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11∕T 151-2020 春季大棚黄瓜灰霉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1页
DB6111∕T 151-2020 春季大棚黄瓜灰霉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2页
DB6111∕T 151-2020 春季大棚黄瓜灰霉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3页
DB6111∕T 151-2020 春季大棚黄瓜灰霉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4页
DB6111∕T 151-2020 春季大棚黄瓜灰霉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2.020.20

B16

DB6111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地方标准

DB6111/T151—2020

春季大棚黄瓜灰霉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Technologicalregulationofintegratedcontrolofgreymoulddiseaseofcucumberin

springplastictunnel

2020-10-15发布2020-11-01实施

杨凌示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111/T151—2020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文件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出。

本文件由杨凌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植物保护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书霞、杨玉婷、马青、程智慧、孟焕文、潘玉朋、王阳、陈盼盼、薛婉

钰、杨晓沛。

本文件首次发布。

本文件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负责解释。

联系人:陈书霞

联系电话/p>

I

DB6111/T151—2020

春季大棚黄瓜灰霉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春季大棚黄瓜灰霉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病状、防控措施及防控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杨凌示范区的塑料大棚黄瓜灰霉病的防治。生态相似地区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6715.1-2010瓜菜作物种子第1部分:瓜类

NY/T496-2010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5010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灰霉病Botrytiscinrera

由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花、果、叶、茎均可发病害,由于果实受害后

会腐烂,菜农常称之为烂果病、霉烂病,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甚至造成黄瓜的绝收。

3.2

发病率

发病植株占所调查总株数的百分比。

3.3

病情指数

根据调查植株中不同病情级别及相应级别的病株数,按照公式计算出的数值。用以衡量病害发生的

严重程度。

4病状

4.1症状与发生规律

1

DB6111/T151—2020

详见附录A。

4.2病情调查与诊断

详见附录B。

5防控措施

5.1农业措施

5.1.1清洁田园

拉秧后,要彻底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进入土壤,将棚内前茬植株茎秆移出棚外集中做无害化处理。

5.1.2土壤深翻

拉秧后,土壤深翻30cm以上。

5.1.3选种消毒

选择抗病黄瓜品种,选择的种子要符合GB16715.1-2010的规定。种子用温汤浸种的方法进行表面

消毒,方法是维持50℃~55℃的水温15min~20min后,通过搅拌使水温自然降至室温,浸种5h~6

h。

5.1.4培育壮苗

种子露白后播种,播后及时喷透水。出苗前温度控制在28℃~30℃,基质含水量保持在70%~

80%。幼苗出土后白天温度在25℃左右,夜温在18℃左右。可施用50mg/L的复合肥或育苗专用肥促

苗齐苗壮。壮苗的标准是,4片~5片叶,茎秆粗壮,健康无病虫害,根系发达。

5.1.5栽前消毒

移栽前对幼苗仔细检查,除去叶上有病斑的植株,用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500倍~2000倍液或65%

的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600倍~800倍液等对幼苗进行喷雾。产地环境要符合NY/T5010的要求。

5.1.6合理施肥

整平地面,均匀撒施腐熟的优质农家肥。肥料的使用要符合NY/T496-2010规定。

5.1.7清除病叶

及时摘除发病的叶、花、果及长势衰弱、衰败且仍留在果实上的花冠,拔除重病植株,防止病原菌

进一步扩散到其他部位。拉秧后及时清除落叶、病僵果,降低田间土壤带菌量。

5.1.8轮作栽培

棚室黄瓜7月上旬拔秧后,可安排与非瓜类作物轮作,如夏玉米或韭菜、大葱等。

5.2物理防治

5.2.1温湿度度控制

2

DB6111/T151—2020

晴天上午棚室温度达到30℃~33℃时,开始缓慢通风,但应控制在25℃以上,通过通风使棚室

内湿度降到75%以下;午后加大通风降温排湿,下午温度20℃~25℃,湿度60%~70%,夜间温度12℃~

15℃。

5.2.2增强光照

采用透光性好的新无滴膜,及时对薄膜进行清洁。

5.2.3控水覆膜

适当控制浇水(忌在阴天浇水),宜采用滴灌技术,禁止大水漫灌,采用起垄栽培,垄高25cm,

垄宽50cm,覆盖地膜,膜下铺设滴灌管,减少水分蒸发和空气湿度。

5.3生物防治

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7d~10d一次,连喷2次~3次。一般每亩使用10亿活孢子/g可湿性粉剂600

