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滑移隔震技术规范Technicalcodeforslidingisolationof实施日期:2015年01月01日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文件陕建发〔2014〕402号年1月1日起实施。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4年11月13日为推进摩擦滑移隔震技术在陕西省的应用,根据“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对《建筑滑移隔震技术规范》编制计划立项的批复”(陕建函〔2013〕659号),由陕西省建筑科学研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吸取了国内外其他单位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工程建设经验,借鉴了国内相关行业的标准、规范。通过进行摩擦滑移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对试验进行分析并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地征求了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对规范的主要按本规范设计与施工的隔震结构,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一般不损坏,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会严重破坏,不危及生命和丧失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滑移隔震支座;4基本要求;5房屋结构隔震设计;6隔震结构的本规范由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归口管理,陕西省建筑标准设计办公室负责出版、发行,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规范在执行的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给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西安市环城西路272号,邮编:710082,电话邮箱:sxjkkzs@126.com),以便再次修订时参本规范主编单位: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刘军生税浩旭王社良曹晓辉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贺志坚李鹏王伟东刘东顺张洵安王毅红 2术语和符号 2 22.2符号 3 5 5 6 63.4外观 6 7 94.1一般要求 94.2场地和地基 4.3隔震检验和观测要求 5.1一般规定 5.2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5.3隔震层设计 235.5下部结构和地基基础设计 256隔震结构的施工、维护与验收 27 6.2施工测量 286.3工程验收 286.4隔震层维护 28附录A:滑移隔震支座摩擦系数测定 2 2 3Chapter3Sli 5 5 6 6 63.5AllowableDeviationofDimensions 73.6PerformanceRequirements 7 9 9 4.3InspectionofIsolationandRequirementsofObservation Chapter5IsolationDesign 5.2PointsofIsolationDesign 5.3DesignofIsolationLayer 205.4DesignofSuperstructure 235.5DesignofSubstructure 27 27 286.3ProjectAcceptance 286.4MaintenanceofIsolationDesign ofBuildings 1.0.1为提高建筑物抗震可靠性,减少因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推广及规范滑移隔震技术在工程中应用,做1.0.2本规范适用于7~9度地区建筑的滑移隔震设计与施工。1.0.3采用滑移隔震技术时,应根据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类型和使用要求,对隔震与非1.0.4建筑的滑移隔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工2在结构物中设置滑移隔震装置而形成的结构体系。包括上部结构、滑移隔震层、下部结构和基础。2.1.2隔震层isolationlayer设置在被隔震的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或基础)之间的全部隔震装置的总称。