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湿陷性黄土地区土工试验规程实施日期:2017年09月01日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文件的通知2017年06月23日本规程是根据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建标函〔2014〕4号的要求,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勘察设计、高等院校等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本规程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国内外科研成果和大量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本规程共分29章和1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试样验收和环刀试样制备、含水率试验、密度试验、比重试验、颗粒试验、黄土湿陷性试验、直接剪切试验、反复直剪强度试验、三轴压缩试验、静止侧压力系数试验、三轴基床系数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静弹性模量试验、振动三轴试验、共振柱试验、真三轴压缩试验、平面应变三轴压缩试验、黄土浸水灵敏度试验、现场试坑浸水、现场浸水载荷试验、深层黄土湿陷性试验和易溶盐试验本规程由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归口管理,陕西省建筑标准设计办公室负责出版发行,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负责规程的具体解释。本规程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交中国有色金属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科技创新办公室(地址:西安市西影路46号,邮政编码:本规程主编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本规程参编单位: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湿陷性黄土专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颉铎铃董忠级徐张建邵生俊赵建民黄立新黄丽君姜桂春王建晓申振华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刘厚健赵法锁韩晓雷郑永强刘增荣郑复鹏王建民邢岗胜反 1 22.2符号 33土样验收与环刀样制备 63.1土样验收 63.2环刀样制备 6 4.1一般规定 4.2电热干燥箱烘干法一 6.1一般规定 23 25 267颗粒分析试验 29 7.2筛析法 29 37 41 41 44 45 47 4910.2变水头渗透试验 10.3常水头渗透试验 53 56 6112.2压缩试验 62 6512.4固结系数试验 12.5回弹再压缩试验 7012.6快速压缩试验 13黄土湿陷性试验 75 75 7513.3自重湿陷系数试验 7613.4湿陷起始压力试验 7814直接剪切试验 14.3固结快剪试验 8515反复直剪强度试验 8616三轴压缩试验 17.1一般规定 17.2静止侧压力仪法 17.3三轴仪法 18三轴基床系数试验 20静弹性模量试验 23.1一般规定 23.2不固结不排水试验(UU) 23.3固结不排水试验(CU) 24平面应变三轴压缩试验 25黄土浸水灵敏度试验 26现场试坑浸水试验 27现场浸水静载荷试验 28深层黄土湿陷性试验 29易溶盐试验 29.1一般规定 附录A各项试验所需土样量表 附录B石蜡密度与标准砂密度的测定 附录C比重瓶、水(油)质量校正与煤油密度的测定 附录D密度计校验 附录E固结仪校验 附录F测力计率定 附录G非线性弹性模型参数整理 215附录H振动三轴量测系统校验 223附录J共振柱仪特性常数标定 附录K各项试验记录 228附录L/深、浅标点布设图 269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条文说明 1 2 2 3 6 6 6 23 23 23 26 29 378TestofBoundaryWaterContent 418.2Atterberglimitsc 41 448.4Plasticlimittestwiththreadtwist 45 49 49 50 56 70 72 75 75 7513.3Overburde 13.4Initialcollapsin 80 81 85 86 89 98 25Immersionsensitivityte 11.0.2本规程适用于陕西省湿陷性黄土地区建设工程的土工试1.0.3本规程中土的分类及定名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1.0.5本规程试验用水,除特殊要求外均指蒸馏水。蒸馏水的纯度应符合电导率小于2μs/cm或电阻率大于0.5MΩ·cm的要1.0.6湿陷性黄土地区土工试验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尚22术语和符号2.1.2回弹模量reboundmodulus土在侧限条件下再压缩时,竖向有效应力与竖向应变的比2.1.6共振频率resonanfrequency反映原状黄土在饱和状态下结构的可变性。用天然和饱和2.1.8吸着含水率Sorptionofmoistureconte3当砂石呈饱和面干状态时试样的含水率。2.1.9饱和面干密度saturatedsurface-drydensity单位体积(含材料的实体矿物成分及其闭口空隙、开口空隙等颗粒表面轮廓线所包围的全部毛体积)物质颗粒的饱和面干质2.1.10荷载率loadrate某级的荷载增量与前一级荷载总量之比。2.1.11动态变形模量dynamicmodulusofdeformation土体在一定大小的冲击力和冲击时间作用下,其应力增量与相应的应变增量的比值。2.2.1尺寸和时间A——试样断面积;2.2.2物理指标e孔隙比;G₈土粒比重;I.液性指数;Ip塑性指数;h——渗透系数;w——含水率;4W₁——液限;Wp——塑限;p——试样密度;Pb——饱和面干密度。2.2.3力学性质指标a、——压缩系数;c——黏聚力;C.——压缩指数;E.——回弹模量;K三轴基床系数;K₀—静止侧压力系数;P.-先期固结压力;qu天然土无侧限抗压强度;q'扰动土无侧限抗压强度;qus饱和土无侧限抗压强度;S,灵敏度;Sw浸水灵敏度;δ,——湿陷系数;5σ₁——大主应力;σ₃——小主应力;φ——内摩擦角;AB——物质B的吸光度;M——物质B的摩尔质量;CB——物质B的摩尔浓度;PB——物质B的质量浓度。