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比语料库剖析《水浒传》沙博理译本英语句式特色与翻译智慧_第1页
基于对比语料库剖析《水浒传》沙博理译本英语句式特色与翻译智慧_第2页
基于对比语料库剖析《水浒传》沙博理译本英语句式特色与翻译智慧_第3页
基于对比语料库剖析《水浒传》沙博理译本英语句式特色与翻译智慧_第4页
基于对比语料库剖析《水浒传》沙博理译本英语句式特色与翻译智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对比语料库剖析《水浒传》沙博理译本英语句式特色与翻译智慧一、引言1.1研究背景《水浒传》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在文学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作品创作于元末明初,取材于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的故事,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至今。从文学形式上看,《水浒传》是一部采用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白话小说,这种创新的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在其之前,长篇小说多以韵文为主,而《水浒传》将散文与韵文巧妙融合,使小说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能够以铁一般的笔触描绘出封建社会中的英雄人物及其故事,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人物塑造方面,《水浒传》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梁山好汉的形象,深入人心,深受读者喜爱。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他们的性格、经历和行为方式都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如宋江的仗义疏财、林冲的隐忍奋起、鲁智深的豪爽直率等,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为后世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塑造提供了宝贵的范例。其情节安排同样精彩绝伦,跌宕起伏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尤其是下层百姓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深刻地表现了社会的矛盾和斗争,揭示了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的变迁,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与其他古典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相比,《水浒传》更侧重于描写人民起义和英雄豪杰的故事,这种独特的题材使其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水浒传》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并得到高度评价。在东亚地区,如韩国和日本,《水浒传》的影响力巨大,许多人通过阅读这部作品了解中国文化,它对当地的文学、艺术和哲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西方,《水浒传》的英译本最早于18世纪出现,对欧洲的文学、文化和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欧洲的作家和艺术家从中汲取灵感,丰富了他们的创作。在美国,《水浒传》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作家开始研究它,并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对美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水浒传》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语言风格,翻译研究成为学术界的重要课题。将《水浒传》翻译成其他语言,不仅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沙博理译本作为《水浒传》的一种重要翻译版本,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与权威性,国家翻译出版工程《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将其收录其中,更赋予其建构“中国英语”相对规范表达的使命。沙译本的翻译语言产生于国家发起的大规模汉语经典翻译实践,不同于一般英语,是一种带有“文化主体标记”的“中国英语”。因此,深入研究沙博理译本的英语句式,对于理解其翻译策略、翻译效果以及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其英语句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译者如何在保留原著文化特色的同时,运用英语的语言规则和表达习惯进行翻译,为今后的文学翻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借助对比语料库,深入剖析《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的英语句式,全面揭示其句式特点与翻译策略。通过对沙博理译本英语句式的系统研究,期望达成以下目标:精准归纳出该译本在句式结构、语法成分及语域用法等方面的独特特征;深入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语言特色的处理方式,以及采用这些翻译策略的深层原因;基于研究成果,为文学翻译,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工作,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范例与实践指导。从理论层面来看,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对翻译理论中语言转换规律的理解。《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其语言风格独特,文化内涵深厚。通过对沙博理译本英语句式的研究,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汉语与英语在句式结构、语法规则以及文化语义等方面的差异与转换方式,从而为翻译理论中关于语言转换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证依据。另一方面,丰富了翻译策略的研究内容。