包括全部滑移隔震支座、阻尼装置、限位装置,以及其它附属装置。滑移隔震结构中位于隔震层以上部分。2.1.4下部结构structureundertheisolationlayer滑移隔震结构中位于隔震层以下部分,不包括基础。2.1.5滑移隔震支座slidingisolationbearing结构为达到滑移隔震要求而设置的支承装置。它是一种水平方向可产生滑移而竖向刚度较大的装置,作为承重体系的一部分,可承受大的水平变形。2.1.6限位装置restraintdevice限制隔震层在最不利状态下产生较大滑移量的部件。2.1.7复位装置resetdevice用于隔震层在地震后产生较大残余滑移量时的复位。2.1.8滑移量slidedistance3相对位移值。最大相对位移值。2.1.10残余滑移量finaldistanceofsliding移值。检验系统隔震效果的一种方法。震烈度。烈度。2.1.14预留滑移量reservationdistanceofsliding隔震层允许的最大滑移量。e——上部结构重力荷载对隔震层上部平面重心的偏心距;4G;——集中于质点i的重力荷载代表值;H——房屋的总高(从隔震层算起);Sm——隔震层上、下部结构最大相对滑移量的绝对值,S。——隔震层上、下部结构最终相对滑移量的绝对值,53.1滑移隔震支座滑移隔震支座是由多层钢板叠置而成的隔震装置,其中上层钢板下表面喷涂摩擦滑移材料,下层钢板上表面喷涂摩擦滑移材料,中间层钢板双面喷涂摩擦滑移材料。摩擦滑移材料摩.“滑移材料摩擦消社材料摩擦滑移材料,声擦移材料6对应不同的使用要求,滑移隔震支座可有不同的叠层结构、尺寸、制造工艺和配方设计,但应满足所需要的竖向承载力、竖向和水平刚度、水平变形能力等性能要求,并应满足不少于50年的设计工作寿命。滑移隔震支座的结构设计尚应符合国家滑移隔震支座使用的钢板的强度等级应不低于Q235,符合912中的规定。钢板厚度不应小于8mm。滑移隔震支座所使用的摩擦滑移材料应符合表3.3规定材料摩擦系数(静摩擦)目测、放大镜材料厚度(μm)材料耐冲击性(cm)材料附着力1(级)材料耐磨性(m/μm)滑移隔震支座表面应光滑平整,外观质量应符合表3.4规定。7单个表面气泡面积不超过2mm²,每件气泡数量不多于3个杂质杂质而积不超过5mm²凹凸不平50mm²,每件不得多于3处3.5尺寸允许偏差滑移隔震支座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5规定。总高度3.6滑移隔震支座性能要求1应满足受设计最大组合情况下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其滑移后有效承压面的承压强度安全储备不小于2。2应有足够的滑移空间,满足最大滑移量的设计要求。3应在任何情况下均不能失稳。4应具有防老化、防腐、防火,防锈蚀等性能,性能要求不低于《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第14章的要求。8等现象。94.1.1房屋的高度、高宽比宜满足表4.1.1的要求,当不满足789高度(m)高宽比注:层间隔震总高度应从隔震层顶面算起,至结构顶部;基础隔震总高度应从地面算起,至结构顶部。4.1.2隔震层宜设置在结构基础顶部、地下室顶部、层间刚度突变部位。当隔震层需要设置在层间刚度突变处时,应进行详1滑移隔震支座下部支撑结构应具有约束侧向位移及扭转的措施。2隔震层顶部梁、板的刚度和承载力,宜大于一般楼盖梁板的刚度和承载力,现浇板厚度不应小于160mm。3滑移隔震支座附近的梁、柱应计算冲切和局部承压,加应不小于50年。措施。震结构的场地。整体试推试验:1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类的滑移隔震建筑。3地质情况复杂的滑移隔震建筑。抽样检验。降状况。的滑移量观测点,注明该点建筑允许的最大滑移量值,用以确定地震后该建筑是否需要立即复位。5.1.1本章适用于采用滑移隔震支座(以下简称隔震支座)隔震的各类房屋结构的设计。建筑结构的隔震方案,宜符合下列1隔震房屋的最大高宽比应符合表4.1.1的规定,当不满足时,应按条进行建筑稳定性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3建筑场地宜为I、Ⅱ、Ⅲ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隔震房屋的地基变形倾斜度不应大于3%。4风荷载和其它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平力,不应超过结构总重力的0.7μ倍(μ为摩擦系数),且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5隔震层应提供必要的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穿2隔震支座的设置部位应便于检查和替换。