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市海绵城市老城区改造施工方案_第1页
宜州市海绵城市老城区改造施工方案_第2页
宜州市海绵城市老城区改造施工方案_第3页
宜州市海绵城市老城区改造施工方案_第4页
宜州市海绵城市老城区改造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宜州市老城区海绵城市改造工程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1.1项目背景与改造范围本工程位于宜州市老城区核心区域,涵盖"九街十八巷"历史街巷片区、龙江河沿岸12公里堤防带及26个老旧小区,总改造面积约8.5平方公里。作为河池市海绵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工程以解决老城区内涝积水、黑臭水体治理和人居环境改善为核心目标,通过系统化改造实现雨水资源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项目区域内既有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街巷格局,也有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密集住宅区,现状存在排水管网老化(雨污混流率达68%)、路面硬化率超90%、绿地碎片化等问题,其中猪笼巷、小北门等片区历史最高积水深度达0.6米,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1.2工程目标通过为期18个月的改造施工,实现以下指标:老城区25%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5%;改造区域透水铺装面积占比提升至40%,老旧小区雨水利用率提高30%;消除改造范围内3处黑臭水体,龙江河沿岸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历史街巷片区防洪排涝能力提升至50年一遇标准。工程实施后预计年减少雨水排放量约12万立方米,年补充地下水约8万立方米,显著改善老城区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二、技术标准与设计依据2.1政策与规范依据本工程严格遵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2018)、《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2025年)等政策要求,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桂建标〔2017〕23号)及《河池市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2025年版)的具体规定。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特别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关于基础设施改造的特殊要求,确保工程实施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协调。2.2核心技术指标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工程采用差异化技术指标体系:居住小区:雨水渗透率≥6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0%-85%,透水铺装占比≥50%城市主干道:雨水渗透率≥4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75%,透水铺装占比≥30%公园绿地:雨水渗透率≥8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90%,透水铺装占比≥60%历史街巷:在满足文物保护要求前提下,雨水渗透率≥5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三、重点工程施工措施3.1历史街巷海绵化改造工程针对"九街十八巷"片区特有的街巷格局,实施"一巷一策"的精细化改造。在猪笼巷、小北门等已完成基础改造的区域,重点升级海绵设施:透水路面改造:采用"透水砖面层+干硬性水泥砂浆找平层+级配碎石基层"结构体系,面层选用抗压强度≥C30的仿青石板透水砖(规格200×100×50mm),孔隙率不小于20%;基层采用粒径10-20mm的级配碎石,厚度200mm,孔隙率≥30%。路面设计坡度1.5%,每隔50米设置横向透水盲沟,与纵向渗排管(DN200透水管)连接形成排水网络。