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61-T 147-2018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_第1页
DBJ61-T 147-2018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_第2页
DBJ61-T 147-2018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_第3页
DBJ61-T 147-2018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_第4页
DBJ61-T 147-2018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实施日期:2018年08月10日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文件陕建发〔2018〕264号编号为DBJ61/T147-2018,自2018年8月10日起实施。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8年7月12日根据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建函发[2016]322号文的要求,编制组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我国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的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本标准主要内容: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原材料;5耐久性能;6配合比设计;7拌合物性能;8混凝土生产;9混凝土施工;10质量验收;附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西安市环城西路北段272本标准主编单位: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能源建设西北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贾兆武李晓光李浩强李军奇反 12术语 23基本规定 3 4 76配合比设计 97拌合物性能 8混凝土生产 9混凝土施工 附录A水泥或胶凝材料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快速检测方法 附录B混凝土碱含量计算方法 23附录C混凝土水溶性氯离子含量计算方法 24附录D环境类别和作用等级划分 26本规程用词说明 28引用标准目录 29条文说明 1 23Basicrequire 3 4 76Mixproportionsde 97Propertiesofmixture torcementitiousmaterials 20AppendixBThecalculationmethodofalkaliconten AppendixDEnvironmentalcategoryandrolehiera 26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ListofQuotedStandars Explanationofprovisions 3111.0.1为规范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保证工程质量,做到技术先1.0.2本规程适用于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强度等级不低于C351.0.3高性能混凝土设计、生产、施工和验收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反22.1.1高性能混凝土Highperformanceconcrete优选常规原材料,合理掺加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采用较低水胶比并优化配合比,通过预拌和绿色生产方式以及严格的施工措施,制成具有优异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及耐久性能的混凝土。2.0.2混凝土耐久性Durabilityofconcrete混凝土在所处工作环境和设计使用年限内,抵抗内、外部劣化因素的作用,仍能保持其应有结构性能的能力。2.0.3混凝土体积稳定性Volumestabilityofconcrete混凝土在非荷载作用下保持其初始几何尺寸的特性。每立方米混凝土原材料中水泥、外加剂当量碱(Na₂O+0.658K₂O)含量与矿物掺合料中有效碱含量之和。混凝土原材料中水泥、矿物掺合料、外加剂所含氯离子含量之和占水泥质量的百分率。3久性能应满足设计和施工的要求。性设计,选用适当的水泥品种、矿物掺合料,采用性能优良的骨料和外加剂。228d龄期的6h电通量不大于1500库伦;3.0.7高性能混凝土应按下列方式标记:44.1.1高性能混凝土应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水4.1.2高性能混凝土所用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级,比表面积不宜大于350m²/kg,铝酸三钙不宜大于8%。4.2掺合料4.2.1高性能混凝土应选用I级或Ⅱ级F类粉煤灰,其质量应4.2.2高性能混凝土采用的矿渣粉不应低于S95级,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4.2.3高性能混凝土采用硅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砂浆和混4.2.4高性能混凝土掺加复合掺合料时,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54.3.1高性能混凝土细骨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4.3.2高性能混凝土细骨料选用天然砂时,应选用2区级配的大于1.2,石粉含量不应大于10%4.3.4人工砂宜与天然砂混合使用。4.4.2高性能混凝土应选用Ⅱ类粗骨料,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应大于10%,压碎指标不应大于20%,岩石强度应大于混凝土强度标不应大于10%。4.4.3高性能混凝土宜采用连续级配或多级配碎石骨料,骨料粒径不宜大于25mm。4.5.1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64.5.2高性能混凝土应采用高效、高性能减水剂。4.5.3外加剂不应含有氯盐。