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引流袋更换操作及评分标准_第1页
常用引流袋更换操作及评分标准_第2页
常用引流袋更换操作及评分标准_第3页
常用引流袋更换操作及评分标准_第4页
常用引流袋更换操作及评分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流袋更换是临床护理中预防感染、维持引流有效性的核心操作,其规范性直接影响患者治疗安全与康复进程。本文结合临床实践与质控要求,系统梳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为护理人员提供实用指引与质量评价参考。一、操作前准备:评估与物品筹备的核心要点(一)患者评估操作前需全面评估:观察引流管固定状态,确认引流液颜色、性状、量(结合既往记录判断趋势);调整患者体位(卧床者床头抬高15°~30°,避免逆流);沟通告知操作目的与配合要点,缓解紧张情绪(长期带管者需强化依从性指导)。(二)物品与环境准备1.物品选择:根据引流类型(导尿、腹腔引流等)选适配引流袋(普通/抗反流型),检查包装完整性与有效期;备好无菌碘伏棉球、纱布、止血钳、手套、弯盘、手消毒液(特殊感染患者加备隔离衣、专用消毒用品)。2.环境要求:操作前30分钟停止清扫,关闭门窗;病房操作需拉床帘/用屏风保护隐私,必要时空气消毒(如紫外线灯)。二、标准化操作流程:无菌与安全的双重保障(一)操作启动:核对与手卫生1.携用物至床旁,双人核对患者姓名、床号、引流管类型(如“20床,张××,腹腔引流管”);2.摘除饰品,七步洗手法规范洗手(≥15秒),戴医用手套(接触污染部位需更换/消毒)。(二)引流管与旧袋分离:无菌屏障的建立1.用止血钳夹闭引流管近接口端(距接口2~3cm,避免损伤管道),带夹子的引流管直接关闭夹子;2.旋转分离旧袋接口,立即用无菌纱布包裹引流管接口(或置于无菌弯盘),防止暴露污染。(三)接口消毒:范围与频次的把控取碘伏棉球,以接口为中心螺旋式消毒(直径≥5cm),连续消毒2次(高危引流类型如膀胱造瘘管可增至3次);消毒后待干(约30秒),避免触碰接口内壁。(四)新袋连接:精准与无菌的结合1.检查新袋排气阀、开关功能,悬挂于床沿/挂钩(高度低于管口平面30cm以上,防逆流);2.撕开新袋接口保护帽,手持外螺纹部分(避触内口),与引流管接口顺时针拧紧(或卡紧),确保无渗漏。(五)开放引流与固定1.松开止血钳,观察引流液流动,挤压引流管(多侧孔管从近端向远端挤捏,防堵塞);2.用胶布/固定贴将引流管固定于床单位/衣物(避开关节与受压处,预留活动空间),确保无扭曲、折叠。(六)终末处理与记录1.脱手套后洗手,旧袋按感染性废物处置,清理用物;2.记录更换时间、引流液量/色/性状(如“2024-09-1010:00,引流液约150ml,淡黄色澄清”),观察患者有无不适(腹痛、尿频、发热等)。三、评分标准:多维度质量评价体系(一)操作前准备(20分)患者评估(8分):未评估引流/体位/心理,每项扣3分;评估不全面(漏看性状),扣2分。物品与环境(12分):引流袋型号不符/过期,扣5分;物品遗漏(无止血钳、手消液),每项扣2分;环境未消毒/未保护隐私,每项扣3分。(二)操作过程(50分)无菌操作(15分):手卫生不规范,扣5分;接口暴露未保护/消毒不彻底(范围<5cm、次数<2次),每项扣4分;触碰新袋内口,扣6分。连接与固定(15分):引流袋高度≥管口平面,扣5分;连接渗漏,扣8分;引流管扭曲/折叠未纠正,扣4分。操作流畅性(10分):动作生硬、反复操作(多次夹闭),扣3~5分;未观察引流液流动,扣3分。应急处理(10分):堵塞未挤捏/冲洗(合规操作),扣5分;接口污染未重消,扣8分。(三)操作后处理(15分)废物处理(5分):旧袋未按感染性废物处置,扣3分;用物未归位/清洁,扣2分。记录与观察(10分):未记录量/性状,每项扣4分;未观察患者反应,扣5分。(四)沟通与人文关怀(15分)告知与安抚(8分):未解释目的/指导配合,每项扣3分;患者不适未安抚,扣4分。隐私保护(7分):操作未遮挡,扣5分;暴露躯体时间过长,扣3分。(五)理论知识(附加分,10分)回答核心要点(如“为何引流袋需低于管口?”“抗反流袋优势”),每答对1题得3~5分(总分不超100分)。四、临床实践注意事项(一)引流袋选择与更换周期普通袋(无抗反流)每周换1~2次,抗反流袋可延长至7~14天(引流液浑浊、异味时立即更换)。免疫低下、长期用抗生素者,缩短周期(每3~5天更换)。(二)逆流预防与管道维护引流袋高度必须低于管口,患者翻身/下床时临时降低高度(如手持袋低于腰部)。每2~4小时挤捏引流管;T管、胰管等易堵管,遵医嘱用生理盐水(5~10ml)低压冲洗(禁高压)。(三)特殊情况处理接口漏液:检查连接,老化/损坏时更换引流管(医生评估后操作);引流管堵塞:先挤捏疏通,无效时无菌盐水冲洗(压力≤40kPa),仍堵通知医生;患者不适:暂停操作,检查管道压迫、感染可能,必要时送检引流液。五、总结:规范操作是安全的基石引流袋更换需兼顾“无菌细节”与“人文温度”——从消毒范围到悬挂高度,从沟通安抚到应急处理,每一环都关乎感染风险与患者体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