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采样作业操作规程详解_第1页
污水采样作业操作规程详解_第2页
污水采样作业操作规程详解_第3页
污水采样作业操作规程详解_第4页
污水采样作业操作规程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污水采样作业操作规程详解污水采样是环境监测、污染溯源、污水处理效能评估等工作的基础环节,规范的采样操作是确保样品代表性、分析数据准确性的前提。本文从作业准备、采样流程、质量控制、安全防护等维度,详解污水采样的标准化操作要点,为环境监测、企业自监、第三方检测等相关作业提供实操指南。一、作业目的与适用范围(一)作业目的通过科学、规范的采样方法,获取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准确性的污水样品,为污染物浓度分析、排放总量核算、污染治理效果评估等工作提供可靠数据支撑。(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工业废水(含企业车间排口、总排口)、城镇生活污水(市政管网、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地表水劣变水体(作为污水类监测对象)等场景的采样作业,涵盖瞬时采样、混合采样、自动采样等主流方式。二、采样前准备(一)人员要求采样人员需经专业培训(含采样技术、安全规范、仪器操作),掌握《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91)等标准要求;涉及特殊行业(如化工、医药)污水采样时,需熟悉污染物特性及应急处置方法。(二)仪器与设备准备1.采样器具:手动采样器:根据污水性质选择材质,如聚乙烯采样器(适用于常规污水)、玻璃采样器(适用于有机污染物监测);含油污水优先选用不锈钢采样器(避免吸附油污)。自动采样器:提前调试参数(采样时间、体积、频次),检查管路密封性,确保与现场流量、排放规律匹配。2.辅助设备:现场监测仪器:温度计(精度±0.5℃)、pH计(精度±0.1)、流速仪(适用管网/河道采样)、溶解氧仪(如需监测DO)。保存设备:冷藏箱(控温4℃±2℃)、保温箱(防止样品温度波动),内置冰排或保温层。3.样品容器:按分析项目选择:COD、BOD监测用玻璃或聚乙烯瓶;重金属监测用聚乙烯瓶(需经10%硝酸浸泡后冲洗晾干);挥发性有机物用棕色玻璃采样瓶(带聚四氟乙烯衬垫)。容器预处理:新容器需经铬酸洗液浸泡、超纯水冲洗;重复使用的容器需按“清洗—润洗—烘干/晾干”流程处理,避免残留污染。(三)材料与文档准备采样标签:注明采样点编号、日期、时间、样品类型、分析项目等,贴于容器外侧。采样记录表:设计包含“点位信息(经纬度、排污口类型)、采样时间、流量(或流速)、pH、水温、样品体积、外观描述、采样人”等字段的表格,支持现场手写或电子记录。安全防护用品:耐酸碱手套、护目镜、防化服(针对腐蚀性污水)、防毒面具(针对有毒气体挥发污水)、防滑鞋(针对湿滑采样点)。(四)现场勘查与计划制定采样前需实地勘查,明确:采样点位置(法定排污口、管网检查井、处理设施进出口)、周边环境(是否存在干扰源);污水排放规律(连续/间歇排放、流量波动范围);污染物特性(pH、温度、毒性、腐蚀性),据此确定采样方式(瞬时/混合)、频次(如每2小时一次,共采4次混合)。三、采样流程规范(一)采样点选择原则企业排污口:优先选择安装在线监测设备的总排口,或车间专项排口(监测特征污染物);避开雨水混入、支管汇入点,确保样品代表企业总排放。市政管网:选择管径≥300mm的检查井,距支管汇入点≥5倍管径距离,避免水流扰动导致样品不均。污水处理设施:同步采集“进水口—处理单元出口—出水口”样品,评估各环节处理效率;进水口采样需避开格栅/沉砂池,确保样品含原水特征。(二)采样方式与操作1.瞬时采样(单点采样)适用于流量稳定、污染物浓度均匀的场景(如连续排放且水质稳定的企业排口),操作步骤:将采样器垂直放入水体,采样深度为水面下0.5m(或距渠底0.5m,避免表层浮渣/底部沉积物干扰);待采样器充满水样后缓慢提出,避免振荡;若污水含大量悬浮物,需先静置30秒,取上清液(但需记录悬浮物情况)。2.混合采样(综合采样)适用于流量/浓度波动的场景,分为两类:等时混合:按固定时间间隔(如每1小时)采集瞬时样,混合为一个样品(总体积≤2L),适用于流量变化小但浓度随时间波动的情况。