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2063-2022 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规程_第1页
DB63∕T 2063-2022 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规程_第2页
DB63∕T 2063-2022 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规程_第3页
DB63∕T 2063-2022 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规程_第4页
DB63∕T 2063-2022 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1.040.35

CCSB65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2063—2022

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规程

2022-11-24发布2023-01-01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3/T2063—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青海省林草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省林业草原项目服务中心、青海省国家公园科研监测评估中心、青海师范大

学、青海多美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永良、拉果、马宏义、季海川、卢成保、朵海瑞、邓艳芳、米海灵、安进宝、

李琦、杨芳、戎占磊、郭莹、德华、才仁达哇、许乃军、王生发、赵宏、郭旺兴、朵文凯、慈建勋

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监督实施。

I

DB63/T2063—2022

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基于触发式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的术语和定义、监测方案制定、红外相机布设、

监测数据管理、数据处理及分析等野生动物监测技术。

本文件适用于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中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监测单元

依据典型地形地貌、主要植被类型、人为干扰强度等划分为的若干监测区域。

3.2

相机位点

按地理经度、纬度位置确定的放置红外相机的地点。

3.3

相机日

一台相机在某一相机位点连续工作24h的天数。

3.4

独立有效照片

单位时间内(30min或1h)同一相机位点连续拍摄的同一种或一组动物多张照片或视频,计为1张

独立有效照片。

3.5

相机位点出现率

1

DB63/T2063—2022

监测区域内,某物种被拍到的相机位点数占所有相机日的相机位点数的百分率。

3.6

相对丰富度指数

某物种在所有相机位点,在100个相机工作日内所拍摄的有效照片数。

4监测方案制定

4.1监测区域

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对象确定监测区域,综合考虑植被类型、海拔梯度和人类活动干扰梯度等(某

一自然地理单元、自然保护区、林场等)划分监测单元。

4.2监测内容

4.2.1野生动物分布种类

监测区域出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规定的野生动物种类。

4.2.2野生动物相对丰富度和分布

监测特定物种在所有相机布设位点中的有效照片数量和在监测区域内的分布范围、特点。

4.3红外相机布设

见本文件5红外相机布设

4.4监测周期

固定位点长期监测时,每3个月~6个月更换一次数据卡,并补充电源;非固定位点监测时,在每一

个位点放置时间为1个月~3个月,轮流更换网格。

4.5监测方法

4.5.1公里网格法

依据空间坐标将监测区域划分为若干面积相等的网格监测单元(1km×1km、2km×2km、5km×5km

等),在各监测单元中布设相同数量的相机位点。相机位点布设密度为每1平方千米1台或每两平方千米

1台。

4.5.2典型栖息地法

在监测普查的基础上,每种类型的栖息地内选择典型栖息地为监测单元,在监测单元内选择相机位

点布设红外相机,相机位点布设要均匀分布。同类型栖息地中相机位点间距不小于500m;不同类型的

栖息地间相机位点间距不小于100m。

2

DB63/T2063—2022

5红外相机布设

5.1布设步骤

红外相机布设按以下步骤进行:

a)选择合适的布设位点,例如粪迹、兽径、水源地、食物树、灌木、添盐处等;

b)设置红外相机布设点编号、日期时间、闪光模式、拍摄间隔、拍摄模式等;

c)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朝向(避开太阳直射相机镜头的方位)等,把相机固定在树干或其他支

撑物上;

d)GPS定位,按附录A表A.1填写野外红外相机布设点生境调查表,填写内容,见附录B;

e)人员在相机前移动,以确认红外传感器可以正常工作;

f)打开相机外部“调试(Test)”开关,人员在相机前方移动,确保合理的拍摄距离相机调试,

并手动拍摄生境调查表;

g)相机设置及调试无误,将红外相机工作状态按钮调至“打开(on)”状态,并对相机进行必要

伪装;

h)在相机正前方3m~5m适当地点撒布诱饵/引诱剂。

5.2布设依据

5.2.1布设高度

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a)单一物种监测:将红外相机布设高度调整为该物种肩高;