3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隔震支座的性能要求,安装前应按789注:括号中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5.1.4滑移隔震结构采用时程分析法时,选用的地震波应满足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实际强震记录和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中实际强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3,多组时程曲线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其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可按表5.1.4采用,多遇地震时滑移隔震结构抗震状态对应的分析模型在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当处于发震断层10km以内时,输入地震波应考虑近场影响系数,5km以内宜取1.5,5km以外可取不小于1.25。地震影响786多遇地震注:括号中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5.2.1本规范中采用双烈度计算方法进行结构设计。第一烈度为隔震结构起滑前以隔震层上部结构底部剪力确定的等效地震烈度,不高于本地设防烈度,且第一烈度相对于设防烈度值的降低值不应超过一度。第二烈度为隔震结构滑动以后达到的地震烈度,不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且第二烈度相对于设防烈度5.2.2滑移隔震结构在多组罕遇地震时程曲线下计算所得的最大滑移量的包络值Sm必须小于表5.2.2的要求。隔震支座预留滑移量不小于1.5倍的Sx与表5.2.2中隔震层设计滑移量值的设防烈度789注:括号中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在地震作用下,滑移隔震建筑存在两个状态,即当隔震层水平剪力小于隔震层的摩擦力时,建筑处于抗震状态,当隔震层水平剪力大于隔震层摩擦力时,建筑处于滑动状态,其计算模型如图5.2.3所示。力度W砌体结构滑移隔震地震反应计算应包括以下技术数1隔震结构遭受设防烈度地震时,各层最大水平剪力标准2隔震结构遭受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隔震层上、下部结构最大相对滑移量的绝对值(以下简称最大滑移量)Smax○3隔震结构遭受罕遇地震影响后,隔震层上下最终相对滑移量的绝对值(以下简称残余滑移量)S。。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的砌体隔震房屋,可采用条的简化计算方法,否则应通过时程分析计算地震反G.——上部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单质点应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多质点可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μ——摩擦系数值;8度9度多遇地震G;、G;一集中于质点i、j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5.1.3条确定;1采用时程分析法时,选用的地震波应满足第5.1.4条的3采用时程分析法算出的最大水平地震剪力应当考虑竖向地震的作用系数C。4应计算滑移隔震结构在多条罕遇地震时程曲线下计算所得的最大滑移量的包络值Sma,Sma满足第5.2.2条规定。使用双烈度法进行隔震设计时,在第一烈度下采用传统抗震设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构件的截面尺寸及配筋;在第二烈度下,采用时程分析方法进行第二烈度对应的多遇地震与罕遇地震下的结构反应,通过罕遇地震下的计算并参考表5.2.2确滑移隔震计算流程如图5.2.5所示。1隔震层位置应选用基础底部或地下室顶,亦可选用刚度2采用时程分析法时,选用的地震波应满足5.1.4条的规3计算隔震结构模型在第二烈度多条罕遇时程分析下最大滑移量的包络值Sm,Sma满足第5.2.2条规定。4结构应进行第二烈度对应的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验S——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5.4.1条进行计算;YRE——承载力调整系数;R——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根据H/N算出摩擦系数截面计算确定第出琢渡系在第二烈度下进行罕遇时程分析,依据计算结确定笋最大层间位移验算结构性能化验算是完成第一设计烈度区第1计烈度区第二设计烈度区中表5.2.5-1承载力调整系数梁受弯5结构应分别进行第二烈度对应的多遇地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验算1)结构在第二烈度对应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楼层内最大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式中:Δu.