4.5.4外加剂应与混凝土其它组成材料具有良好相容性。4.5.5外加剂带入到混凝土中的总碱量不应大于1kg/m³。4.6拌合水4.6.1高性能混凝土拌合水应符合行业标准《混凝土拌合物用4.6.2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废水,经处理后可掺入拌合水中,其掺用比例不宜超过15%,也可通过实验确定掺配比例。75.1.1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应满足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条5.1.2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工程在设计使用年限内,不应发生碱1抗冻性能和抗硫酸盐性能的等级应按表5.2.1划分;2抗冻性能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中快冻法的规定,其3抗硫酸盐侵蚀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1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等级应按表5.2.2划分;8电通量Q(C)2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中电通量法的规定,其28d龄期的6h电通量应≤1500库伦,当水泥混合材与混凝土矿物掺和料之和大于胶凝材料总量50%时,电通量测试龄期可为56d。5.2.3抗碳化性能等级划分1抗碳化性能的等级应按表5.2.3划分;碳化深度d(mm)2碳化试验应在标准养护28d后进行,碳化龄期宜为28d,碳化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中的规定。5.2.4早期抗裂性能等级划分1早期抗裂性能的等级应按表5.2.4划分;抗裂等级单位面积上的总开裂面积L(mm²/m²)2早期抗裂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的规定,测试龄期为96.1.1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应按强度等级和耐久性指标进行设6.1.2耐久性设计时应针对混凝土结构所处外部环境中劣化因环境类别和作用等级划分见本规程附录D。6.1.3高性能混凝土可按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1用水量不宜大于170kg/m³,胶凝材料总量不宜大于600kg/m³,其中水泥用量不宜大于500kg/m³,砂率宜为37%~2矿物掺合料用量不宜大于表6.1.3的规定。矿物掺合料掺量(%)3混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掺合料时,掺合料总掺量不应6.2抗冻混凝土配合比设计6.2.1冻融环境中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应满足表6.2.1要求。胶凝材料用量(kg/m³)6.2.2矿物掺合料掺量单掺时应符合表6.1.3的规定,混合使用时应符合表6.2.2的规定。水泥品种6.2.3长期处于潮湿或者水位变动的寒冷和严寒环境、盐冻环境、受除冰盐作用环境的高性能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引气剂掺量应根据混凝土的含气量要求经试验确定,含气量应符合表6.2.3的规定。环境类别受除冰盐作用、盐冻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mm)混凝土含气量(%)6.3.1抗氯离子腐蚀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中水溶性氯离子含量应符合表6.3.1规定。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水泥质量百分比%)预应力混凝土潮湿而含有氯离子的环境、6.3.2抗氯离子腐蚀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应符合表6.3.2的84天氯离子迁移系数(×10-¹²m²/s)矿物掺合料掺量(%)6.4.1抗硫酸盐侵蚀高性能混凝土采用的水泥,其矿物组成中C₃A含量宜小于5%,C₃S含量宜小于50%;矿物掺合料应选F类粉煤灰、矿渣粉等。表6.4.3抗硫酸盐侵蚀配合比要求矿物掺合料掺量(%)7.0.1拌合物的坍落度和扩展度应满足施工要求,泵送时坍落度不宜大于180mm,坍落度1h经时损失不宜大于20mm。7.0.2拌合物坍落度和扩展度的实测值与控制目标值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0.1的规定。坍落度(mm)扩展度(mm)允许偏差7.0.4拌合物的含气量应符合本规程表6.2.3的要求,且最大不宜超过7.0%。7.0.5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应符合本规程表6.3.18.1.1高性能混凝土搅拌站(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8.1.3高性能混凝土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拌制,采用搅拌运输8.2.1原材料应采用自动计量控制系统,其计量精度应符合现8.2.2原材料应按质量进行计量,外加剂的计量宜单独采用精8.2.3纤维及其它特殊材料采用人工计量添加时,应安排专人8.2.4每盘混凝土原材料计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2.4的规原材料品种水累计计量允许偏差注:累计计量允许偏差是指每一运输车中各盘混凝土的每种材料计量和的偏差。8.3搅拌时间1混凝土中砂浆的密度两次测试值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2混凝土坍落度和扩展度两次测试值的差值不应大于表控制目标值(mm)差值(mm)坍落度8.3.2搅拌的时间从全部材料投完算起不应少于45s,当掺入引8.3.3搅拌时间每班至少应检查2次。用系统,该系统包括排水沟、多级沉淀池和管道等;排水沟应覆盖区域,并与多级沉淀池连接。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试配确定;备冲洗。9.1.1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9.1.3施工时环境温度不宜低于5℃,风力不应大于5级,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宜控制在5℃~30℃。