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课件_第1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课件_第2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课件_第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课件_第4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单元09古诗三首领略古人笔下的自然与哲理202X主讲人:202X.X时间:目录0102030405课程导入第一首:《暮江吟》第二首:《题西林壁》第三首:《雪梅》课堂总结01Part课程导入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它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智慧。从我们牙牙学语时,就开始接触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我们感受到了思乡之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为我们展现了活泼可爱的白鹅形象。这些古诗就像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古代文化的大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首古诗,去领略古人笔下的自然美景与人生哲理。古诗之美,文化之魂02Part第一首:《暮江吟》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魔”。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深受人们的喜爱。《暮江吟》创作于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诗人远离朝廷,在赴任途中,他看到了江边的美丽景色,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走进作者,了解背景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暮江吟》,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暮”不要读成“幕”,“瑟”是平舌音。01老师范读,同学们注意倾听,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02同学们模仿老师的朗读,自己练习朗读,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朗读,互相评价。03初读古诗,感知韵律01020304“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新月比作弯弓。形象地写出了露珠的圆润晶莹和新月的弯弯形状。在九月初三的夜晚,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天空中一弯新月高高挂起,这样的画面是不是非常美丽可爱?“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原指碧色珍宝,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这句诗描绘出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的奇妙景象。这是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色彩差异。“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九月初三的夜晚,到底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让我们接着看最后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铺”字用得非常精妙,它写出了夕阳的柔和,阳光不是直射,而是斜照在江面上。精读古诗,理解诗意PART02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站在江边,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色,感受诗人的情感,然后带着这种感受再次朗读古诗。PART01诗人通过描写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时江边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从侧面也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在这样宁静优美的景色中,诗人忘却了官场的烦恼,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情感,感悟意境03Part第二首:《题西林壁》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壁》。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他的诗词、散文、书画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这首《题西林壁》是他游庐山时写下的,庐山的奇景给了他深刻的感悟,让他不禁提笔写下了这首富含哲理的诗。介绍苏轼,引出古诗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中“横”“岭”“侧”“峰”这几个字的读音。划分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节奏感。朗读古诗,把握节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这说明庐山的景色非常复杂多变,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也截然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看待一件事情,因为自己身处其中,反而不能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换个角度,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理解诗意,体会哲理让我们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是因为我们所处的位置或者角度不同,而导致对事物的认识不全面的呢?比如,我们在玩捉迷藏的时候,藏起来的同学和寻找的同学对周围环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评价一个同学的时候,和他关系好的同学和不熟悉他的同学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通过这些例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拓展思考,联系生活04Part第三首:《雪梅》“同学们,冬天到了,梅花和雪花是冬天里非常美丽的景色。梅花在寒冬中独自绽放,散发着阵阵幽香;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把大地装扮得银装素裹。那你们觉得梅花和雪花谁更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诗人卢钺是怎么评价梅花和雪花的。趣味导入,引发兴趣01自由朗读《雪梅》,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降”是多音字,在这里读“xiáng”,“骚人”的“骚”不要读错。0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纠正读音。然后全班齐读,读通顺、流利。初读古诗,扫清障碍“梅雪争春未肯降”,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里把梅花和雪花当作人来写,它们好像在比赛谁更美丽,充满了趣味。“骚人阁笔费评章”,诗人卢钺也难以下笔评判谁优谁劣。因为梅花和雪花各有各的特点,实在是难以分出高下。“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这两句诗准确地写出了梅花和雪花的特点,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它们的不同之处。010203理解诗意,感受特点这首诗通过把梅花和雪花进行对比,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就像我们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有的同学体育很棒,有的同学画画很出色。我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优点,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这样我们才能变得更加优秀。01领悟哲理,升华认识05Part课堂总结0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三首古诗,《暮江吟》让我们欣赏到了江边的美丽景色,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题西林壁》让我们领略了庐山的神奇,明白了看问题要全面客观的道理;《雪梅》让我们了解了梅花和雪花的特点,懂得了人各有所长的哲理。”回顾三首古诗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和感悟哲理,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