i)小型兽类及地栖性鸟类监测:相机布设高度40cm~60cm;

j)大中型兽类及多物种监测:相机布设高度60cm~100cm,与动物肩高相近;

k)多物种监测,结合生境特点选取或在高度梯度设置多台相机。

5.2.2布设距离

将相机设置在距离粪迹、兽径、水源地、食物树、灌木、添盐处等动物易经地点的3m~5m处,获

取动物个体完整照片,按附录A表A.2准确记录动物痕迹。

5.3相机检查及回收

按以下步骤进行:

a)将相机的外部工作开关调至“调试(Test)”模式,检查电池电力与存储卡情况,并填写生境

记录表,见附录表A表A.1;

b)关闭相机,收回;

c)下载数据并格式化和还原相机,对相机进行干燥、擦拭等维护和故障检修。

6监测数据管理

6.1数据存储

从存储卡将数据拷贝到存储介质,用小地名命名文件夹。确认数据读取成功后,格式化原存储卡。

6.2数据预处理

3

DB63/T2063—2022

按照以下步骤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a)用红外相机照片管理软件对照片进行命名;

b)在用小地名命名的文件夹下新建以布设点编号命名的文件夹(布设点编号命名规则:年4位+

当年放置次序2位+小地名4位),将已记录有用信息(拍摄到动物、人为干扰信息或优美

景观)的照片移动到该文件夹;

c)对已初步筛选的照片进行复核,删除无效照片(无动物、人为干扰、景观等);

d)将筛选完成的照片文件夹移动到存档数据库,作为原始数据存档。

6.3数据建库

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a)将照片导入红外相机处理软件进行入库;

b)按事件对红外相机数据进行整理。

7数据处理和分析

7.1独立有效照片率计算

独立有效照片按式(1)计算:

N

N‘........................................(1)

A

式中:

N'──独立有效照片率;

N──独立有效照片数;

A──有效照片数率。

独立有效照片率低于10%,应分析红外相机安装状态、触发灵敏度、触发间隔等影响因子,进行适

当调整。

7.2分布区面积计算

如果某物种在某相机位点被拍摄到独立有效照片,则认为与该相机位点所在监测区域内的监测单元

面积为该物种分布区。其分布区面积按式(2)计算:

n

QQ......................................(2)

i1i

式中:

Q──监测区域内某物种的分布区面积,单位为公顷(hm²);

Qi──第i个监测单元内某物种的分布区面积,单位为公顷(hm²);

n──监测单元数量。

7.3位点出现率分析

位点出现率按式(3)计算:

G

TOi100%....................................(3)

S

式中:

4

DB63/T2063—2022

TO──物种相机位点出现率;

Gi──监测期间内拍摄到第i类物种的红外相机位点数;

S──监测期间内所有正常工作的红外相机位点数。

根据物种相机位点出现率相对数量大小,将拍摄物种定义为:常拍种(>10%)、较常拍种(1%~

10%)、偶拍种(0.1%~1%)和罕拍种(<0.1%)。

7.4物种相对丰富度分析

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用于确定物种的分布范围、密度、数量及适宜生存的生境类型。按式(4)计

算:

A

RAIi100%....................................(4)

N

式中:

RAI──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

Ai──某类物种的独立有效照片数;