1雨季和降雨期间应按雨期施工要求采取措施,严禁下雨9.2混凝土浇筑、振捣不宜超过500mm;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分层浇筑,分层浇筑厚度9.2.4混凝土振捣时间按拌合物稠度和振捣部位宜控制在10s9.3.4养护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应少于14d;3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时间应根据施工方案确定。9.3.5养护水温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不应大于20℃,撤除养10.0.1高性能混凝土工程质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进行验收。10.0.2原材料验收时:1水泥应有碱含量、铝酸三钙含量、比表面积等检验报告,并应满足本规程要求;2复合掺合料应有碱含量、活性指数、流动度、细度等检验性等检验报告,并应满足本规程要求;4粗骨料应有含泥量、泥块含量、颗粒级配、针片状颗粒含5外加剂应有氯离子含量、碱含量检验报告并应符合本规程要求。10.0.3高性能混凝土质量验收时应有碱含量的计算书,并应满足本规程要求。10.0.4高性能混凝土验收时应有电通量性检验报告,并应满足本规程要求。10.0.5当设计有其他技术要求时,其验收应满足设计和本规程要求。附录A水泥或胶凝材料抗硫酸盐侵蚀性能A.0.1本方法适用于快速评定水泥或胶凝材料抗硫酸盐侵蚀的A.0.2本方法是通过测定浸泡在规定浓度的硫酸钠溶液中的水泥或胶凝材料的胶砂试件的抗折强度及浸泡在饮用水中同龄期2小型电动抗折机:加荷速度为0.78N/s,标4球形拌和锅:直径≥300mm.深度≥100mm,壁厚≥3mm5试验用砂:符合GB/T17671规定的粒度范围0.5mm~7硫酸盐侵蚀溶液:采用化学纯无水硫酸钠试剂配制浓度为3%(质量分数)的硫酸盐溶液;8硫酸溶液:1份体积的浓硫酸与5份体积的水混合;9酚酞指示剂溶液(10g/L):1g酚酞溶于100ml乙醇中。1试验室温度为20℃±2℃,相对湿度大于50%,所用试验2养护箱温度为:20℃±1℃,相对湿度大于90%;称取工程用水泥或胶凝材料共100g(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用量按照配合比计算),中级砂250g,加入球形拌和锅拌和均匀,再加入50g水,人工搅拌3min。将拌好的胶砂分别装入试模内,共成型18个试件,将试模放到压力机上加压到7.8MPa并保持5s,然将脱模后的试件放入50℃±1℃水中养护7d;9个放入20℃±1℃的3%Na₂SO₄浸泡液中浸泡。浸泡液应不少于1800ml,液面应高出试件顶面10mm,试件之间及试件与容器的间距应大于2mm,容器应加盖子。拌均匀保持溶液的PH值在7.0左右。试件浸泡56d后,进行抗折试验。试验时采用侧面抗折,支点间距为50mm,支撑圆柱直径为5mm,加荷速度为0.78N/s。A.0.6试验结果计算与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试件的抗折强度(MPa)由破坏荷载值乘以0.075得到,计算结果精确到0.01MPa;2剔去9个试件中抗折强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其余7个试件抗折强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折强度;3抗蚀系数以胶砂试件在硫酸钠溶液中浸泡56d和在水中浸泡56d的抗折强度之比表示,计算结果精确到0.01。A.0.7抗蚀系数大于0.80时,判定水泥或胶凝材料胶砂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合格。附录B混凝土碱含量计算方法B.0.1水泥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提供的碱含量Ac可按下式计算:Kc——该批水泥的实测碱含量(%)Kca——某种外加剂的碱含量(%)式中β某种掺合料有效碱含量占掺合料碱含量的百分率(%),对于低钙粉煤灰β值为六分之一,磨细矿渣、硅灰β值均为二分之一Kma——某种掺合料的碱含量(%)附录C混凝土水溶性氯离子含量计算方法C.0.1水泥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提供的氯离子含量Bc可按下式计Lc——该批水泥的实测氯离子含量(%)Lca——某种外加剂该批的氯离子含量(%)掺合料提供的有效氯离子含量Bma可按下式计算:Lma——某种掺合料该批的氯离子含量(%)C.0.4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溶性氯离子总量B可按下式计C.0.5混凝土水溶性氯离子含量(%)夹西附录D环境类别和作用等级划分D.0.1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阶段,应调研并确定环境的类别及作用等级,为确定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指标提供依据。D.0.2结构及构件所处环境对钢筋和混凝土的腐蚀分为5类,并应按表D.0.2确定IⅡⅢV注:一般环境系指无冻融、氯化物和其他化学腐蚀物质作用。D.0.3环境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及构件的作用程度应采用环境作用等级表达,并应符合表D.0.3的规定--一-D.0.4当混凝土结构构件受到多种环境类别共同作用时,混凝土应分别满足每种环境类别单独作用下的耐久性要求。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严格要求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词: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该这样做的用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反制订说明《高性能混凝土规程》DBJ61/T147-2018,经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8年7月12日以陕建发[2018]265号公告批准发布。