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卷_第1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卷_第2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卷_第3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卷_第4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卷一、复习导向与核心框架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考查范围通常涵盖地球与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三大核心单元(部分版本含“居民与聚落”基础内容)。复习需紧扣“空间认知”“规律分析”两大能力:通过地球运动理解时空变化,借助地图工具解读地理信息,结合海陆、气候的分布规律建立区域认知逻辑。二、分模块知识梳理(附易错点提示)(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形状:人类认知历程(天圆地方→环球航行→卫星影像),证明证据(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海边观船)。地球运动: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呈逆时针)、周期(1天),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间差异、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1年),地理意义(四季变化、五带划分、昼夜长短变化)。*易错点*:公转轨道中“二分二至”的日期、太阳直射点位置(如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2.地图的阅读与运用三要素:比例尺(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注意“线段式”“数字式”转换)、方向(一般定向法、指向标、经纬网定向)、图例(识别常见符号如铁路、河流)。地形图判读:海拔与相对高度:海拔是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地形部位: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内高外低)、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易发育河流)、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陡崖(等高线重合)。*技巧*:等高线疏密与坡度的关系(密陡疏缓)。(二)陆地和海洋1.海陆分布比例与分布:地球表面“七分海洋,三分陆地”,陆地集中在北半球、东半球,但无论怎样划分半球,海洋面积均大于陆地。七大洲四大洋: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南北美(巴拿马运河)。大洋特征:太平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北冰洋(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2.海陆变迁证据与学说:证据: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地壳运动)、荷兰填海造陆(人类活动)、红海扩张(板块张裂)。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欧亚、非洲、印度洋、太平洋、美洲、南极洲),板块内部稳定,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三)天气与气候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短时间、多变(如“狂风暴雨”);气候:长时间、稳定(如“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常用天气符号:识别台风、沙尘暴、晴、雨等符号(注意“雾”与“霾”的区别)。2.气温与降水气温分布:时间变化:日变化(最高温14时,最低温日出前后)、年变化(北半球陆地最高温7月,最低温1月;海洋滞后1个月)。空间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因素);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海陆因素);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0.6℃)。降水分布:影响因素:纬度(赤道多雨,两极少雨)、海陆(中纬度沿海多雨,内陆少雨)、地形(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地形雨),干极:阿塔卡马沙漠。三、典型例题精析(含解题思路)(一)选择题例1:下列现象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是()A.四季更替B.昼夜长短变化C.昼夜交替D.五带划分*思路*:自转影响“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公转影响“四季、昼夜长短、五带”。答案:C。例2:某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A.山顶B.山谷C.山脊D.陡崖*思路*:回忆地形部位特征,等高线重合为陡崖。答案:D。(二)综合题例3: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1)当地球运行至①处(夏至日),太阳直射______(纬线),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2)当地球从②(秋分)向③(冬至)运动时,北京的白昼逐渐______(变长/变短)。*思路*:(1)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23.5°N),北半球昼长夜短(昼最长夜最短)。(2)秋分至冬至,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白昼变短。答案:(1)北回归线(23.5°N);昼长夜短(昼最长,夜最短)(2)变短四、期中模拟复习卷(附答案解析)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模拟卷(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人类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A.麦哲伦环球航行B.人造卫星上天C.郑和下西洋D.观察日月形状2.下列现象与地球公转无关的是()A.昼夜长短变化B.五带划分C.昼夜交替D.四季更替(注:完整试卷含15道选择题,覆盖地球运动、地图、海陆分布、气候等核心考点)二、综合题(共55分)16.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15分)(1)写出地形部位名称:A______,B______,C______。(2)若甲、乙两村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实地距离是______千米(比例尺1:____)。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A(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实地球是球体,人造卫星是现代证据)2.C(昼夜交替是自转结果,其余为公转影响)二、综合题16.(1)A:山顶(等高线闭合,内高外低);B: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C:陡崖(等高线重合)(2)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分母=2cm×____=____cm=1千米五、复习建议与答题技巧1.图表分析能力:面对经纬网、等高线、气候类型图,先明确“坐标轴/图例含义”,再提取关键数据(如等高线数值变化、气温曲线走势)。2.概念辨析:区分“天气”与“气候”、“海拔”与“相对高度”等易混概念,可通过“例句法”记忆(如“昆明四季如春”是气候)。3.规范答题:综合题中描述地形、气候特征时,需结合“分布规律+具体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