夹西63.1土样验收3.1.1土样运至试验室后,送样人应提交样品清单,并清点样品数;项目负责人应填写试验项目委托单,试验室应按照委托单核对土样数量及编号,明确样品数量是否满足试验项目要求等。3.1.2试验项目委托单的内容应包括委托单位、工程名称、钻孔填写试验项目及要求。3.1.3试验负责人员应妥善保存试样。3.2环刀样制备3.2.1环刀样制备适用于颗粒粒径小于5mm的不扰动土样和扰3.2.2同一组不扰动土样间密度的允许差值为±0.03g/cm³;同一组扰动土样的密度与要求的密度之间允许误差值为±0.01g/cm³,试样含水率与要求的含水率之间允许误差值为±1%。3.2.3环刀样制备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2洗筛:孔径0.075mm。3台秤:称量10kg,最小分度值5g;4天平:称量5000g,最小分度值1g;称量1000g,最小分度值0.1g;称量500g,最小分度值0.01g;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75环刀:不锈钢材料制成,内径61.8mm、79.8mm,高20mm和内径61.8mm,高40mm。5751—定位环;2—导杆;3—击锤;4—环刀;5—击样筒;6—试样;7—底座246661—活塞;2—导筒;3—环刀;1—上活塞;2—上导筒;3—环刀;4—下导筒;4—护环;5—拉杆;6—试样5—试样;6—销钉;7一下活塞8设备等。3.2.4不扰动土环刀样的制备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将土样按标示的上下方向放置,剥去包装,检查土样结构,当确定土样已扰动或取土质量不符合规定时,不应用于制备力学性质试验的试样。2试验要求用环刀切取试样时,应在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将环刀垂直下压,并用切土刀沿环刀外侧切削土样,边压边削至土样高出环刀。根据试样的软硬采用钢丝锯或切土刀整平环刀两端土样,擦净环刀外壁,称量环刀和土的总质量。3从余土中选取代表性试样进行含水率、比重、界限含水率及颗粒分析等试验。状态和均匀性进行描述。3.2.5扰动土环刀样的制备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将土样从土样筒或包装袋中取出,对土样的颜色、气味、包含物和均匀性进行描述,并将土样切成碎块,拌和均匀,选取代表性土样测定含水率。2对均质土样,应选取天然含水率状态下代表性土样,进行含水率、界限含水率试验。对非均质土样应按四分法选取代表性试样,置于通风处风干至可碾散为止。对砂土和进行比重试验的土样应在105℃~110℃温度下烘干,对有机质含量大于5%土或含石膏和硫酸盐的土,应在65℃~70℃温度下烘干。3将风干或烘干的土样放在橡皮板上用木锤碾散,对不含砂和砾的土样,可用碎土器碾散,碎土器不得将土颗粒破碎。4对分散后的粗粒土和细粒土,应按附录A的要求进行过91试样的数量视试验项目而定,应备用试样1个~2个。3按试验所需的土量与含水率,制备试样所需的加水量应按式3.2.6-1计算:wo——天然土或风干土的含水率(%);W₁——制样要求的含水率(%)。4称取过筛的风干土样平铺于试验盘内,将水均匀喷洒于5测定润湿土样不同位置处的含水率且不应少于两点,含水率差值应符合本规程第3.2.2条的规定。6根据试样体积及所需的干密度,制样所需的湿土量应按式3.2.6-2计算:m₀=(1+0.01w₀)paVV——试样体积(cm³);7扰动土环刀试样制备可采用击样法或压样法,制备好的3.3.1环刀样饱和方法分为浸水饱和法、毛细管饱和法和抽气2毛细管饱和法适用于渗透系数大于10⁴cm/s的细粒土。3抽气饱和法适用于渗透系数小于或等于10⁻⁴cm/s的细3.3.3试样的饱和度应按式3.3.3-1或3.3.3-2计算:式中:S,一试样的饱和度(%);w—试样饱和后含水率(%);Ps—试样饱和后密度(g/cm³);G,——土粒比重;1选用叠式或框式饱和器,见图3.3.4-1,真空饱和装置,见图3.3.4-2。在叠式饱和器下夹板的正中,依次放置透水板、滤纸、带试样的环刀、滤纸、透水板,如此顺序重复,由下向上重叠到拉杆高度,将饱和器上夹板盖好后,拧紧拉杆上端的螺母,将各个环刀在上、下夹板间夹紧。41—夹板;2—拉杆;3一透水板;4—环刀921—排气管;2—二通阀;3—管夹;4—引水管;5—盛水器;6—饱和器;7—真空缸;8—橡皮塞;9—接抽气机2将装有试样的饱和器放入真空缸内,真空缸和缸盖之间涂一薄层凡士林并盖紧。将真空缸与真空泵接通,启动真空泵,当真空压力表读数接近当地大气压力值时(抽气时间不少于3待水淹没饱和器后停止抽气。开管夹使空气进人真空样总质量,并按公式3.3.3-1计算饱和度。要求饱和度不低于的差值:当含水率小于40%时为1%;当含水率大于等于40%时1电热烘箱:控制温度为105℃~110℃。2天平: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4.2.2电热干燥箱烘干法操作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1取代表性试样15g~30g,有机质土50g、砂类土为100g~至恒量。黏性土、粉土烘干时间不得少于8h,砂土不得少于6h。对有机质含量超过5%的土,应将温度控制在65℃~70℃的恒温下烘12h~15h至恒量。4.2.3试样的含水率按式4.2.3计算,准确至0.1%。式中:w₀——天然含水率(%);1真空干燥箱:应能控制温度为65℃~70℃。1取代表性试样15g~30g,有机质土50g、砂类土为100g~3接通真空泵电源,开始抽气,当真空表指示值达到4打开真空箱电源,在105℃~110℃的恒温下,烘至恒量。5将称量盒从烘箱中取出,盖上盒盖,放入干燥容器内冷却至室温,称盒加干土质量,准确至0.01g。按式4.2.3计算试样含水率。4.4红外线烘干法4.4.1红外线烘干法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红外线烤箱:温度能控制在105℃~110℃。2天平: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3称量盒:铝盒(定期调整为恒量)、干燥器。4.4.2红外线烘干法操作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1取代表性试样15g~30g,盖好盒盖,称盒加湿土质量,准确至0.01g;2将盒盖打开,放入红外线烤箱中,烘烤至恒量,烘干时间不少于2h。3将称量盒从烤箱中取出,盖上盒盖,放入干燥容器内冷却至室温,称盒加干土质量,准确至0.01g。按式4.2.3计算试样含水率。5.1.2密度试验应进行两次平行测定,两次测定的差值不应大于0.03g/cm³,取两次测值的平均值为试样密度。1环刀:内径61.8mm和79.8mm,高度20mm。2天平:称量500g,最小分度值0.1g;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5.2.3环刀法试验操作步骤应按本规程第3.2.4条第2款进行。