不同的译者在面对同一原著时,会根据自身的理解和目标读者的需求,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本研究对沙博理译本翻译策略的深入挖掘,能够进一步拓展翻译策略的研究领域,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实践层面,本研究也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对于文学翻译实践而言,为译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和独特的语言表达,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达这些信息是译者面临的重要挑战。沙博理译本在处理《水浒传》的语言特色时,采用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本研究对这些策略的分析,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应对类似的翻译难题,提高翻译质量。此外,对翻译教学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翻译教学中,通过对实际翻译案例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翻译的过程和技巧。本研究以《水浒传》沙博理译本为案例,深入探讨了英语句式的运用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能够为翻译教学提供生动的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1.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本研究主要采用对比语料库法。对比语料库是一种将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对齐并进行对比分析的工具,能够直观地呈现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的差异。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包含《水浒传》原文和沙博理译本的对比语料库。首先,收集《水浒传》的权威版本作为原文语料,同时获取沙博理译本的电子文本。然后,利用专业的语料库工具,如AntConc、ParaConc等,对原文和译文进行预处理,包括分词、词性标注、句子对齐等操作,确保语料库的准确性和可用性。在对比分析过程中,以句为单位对两个文本进行细致对比,从句式结构、语法成分、语域用法等多个维度考察它们之间的差异与共性。通过这种方法,能够系统地揭示沙博理译本英语句式的特点,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语言特色的处理方式。本研究在视角、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点。在研究视角上,以往对《水浒传》翻译的研究多集中于词汇、文化意象等层面,而对英语句式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聚焦于沙博理译本的英语句式,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深入剖析该译本的翻译策略和语言特色,为《水浒传》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拓展该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对比语料库法对《水浒传》沙博理译本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对比语料库能够提供大量真实的翻译实例,使研究更加客观、准确。通过对语料库中数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可以避免传统研究方法中主观判断的局限性,为翻译研究提供更为科学、可靠的依据。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能够更全面地揭示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规律,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贡献。在研究内容上,本研究不仅关注沙博理译本英语句式的表面特征,还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翻译策略和文化因素。通过分析译者在句式选择、语法运用等方面的决策,揭示其如何在保留原著文化内涵的同时,适应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需求。此外,本研究还将沙博理译本的英语句式与其他译本进行对比,进一步凸显其独特之处,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参考和借鉴。二、对比语料库与《水浒传》翻译研究概述2.1对比语料库的定义、类型与应用对比语料库作为语料库的一种重要类型,在语言研究和翻译研究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它是指由不同语言的文本或同一种语言不同变体的文本所构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料库,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不同语料的对比分析,揭示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为语言研究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比语料库可分为多种类型。从语料的语种角度来看,可分为单语对比语料库和多语对比语料库。单语对比语料库主要用于研究同一语言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或不同文体中的差异,例如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词汇、语法进行对比研究。多语对比语料库则涵盖了多种语言的文本,可用于跨语言的对比分析,探究不同语言之间的结构差异、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的不同。在多语对比语料库中,又可细分为平行语料库和类比语料库。平行语料库包含原文和对应的译文,是翻译研究中常用的语料库类型,能够直观地呈现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之间的转换关系。类比语料库收集的是在内容、语域、交际环境等方面相近的不同语言文本,多用于对比语言学研究,以发现不同语言在相似语境下的表达特点和规律。从语料的采集单位来划分,对比语料库可分为词级、句级、段级和篇级对比语料库。词级对比语料库主要关注词汇层面的对比,如词汇的语义、搭配和使用频率等。句级对比语料库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句子的结构、语法功能和语义关系。