雨水花园建设:在街巷节点空间新建微型雨水花园,采用"植被缓冲带+蓄水层+透水基层"结构,深度0.6-0.8米,种植菖蒲、再力花等本地耐涝植物。花园低于周边路面5-10cm,通过植草沟收集路面径流,设计水力停留时间4-6小时,预计削减径流峰值流量30%以上。传统排水沟改造:将原有砖砌排水沟改造为生态植草沟,沟宽0.5米,采用"土工布+卵石+种植土"结构,沟底坡度0.3%,每隔10米设置溢流口与雨水管网连接,既保留历史风貌又提升排水能力。3.2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工程对26个老旧小区实施"建筑-道路-绿地"一体化海绵改造: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对120栋住宅楼屋面进行防水修缮,改造雨水斗380个,安装DN100雨水立管,通过初期弃流装置(弃流量2L/m²)后接入小区蓄水设施。选用PP材质模块化蓄水模块,总蓄水容积达500m³,收集的雨水经砂滤+活性炭过滤后用于绿化灌溉和地面清扫。小区道路改造:车行道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AC-13型),厚度5cm,空隙率18%-22%;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铺装,结构层为6cm透水砖+3cm干硬性砂浆+15cm透水混凝土基层+20cm级配碎石垫层,渗透系数≥1×10⁻³m/s。道路两侧设置20cm宽路缘石开口,引导雨水进入绿化带。立体绿化建设:在建筑外墙加装垂直绿化系统,选用常春藤、绿萝等攀援植物;改造2000㎡屋顶为绿色屋顶,采用"防水层+排水层+过滤层+种植层"结构,种植佛甲草等景天科植物,设计荷载≤1.5kN/m²,预计年削减屋面径流总量40%。3.3龙江河沿岸生态修复工程对龙江河沿岸12公里堤防进行生态化改造,构建"防洪安全-生态修复-景观提升"三位一体的滨水空间:生态驳岸建设:拆除现状2.5公里混凝土挡墙,采用"土工格栅+生态袋+植被固坡"技术,生态袋内填充本地土壤与生物菌剂混合物,袋体呈阶梯状堆叠,坡度1:2.5,种植狗牙根、百喜草等固土植物。在常水位以下设置抛石护脚,块石粒径30-50cm,形成鱼类栖息地。人工湿地系统:在沿岸汇水区域建设3处人工湿地,总面积1.2万㎡,采用"沉淀池+潜流湿地+表流湿地"三级处理工艺,设计处理能力500m³/d。湿地内种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基质层采用"沸石+石英砂+砾石"复合结构,对初期雨水COD、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0%和80%以上。滨水绿道改造:将现有硬化步道改造为透水铺装绿道,采用透水胶粘石工艺(3-5mm彩色碎石+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厚度5cm,宽度2.5米,两侧设置生态边沟,收集的雨水通过渗透管补给地下水。绿道沿线每500米设置一处休憩节点,配备太阳能路灯和雨水科普标识牌。3.4市政道路海绵化改造工程对老城区8条主干道、15条次干道实施透水铺装改造,总面积12万㎡:透水沥青路面:主干道机动车道采用"4cmSMA-13上面层+6cm透水沥青AC-20下面层+20cm级配碎石基层"结构,透水沥青混合料采用高粘度改性沥青,油石比5.2%,马歇尔稳定度≥8kN,空隙率18%-22%。路面每隔5米设置横向排水盲管,与道路两侧渗沟连接。透水人行道:采用预制透水混凝土砖(规格200×100×60mm),抗压强度≥C40,透水系数≥1.5×10⁻³m/s。结构层为6cm透水砖+3cm干硬性水泥砂找平层+15cm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10cm级配碎石垫层,基层内敷设DN150透水盲管,形成"渗、滞、排"结合的排水系统。道路绿化隔离带改造:将现有2米宽绿化隔离带改造为下沉式绿地,低于路面15cm,长度每50米为一单元,设置溢流口与雨水管网连接。种植乔木(香樟、朴树)+灌木(紫薇、海桐)+地被(麦冬、鸢尾)的复层植物群落,土壤改良添加腐殖质和珍珠岩,提高雨水渗透能力。四、施工组织与管理4.1施工总体部署本工程采用"分区施工、分段流水"的组织方式,将项目划分为三个施工大区,每个大区再划分3-4个流水段,同步推进不同专业工程施工。施工总工期18个月,具体阶段划分:准备阶段(2个月):完成图纸会审、施工方案编制、材料招标采购、施工围挡搭设等工作,特别做好地下管线探测(采用RD8000管线探测仪)和古树名木保护方案。