5.2.5试样的干密度应按式5.2.5计算,准确至0.01g/cm³。5.2.6环刀法试验的记录格式见附录K中表K-5-1。5.3.1蜡封法适用于易破裂土2天平:应符合本规程第5.2.2条第2款的规定。2持线将试样缓慢浸入刚过溶点的蜡液中,浸没后立即提3将蜡封试样挂在天平的一端,浸没于盛有蒸馏水的烧杯5.3.4试样的天然密度应按式5.3.4计算,准确至0.01g/cm³。m——蜡封试样在纯水中的质量(g);Pn——蜡的密度(g/cm³),按本规程附录B的方法测定。5.3.5试样的干密度应按式5.2.5计算。5.3.6蜡封法试验的记录格式见附录K中表K-5-2。5.4.2室内灌砂法试验适用于测定易破裂土和形状不规则的坚硬土,现场灌砂法试验适用于碎石土或砂土。5.4.3灌砂法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密度测定器:由容砂瓶、灌砂漏斗和底盘组成,见图5.4.3。夹西2图5.4.3密度测定器2灌砂漏斗高135mm、直径165mm,尾部有孔径为13mm的圆柱形阀门;容砂瓶体积为4L,容砂瓶和灌砂漏斗之间用螺纹接头联接。底盘承托灌砂漏斗和容砂瓶。3天平:称量10kg,最小分度值1g,称量500g,最小分度值4标准容器:容器内径和高度均为150mm的圆柱体。5.4.4标准砂密度测定的操作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1标准砂应清洗洁净,粒径宜选用0.25mm~0.50mm,密度宜选用1.47g/cm³~1.61g/cm³。2组装容砂瓶与灌砂漏斗,螺纹联接处应旋紧,称其质量。3将密度测定器竖立,灌砂漏斗口向上,关闭阀门,向灌砂漏斗中注满标准砂,打开阀门使灌砂漏斗内的标准砂漏入容砂瓶内,继续向试验漏斗内注砂漏入瓶内,当砂停止流动时关闭阀门,倒掉漏斗内多余的砂,称容砂瓶、灌砂漏斗和标准砂的总质量,准确至0.1g。试验中应避免震动。4倒出容砂瓶内的标准砂,通过漏斗向容砂瓶内注水至水面高出阀门,关闭阀门,倒掉漏斗中多余的水,称容砂瓶、漏斗和水的总质量,准确至0.1g,并测定水温,准确至0.5℃。重复测定3次,3次测值之间的差值不得大于3g,取3次测值的平均值为容5.4.5容砂瓶的体积应按式5.4.5计算,准确至0.01mL。m2容砂瓶、漏斗和水的总质量(g);m一容砂瓶和漏斗的总质量(g);Pwr—不同水温时水的密度(g/cm³),查表5.4.5。温度(℃)温度(℃)温度(℃)水的密度m——容砂瓶、漏斗和标准砂的总质量(g)。5.4.7室内灌砂法试验操作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1从未扰动土样中,切取体积不小于30cm³的代表性试样,清除表面浮土及尖锐棱角,称试样的质量。2将标准砂注满容砂瓶,称容砂瓶与标准砂的质量。3向标准容器底部注人20mm厚标准砂,将切好的试样轻放在标准容器内,然后继续用容砂瓶向标准容器内注砂,直至注满4称量剩余的标准砂和容砂瓶的质量。5.4.8试样的天然密度应按式5.4.8计算,准确至0.01g/cm³。V₆——标准容器的体积(3375cm³);1根据试样的最大粒径确定试坑尺寸,如表5.4.9所示。试样最大粒径(mm)试坑尺寸(mm)3按确定的试坑直径划出坑口轮廓线,在轮廓线内下挖至确到5g,并应测定试样的含水率。5将密度测定器倒置(容砂瓶向上)于挖好的坑口上,打开满试坑所用的标准砂质量。5.4.10试样的密度应按式5.4.10计算,准确至0.01g/cm³。5.4.12灌砂法试验的记录格式分别见附录K中表K-5-3和K-6.1.2比重试验必须进行两次平行测定,两次测定的差值不得大于0.02,取其平均值。6.2比重瓶法6.2.1比重瓶法适用于土颗粒组成小于5mm的各类土。5温度计:刻度为0℃~50℃,最小分度值为0.5℃。6.2.3比重瓶法试验的试样制备,应按本规程第3.2.5条2~41将比重瓶洗净并烘干。称烘干冷却的试样约15g装入100mL比重瓶内(若用50mL比重瓶,装烘干土不应少于10g),称2将蒸馏水或煤油注入约至瓶容积的1/2,摇动比重瓶,将4将抽气或煮沸后的比重瓶取出,注入脱气蒸馏水或煤油估读至0.2℃。线中查得瓶、水(油)总质量(校正方法按本规程附录C.1进行),6本试验称量应准确至0.001g,温度应准确至0.5℃。6.2.5土粒的比重应按式6.2.5计算,准确至0.01。Pw(m)TT℃时纯水或煤油的密度(g/cm³),水的密度按本Pw₄——温度为4℃时纯水的密度,值为1.000(g/6.2.6比重瓶法试验的记录格式见附录K中表K-6-1。径大于20mm的土质量大于、等于总土质量的10%。1取代表性试样700g~1000g,试样应清洗干净。浸入水中2将清水注入虹吸筒至虹吸管口有水溢出时关管夹,试样3当虹吸筒内水面平稳时开管夹,让试样排开的水通过虹6.3.4土粒的比重应按式6.3.4计算,准确至0.01。6.4浮称法大于20mm的土质量应小于总土质量的10%。6.4.2本试验所采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20cm。3天平或秤:称量2kg,感量0.2g;称量10kg,感量1g。1取粒径大于5mm的代表性试样500g~1000g。3将试样浸在水中24h后取出,将试样放在湿毛巾上擦干4称铁丝筐和试样在水中的总质量。至0.5℃。7浮称法称量应准确至0.2g。6.4.4浮称法土粒比重应按式6.4.4计算,准确至0.01。GT℃时纯水的比重。6.4.5饱和面千试样比重和干比重应按式6.4.5-1~6.4.5-2计饱和面干试样质量(g)。6.4.6饱和面干试样含水率应按式6.4.6计算,准确至0.1%:6.4.7浮称法比重试验应进行平行测定,测定差值不得大于6.4.8土粒平均比重应按式6.4.8计算,准确至0.01。G₂——粒径小于5mm土粒的比重;P₁——粒径大于5mm土粒占总质量的百分数(%);P₂——粒径小于5mm土粒占总质量的百分数(%)。7.1一般规定7.1.1颗粒分析试验适用于各类土。7.1.2颗粒分析试验可采用筛析法、密度计法和移液管法。7.2.1筛析法适用于粒径小于等于60mm,不小于0.075mm的土。7.2.2筛析法所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2天平:称量5000g,最小分度值1g;称量1000g,最小分度值0.1g;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3振筛机:筛析过程中应能上下震动。7.2.3筛析法的取样数量,应符合表7.2.3的规定:颗粒尺寸(mm)取样数量(g)7.2.4筛析法试验操作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干时间不应少于6h。2采用四分法取出本规程表7.2.3中规定数量的代表性试样,并称量其质量,精度应准确至0.1g;试样数量超过500g时,应准确至1g。3将试样过2mm筛,称筛上和筛下的试样质量。当筛下的试样质量小于试样总质量的10%时,不作细筛分析;筛上的试样质量小于试样总质量的10%时,不作粗筛分析。