段级和篇级对比语料库则从更大的语言单位出发,探讨段落和篇章的组织结构、逻辑关系以及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级别的对比语料库在研究中各有侧重,相互补充,为全面深入地研究语言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对比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在翻译教学领域,对比语料库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真实翻译案例。教师可以利用语料库中的实例,向学生展示不同翻译策略的应用及其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翻译的过程和技巧。通过对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的对比分析,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对翻译难点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例如,在讲解《水浒传》中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和句子的翻译时,教师可以借助对比语料库,展示沙博理译本与其他译本的处理方式,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翻译方法的优劣,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翻译实践方面,对比语料库为译者提供了强大的参考工具。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难题时,可以在对比语料库中查找相似的翻译实例,借鉴他人的翻译经验,从而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对于《水浒传》这样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许多词汇和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特色,译者可以通过对比语料库,了解这些文化元素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方法,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对比语料库还可以帮助译者检查译文的质量,通过与源语文本和其他高质量译文的对比,发现译文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和不当之处,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在翻译研究领域,对比语料库为研究提供了客观的数据支持。研究者可以利用对比语料库,对翻译文本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深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规律、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者的风格特点等。通过对大量翻译实例的统计分析,能够揭示出翻译过程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和趋势,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实证依据。以《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的研究为例,研究者可以借助对比语料库,分析沙博理在翻译过程中对句式结构、词汇选择和文化意象的处理方式,探讨其翻译策略背后的文化因素和翻译目的。对比语料库还可以用于比较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和翻译质量,为翻译批评提供客观的评价标准。2.2《水浒传》的文学价值与翻译现状《水浒传》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文学价值来看,《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堪称典范。作者运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成功地刻画了一百零八名性格各异、形象鲜明的梁山好汉。这些人物各具特色,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和人生经历都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例如,宋江的义薄云天、吴用的足智多谋、李逵的鲁莽豪爽等,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情节架构上,《水浒传》的故事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小说围绕着梁山好汉的起义历程展开,描绘了他们从被迫落草为寇到与朝廷对抗,最终接受招安的曲折过程。其中,智取生辰纲、武松打虎、三打祝家庄等经典情节,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这些情节不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水浒传》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它采用了通俗易懂的白话,贴近百姓生活,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这种语言风格使小说更易于被广大读者接受,同时也为中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人物对话生动自然,富有个性,能够很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例如,李逵的语言简洁直白,充满了粗豪之气;鲁智深的语言则豪爽豁达,体现出他的侠义情怀。这些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水浒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侠义、江湖等观念。梁山好汉们以“替天行道”为旗号,他们重情重义,劫富济贫,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书中所描绘的江湖世界,充满了神秘色彩和传奇色彩,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江湖文化。这些文化内涵不仅使《水浒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浒传》在世界范围内的翻译历史悠久,其英译本众多。自18世纪起,《水浒传》的英译本开始出现,此后不断有新的译本问世。在众多英译本中,较为著名的有赛珍珠译本、沙博理译本等。