主体施工阶段(14个月):第1-4个月:历史街巷片区改造(优先施工猪笼巷、小北门等重点区域)第3-8个月:市政道路改造(先次干道后主干道,避免交通中断)第5-12个月:老旧小区改造(按"先地下后地上"顺序施工)第8-16个月:龙江河沿岸生态修复(枯水期优先实施驳岸工程)验收阶段(2个月):分部分项工程验收、系统调试、资料归档、竣工验收4.2资源配置计划人力资源:高峰期投入管理人员65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22人),施工人员580人,分设木工、水电、市政、绿化等专业班组,关键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率100%。机械设备:配置透水混凝土摊铺机2台、沥青洒布车1辆、挖掘机5台、压路机3台、洒水车4辆、检测设备(渗透系数仪、马歇尔稳定度仪等)20台套,所有设备进场前进行标定和试运行。材料供应: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增强剂等主要材料由生产厂家直供,建立材料进场检验制度,每批次材料需提供出厂合格证和检测报告,现场按规定进行抽样复试,不合格材料严禁使用。4.3交通组织方案为减少施工对居民出行影响,采取以下交通组织措施:分幅施工:市政道路改造采用半幅封闭施工、半幅双向通行方式,设置2.5米宽临时通道,配备交通协管员40名,高峰期(7:30-9:00,17:30-19:00)禁止大型车辆通行。临时便道:在历史街巷片区铺设1.5米宽钢板便道800米,设置临时照明和警示标志,确保居民基本通行。公交调整:配合交通部门调整3条公交线路,在施工区域周边设置临时公交站点6处,张贴导行图和绕行路线。五、质量控制与安全文明施工5.1质量控制标准透水铺装工程:面层孔隙率不小于20%,透水基层孔隙率不小于30%,渗透系数≥1×10⁻³m/s(采用双环法现场检测)。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C30,抗折强度≥3.5MPa;透水砖单块抗压强度≥40MPa,平均抗压强度≥45MPa。结构工程:雨水花园蓄水层厚度偏差±50mm,坡度偏差±0.5%;生态驳岸高程偏差±30mm,平整度≤15mm/2m;蓄水模块安装垂直度≤1.5‰,接缝严密不渗漏。植物成活率:绿化工程苗木成活率≥95%,草坪覆盖率≥98%,植物生长状况良好,无病虫害。5.2关键工序质量控制透水混凝土施工:严格控制配合比(水泥:石子:增强剂=1:4.5:0.03),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搅拌时间比普通混凝土延长30秒。摊铺时采用平板振动器振捣(振动频率50Hz),避免过振影响孔隙率。养护采用塑料薄膜覆盖14天,养护期间禁止行人车辆通行。防水层施工:屋面防水采用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厚度4mm),铺贴时搭接宽度≥100mm,热熔法施工温度控制在180-200℃。蓄水模块基础防水层采用1.5mm厚HDPE土工膜,接缝采用热熔焊接,焊接宽度≥100mm,焊接强度≥母材强度的80%。苗木种植:乔木种植坑规格比土球大30cm×30cm,底层铺设20cm厚碎砖屑排水层;移栽时保留土球直径为树干胸径的6-8倍,定植后设立三角支撑,浇足定根水(掺生根剂),树干缠草绳保湿,成活率未达标及时补植。5.3安全文明施工措施安全防护:施工现场设置连续封闭围挡(高度2.5米),采用装配式彩钢板,每50米设置消防栓和灭火器。高空作业(≥2米)搭设脚手架,使用防坠器,作业面满挂安全网。临时用电采用TN-S系统,设置三级配电两级保护,配电箱上锁并设警示标志。扬尘控制:施工现场主要道路硬化处理,出入口设置洗车平台(配备高压水枪和三级沉淀池)。易扬尘材料(水泥、砂子)密闭存放,装卸时采取洒水降尘措施。施工区域PM10浓度超过0.5mg/m³时停止作业,启用雾炮机降尘。噪声控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晚10点至早6点禁止夜间施工,确需连续作业时办理夜间施工许可并公告周边居民。破碎机、切割机等设备设置隔音罩,噪声排放控制在昼间≤70dB、夜间≤55dB。六、进度计划与保障措施6.1施工进度计划采用Project软件编制四级进度计划体系:总进度计划:明确各分部工程开工、完工时间及关键线路,关键节点包括:历史街巷改造完工(第4个月)、市政道路改造完工(第12个月)、工程竣工验收(第18个月)。月进度计划:每月25日前编制下月计划,明确分项工程进度目标和资源配置,报监理单位审批后实施。周进度计划:每周五编制下周计划,细化至作业班组和具体工序,召开周进度协调会检查计划执行情况。每日作业计划:施工员根据周计划下达每日作业任务,班前技术交底时明确当天施工内容、质量要求和安全注意事项。6.2进度保障措施组织保障:成立进度管理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任组长,每周召开进度专题会,分析延误原因并制定纠偏措施。对关键线路工程实行"周考核、月奖惩"制度,确保关键节点按时完成。