4取筛上的试样倒入依次装好的粗筛中,筛下的试样倒入依次装好的细筛中,进行筛析。细筛宜置于振筛机上振筛,振筛时间宜为10min~15min。再按由上而下的顺序将各筛取下,称各级筛上及底盘内试样的质量,应准确至0.1g。5筛后各级筛上和筛底上试样质量的总和与筛前试样总质量的差值,不得大于试样总质量的1%。7.2.5含有细粒土的砂土的筛析法试验,操作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1按本规程表7.2.3的规定称取代表性试样,置于盛水容器中充分搅拌,使试样的粗细颗粒完全分离。2将容器中的试样悬液通过2mm筛,取筛上的试样烘至恒量,称烘干试样质量,应准确到0.1g,并按本规程第7.2.4条4、5款的步骤进行粗筛分析;取筛下的试样悬液,用带橡皮头的研杆研磨,再过0.075mm筛,并将筛上试样烘至恒量,称烘干试样质量,应准确至0.1g,然后按本规程第7.2.4条4、5款的步骤进行细筛分析。3当粒径小于0.075mm的试样质量大10%时,应按本规程规定的密度计法或移液管法测定小于0.075mm的颗粒组成。7.2.6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应按式7.2.6计算,准确至0.1%。7.2.7以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为纵坐见图7.2.7。1不均匀系数按7.2.8-1计算,准确至0.1%量占总质量60%的粒径;量占总质量10%的粒径。2曲率系数按式7.2.8-2计算,准确至0.1。量占总质量的30%。粗中细粗中细砾试样编号粗粒土(>0.075mm)砾(%)砂(%)7.3.1密度计法适用于粒径小于0.075mm的试样。1)甲种密度计:刻度单位以20℃时每1000mL悬液内所含土质量的克数表示,刻度-5°~50°,最小分度值为为0.995~1.020,最小分度值为0.0002。2量筒:内径约60mm,体积1000mL,高约420mm,刻度0mL~1000mL,准确至10mL。筒内径。5天平:称量1000g,最小分度值0.1g;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6搅拌器:轮径50mm,孔径3mm,杆长约450mm,带螺旋叶。8温度计:刻度0℃~50℃,最小分度值0.5℃。1六偏磷酸钠溶液(4%):溶解4g六偏磷酸钠(NaPO₃)₆于2酸性硝酸银溶液(5%):溶解5g硝酸银(AgNO₃)于7.3.4密度计法试验操作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1试样宜采用风干试样。当试样中易溶盐含量大于0.5%时,应洗盐。易溶盐含量的检验方法可用电导法或目测法。1)电导法:按电导率仪使用说明书操作测定T℃时,试样溶液(土水比为1:5)的电导率,并按式7.3.4-1计算20℃式中:K₂₀——20℃时悬液的电导率(μs/cm);T——测定时悬液的温度(℃)。注:当K₂₀大手1000(μs/cm)时应洗盐;若K₂₀大于2000(μs/cm)时应测定易溶盐含量。2)目测法:取风干试样3g于烧杯中,加适量纯水调成糊状研散,再加纯水25mL,煮沸10min,冷却后移入试管中,3)洗盐方法:按式7.3.4-3计算,称取干土质量为30g的风干试样,准确至0.01g,倒入500mL的锥形瓶中,加纯水200mL,搅拌后用滤纸过滤或抽气过滤,并用纯水洗滤到滤液的电导率小于1000μs/cm(或对5%酸性硝酸银溶液和5%酸性氯化钡溶液无白色沉淀反应)为止,滤纸上的试样按第4款步骤进行操作。3试样干质量为30g的风干试样质量按式7.3.4-2计算:当易溶盐含量小于1%时当易溶盐含量大于等于1%时4将风干试样或洗盐后在滤纸上的试样,倒入500mL锥形时间宜为40min。上部悬液过0.075mm筛,遗留杯底沉淀物用带橡皮头研杵研散,再加适量水搅拌,静置1min,再将上部重复倾洗(每次倾洗,最后所得悬液不得超过1000mL)直至杯底6将过筛悬液倒人量筒,加入4%六偏磷酸钠10mL,再注入蒸馏水至1000mL。读数。每次读数均应在预定时间前10s~20s,将密度计放入悬液8密度计读数均以弯液面上缘为准,甲种密度计应准确至7.3.5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按式式中:X——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百分比(%),。C₆——土粒比重校正值,查土粒比重校正系数表(附录Dn——弯液面校正值;CD一分散剂校正值;甲种密度计读数。式中:CC—土粒比重校正值,查土粒比重校正系数表(附录Dm—悬液温度校正值,查温度校正值表(附录D表D1);V——悬液体积(1000mL);7.3.6试样颗粒粒径应按式7.3.6计算,准确至0.0001mm。η——水的动力黏滞系数(10⁻⁶kPa·s)查表10.1.3;L—某一时间t内的土粒沉降距离(cm);g—重力加速度(9.80665m/s²)。7.3.7颗粒大小分布曲线,应按本规程第7.2.7条的步骤绘制。图7.2.7。7.4.1移液管法适用于粒径小于0.075mm的试7.4.2移液管法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4其它设备应符合本规程7.3.2的规定。1取代表性试样,黏土10g~15g;砂土20g,称量准确至0.01g,并按本规程第7.3.4条1~5款的步骤制备悬液。称量烧至0.5℃。试验过程中悬液温度变化范围为±0.5℃,并按本规程其它所需粒径下沉一定深度所需的静置时间(或查表7.4.3)。球相通的位置。根据各粒径所需的静置时间,提前10s将移液管6将烧杯内的悬液蒸干,在105℃~110℃温度下烘至恒量,7.4.4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应按式7.4.4计算,准确至0.1%。V——吸取悬液的体积(25mL);7.4.5颗粒大小分布曲线应按本规程7.2.7条绘制。当移液管7.4.6移液管法试验的记录格式见附录K中表K-7-3。 注:表也可以因定相目的沉降距离,计算出相应的沉降时性土及粉土。限试验所需质量。1液、塑限联合测定仪:包括带标尺的圆锥仪、电磁铁、显示屏、控制开关和试样杯;圆锥质量为76g,锥角为30°;读数显示宜采用光电式;试样杯内径为40mm,高度为30mm,见图8.2.1。试样时,取0.5mm筛下的代表性土样200g,将试样放在橡皮板上满后刮平表面。4将试样杯放在联合测定仪的升降座上,在圆锥上抹一薄层凡士林,接通电源,使电磁铁吸住圆锥。入土处的凡士林,取锥体附近的试样不少于10g,放入称量盒内,测定含水率。6将全部试样再加水或吹干并调匀,重复本条3至5款的步骤分别测定第二点、第三点试样的圆锥下沉深度及相应的含水率。液塑限联合测定应不少于三点,对应的圆锥入土深度宜为3mm~4mm,7mm~9mm,15mm~17mm。