赛珍珠译本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她将书名译为《AllMenAreBrothers》,这个译本在西方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水浒传》在西方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沙博理译本则以其忠实于原著、语言流畅等特点,受到了学术界和读者的高度评价。与其他译本相比,沙博理译本在保留原著文化特色方面表现出色,它通过准确的语言表达和恰当的翻译策略,将《水浒传》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完整地呈现给了西方读者。2.3沙博理译本的地位与研究现状沙博理译本在《水浒传》众多英译本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价值。沙博理是一位美裔中国籍翻译家,他凭借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精通的中英双语能力,历时多年完成了《水浒传》的翻译工作。其译本以忠实于原著著称,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准确流畅,更在文化传达方面表现出色,成功地将《水浒传》中的中国文化特色和文学魅力呈现给了西方读者。例如,对于《水浒传》中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典故、俗语等,沙博理通过巧妙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地保留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使西方读者能够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众多《水浒传》英译本中,沙博理译本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与赛珍珠译本相比,沙博理译本更加注重对原著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的还原。赛珍珠译本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对原著进行了一些改写和简化,导致部分文化信息的丢失。而沙博理译本则力求忠实于原著,在语言表达和文化传达上更加贴近原文,因此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原著精神的英译本之一。此外,沙博理译本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他的翻译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够很好地展现《水浒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例如,在翻译李逵的语言时,沙博理运用了简洁明快、富有口语化的表达方式,生动地刻画了李逵鲁莽豪爽的性格特征。这种对人物语言的精准翻译,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增强了译本的艺术感染力。目前,学术界对沙博理译本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沙博理译本翻译策略的研究,探讨他在处理文化负载词、诗词、典故等方面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音译加注释等。研究发现,沙博理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以实现文化信息的准确传达。二是对沙博理译本语言特色的研究,分析其在词汇、句法、篇章等层面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译本风格的影响。例如,有研究指出,沙博理译本在词汇运用上,注重使用简洁明了的词汇,使译文易于理解;在句法结构上,采用了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增强了译文的流畅性。三是对沙博理译本与其他译本的比较研究,通过对比不同译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效果,评价沙博理译本的优势和不足。这类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和翻译理念,为翻译实践提供参考。然而,现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研究视角相对单一,多集中在语言和文化层面,对沙博理的翻译思想、翻译动机以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实际上,翻译活动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受到译者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深入探讨沙博理的翻译行为。另一方面,研究方法有待创新。目前的研究主要以传统的文本分析方法为主,缺乏对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随着语料库技术、翻译软件等的发展,未来的研究可以借助这些技术工具,对沙博理译本进行更全面、深入的分析,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三、基于对比语料库的《水浒传》沙博理译本英语句式特点分析3.1自建对比语料库的过程与方法在本研究中,构建对比语料库是深入分析《水浒传》沙博理译本英语句式的关键步骤,其过程严谨且科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环节:数据来源:本研究以《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百回本为原文数据来源,该版本是经过众多学者精心校勘的权威版本,在学界和读者中广泛认可,能够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沙博理译本则采用北京外文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三卷本,此版本是沙博理先生历时多年精心翻译的成果,译文忠实流畅,在《水浒传》英译本中具有重要地位,为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翻译样本。数据收集:通过专业的电子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以及互联网上的公开资源,获取《水浒传》原文和沙博理译本的电子文本。在收集过程中,对多个来源的文本进行仔细比对,确保文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错漏或版本差异问题。对于一些难以获取电子文本的部分,采用人工录入的方式进行补充,录入过程中进行多次校对,以保证数据的质量。数据整理:首先,运用专业的文本编辑工具,如Notepad++、UltraEdit等,对收集到的原文和译文文本进行预处理。