——第二烈度对应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10.]——层间位移角限值;h——楼层高度。结构类型2)结构在第二烈度对应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楼层内最大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u.——第二烈度对应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θ。——层间位移角限值;h——楼层高度。结构类型对结构或部分构件进行调整,进而对结构进行优化。7当第二烈度验算不满足时应调整结构重新进行计算,结构调整包括结构布局调整和结构截面调整。隔震结构的抗倾覆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隔震房屋的高宽比超过表4.1.1的相应规定时,应进行抗倾覆验算。2隔震房屋抗倾覆验算包括结构整体抗倾覆验算和隔震支座承载力验算。全系数应不小于1.2。4上部结构传递到隔震支座的重力代表值应考虑倾覆力矩宜验算竖向地震作用下滑移隔震支座的承载能力和变1隔震层可由隔震支座和限位装置组成。限位装置与隔震3隔震支座的平面布置宜与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中竖向受力构件的平面位置相对应。隔震支座底面宜布置在相同标高位4同一房屋选用同一类型多种规格的隔震支座时,应尽量5同一支承处放置多个隔震支座时,隔震支座之间的净距6墙下隔震支座的间距应根据竖向承载力计算确定,且隔震支座间距不宜大于2.0m,墙端部、墙相交处应设置隔震支5.3.2隔震层连接部件(如隔震支座或抗风装置的上、下连接件,连接用预埋件等)按最大摩擦力的1.2倍进行强度验算。1)增设的限位器,宜分散设置,并应尽可能对称布置。2)限位器可以采用:弹簧,阻尼器,橡胶,U型带片,变1与隔震支座连接的梁、柱、墩等应考虑水平受剪和竖向局部承压,并采取可靠的构造措施,如加密箍筋或配置网状钢1)隔震支座和限位装置应安装在便于维护的部位。2)隔震支座与上部结构、下部结构之间的连接件,应能传3)外露的预埋件应有可靠的防锈措施。预埋件的锚固钢筋应与钢板牢固连接,锚固钢筋的锚固长度宜大于20倍锚固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250mm。3隔震结构应采取不阻碍隔震层在第二设防烈度下发生大1)上部结构的周边应设置竖向隔离缝,缝宽不宜小于隔震层在第二设防烈度下的最大水平位移值的1.2倍,且不小于200mm。对两相邻隔震结构,其缝宽取最大水平位移值之和的1.2倍,且不小于400mm。2)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应设置完全贯通的水平隔离缝,缝高不小于20mm,并用柔性材料填充。3)穿越隔震层的门廊、楼梯、电梯、车道等部位,应防止4利用构件钢筋作避雷线时,应采用柔性导线连通上部与5穿过隔震层的竖向管线应符合下列要求:1)直径较小的柔性管线在隔震层处应预留伸展长度,其值不应小于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大水平位移的1.2倍。2)直径较大的管道在隔震层处宜采用柔性材料或柔性接头。3)重要管道、可能泄漏有害介质或易燃介质的管道,在隔震层处应采用柔性接头。6隔震层设置在有耐火要求的使用空间中时,隔震支座和其他部件应根据使用空间的耐火等级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7隔震层所形成的缝隙可根据使用功能要求,采用柔性材料封堵、填塞。8隔震层宜留有便于观测和更换隔震支座的空间。5.3.5复位与试推机构1当遭受多遇地震时,视观察点的标记,确定是否需要立即复位。2复位点与试推点宜合并。5每个复位点与试推点的推力以不超过300kN为宜,最大不应超过500kN。6复位力与试推力施加位置需进行强度与抗裂验算,确保节点安全。1)试推与复位点的数量nk按下式计算式中:V,—隔震层顶面最大水平剪力标准值,参考条文说明公式(5.2.4-1)计算;Fh——分配到每个试推与复位点的水平力(kN),一般不宜超过300kN,最大不应超过500kN;h——水平推力分配不均匀系数,一般取k=1.2。2)试推与复位点预留空间尺寸不得小于400mm。1上部结构为框架、框架-抗震墙和抗震墙结构时,隔震层顶部的纵、横梁和楼板体系应作为上部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计2上部结构为砌体结构时,隔震层顶部各纵、横梁可按受均布荷载的单跨简支或多跨连续托墙梁计算;当按连续梁计算的正弯矩小于按单跨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的0.8倍时,应按0.8倍单跨简支梁跨中弯矩取值。当计算出现负弯矩时,应进行双向配筋。对托墙梁顶砌体应进行局部承压验算,并在构造上3计算托墙梁的地震组合弯矩时,由竖向荷载产生的弯矩1)当上部砖墙不超过4层时,墙体自重及其承担的重力全2)当上部砖墙超过4层且在跨中1/2区段的墙体仅有一个洞口时,墙体自重及其承担的重力可仅取4层计入。