的差值小于2%时,应以两个含水率的平均值与高含水率的点连含水率(%)8.2.4在含水率与圆锥下沉深度的关系图(见图8.2.3)上查得下沉深度为17mm所对应的含水率为液限;查得下沉深度为2mm8.2.5塑性指数应按式8.2.5计算:w₁——液限(%);wp——塑限(%)。8.2.6液性指数应按式8.2.6计算,准确至0.01。X8.3.2圆锥仪法试验操作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1按本规程第8.2.2条1~3款制备试样。2将圆锥仪擦干净,并在锥尖部分抹一薄层凡士林或润滑3当锥体经过5秒钟沉入土中深度至10mm刻度线时,对应的含水率即为液限。若锥体入土深度大于或小于10mm时,应4挖去有凡士林或润滑油的部分,取锥体附近试样不小于5液限应按式8.3.2计算,准确至0.1%。8.3.3圆锥仪法的记录格式见附录K表中K-8-2。试样时,取0.5mm筛下的代表性土样100g,将试样放在橡皮板上3取备用试样8g~10g,用手搓成椭圆形,放在毛玻璃板上4当土条直径搓成3mm时产生裂缝,并开始断裂时的试样含水率为塑限含水率。当土条直径搓成3mm时不产生裂缝或土5取直径3mm有裂缝的土条3g5g,测定土条的含水率,并符合本规程第4.1.3条的规定。9.0.1湿化试验适用于黄土、具有结构性的黏性土和制备的击3其他:烘箱、干燥器、秒表、切土刀、调土皿等。图9.0.2湿化仪示意图1从不扰动土或按工程需要制备的重塑土样中,切取5cm×数准确至1个最小刻度单位。5当试样完全崩解通过网格落下后,试验即告结束。如果9.0.4崩解量应按式9.0.4计算,准确至0.1%:式中:试样在时间t时的崩解量(%);9.0.5湿化试验的记录见附录K中表K-9的要求。10.1.1渗透试验可采用常水头渗透试验和变水头渗透试验,常水头渗透试验适用于粒径不大于20mm的粗粒土,变水头渗透试验适用于黄土、一般黏性土及粉土。10.1.2渗透试验采用的蒸馏水,应在试验前用抽气法或煮沸法脱气。试验时的水温宜高于室温3℃≈4℃。10.1.3渗透试验以水温20℃为标准温度,标准温度下的渗透系数应按式10.1.3计算:式中:k20一标准温度时试样的渗透系数(cm/s);η2020℃时水的动力黏滞系数(kPa·s)。正值T, 10.1.4根据计算的渗透系数,应取3个~4个在允许差值范围内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试样在该孔隙比下的渗透系数,允许差值不大于2×10="。10.1.5当进行不同孔隙比下的渗透试验时,应以孔隙比为纵坐标,渗透系数的对数为横坐标,绘制关系曲线,求取不同孔隙比下的渗透系数。10.2变水头渗透试验10.2.1变水头渗透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内径61.8mm,高40mm;透水石的渗透系数应大于10⁻³cm/s。成,见图10.2.1。变水头管的内径应均匀,管径不大于1cm,管外壁应有最小分度为1.0mm的刻度,长度宜为2m左右。1—接水源管;2—供水瓶;3—变水头管;4—进水管夹;5—出水管;6—排气水管;7——渗透仪10.2.2试样制备应按本规程第3.2.4或第3.2.6条的规定进行,并应测定试样的含水率和密度。10.2.3变水头渗透试验操作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需要用环刀在垂直或水平方向切取原状试样,或者按规定制备扰动样。将装有试样的环刀装入渗透容器,并压入止水垫圈,装好带有透水板和止水垫圈的上下盖,用螺母旋紧,要求密封至不漏水不漏气。对不易透水的试样,按本规程第3.3.4条的规定进行抽气饱和;对饱和试样和较易透水的试样,直接用变2将渗透容器的进水口与变水头管连接。利用供水瓶中的试样结构的疏松程度确定,一般不应大于2m。待水位稳定后切测记变水头管中起始水头高度H₁和起始时间t₁,按预定时间间隔测记水头H₂和时间t₂,并测记出水口的水温。4将变水头管中的水位变换高度,待水位稳定再进行测记水头和时间变化,重复试验5次~6次。当不同开始水头下测定10.2.4变水头渗透试验渗透系数应按式10.2.4计算:A—试样断面积(cm²);t₁,t₂一分别为测读水头的起始和终止时间(s);H₁,H₂—起始和终止水头。10.2.5/标准温度下的渗透系数应按式10.1.3,平均渗透系数应按10.1.4计算。10.2.6变水头渗透试验的记录格式见附录K中表K-10-1。10.3常水头渗透试验10.3.1常水头渗透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压管和供水瓶组成,见图10.3.1。金属圆筒内径为10cm,高40cm;金属孔板置于金属圆筒底6cm处;三个测压孔的中心距离为10cm,与筒壁边接触处装有铜丝布;玻璃测压管内径为0.6cm,用橡皮管与测压孔连接并固定于有同一刻度的塑料板上,以测记水位。当使用其它尺寸的圆筒时,圆筒内径应大于试样最大粒径的10倍。1—供水瓶支架;2—供水瓶;3—供水管;4—止水夹;5—温度计;6—滑动架;7—测压管;8—金属圆筒;9—调节管;10—试样;11—金属孔板;12—量杯;13——渗水孔;14—砾石层;3温度计:量程0℃~50℃,最小分度值0.5℃。4量杯:500mL,最小分度值1mL;100mL,最小分度值1按本规程图10.3.1装好仪器,并检查各管路接头处是否底部渗水孔向圆筒充水至略高出滤网顶面,关止水夹。充水时,2取具有代表性的风干土样3kg~4kg,称量准确至1.0g,并测定其风干含水率。将风干土样分层装入圆筒内,每层2cm~度。当试样中含黏粒时,应在滤网上铺2cm厚的粗砂作为过滤后一层试样应高出测压孔3cm~4cm,并在试样顶面铺2cm砾石5将调节管提高至溢水孔以上,然后将调节管与供水管分降低调节管至试样上部1/3高度处,形成水位差使水渗入试样,水位差。开动秒表,按规定时间记录渗出水量。接取渗出水量步骤重复测定渗出水量和水温。当不同水力坡降下测定的数据10.3.3常水头渗透试验渗透系数应按式10.3.3计算:L相邻两个侧压管中心间的距离(cm);A试样的断面积(cm²);H'一平均水位差(cm);10.3.4/标准温度下的渗透系数应按式10.1.3计算。10.3.5常水头渗透试验的记录格式见附录K中表K-10-2。11.0.1击实试验可采用轻型击实和重型击实试验。轻型击实试验适用于粒径小于5mm的土。重型击实试验采用5层击实时,试样最大粒径不大于20mm;采用3层击实时,最大粒径不大于11.0.2轻型击实试验的单位体积击实功应为592.2kJ/m³,重型击实试验的单位体积击实功应为2684.9kJ/m³。3“n)辂型实筒(b)重型击实筒1击实仪的击实筒和击锤尺寸应符合表11.0.3规定。2击实仪的击锤应配导筒,击锤与导筒间应有足够的间隙使锤能自由下落;电动操作的击锤必须有控制落距的跟踪装置和锤击点按一定角度(轻型53.5°,重型45°)均匀分布的装置(重型高度层数粒径内径35重型15重型23(a)2.5kg击实锤(b)4.5kg击实锤1用四分法取天然含水率的代表性土样20kg(重型50kg),选择至少5个含水率的土样,分别将天然含水率的土样风干或加水进行制备,相邻2个含水率的差值宜为2%。应使制备好的土样浸润24h,使其水分均匀分布。