N──所有物种的独立有效照片数总和。

5

DB63/T2063—2022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监测信息记录

表A.1给出了红外相机监测信息记录。表A.2给出了布设位点动物痕迹。

表A.1红外相机监测信息记录表

布设点编号小地名网格号

布设时间__年__月__日__时__分天气相机号

布设人员填表位点号

北纬东经海拔

坡向:A、北坡B、东北坡C、东坡D、东南坡E、南坡F、西南坡G、西坡H、西北坡I、无坡向

坡度:A、平坡B、缓坡C、斜坡D、陡坡E、急坡F、险坡

生境类型:A、阔叶林B、针叶林C、针阔混交林D、灌丛E、草地\草甸F、农田G、其他

森林起源:A、原始林B、次生林C、人工针叶林

小生境:A、林下B、灌丛C、草地D、裸岩E、河边F、洞穴G、其他____

乔木层:乔木高度____米,郁闭度____,胸径____厘米,优势树种________

灌木层:灌木高度____米,郁闭度____,主要树种________

干扰类型:A、游客B、建设工程C、伐木D、公路E、放牧

干扰强度:A、强B、中C、弱D、无干扰频率:A、经常B、一般C、很少

回收时间___月____时___分天气人员

回收照片____张有效照片___张野生动物___张人为干扰___张

注:红外相机监测信息记录表说明见附录B。

表A.2布设位点动物痕迹

动物名称痕迹类型(填代码)备注

注1:动物名称详细到物种;痕迹类型:A、粪便B、脚印C、取食痕迹D、挖掘痕迹E、动物身体遗落物(羽毛、毛

发、刺等)F、尸体G、其他,请在上表中注明具体类型。

注2:备注(说明其他重要情况)。

6

DB63/T2063—2022

BB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红外相机监测信息记录表说明

B.1生境要素

生境登记表中需包括监测工作信息、常规自然地理信息、野生动物生境信息、人为干扰信息等。红

外相机布设点生境记录表详见附录A。

B.2监测工作信息

监测工作信息包括布设点编号、小地名、网格号、布设(回收)时间、天气、相机编号、布设(回

收)人员、位点号、回收照片数、有效照片数、野生动物数、人为干扰数。

a)布设点编号:4位小地名字母首拼,大写;若不足4位以0补齐,超过4位则简化为4位;

b)小地名:研究区域地方惯用地名,便于后期检收;

c)网格号:方案设计中公里网格的唯一编号;

d)布设(回收)时间:红外相机野外布设(回收)的时间。格式为年月日时分12位,如2022

年05月01日08时30分;

e)天气:分别有阴、晴、雨、雾、雪、多云;

f)相机编号:格式为相机型号+编号,如SG990V15015400;

g)布设(回收)人员:除填表人之外,参与布设(回收)的人员名字;

h)回收照片数、有效照片数、野生动物数、人为干扰数:分别为相机回收后所拍摄照片总数、总

照片数除去布设时及回收时所拍摄照片的数量、正常工作时段拍摄野生动物的照片数量、正常

工作时段所拍摄的人为活动照片。

B.3常规地理信息

常规地理信息包括经纬度及海拔。

B.4野生动物生境信息

野生动物生境信息包括坡向、坡度、生境类型、森林起源、小生境、乔木层信息、灌木层信息、布

设位点动物痕迹。

a)坡向,表B.1给出了坡向范围。

l)坡度,表B.2给出了坡度范围。

m)生境类型:包括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地/草甸、农田和其他。

n)森林起源:起源类型包括原始林、次生林和人工林。

o)小生境:相机布设点所处局域环境,包括林下、灌丛、草地、裸岩、河边、洞穴和其他。

p)乔木层信息:包括乔木高度(平均)、郁闭度、胸径、优势树种等。

q)灌木层信息:包括灌木树种、平均高度及郁闭度。

7

DB63/T2063—2022

r)布设位点动物痕迹:粪便、脚印、取食痕迹、挖掘痕迹、动物身体遗落物(羽毛、毛发、刺等)、

尸体、其他。

s)动物名称:遗留痕迹的野生动物种名。

t)痕迹类型:分为粪便、脚印、取食痕迹、挖掘痕迹、动物身体遗落物(羽毛、毛发、刺、分泌

物等)、尸体和其他。

u)备注:填写其他重要情况。

表B.1坡向表

坡向方位角(度,°)

北坡337.5<a≤22.5

东北坡22.5<a≤67.5

东坡67.5<a≤112.5

东南坡112.5<a≤157.5

南坡157.5<a≤202.5

西南坡202.5<a≤247.5

西北坡292.5<a≤337.5

无坡向无

表B.2坡度表

坡度范围(度,°)

平坡0<a<5

缓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