3)9度时,上部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进行抗震验算。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度和9度可分别取上部结构总重力代表值的20%和40%。应力取值。容许加速度。验算。面层厚度不宜小于50mm,且应双向配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一般楼面的刚度和承载力。钢筋混凝土托墙梁的构造要求。规定。5.5.1隔震层以下结构(包括支墩,柱子,墙体等)的地震作竖向力及其偏心距应按限位距离进行相关验算。表5.5.2-1基础隔震的隔震层以下结构罕遇地震下部结构类型下部结构类型5.5.3上部结构和隔震层传至下部结构顶面的水平地震作用,可按隔震支座的水平刚度分配。5.5.4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的设防烈度执行。5.5.5当下部结构或地基基础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的设防烈度进行验算。5.5.6隔震建筑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和地基处理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进行,甲、乙类建筑的抗液化措施应按提高一个液化等级确定,直至全部消除液化沉陷。6.1.1支承隔震支座的支墩(或柱),其顶面水平度偏差每米不宜大于3.0mm;在隔震支座安装后,隔震支座顶面的水平度偏差每米不宜大于2.0mm。6.1.2隔震支座中心的平面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偏差不应大于6.1.3隔震支座中心的标高与设计标高的偏差不应大于6.1.4同一支墩上多个隔震支座之间的顶面水平度偏差每米不宜大于2.0mm。6.1.6在隔震支座安装阶段,应对支墩(或柱)顶面、隔震支座顶面的水平度、隔震支座中心的平面位置和标高进行观测并6.1.7隔震支座在进场前应提供出厂合格证并按批进行抽检,每批抽检数量不得少于3或总数量的20%,不合格的应进行全数复检。隔震支座外观质量、材料特性及尺寸偏差按第三章规6.2.1在工程施工阶段,应对隔震支墩或支柱的竖向变形做观6.2.2在工程施工阶段,应对上部结构、隔震层部件与周围固6.3.1隔震结构的验收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施工及验收规范7隔震结构主体施工安装记录。6.4.3定期进行沉降观测,并作好记录,施工期应每施工一层进行一次,随时掌握沉降变化。6.4.4经检测需要更换或检修的隔震支座,可在隔震支座的相邻缝处放人扁千斤顶将上隔震层顶起,取出隔震支座。顶升时各千斤顶应当行程同步,其顶升高差不得超过1.5mm。6.4.5应经常检查是否存在可能限制上部结构位移的障碍物。6.4.6隔震层部件的改装、更换或加固,应在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1试验试样:单面涂有摩擦滑移材料钢板2块,外形尺有A2钢板-上面层具有,面层具有摩擦滑移材料摩技骨移材料图A隔震支座摩擦系数测定装置示意图加水平推力观察钢板A0与钢板A1、A2的相对位所示:式中:μ——摩擦系数;N——竖向压力,单位KN。表A.5摩擦系数计算表竖向压力(KN)水平推力(KN)摩擦系数平均值μm及标准差S按下列公式计算:n要求滑移隔震支座摩擦系数的平均值μm与设计值之差应小于0.004;滑移隔震支座摩擦系数的标准差应小于0.009。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规范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时的写法为;“应符建筑滑移隔震技术规范Technicalcodeforsli 2术语和符号 2.2符号 3滑移隔震支座 4基本要求 4.1一般要求 404.2场地和地基 4.3隔震检验和观测要求 415房屋结构隔震设计 5.1一般规定 425.2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435.3隔震层设计 5.4上部结构设计 5.5下部结构和地基基础设计 6隔震结构的施工、维护与验收 6.1施工安装 6.2施工测量 6.3工程验收 6.4隔震层维护 1.0.1滑移隔震技术是在建筑中设置由滑移隔震支座和限位装置组成的隔震层的新型隔震技术,能有效地减轻建筑在遭受超过设防烈度地震时的破坏程度。滑移隔震技术,经过20多年的试验研究、工程应用(如西安市青龙小区,西安市培华女子学院等),事实表明:通过设置滑移隔震层,结构体系因隔震层的存在而隔离了地面的强烈震动,从而可大大减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与相应的非隔震结构对比,其水平地震加速度可减至非隔震结构的1/2~1/12。它还使结构水平变形集中于隔震层,而结构从激烈的摆动变为缓慢的“平动”,使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大大减少,基本上处于弹性工作状态。