装好护筒(大击实筒内还要放入垫块),在击实筒内壁均匀涂一薄3用推土器将试样从击实筒中推出,取2个代表性试样测定含水率,2个含水率的差值不大于1%。4对不同含水率的试样按照本条1~3款的方法依次试验。11.0.6试样的密度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2试样的干密度应按式10.0.6-2计算:算值绘于图11.0.7的关系曲线上。式中:Wse—试样的饱和含水率(%);Pw——温度4℃时水的密度(g/cm³);Pa——试样的干密度(g/cm³)型1)或40mm(重型2)的土质量小于或等于试样质量的30%时,应对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进行校正。注:饱和面干比重指当土粒呈饱和面干状态时的土粒总质量与相当于土粒总体积的蒸馏水4℃时质量的比值。11.0.10击实试验记录格式见附录K中表K-11。12.1.1压缩—固结试验可采用下列方法:2先期固结压力试验:适用于原状的黄土、一般黏性土及粉3固结系数试验:适用于饱和的黄土和黏性土。4回弹再压缩试验:适用于黄土、一般黏性土及粉土。5快速压缩试验:适用于饱和黄王、一般黏性土及粉土。12.1.2压缩—固结试验中百分表读数或位移传感器采集变形量应准确至0.01mm。12.1.3压缩一固结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图12.1.3。1)环刀:内径为61.8mm和79.8mm,高度为20mm。环刀应具有一定的刚度,内壁应保持较高的光洁度,应涂一薄层硅脂或聚四氟乙烯。2)透水板:氧化铝或不受腐蚀的材料制成,其渗透系数应大于试样的渗透系数。用固定式容器时,顶部透水板直径应小于环刀内径0.2mm~0.5mm;用浮环式容器时上下端透水板直径相等,均应小于环刀内径。2加压设备:应能垂直施加各级规定的压力,压力准确度应3变形量测设备:量程10mm,最小分度值为0.01mm的百分表或准确度为全量程0.2%的位移传感器。12.2.1压缩试验的试样制备应按本规程第3.2.4条的规定进2施加1kPa的预压力使试样与仪器上下各部件之间接触,加荷至所需荷载。变形稳定的标准为每小时不超过0.01mm。根据需要确定最终压力,加压荷载等级宜为:50kPa、100kPa、4对于饱和试样,施加第一级荷载后立即向水槽中注水浸12.2.3试样的初始孔隙比应按式12.2.3计算,准确至0.001。12.2.4各级压力下试样压缩稳定后的单位沉降量,应按式12.2.4计算:h₀——试样初始高度(mm);于该级压力下压缩稳定读数减去仪器变形量);10³—单位换算系数。12.2.5各级压力下试样压缩稳定后的孔隙比,应按式12.2.5计式中:e——各级压力下试样压缩稳定后的孔隙比。12.2.6某一压力范围内的压缩系数,应按式12.2.6计算:Pi——某级压力值(MPa)。12.2.7某一压力范围内的压缩模量,应按12.2.7式计算:式中:E,——某压力范围内的压缩模量(MPa)。12.2.8某一压力范围内的体积压缩系数,应按式12.2.8计算:式中:m——某压力范围内的体积压缩系数(MPa⁻¹)。12.2.9以孔隙比为纵坐标,压力为横坐标绘制孔隙比与压力的关系曲线,见图12.2.9。12.2.10压缩试验的记录格式见附录K中表K-12-1。00P(100kPa八12.3先期固结压力试验12.3.1先期固结压力试验仪器设备应符合本规程12.1.3条的12.3.2先期固结压力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1试样制备、安装应符合本规程12.2.1条和12.2.2条的规2估算试样的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并按土的状态确定需要施加的各级压力,压力不宜过大,压力等级宜为12.5kPa、3200kPa。第一级压力的大小应视土的软硬程度而定,宜用12.5kPa、25kPa或50kPa。最后一级压力应大于土的自重压力与每小时变形稳定标准不大于0.005mm。4对超固结土,应从大于先期固结压力的压力开始卸荷,至退到要求的压力,每次卸荷后,每隔1h测记百分表读数或采集变形量一次,直至试样回弹变形稳定为止。5结束试验的步骤应符合本规程12.2.2条第5款的规定。12.3.3以孔隙比为纵坐标,以压力的对数为横坐标,绘制曲线,见图12.3.3。①①0P12.3.4试样的先期固结压力P。值的确定:在e-lgp曲线上找∠AOB的平分线OD。OD与曲线下段的直线段C的延长线交于点E,则对应于E点的压力值即为该试样的先期固结压力P,见图12.3.3。12.3.5压缩指数和回弹指数应按式12.3.5计算,准确至0.001。12.3.6超固结比应按式12.3.6计算:Po=yH₃+yHy——地下水以下土的平均浮重度(kN/m³);H—地下水位以下土层的厚度(m)。12.4固结系数试验1试样制备、安装应符合本规程12.2.1条和12.2.2条的规2估算试样的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并按土的状态确定需要测定固结系数的各级压力。压力等级宜为50kPa、100kPa、3测定固结系数时,施加每一级压力后宜按下列时间顺序测记试样的高度变化。时间为6s、15s、lmin、2min15s、4min、不大于0.005mm。4结束试验的步骤应符合本规程12.2.2条第5款的规定。直线与d-√t曲线交点所对应的时间的平方即为试人五——最大排水距离,等于某级压力下试样的初始和终了高度的平均值的1/2(cm);t₉0——固结度达到90%所需要的时间(s)。2时间对数法:对某一级压力,以试样的变形为纵坐标,时间的对数为横坐标,绘制变形与时间对数d-1gt关系曲线,见图12.4.3-2,在关系曲线的开始段,选任一时间t₁,查得相对应的变形值d₁,再取时间t₂=t₁/4,查得相对应的变形值d₂,则2d₂-d₁即为do₁;另取一时间依同法求得do₂、d₃、d₄等,取其平均值为理论零点d,延长曲线中部的直线段和通过曲线尾部数点切线的交点即为理论终点d100,则d50=(d+d100)/2,对应于d50的时间即为试样固结度达50%所需的时间t50,某一级压力下的固结系数应按式12.4.3-2计算:式中:t50——试样固结度达50%的时间(s)。12.4.4固结系数试验的记录格式见附录K中表K-12-2~K-12-3。12.5回弹再压缩试验12.5.2回弹再压缩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试样制备、饱和、安装应符合本规程第12.2.1条和12.2.2条的规定。饱和试样,立即向容器内注入蒸馏水,水面应略高出试样顶面,并保持该水面至试验结束。对于非饱和试样,宜用湿棉纱围住传压板四周。3加压后,每小时测记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读数一次,直至大于0.005mm。4试样在第一级压力下变形稳定后,施加下一级压力,并以此类推。压力等级宜为12.5kPa、25kPa、50kPa、100kPa、200kPa、400kPa、800kPa和1200kPa。