文“服务文化内核”不符。分析逻辑关系:C项整合“数字技术提供新路径”与“坚守文化内核”的表述,逻辑一致。专项练习阅读《<红楼梦>的现代性阐释》(节选),完成1~3题。>《红楼梦》的现代性并非刻意追求,而是时代精神的自然流露。其叙事视角的突破(从“全知视角”到“限知视角”)、对人性复杂性的挖掘,都暗合现代文学的精神内核。鲁迅评价其“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正是对这种现代性的精准捕捉。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论述《红楼梦》现代性的来源与体现B.第二段通过分析《红楼梦》与明清小说的叙事差异,论证其现代性特征C.文章引用鲁迅的评价,旨在说明《红楼梦》思想内涵的深刻性D.末段从文学创作角度,强调《红楼梦》现代性对当代文学的启示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古典文学作品才具备现代性阐释的可能B.《红楼梦》的现代性体现在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上C.现代性是评价古典文学价值的唯一标准D.明清小说因缺乏现代性元素而价值有限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意象体悟与情感解码命题特点:小说侧重“人物形象”“情节作用”“主题意蕴”;散文侧重“意象内涵”“情感脉络”“语言艺术”,考查文本的审美鉴赏与情感共鸣能力。例题精析(小说类)阅读《老街的油桐花》(节选),完成4~6题。>老街的油桐花又开了,粉白的花瓣落在阿木的木雕案上。他摩挲着刚完工的“百鸟朝凤”,眼角的皱纹里藏着笑意。儿子阿明却把设计图摔在桌上:“爸,传统木雕没出路,得搞现代文创!”油桐花簌簌飘落,像一地破碎的梦。4.小说中“油桐花”的意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解题思路:环境层面:油桐花的开落构成时间线索,渲染老街宁静古朴的氛围;人物层面:花开时阿木的专注、花落时的落寞,暗示其心境变化;主题层面:油桐花象征传统工艺的坚守与传承,花开的绚烂与花落的沉寂,隐喻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专项练习(散文类)阅读《山窗下的月光》,完成4~6题。>月光像一匹柔滑的锦缎,从山窗垂落,将老屋的瓦檐、母亲的纺车都镀上了银边。我伏在案上读书,纺车的“嗡嗡”声里,藏着故乡最温柔的时光。如今山窗依旧,月光却只在记忆里流淌。4.赏析文中画线句“月光像一匹柔滑的锦缎,从山窗垂落,将老屋的瓦檐、母亲的纺车都镀上了银边”的语言特色。5.文章结尾说“那片月光,是我生命里最温暖的底色”,如何理解“温暖的底色”的内涵?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信息整合与现实观照命题特点:非连续性文本(多则材料)侧重“信息筛选”“图文转换”“概括分析”;传记类侧重“人物事迹”“精神品质”“价值评价”,考查信息处理与现实关联能力。例题精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7~9题。材料一:乡村振兴需以文化赋能,通过非遗活化、民俗展演等形式,让乡村文化“活”起来。材料二:某乡村非遗旅游收入(万元):2020年50,2021年80,2022年100(增长率逐年放缓)。材料三:学者指出,文化赋能的核心是“人”——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唤醒村民文化认同。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文化赋能的核心是吸引外部资本投入B.材料二的图表显示,非遗旅游收入年增长率持续上升C.文化认同是乡村文化赋能的前提条件D.人才匮乏是乡村文化赋能的唯一障碍专项练习(传记类)阅读《敦煌女儿——樊锦诗传》(节选),完成7~9题。>樊锦诗在敦煌坚守五十载,从青丝到白发。她推动文物数字化,让莫高窟“容颜永驻”;培养科研团队,让敦煌学走向世界。有人问她“苦吗?”她笑答:“敦煌的月光,比任何繁华都动人。”7.樊锦诗的“坚守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8.文中说“她的人生,是敦煌的注脚”,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参考答案与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红楼梦>的现代性阐释》)1.答案:C解析:A项“总—分—总”错误,文章为“总—分”结构;B项“对比”错误,原文是“分析差异”;D项“文学创作角度”错误,末段从“文化传承”角度论述。2.答案:B解析:A项“只有古典文学”表述绝对;C项“唯一标准”错误;D项“价值有限”曲解原文。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山窗下的月光》)4.赏析:比喻:将月光比作“柔滑的锦缎”,生动写出月光的柔和质感;拟人:“镀上银边”赋予月光以人的动作,凸显月光的静谧美好;画面感:通过“山窗”“瓦檐”“纺车”的意象叠加,营造出温馨的乡村月夜氛围,暗含对故乡的眷恋。5.内涵:“温暖”指月光下的故乡生活(母亲的纺车、少年的读书梦)带给作者的慰藉;“底色”比喻生命的精神根基,这片月光承载着故乡的记忆,成为作者情感的源头。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敦煌女儿——樊锦诗传》)7.坚守精神体现:时间坚守:扎根敦煌数十年,从青春到白发;事业坚守:推动文物数字化,建立敦煌学研究体系;责任坚守:培养科研人才,让敦煌文化走向世界。8.含义:樊锦诗的人生与敦煌紧密相连:她的青春、事业、理想都奉献给敦煌;她的精神(坚守、创新、担当)是敦煌文化“坚守与传承”精神的体现,诠释了敦煌文化的生命力。训练建议:1.限时训练:每篇文本阅读+答题控制在15~20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