这种技术不仅能在强地震中有效保护结构本身的安全,而且能保护结构的装修以及内部的仪器设备免遭损坏。这种技术不仅适用于一般建筑结构,而且更适用于重要建筑、生命线工程以及重要仪器设备等的地震防护。在工程应用中,隔震层除设置隔震支座外,还设有必要的1.0.2本规范的内容包括了房屋结构。其他结构(如桥梁)或设备(如储液罐、储气罐等)、特种结构、重要设备仪器等的隔某些隔震房屋或结构,除采用滑移隔震支座作为主要隔震装置外,也同时采用其他隔震装置(如橡胶隔震装置等)。在采用多种隔震装置的工程中,本规范对滑移隔震支座的隔震设计本节汇总了本规范所采用的与滑移隔震技术有关的专门术语。本规范中采用的其他术语均遵照《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和通用符号》GBJ132和《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CB/T50083的规定。2.2符号本节汇总了本规范所采用的主要符号及其含义,按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顺序排列。每个符号由主体符号或主体符号带上、下标构成。主体符号一般代表物理量;上、下标代表物理量或物理量以外的术语、说明语,用以进一步说明符号的涵义。本3.1滑移隔震支座的形式众多,主要以喷涂有摩擦滑移材料的钢板组合形成,主要分为两层钢板相对滑动和多块钢板相对滑3.6对于不同类型的滑移隔震支座都应满足滑移隔震支座必备4.1.1鉴于我国隔震技术的推广应用尚处于开始阶段,大部分生产隔震支座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仍未达到很高水平,大部分设计单位对隔震设计还不十分熟悉,因此,提出严格的高度和层数限制仍是必要的。当超过该限值时,必须进行详细的设计分析,并采取专门的措施,包括隔震体系的安全措施,4.1.2隔震层宜设置于结构第一层以下的部位,即地下室顶或4.1.3实际工程设计时,墙下及柱下采用的滑移隔震支座是根据竖向荷载选用的,但墙柱受到的地震剪力却是根据房屋侧向刚度分配的。因此不同隔震支座的剪重比差别较大,由于这一原因会导致部分滑移隔震支座先滑,部分后滑,严重时会引起房屋破坏。如果在隔震层顶有一块平面内刚度视为无限大的楼板,可以起到调节作用,促使滑移隔震支座同时滑移,保证结经过多次在工程现场对整幢房屋进行试推试验,详细测定各滑移隔震支座的滑动状态,充分证明调节作用确实有效,可设计基准期为50年。隔震结构应保证在设计基准期内具有正常4.1.5为达到隔震建筑的长期隔震作用,应进行试推;为方便4.2.1采用滑移隔震技术的隔震建筑宜选用抗震有利地段作为结构场地,如若选用抗震不利地段作为结构场地应对地基进行处理,避免发生不均匀沉降。不应选用抗震危险地段作为结构4.3.1滑移隔震建筑能否隔震主要是测定其开始滑移的条件是否与设计相符,试推是测定的主要方法之一。滑移是由隔震层4.3.2滑移隔震建筑对基础不均匀沉降比较敏感,建议对建筑4.3.3为了更好的总结与改进滑移隔震技术,总结实际地震下的强震效果,建议有重点的设置强震观测系统。也可以设置一5.1.1对隔震房屋的基本要求已在第4.1.1条说明中作了解为了达到良好的隔震效果,隔震建筑的隔震方案宜满足条5.1.2隔震层的摩擦系数特性是决定结构震动反应、进行结构计算的重要参数。由于隔震支座或阻尼装置等产品的生产企业不同、型号不同、制作工艺不同、生产条件不同等因素,导致其力学性能不同,所以应通过试验确定摩擦系数,而不能仅根据理论计算确定。滑移隔震结构中隔震装置是关键,因此隔震装置的设置部位必须考虑到隔震装置的检查更换,同时对隔震5.1.4滑移隔震结构在上部结构未滑移时,其结构时程反应与抗震结构反应相同;在上部结构滑移时,由于滑移隔震结构的特性其结构时程反应与地震波频谱特性有关联。考虑到上述两阶段上部结构的反应特点,故滑移隔震结构在选取时程曲线时应按第一烈度、第二烈度对应的结构抗震时的对时程曲线的要5.2.1本规范首次提出双烈度设计方法,在双烈度设计方法中5.2.2隔震层设计滑移量通过总结试验数据及有限元计算结果,同时给予一定的安全系数得到。经试验和计算,表5.2.25.2.3滑移隔震结构采用软化结构的方式即在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之间加入滑移隔震支座来控制、减少地震能量由下部向上部传递从而减轻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当结构受到小震或者风的作用时,滑移隔震支座靠自身足够大的刚度来保证上部结构基本保持不动,此时结构由其本身来抵抗地震反应,即抗震状态;当结构受到中大地震作用时,滑移隔震支座所能提供的水平摩擦力小于地震反应力,上部结构发生滑移,同时结构在滑移过程中消耗大量的地震能量有效的减小了地震反应;当结构受到特大地震时还可以通过滑移隔震支座上面的限位及滑移装砌体结构滑移隔震地震反应计算时应当计算出:各层当满足规范条文第的条件时可采用条文第进行简化计算,不满足时采用第的时程分析法把滑移隔震结构的上部结构视为一个刚体,基础底部的最大剪力应当符合库伦定律,其起始滑动力即为底部所受到的最大剪力,其值与上部结构重量及隔震的摩擦系数有关,把μ——摩擦系数值。C——竖向地震作用系数,则各层最大水平地震力标准值为V——G;、G;——集中于质点i、j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5.1基础滑移隔震结构的计算模型如图所示。