试验过程中,压力等级可根据土的状态增减。5根据基坑开挖卸荷前土样的自重应力(图12.5.3中b压力。卸荷前取土深度处土样的自重应力(图12.5.3中f点),形成封闭的回弹圈。f点变形稳定后,再加荷三级压力。当需要测定临界再加荷比R、临界再压缩比率r%时,卸荷压力与7测记最后一级压力下的试样变形稳定读数后,应按本规程第12.2.2条第5款规定拆卸仪器及试样。1试样的初始孔隙比应按式12.2.3计算,各级压力下的孔隙比应按式12.2.5计算。绘制孔隙比与压力关系曲线(图12.5.3)。aCbf3回弹系数a应按式12.5.3-1计算,准确至0.01MPa⁻¹:式中:P₁——深基坑开挖卸压前取土深度处土样的自重应力(图中b点的压力)(kPa);P₁-1——深基坑开挖卸压后取土深度处土样的自重应力(图中d点的压力)(kPa);e:——压缩试验时,P压力下的孔隙比(图中b点的孔隙比);e;-1——回弹试验时,P₁_1压力下的孔隙比(图中d点的孔隙比)。4回弹模量应按式12.5.3-2计算,准确至0.1MPa:5再压缩系数a应按式12.5.3-3计算,计算结果应准确至式中:e;一P₁压力下的孔隙比(图中d点的孔隙比);e;+1——再压缩试验时,P;压力下的孔隙比(图中f点的孔隙比)。12.5.4回弹再压缩试验记录格式见附录K中表K-12-1:12.6.2快速压缩试验所采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本规程1试样的制备及安装应应符合本规程第12.2.1条和12.2.22加压后测记1h时的试样高度变化,并立即施加下一级压定标准为每小时变形量不大于0.01mm。3试验结束后应按本规程第12.2.2条第5款规定拆卸仪器12.6.4快速压缩试验数据整理应符合下列1各级压力下试样校正后的总变形量应按式12.6.4-1计(h;)某一级压力下压缩1h的总变形量减去该级压(h),—最后一级压力下压缩1h的总变形量减去该级(h。)——最后一级压力下达到稳定标准的总变形量减去2试样的初始孔隙比应按本规程式12.2.3计算。3各级压力下压缩1h试样校正后的孔隙比应按式12.6.4-24某一压力范围内的压缩系数a,和压缩模量Es,应分别按5采用直角坐标系,按本规程12.2.9条的规定绘制孔隙比13.1.2黄土湿陷性试验在同一土样中制备的试样其密度差值不得大于0.03g/cm³。13.1.3黄土湿陷性试验的变形稳定标准为0.01mm/h。13.1.4黄土湿陷性试验的环刀面积不应小于50cm²,试验用透13.1.5黄土湿陷性试验所采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本规程第12.1.3条的规定。1试样制备应按本规程第3.2.4条的规定进行。试样安装2分级加荷至试样的规定压力,下沉稳定后,试样浸水饱压力下读数时间宜按本规程第12.2.2条第3款的规定。3测定湿陷系数δ的试验压力,应按基底压力和土样深度下1.5m算起:1)基底压力小于300kPa时,基底下10m以内的土层应用200kPa,10m以下至非湿陷性黄土层顶面,应用其上覆土的饱和3)对压缩性较高的新近堆积黄土,基底下5m以内的土层宜用100kPa~150kPa压力,5m~10m和10m以下至非湿陷性黄4试验压力施加等级为:压力在0kPa~200kPa范围内,每级增量宜为50kPa;压力大于200kPa时,每级增量宜为100kPa;5记录试样浸水变形稳定读数后,按本规程第12.2.2条第5款的规定拆卸仪器及试样。13.2.2湿陷系数应按式13.2.2计算,准确至0.001。R′一在某级压力下试样浸水变形稳定后的百分表读数13.2.3湿陷系数试验记录格式见附录K中表K-13-1。1试验制备及安装应按本规程第13.2.1条第1款的步骤进2土的饱和自重压力应按式13.3.1-1~13.3.1-3计算,准gn——重力加速度(9.81mw;——第i层土的含水率(%);n;——第i层土的孔隙率(%);e;——第i层土的孔隙比。3施加土的饱和自重压力。当饱和自重压力小于50kPa于50kPa,每次加压的时间间隔为15min,如此连续加压至饱和自重压力。加压后每隔1h测记百分表读数或采集变形量一次,直面至试验结束。每隔1h测记百分表读数或采集变形量一次,直5测记试样浸水变形稳定读数后,应按本规程第13.2.1条第5款的规定拆卸仪器及试样。13.3.2自重湿陷系数应按式13.3.2计算,准确至0.001。R₂——试样在饱和自重压力下变形稳定后的百分表读数或变形量(mm);R′——试样在饱和自重压力下浸水变形稳定后的百分表读数或变形量(mm)。13.3.3自重湿陷系数试验记录格式见附录K中表K-13-2。13.4湿陷起始压力试验13.4.1湿陷起始压力试验可采用单线法或双线法进行试验。13.4.2单线法测湿陷起始压力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1试样制备及安装应按本规程第13.2.1条第1款的步骤进行。2试验压力的控制为OkPa~150kPa压力以内,每级增量应为25kPa~50kPa;大于150kPa压力每级增量应为50kPa~3单线法试验不应少于5个环刀试样,均在天然湿度下分级加荷,分别加至规定压力,变形稳定后,各试样浸水饱和,附加13.4.3|双线法测湿陷起始压力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1取2个环刀试样,分别对其施加相同的第一级压力,变形稳定后应将2个环刀试验的百分表读数或变形量调整一致,调整时并应考虑各仪器变形量的差值。2将2个环刀试样中的一个试样保持在天然湿度下分级加荷,变形稳定后继续加荷,加至最后一级压力,变形稳定后,试样3将另一个环刀试样浸水饱和,附加下沉稳定后,在浸水饱和状态下分级加荷,变形稳定后继续加荷,加至最后一级压力,变4天然湿度的试样,在最后一级压力下浸水饱和,附加下沉稳定后的高度与浸水饱和试样在最后一级压力下的变形稳定后的高度不一致,且相对差值不大于20%时,应以前者计算结果为式中:Rpₙ——试样在各级压力下变形稳定后的百分表读数Rpw——浸水试样在各级压力下变形稳定后的百分表读数于0.015所对应的压力即为湿陷起始压力Ph。s13.4.6湿陷起始压力试验记录格式见附录K中表K-13-3。14.1.3直接剪切试验宜采用四个密度和含水量符合3.2.2条要根据工程实际和土的软硬程度确定,宜为100kPa、150kPa、1不扰动土样的试样制备应按本规程第3.2.4条的步骤进2扰动土样的试样制备应按本规程第3.2.5条的步骤进行。3试样饱和应按本规程第3.3.1~3.3.4条的步骤进行。2位移量测设备:百分表或传感器。百分表量程为10mm,1—剪切传动机构;2—推动器;3一下盒;4—垂直加荷框架;5—垂直位移计;6—传压板;7—透水板;8—上盒;9—储水盒;10—测力计;11—水平位移计;12—滚珠;13—试样14.2快剪试验14.2.1快剪试验操作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准上下剪切盒,插入固定销,在下盒内放不透水板及塑料薄膜。将装有试样的环刀平口向下,刃口向上,对准剪切盒口,在试样顶面放塑料薄膜和不透水板,然后将试样推入剪切盒内,移去环刀。