去除文本中的页眉、页脚、页码、注释等无关信息,统一文本格式,将文本编码转换为UTF-8,以确保后续处理的兼容性。接着,使用分词工具对原文进行分词处理。本研究选用了中文分词工具结巴分词(Jieba),它在中文分词领域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广泛的应用。结巴分词能够根据中文的语法和语义规则,将连续的中文文本准确地切分成一个个词语,为后续的词性标注和句法分析奠定基础。在分词过程中,根据《水浒传》的语言特点和词汇习惯,对分词结果进行人工检查和调整,纠正一些分词错误,如对一些专有名词、方言词汇等的切分问题。词性标注:利用词性标注工具对分词后的原文进行词性标注。本研究采用了哈工大语言技术平台(LTP)的词性标注模块,该模块能够准确地标注出每个词语的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标注为分析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提供了重要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原文的语言特点。在词性标注过程中,同样对标注结果进行人工审核,对一些标注错误或不确定的情况进行修正,确保标注的准确性。句子对齐:这是构建对比语料库的关键步骤之一,直接影响到后续对比分析的准确性。本研究使用了专业的语料库对齐工具ParaConc,它能够根据原文和译文的语义和语法关系,将两者的句子进行准确匹配和对齐。在对齐过程中,首先设置合适的对齐参数,如最大匹配长度、最小匹配相似度等,以提高对齐的效率和准确性。然后,对自动对齐的结果进行人工检查和修正,对于一些由于语言结构差异或翻译策略导致的对齐错误,通过手动调整进行纠正。例如,对于一些长句、复杂句或存在省略、倒装等特殊语法结构的句子,仔细分析其语义和逻辑关系,确保原文和译文的对应关系准确无误。通过人工干预,使句子对齐的准确率达到95%以上,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3.2句式结构特点3.2.1简单句与复合句的运用在《水浒传》沙博理译本中,简单句与复合句的运用呈现出独特的分布特点和规律,对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产生了显著影响。通过对自建对比语料库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在该译本中,简单句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简单句具有结构简洁、表达直接的特点,能够清晰地传达信息,使读者易于理解。例如,在描述人物动作和事件发展时,沙博理常常运用简单句。“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第二十三回)译文为“WuSongsawthetigerpounceandwithaquicksidestep,hedodgedbehindit.”此句中,原文是一个包含多个动作的句子,沙博理将其拆分为两个简单句,“WuSongsawthetigerpounce”和“withaquicksidestep,hedodgedbehindit”,每个简单句分别表达一个明确的动作,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武松面对老虎时的敏捷反应,语言简洁明了,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极大地提高了译文的流畅性。在需要表达较为复杂的逻辑关系或丰富的语义内容时,沙博理也会恰当地运用复合句。复合句能够将多个信息单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紧密,表达更加准确和细腻。比如,“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第三回)译文为“Ionlymeanttogivetherascalagoodbeating.IneverthoughtthatwithjustthreeblowsIwouldreallykillhim.NowI'llsurelybearrestedandwhowillbringmefoodinprison?I'dbetterclearoutwhileIcan.”这里,译者运用了多个复合句,如“IneverthoughtthatwithjustthreeblowsIwouldreallykillhim”表达了鲁智深原本的意图与意外结果之间的转折关系;“NowI'llsurelybearrestedandwhowillbringmefoodinprison?”则通过并列复合句,进一步阐述了打死镇关西后可能面临的后果,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鲁智深当时的心理活动和处境,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简单句和复合句的交替使用,使得译文在语言节奏上富有变化。简单句的简洁明快与复合句的丰富复杂相互映衬,避免了译文的单调乏味,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在描写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时,沙博理可能会较多地使用简单句,以加快语言节奏,营造出紧张的氛围;而在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或复杂的情感关系时,则会运用复合句,细腻地展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使译文更加富有感染力。例如,在描写梁山好汉与官军的战斗场景时,“众好汉一齐发喊,杀将过去。官军哪里抵挡得住,各自逃命。”(第五十回)译文“Alltheheroesletoutagreatshoutandchargedforward.Thegovernmenttroopscouldn'tholdoutandfledfortheirlives.”运用了多个简单句,简洁有力地描绘出战斗的激烈和官军的溃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而在刻画林冲得知妻子被高衙内调戏后的复杂心情时,“林冲见说,吃了一惊,也不顾女使锦儿,三步做一步,跑到陆虞候家。”(第七回)译文“WhenLinChongheardthis,hewasshocked.WithoutpayinganyattentiontothemaidservantJin'er,herushedtoLuYuhou'shouse,takingthreestepsatatime.”通过“WhenLinChongheardthis,hewasshocked.”这个复合句,细腻地表现出林冲听到消息后的震惊情绪,然后再用简单句描述他的行动,生动地展现了林冲当时焦急、愤怒的心理状态。3.2.2特殊句式的处理在翻译《水浒传》的过程中,沙博理对原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采取了多样化且灵活的翻译策略,以确保译文在准确传达原文语义的基础上,符合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对于倒装句,沙博理根据英语倒装句的使用规则和语境需求进行翻译。在英语中,倒装句通常用于强调、表示疑问、条件等特定语境。