等比例混合:先测定污水流量(流速仪法、堰槽法),按“流量比例×采样体积”计算各时段采样量,确保混合样代表平均浓度(如流量为2m³/h时采200mL,流量为4m³/h时采400mL)。3.自动采样器操作安装:将采样器固定于排污口旁,进水管插入水面下0.3~0.5m,避免吸入空气或沉积物;参数设置:根据排放规律设置“采样时间(如00:00、06:00、12:00、18:00)、单次采样体积(如500mL)、混合方式(等时/等比例)”;样品转移:采样结束后,将自动采样器内的混合样转移至洁净容器,贴标签并记录。(三)现场监测与记录采样时同步完成:物理参数监测:水温(温度计插入水面下0.5m,停留2分钟读数)、pH(将电极浸入水样,搅拌后读数,精度±0.1)、流量(流速仪法:V=流速×过流面积×时间);外观描述:记录污水颜色(黑/黄/红等)、气味(臭/刺激性等)、悬浮物(多/中/少)、油膜(有/无)等特征;异常情况记录:如采样时突发暴雨、企业临时停产等,需备注对样品代表性的影响。(四)样品保存与运输固定剂添加:根据分析项目加固定剂(如氨氮加H₂SO₄至pH<2,重金属加HNO₃至pH<2),操作时避免固定剂污染样品。冷藏保存:将样品放入冷藏箱(4℃±2℃),避免阳光直射;挥发性有机物样品需避光、低温(≤4℃),且采样后12小时内分析。运输要求:样品运输时直立放置,防止振荡;24小时内送达实验室(特殊项目如BOD需6小时内分析,按标准执行)。四、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一)空白样采集每批次(或每天)采样带全程序空白样:用超纯水按采样流程操作(润洗采样器、装瓶、加固定剂、冷藏运输),与样品同步分析,验证采样过程是否污染(空白样分析结果应低于方法检出限)。(二)平行样与质控样平行样:同一点位、同一时间采集2份样品(A/B样),分析后计算相对偏差(|A-B|/[(A+B)/2]×100%),偏差应≤10%(或按分析方法要求)。加标回收样:采集样品后,分取一份加入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加标量为样品浓度的0.5~2倍),与样品同步分析,计算回收率(回收率应在80%~120%之间,特殊项目按标准调整)。(三)器具与人员质控采样器具:每次采样后用洗涤剂清洗、超纯水润洗,晾干后备用;不同项目(如重金属、有机物)的采样器专用,避免交叉污染。人员考核:每半年开展采样技能考核(含现场操作、数据记录、质量控制),确保操作规范。五、安全防护与应急处置(一)个人防护要求接触腐蚀性污水(如酸碱废水):戴耐酸碱手套、护目镜、防化服,穿胶靴;接触有毒污水(如含氰、含重金属废水):戴防毒面具(活性炭或特殊滤毒罐)、橡胶手套,穿防渗工作服;高空/湿滑采样点(如检查井、排污口平台):系安全带,穿防滑鞋,设专人监护。(二)现场安全管理有限空间采样(如检查井、封闭沟渠):先通风30分钟,用气体检测仪测O₂(≥19.5%)、H₂S(≤10mg/m³)、CO(≤30mg/m³)浓度,确认安全后进入,全程有人监护,使用防爆设备(如存在易燃易爆气体)。交通/机械安全:采样车停放在安全区域,采样器电源线远离水源,避免漏电。(三)应急处置流程化学品灼伤: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酸灼伤用弱碱液中和,碱灼伤用弱酸液中和),送医;有毒气体吸入:移至通风处,吸氧并解开衣领,严重时心肺复苏并送医;设备故障:采样器漏水/漏电时,立即切断电源,撤离现场,联系专业维修。六、记录与报告管理(一)采样记录要求采样记录表需实时、准确、完整填写,包括:点位信息:经纬度(GPS定位)、排污口编号、企业/管网名称;采样信息:日期、时间、采样方式(瞬时/混合)、样品体积、现场监测数据(水温、pH、流量);异常备注:如采样时暴雨、企业停产、样品浑浊等,说明对数据代表性的影响。(二)样品交接与报告编制样品交接:运输至实验室后,与接收人员核对“样品数量、状态(冷藏/常温、外观)、固定剂添加情况”,填写交接单并双方签字。报告编制:结合采样记录与实验室分析数据,编制《污水采样报告》,说明采样合规性(如是否按规范选点、采样、质控),为环境监管、治理决策提供依据。结语污水采样是“从水体到数据”的关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