基础隔震体系在地震作用下时,结构会产生静止和滑动两种状态,因1)基础滑移隔震结构抗震状态运当基础滑移隔震结构处于抗震状态时,其结构可以简化为n个自由度k„,Cn面的速度;x;为结构第i层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c;为结构体系第i层层间阻尼;h;为结构体系第i层层间刚度;m为结构体系2)基础滑移隔震结构滑动状态运动方程当基础滑移隔震结构处于滑动状态时,将隔震层看做是结构体系中的一层,因此整个结构体系可以简化为n+1个自由度的计算模型,同时考虑到结构滑移后会受到限位复位装置的作x。、x₀、x。分别为滑移层相对于地面的位移、速度、加速时其值取0;x;为结构第i层相对于地面的位移;x;为结构第i层相对于地面的速度;x为结构第i层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c;为结构体系第i层层间阻尼;k;为结构体系第i层层间刚度;m3)基础滑移隔震结构滑动与不滑动状态转换条件当结构下部结构通过滑移隔震装置对上部结构的作用力与限位器对上部结构的作用力的合力大于滑移隔震装置所能承受,结构体系从不滑动状态进入相对滑动状态。当结构下部结构通过滑移隔震装置对上部结构的作用力与限位器对上部结构的作用力的合力小于滑移隔震装置所能承受此时如果体系上部结构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不为零,即x₀≠0时结构体系仍然处于滑动状态,但是结构移动速度下降;此时如果结构上部结构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为零,即x₀=0时,结构体4)滑移隔震结构摩擦力计算在第一烈度抗震烈度下采用抗震设计方法对结构进行设计,按照抗震烈度进行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及配筋设计;完成截面及配筋设计后按照第二烈度隔震烈度,采用时程分析法对设计完成的结构进行计算分析,地震波选用第二烈度对应的多遇地震及罕遇地震时的幅值,验算罕遇地震下的最大滑移量是否满足表5.2.2的设计滑移量,同时根据计算结果对结构在多遇地震及罕遇地震下相应的截面承载力及层间位移角进行验算,如果层间位移角满足则完成上部结构设计,如果层间位移本条为双烈度设计方法的具体设计流程以及相应的设由于滑移隔震结构特点与抗震结构不同,其振型及时程反应与抗震结构也不相同,其在时程反应下的各柱底力也不相同,隔震结构在时程激励下的最大位移点也与抗震结构也不相同。结构性能化验算就是调整结构布局或者结构个别构件以达到缩由于滑移隔震支座只能承受压力不能出现拉力,故摩5.3.1隔震层的限位装置在必要时设置。若设置限位装置,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第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化学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筑施工组织及BIM应用》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2026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物理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疾病预防控制策略
- 河南省九师.商周联盟2025-2026学年生物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血液透析并发症护理培训
- 艾滋病综合管理方案
- 精神科抑郁症患者心理疏导方法
- 眼科白内障手术后护理方案
- 康复医学科脊柱骨折康复护理方案
- 《无人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制造技术》全套教学课件
- 2025至2030年中国石墨润滑剂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高清版)DB11∕T 509-2025 房屋建筑修缮工程定案和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 【课件】滑动摩擦力+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2025版)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
- 暑假雏鹰活动方案
- 2025年铁路局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南京医科大学-毕业答辩-课件模板
- 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安专业科目试卷
- 基础医学概论(第3版)课件 第六章 正常人体功能
- 物流货物交付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