本标准制定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高性能混凝土现状和工程应用实例的广泛调查研究,与相关各行业专家进行了深人的意见交换,总结了高性能混凝土工程应用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的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高性能混凝土规程》编制组按章、节、条的顺序编制了条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程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343基本规定 35 5耐久性能 6配合比设计 427拌合物性能 8混凝土生产 469混凝土施工 10质量验收 反1.0.1高性能混凝土是以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和使用性能特定要求为总体目标,优选常规原材料、合理掺加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采用较低水胶比并优化配合比,通过预拌和绿色生产方式以及严格的施工措施,制成具有优异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耐久性能混凝土。它是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保证其工作性、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经济性。高性能混凝土在节能、节材、工程经济、劳动保护及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要求,加快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我国的高速铁路、公路桥梁、城市地下铁路等重要工程已经采用了高性能混凝土。为加速我省高性能混凝土的推广应用,提高我省混凝土材料收时使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结合陕西地方原材料、环境气候条件编制本规程。1.0.2我国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70年。对于重要工程,有特别重大纪念意义的工程,要求使用年限100年,使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一般不低于C35,本规程适用于上述工程的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工程。1.0.3我国在混凝土的原材料生产、配合比设计、生产和施工过程的控制及质量验收等方面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质量、安全标准3.0.1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是影响混凝土运输、输送、浇筑、振捣的重要因素,体积稳定性是保证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因素,应该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境条件。因此高性能混凝土应根据设计要求和环境条件进行耐久性3.0.3混凝土的破坏一方面是由于混凝土内部的有害物质而引起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外界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内部而导致破坏。混凝土水胶比过大,自由水分挥发后易在混凝土中形成较大的空隙,有害物质易进入混凝土内部;电通量是检验混凝土密实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电通量越小说明混凝土越密实;混凝土中的可溶性Na₂O、K₂O含量是引起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应该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总碱含量,混凝土中的碱含量计算方法可按本规程附录B进行。活性骨料易引起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据我省有关单位的调查研究,我省的砂石骨料产地大部分为非活性骨料,只是在个别地方发现有活性粗骨料原石,高性能混凝土选用粗骨料时应进行骨料的活性实验。3.0.4收缩变形是混凝土的自然属性,是引起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引起收缩变形的因素有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混凝土生产、施工过程。为了减少混凝土的裂缝应该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变形。硬化后的混凝土在非荷载条件下依然会发生变形,这是由于混凝土内部水分的改变,水化反应以及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导致混凝土的体积发生变形。这些体积变化统称为混凝土体积稳定性,混凝土体积变化若受到约束,就可能开裂,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和耐久性。因此,混凝土体积稳定性是其耐久性的基础,减少混凝土的体积变形,保持其体积稳定性是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解决混凝土开裂的关键技术。3.0.5通过开裂性能实验可以检验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性能,试验方法按照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采用刀口法试验,对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发现,抗裂性能好的混凝土,单位面积上的总开裂面积很小,通常在100mm²/m²以内;当单位面积上的总开裂面积超1000mm²/m²时,混凝土的抗裂性能较差;而单位面积上的总开裂面积在700mm²/m²左右时,混凝土抗裂性能也出现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因此,本规程规定高性能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总面积不应大于700mm²/m²。3.0.6预拌混凝土生产的场地、人员、设备相对固定,便于标准化管理,易于原材料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3.0.7规定了高性能混凝土的标记方法,例如C50高性能混凝土标记为HPC50。4.1水泥4.1.1高性能混凝土胶凝体系包含水泥和掺合料等组分,为更有效控制混凝土质量,应充分了解高性能混凝胶凝材料的组成,在配制高性能混凝土时,应选用混合材较少的硅酸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4.1.2~4.1.3高性能混凝土对收缩变形较为敏感,水泥过细时,水化反应速率快,后期强度增长率小,混凝土收缩开裂几率增大,建议不采用细度过细的水泥。同样铝酸三钙含量高,水泥的水化速度快,发热量大,导致水泥与外加剂的适用性变差。