2转动手轮使上盒前端钢珠刚好与测力计接触,顺次加上加压盖板、钢珠、垂直加荷框架,调整测力计读数为零,测记起始3应按本规程第14.1.3条的规定施加各级垂直压力。饱和试样或工程要求浸水的试样,在施加垂直压力后,应向剪切盒4施加垂直压力后,拔去固定上下剪切盒的销钉,正向转动手轮或启动电动机正向开关,以0.8mm/min~1.2mm/min的剪切速率进行剪切。如测力计的读数稳定或有显著后退,表示试样已剪损,宜剪切至位移达4mm处。当剪切过程中测力计的百分表读数继续增加,无峰值时,应剪切至剪切位移达6mm时停机。试样每产生0.2mm~0.4mm位移时,应测记测力计和位移读数一次,直到剪损为止,记录破坏值。反向转动手轮或启动电动机5试样剪切结束后应立即吸去盒内积水,退去剪切力和垂需要时测定试样含水率。14.2.2试验结果应按式14.2.2-1和14.2.2-2计算:1剪应力应按式14.2.2-1计算,准确至0.01kPa。C₁——测力计率定系数(kPa/0.01mm);R——测力计百分表读数(0.01mm)。2剪切位移应按式14.2.3-2计算,准确至0.01mm。n一手轮转数;R—测力计读数(0.01mm)。角坐标关系曲线,见图14.2.2-1。选取T-△L关系曲线上的峰值或稳定值作为抗剪强度。如无明显峰值时,则取剪切位移等于4mm所对应的剪应力作为抗剪强度。图14.2.2-1中P₁、P₂、P₃、P₄为相应的垂直压力。R.——试样剪损时测力计百分表读数(0点的抗剪强度之差,不应超过该对应点抗剪强度的±5%。抗剪强度线在纵坐标轴上的截距为土的凝聚力c,直线的倾角为土的U垂直压力P(kPa)14.2.3当不绘制抗剪强度与垂直压力关系曲线时,内摩及凝聚力c应按式14.2.3-1~14.2.3-3计算:14.2.4快剪试验的记录格式14.3.1固结快剪试验操作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1试样安装应按本规程第14.2.1条第2~3款的规定进2试样的固结可在其它预压仪加压设备上进行,垂直压力直压力后,每隔1h测计一次垂直位移,直至变形量不大于3其余试验步骤应按本规程第14.2.1条第4~5款的规定14.3.2固结快剪试验的计算及制图应按本规程第14.2.2条的1试样的安装、加压及固结等步骤可按本规程14.3.1条2~3款进行。于0.02mm/min,粉土不大于0.06mm/min的速率进行剪切。剪损标准可按本规程14.2.1条第4款规定选取。3其余试验步骤可按本规程第14.2.1条第4~5款进行。14.4.2剪试验的计算及制图应按本规程第14.2.2条的规定进15.0.1反复直剪试验适用于一般黏性土和泥化夹层。15.0.2反复直剪试验应同时制备四个试样,在不同垂直压力下15.0.3反复直剪试验的变形稳定标准应为0.01mm/h。15.0.4反复直剪试验所采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本规程14.1.5条的规定。15.0.5反复直剪试验的试样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扰动土样试样制备应按本规程第3.2.4的规定进行。1)对于有软弱面的原状土,应先确定土样中软弱面的位置,再平行土体软弱面整平土样两端,用环刀切取试样,当切到软弱面后向下切10mm,使软弱面位于试样高度的中部,密度较低的试样,下半部宜大于102)对于泥化夹层或滑坡层面,无法取得原状土样时,可刮取夹层或层面上的土样,加蒸馏水制备成10mm液限状0.03g/cm³。取软弱面上的土样测定含水率。3)对于其它扰动土试样制备应按本规程第3.2.5条的规定进行。4)当试样需要饱和时,应按本规程第3.3.1~3.3.4条的规定进行。1试样安装应按本规程14.3.1条的规定进行。2试样固结应按本规程14.3.1条第2款的规定进行。3试样剪切应按本规程第14.2.1条第3~4款的规定进4第一次剪切结束后,反转手轮,卸除垂直压力和加压框底面剪切方向切一人工滑动面,然后施压将上盒沿剪切方向推6安装垂直加压框架,施加原来的垂直压力。拔去固定上下剪切盒的销钉,试样第二次剪切应按15.0.6条第3款的规定进7试样剪切结束后,按本规程第14.2.1条第5款的规定拆1剪应力应按式14.2.3-1计算。2剪切位移应按式14.2.3-2计算。3以剪应力为纵坐标,剪切位移为横坐标,绘制~△L直角第四次04812026110048120十2剪切位移△1(mm)49第一次剪切第二次第三次4当不绘制t~△L关系曲线时,残余抗剪强度应按式值15.0.8反复直剪试验记录格式见附录K中表K-14。16.1.2三轴压缩试验可采用不固结不排水试验(UU)、固结不小围压不应小于上覆土层的压力。当无法提供围压时,也可按主应力差传感器系采控器围压用储水管围压用储水管e1)孔隙水压力和围压传感器的量测范围为-50kPa~800kPa,误差应小于全量程的±0.5%。最大轴向压力的负荷传感器的量测范围为0kPa~3000kPa,准确度不得小于1%。孔隙压力量测系统保证无气泡,孔隙压力1—反压力控制系统;2—轴向测力计;3—轴向位移计;4—试验机横梁;10—试验机;11—围压控制系统;12—压力源;13—体变管;14—压阀;20—孔隙压力传感器;21—排水管阀1)围压控制系统和反压力控制系统的仪表的量程为盘(图16.1.4-5)、切土器和切土架(图16.1.6图16.1.4-4饱和器滑杆滑杆1试样高度H与直径之比应为2.0~2.5。对有裂隙、软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0-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考模拟试题(全优)
- 2025汽车零部件出口合同范本
- 2025合同范本农产品收购合同
- 2025餐厅服务员合同范本
- 2025设备托管合同模板
- 2025携手合作合同
- 数字化绩效管理举措
- 2025资产管理合同托管协议范本
- 预算岗试用期述职报告
- 探寻先辈足迹践行美德精神
- 慈溪拆除施工方案
- 房产资产管理培训课件
- 第四单元第1课《提炼民族文化符号》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
-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解读
- 十年(2016-2025)高考英语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6 阅读理解新闻报道及其它(全国)(解析版)
- 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生涯发展展示【高职(专科)】
- 《美丽的规则》教学课件
- 排舞概述课件
- 公交安全隐患培训课件
- 轨电车试验线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筑梦航天”青少年航天知识大赛题库(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