资源保障:建立材料供应商备选库,主要材料储备量满足15天连续施工需求。与混凝土搅拌站签订专项供应协议,保证透水混凝土供应及时(从下单到到场不超过2小时)。技术保障: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缩短工期,如透水砖采用预制拼装工艺,比传统砌筑工艺提高工效30%;屋面雨水收集系统采用模块化安装,减少现场作业时间。应急保障:编制雨季施工专项方案,储备雨衣、雨布等防汛物资200套,现场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配备5台抽水泵(功率5.5kW),确保雨天能继续局部施工。七、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7.1施工期环境保护废水处理:施工现场设置三级沉淀池(总容积50m³),施工废水经沉淀后回用(用于洒水降尘),不外排。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COD、BOD5等指标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固体废弃物管理:建筑垃圾分类存放,可回收利用部分(钢筋、木材等)回收率≥80%,危险废弃物(废油漆、废防水材料等)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做到日产日清。生态保护:施工区域周边设置2米宽绿化带作为生态缓冲带,保护现有树木(特别是古树名木设置3米半径保护圈)。河道施工避开鱼类繁殖期(4-6月),确需施工时设置临时鱼道和增殖放流措施。7.2水土保持措施表土保护:剥离表土单独存放,厚度0.3-0.5米,采用防尘网覆盖并设置挡土埂,用于后期绿化回铺,表土保护率≥90%。临时排水:施工场地周边设置截水沟(砖砌结构,宽0.5米,深0.6米),沟内铺设土工布防止水土流失。弃土场边坡坡度控制在1:1.5以内,坡面种植速生草皮(百喜草)进行临时防护。裸露地面覆盖:对超过3天不施工的裸露地面,采用防尘网(2000目)全覆盖,覆盖率100%。路基开挖后及时碾压,压实度≥90%,减少扬尘和水土流失。八、验收标准与流程8.1验收标准分部工程验收:透水铺装工程、结构工程、绿化工程等分部工程验收执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2012)等标准,分项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85%。功能性能测试: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透水铺装渗透系数等关键指标需进行现场测试,测试方法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2018)附录A的规定,测试结果需满足设计要求。观感质量验收:铺装表面平整、无积水,接缝顺直;植物生长健壮、排列整齐;景观效果与周边环境协调,历史街巷改造区域需保持传统风貌特色。8.2验收流程施工单位自检: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对照设计图纸和验收标准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填写《工程竣工报告》并附完整的技术资料。监理单位评估: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估,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资料,组织初验,出具《工程质量评估报告》。专项验收:邀请园林、市政、环保等部门进行专项验收,重点检查海绵设施功能、生态保护措施落实情况等。竣工验收: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竣工验收,成立验收组(专家不少于5人),通过现场核查、资料审查、功能测试后形成《竣工验收鉴定书》,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九、运营维护与管理9.1维护责任分工建立"政府主导、专业公司运维、居民参与"的维护管理体系:政府部门:市住建局负责统筹协调,制定维护管理标准和考核办法;市城管局负责市政道路、公园绿地等公共区域海绵设施的监督管理。专业公司:通过公开招标选择2家专业运维公司,负责海绵设施的日常维护(合同期3年),配备专业维护人员15人、维护车辆3台、检测设备5套。居民参与:在老旧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负责监督小区内海绵设施维护情况,组织居民参与雨水花园除草、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