倍~800倍液均匀喷雾。也可在发病初期,每亩用1.5亿活孢子/g可湿性粉剂200g~300g,兑水50kg~

60kg,均匀喷雾,每隔5d~7d喷一次,连续防治2次~3次。

5.4化学防治

5.4.1用药原则与适期

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药剂选择应严格执行GB/T8321的规定。

5.4.2熏棚

用15%腐霉•百菌清烟剂200g/667m2~300g/667m2或10%速可灵烟雾剂200g/667m2~250g/667m2

进行熏棚,每隔7d~10d施药1次,一般连续施药3次~4次。也可选择粉尘剂进行防治。如10%灭克

粉尘剂或10%杀霉灵粉尘剂1kg/667m2左右,9d~11d喷撒1次,一般于下午喷撒,连用2次~3次。

5.4.3化学药剂处理

可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800倍液,或22.5%啶氧菌酯悬浮剂,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

粒剂;防治用药应在灰霉病发生初期施用,可选药剂和用量见表1。

表1防治用药常用药剂及用法

药剂名称含量用法安全间隔期用量(/667m2)

唑醚·氟酰胺悬浮剂500g/L1500倍~2000倍液7d~10d20mL~30mL

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65%600倍~800倍液10d~14d75mL~100kg

咪鲜胺乳油25%2000倍液14d70mL~100mL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50%850倍~1200倍液5d~7d60g

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75%3000倍液28d10~15g

啶菌恶唑乳油25%1000倍液7d~8d53mL~107mL

聚砹·嘧霉胺水剂41%800倍液7d~10d25mL~95mL

丙烷脒水剂2%1000倍液7d~10d6g~12g

嘧胺·乙霉威水分散粒剂26%1500倍~2000倍液5d~7d100g~150g

异菌脲·环己锌乳油30%900倍~1200倍液7d50mL~100mL

烟酰胺水分散粒剂50%1500倍液5d~7d33g~46g

3

DB6111/T151—2020

6防控档案

种植过程中对田间灰霉病的防控时期、方法和效果等主要的生产管理技术建立档案,具体调查内容

见附录C。

4

DB6111/T151—2020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黄瓜灰霉病的识别与发生规律

A.1症状

黄瓜灰霉病主要危害黄瓜幼瓜、叶片和茎。雌花开败时,花瓣上长出淡灰褐色的霉层,致幼瓜脐部

呈水渍状、褪色,病部逐渐变软腐烂,表面密生灰褐色霉状物,花瓣枯萎脱落。幼瓜感病后导致生长停

滞,进而瓜头腐烂以致全瓜腐烂。烂瓜、烂花上的水滴落或附着在茎叶上导致茎叶发病。叶部病斑初为

水浸状,后变淡褐色,形成直径20mm~50mm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边缘明显,表面着生少量灰霉。茎节

发病,病部表面灰白色,密生灰霉,病斑绕茎1圈后,茎蔓折断,整株死亡,病部可见到灰褐色的霉状

物,如图A.1所示。

A:灰霉病菌侵染叶片;B:灰霉病菌侵染黄瓜幼果。

图A.1灰霉病危害黄瓜植株的症状

A.2病原

黄瓜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rera)引起的,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病原菌菌丝体

呈透明至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顶端簇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为

7.5μm~12.5μm;黑色菌核,圆形或长圆形,表面有小刺或瘤,如图A.2所示。

a:灰霉病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情况;b:灰霉病原孢子在显微镜下的情况;c:灰霉菌的PCR扩增鉴定情况。

图A.2灰霉病病原及PCR鉴定

5

DB6111/T151—2020

A.3发病规律

灰霉病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病原菌的发育适

温是18℃~23℃,相对湿度75%时病害开始发生,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发病严重。分生孢子借气流、

灌溉水和田间操作传播。春季连续阴天,棚室内气温低、湿度大,易发生灰霉病;冬春季低温阴雨天气,

棚内相对湿度在90%以上,灰霉病发生早且病情严重。此外,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种植密度过大、植

株生长旺盛、田间管理不当等,都利于灰霉病的发生与蔓延。光照充足对灰霉病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花期是病菌侵染的高峰期,幼瓜膨大期如田间湿度大,为烂果高峰期。

6

DB6111/T151—2020

BB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黄瓜灰霉病害的病情分级与调查

B.1病情分级与计算

B.1.1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的计算:统计植株发病率,根据灰霉病分级标准评估记载田间标样的发病程度,计算病情

指数。

B.1.2病害分级标准

灰霉病分级标准为:

——0级,叶片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然后使用如下方法计算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DI)=[∑(各病级株数×该病级值)/(株数总和×发病最重级代表数值)]×1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