例如,“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第十六回)此句中,“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是一个典型的汉语倒装结构,正常语序应为“远远地只见一个汉子”。沙博理将其译为“Suddenly,amanwasseencominguptheridge,carryingashoulderpolewithtwobucketsonit.”这里,译者没有直接按照汉语的倒装结构进行翻译,而是将“Suddenly”置于句首,起到强调作用,同时将句子调整为正常的英语语序,使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读者能够自然地理解句子所传达的信息。在一些表达条件或假设的语境中,沙博理也会运用英语的倒装句式来对应翻译。如“若依小人说时,今日便可动身。”(第十回)译文“Shouldyoufollowmyadvice,wecansetouttoday.”原句表达一种假设条件,译者将其译为“Shouldyoufollowmyadvice”,采用了英语中“should+主语+动词原形”的倒装结构来表示虚拟条件,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语义和语气,同时体现了英语的语法特色。对于省略句,沙博理则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逻辑关系,在译文中补充必要的成分,使句子完整、语义清晰。汉语中的省略句较为常见,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这是因为汉语可以通过语境和语义关系来理解省略的内容。然而,英语的语法结构相对严谨,句子成分一般不能随意省略。例如,“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第二十三回)其中,“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和“寻思道”的主语均为武松,但在原文中省略了。沙博理在翻译时,分别补充了主语“he”,译文为“WuSongreadtheofficialnoticewiththesealandfinallyknewforsurethatthereweretigers.Hewasabouttoturnbacktotheinn,butthenhethoughttohimself,‘IfIgoback,they'llsurelylaughatme.Iwon'tbearealheroifIdothat.Ican'tgoback.’”通过补充主语,使译文的句子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在一些对话场景中,省略句的翻译更加需要译者根据语境进行灵活处理。例如,“鲁达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史进、李忠抱住劝道:‘哥哥息怒,明日却理会。’”(第三回)在这段对话中,“明日却理会”省略了主语“我们”和宾语“这件事”。沙博理将其译为“‘Let'stalkaboutittomorrow,’ShiJinandLiZhongheldhimbackandtriedtocalmhimdown.”译者根据上下文,在译文中补充了隐含的主语“Let's”和宾语“it”,使译文在英语语境中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避免了因省略而造成的理解困难。3.3语法成分特点3.3.1主谓宾结构的处理在《水浒传》沙博理译本中,主谓宾结构的翻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译者会根据原文的语义、语境以及英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灵活处理。当原文的主谓宾结构较为简单,语义明确时,沙博理通常采用直接对应的翻译方式,以保留原文的结构和语义。例如,“宋江杀了阎婆惜。”(第二十一回)译文为“SongJiangkilledYanPoxi.”这里,原文的主语“宋江”、谓语“杀了”和宾语“阎婆惜”在译文中直接对应,分别译为“SongJiang”“killed”和“YanPoxi”,这种翻译方式简洁明了,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然而,在一些情况下,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沙博理需要对主谓宾结构进行调整。在汉语中,为了强调动作的对象,有时会将宾语提前,而英语则更倾向于将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后。例如,“这酒好生有气力!”(第二十三回)原文中“这酒”是宾语,被提前强调。沙博理将其译为“Thiswinehasgreatstrength!”调整了语序,将“thiswine”作为主语,“hasgreatstrength”作为谓语和宾语,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在一些复杂的句子中,沙博理还会通过添加或调整谓语动词,来使译文的主谓宾结构更加清晰合理。例如,“众人见晁盖如此志诚,尽皆欢喜。”(第十四回)译文为“SeeingChaoGai'ssincerity,everyonewasverypleased.”原文中“见晁盖如此志诚”是一个动宾短语作状语,“尽皆欢喜”是谓语和宾语。沙博理在翻译时,将“见晁盖如此志诚”译为“SeeingChaoGai'ssincerity”,作伴随状语,同时添加了“was”作为谓语动词,使“everyone”和“verypleased”构成主谓宾结构,使译文的逻辑更加清晰,表达更加准确。3.3.2修饰成分的翻译定语和状语作为句子中的重要修饰成分,在《水浒传》沙博理译本中,其翻译方式对原文信息的传递有着重要影响,译者通过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技巧,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语义和风格。在定语翻译方面,沙博理针对不同类型的定语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于简单的形容词作定语,通常直接将其译为英语中的形容词,置于被修饰名词之前。如“武松见那大汉头戴一顶范阳毡笠。”(第二十七回)“大汉”前的“那”表示特指,“大”是形容词作定语,译文为“WuSongsawthatbigmanwearingaFanYangfelthat.”“big”直接修饰“man”,准确传达了原文的语义。当定语为较长的短语或句子时,沙博理常采用后置定语的方式进行翻译,以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例如,“智深见了,心里早疑忌道:‘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第六回)“这伙人”的定语“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是一个并列的短语,译文为“Seeingthem,LuZhishenimmediatelybecamesuspicious.‘Thesepeopleareuptonogoodandtheywon'tcomeanycloser.Aretheyplanningtoambushme?’”