碱含量是引起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的重要因素,同时还会使外加剂的适用性变差,应控制其含量。大多数早强型水泥一般C₃A或C₃S含量高或者比表面积较大,用这种水泥配制的混凝土体积稳定性4.2掺合料4.2.1~4.2.4矿物掺合料是高性能混凝土胶凝体系的必要组本,同时可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内部结构和界面条件,提高混凝土综合性能。矿物掺合料分为活性掺合料和非活性掺合料两大类。高性能混凝土应使用活性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硅灰等。非活性掺和料只能改善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对混凝土后期4.3.1~4.3.4凡符合GB/T14684和JGJ52标准要求的细骨于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因此高性能混凝土应选用2区级配的控制石粉含量不大于10%。4.4.1~4.4.3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粗骨料应符合GB/T14685大于25mm。制;外加剂的使用效果与混凝土原材料中各种组分的含量有关,的应用效果;碱含量是影响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的主要条件之一,4.6拌合水4.6.1一般混凝土拌合水即可满足高性能混凝土拌合水的要4.6.2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废水经收集、处理后其成分含量比凝土拌合水混合使用,其掺配比例一般不超过15%。经实验确定可以适当提高。虑环境条件对混凝土性能劣化的影响。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5.2.1抗冻等级用于混凝土抗冻性能的控制,高性能混凝土在要求时,将F250作为高性能混凝土的最低抗冻性能控制指标。5.2.2由于高性能混凝土含有较大掺量的矿物掺合料,耐久性能好。电通量和氯离子渗透系数都是反映混凝土密实度和抗氯离子渗透的重要指标。结合国内外工程实例和我国高速铁路等量法试验龄期为28d,当水泥中混合材与混凝土矿物掺合料之和大于胶凝材料总量50%时,电通量测试龄期可为56d。用Q-I~Q-V来代表按电通量划分的混凝土抗氯离子渗I~L-V代表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性能等级。从I级到V级的代个级别。5.2.3一般认为快速碳化试验,碳化深度不大于15mm的混凝土,其抗碳化性能良好。一些强度等级高、密实性好的混凝土在快速碳化试验中几乎测不出碳化深度。5.2.4混凝土易出现早期裂缝,裂缝对混凝土的耐久性极为不利,故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早期收缩裂缝,本规程采用早期抗裂性能等级来评价高性能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水平。6.1.1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仅应满足强度和耐久性要6.1.2混凝土结构的外部劣化因素有一般的和特殊的两种。温腐蚀)等为特殊的外部劣化因素,应按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条件胶凝材料过大时混凝土拌合物粘度大,不利于浇筑和振捣,程》CECS207:2006有关规定,高耐久性混凝土用水量不大于175kg/m³,水泥用量不大于500kg/m³,胶凝材料用量不大于控制在170kg/m³以内比较合理。大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表6.1.3给出的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过10%时增加了混凝土收缩开裂的风险。当大体积混凝土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超过表6.1.3时,应对混凝土性能进行全面试验6.2.3掺加适量引气剂有利于混凝土的抗冻性,尤其对于有较6.3.1氯离子含量过大对钢筋混凝土的钢筋有腐蚀作用,本条离子渗透性能。适宜的矿物掺合料可以降低混凝土氯离子迁移6.4.1硫酸盐对混凝土的腐蚀,主要是由于SO2-聚集到一定浓6.4.2混凝土抗硫酸盐腐蚀性主要是混凝土所使用水泥(或胶凝材料)的抗硫酸盐性能。本规程参考《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6.4.3较低水胶比、较多的矿物掺合料用量对于提高混凝土密6.5.1碳化是混凝土中的水泥水化后产生的Ca(OH)₂在CO₂7.0.2控制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和扩展度的差异是检验混凝抗冻性能的前提下,应控制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含气量不大于7%。7.0.5氯离子含量系相对混凝土中水泥用量的百分比,与控制氯离子含量相对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的百分比相比,偏于安8.1生产设备8.1.1搅拌站(楼)及搅拌运输车是生产和运输混凝土的主要设备,也是控制到达施工现场混凝土质量的关键手段,其性能应应满足预拌混凝土搅拌楼的要求。8.1.2搅拌站(楼)采用整体封闭方式并安装实时监控系统有利于提高混凝土质量控制水平,保证高性能混凝土质量的稳定,减少粉尘飞扬。8.1.3在一些条件落后情况下还存在使用自落式搅拌机或采用翻斗车进行运输,不能有效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而采用强制式搅拌机及搅拌运输车是控制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稳定的重要生产运输设备。搅拌运输车除了满足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JG/T5094的规定外,还应在严寒冬天或炎热夏天对罐体进行保温或隔热,防止混凝土温度降低过快及水分的过快蒸发。8.1.4混凝土粗细骨料含水率变化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生产过程很难准确地进行控制,而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骨料在堆场进行均化,待含水率稳定后使用。因此堆场封闭、地面硬化、分开堆放是最有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