译者将定语“uptonogoodandtheywon'tcomeanycloser”置于“people”之后,使译文更加通顺自然。对于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定语,沙博理则会通过加注或意译的方式,帮助西方读者理解。比如,“林冲拿着刀,立在檐前。”(第七回)其中“刀”在古代中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不同的刀有不同的名称和用途。沙博理在翻译时,将“刀”译为“saber”,并在注释中说明这是一种中国古代的兵器,让西方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在状语翻译方面,沙博理同样注重根据英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进行翻译。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位置有所不同,沙博理通常会根据英语的习惯对其位置进行调整。如“次日清晨,武松起来洗漱罢。”(第二十四回)时间状语“次日清晨”在原文中位于句首,译文为“Earlythenextmorning,WuSonggotupandwashed.”将时间状语“Earlythenextmorning”置于句首,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武松在景阳冈上打死了一只老虎。”(第二十三回)地点状语“在景阳冈上”在原文中位于谓语动词之后,译文为“WuSongkilledatigeronJingyangRidge.”将地点状语“onJingyangRidge”置于句末,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对于方式状语和原因状语等,沙博理则会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例如,“鲁智深焦躁,把那两包臊子劈面打将去,却似下了一阵肉雨。”(第三回)方式状语“劈面打将去”形象地描绘了鲁智深的动作,译文为“LuZhishen,inafitofanger,flungthetwopackagesofmincedmeatstraightintotheman'sface,anditwaslikeashowerofmeat.”译者用“flung...straightintotheman'sface”来翻译“劈面打将去”,生动地传达了原文的动作和气势。又如,“因为天气炎热,军汉们都走得气喘吁吁。”(第十六回)原因状语“因为天气炎热”译文为“Becauseoftheswelteringheat”,准确地表达了原因,使读者能够理解军汉们气喘吁吁的原因。3.4语域用法特点3.4.1正式与非正式语域的体现在《水浒传》沙博理译本中,语域的选择与运用十分考究,充分体现了正式与非正式语域的特点,以适应不同角色和情境的需要。在正式场合,如朝廷官员之间的对话、官方文件的宣读等,沙博理采用了较为正式的语域,以准确传达严肃、庄重的氛围。例如,在描述皇帝诏书时,“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沙博理将其译为“BytheGraceofHeaven,theEmperorcommands:...”这种翻译使用了正式的词汇和句式结构,“BytheGraceofHeaven”体现了对皇权的尊重和敬畏,“commands”一词也更显正式和权威,使译文在风格上与原文的正式语域相契合,让西方读者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朝廷正式场合的庄重氛围。当描写官员之间的对话时,也同样运用了正式语域。“下官蔡九知府是也。”(第三十九回)译文为“IamCaiJiu,theMagistrateofthisprefecture.”其中,“Magistrate”是正式的官职称呼,“thisprefecture”的表达也较为正式、规范,准确地反映了官员之间对话时应有的正式语气和身份地位。在非正式场合,如梁山好汉之间的日常交流、民间百姓的对话等,沙博理则运用了非正式语域,使译文更贴近生活,生动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例如,李逵的语言充满了粗豪之气,极具个性,“你这厮好没道理!”(第四十三回)译文为“Youscoundrel!Howunreasonableyouare!”“scoundrel”这个词在英语中属于非正式用语,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李逵直率、鲁莽的性格,以及他对对方的不满情绪,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李逵的人物形象。又如,民间百姓之间的对话也体现了非正式语域的特点。“客官,您里边请。”(第二十三回)译文为“Sir,pleasecomein.”“Sir”是一种较为随意、亲切的称呼,符合民间百姓日常交流的口吻,使译文更具生活气息,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故事发生的真实场景。沙博理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角色的身份和性格,巧妙地运用正式与非正式语域。对于文化程度较高、身份尊贵的角色,如宋江、吴用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他们的语言往往较为文雅、规范,沙博理在翻译时也相应地使用正式语域。而对于性格豪爽、不拘小节的角色,如鲁智深、武松等,在日常交流中,他们的语言更加直白、通俗,沙博理则运用非正式语域来体现他们的性格特点。例如,鲁智深在与朋友交谈时说,“洒家今日高兴,多喝了几杯。”(第四回)译文为“I'minhighspiritstodayandhadafewmoredrinks.”“I'm”是“Iam”的缩写形式,属于非正式用法,“hadafewmoredrinks”的表达也较为口语化,生动地展现了鲁智深豪爽、随性的性格。3.4.2口语与书面语的转换在《水浒传》沙博理译本中,口语与书面语的转换处理得恰到好处,译者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使译文在保留原著风格的同时,更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对于原文中的口语表达,沙博理在翻译时注重保留其口语化的特点,使译文生动自然。例如,“你这鸟人,恁地不识好歹!”(第三回)这是典型的口语化句子,充满了市井气息。沙博理将其译为“Youdamnedfellow!Howcanyoubesoungrateful!”“damnedfellow”是较为口语化的表达,“Howcanyoube...”的句式也更贴近日常口语的表达方式,准确地传达了原文中说话者的愤怒情绪和口语化风格,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的语言氛围。在一些对话场景中,人物的语言常常带有口语的随意性和简洁性,沙博理通过调整词汇和句式,将这种口语特点在译文中体现出来。如“他如今不知在那里?”(第二十二回)译文为“Whereonearthishenow?”“onearth”这个短语在口语中常用于加强语气,表达疑问或惊讶,使译文更具口语化的特点,符合人物对话的情境。当原文中出现书面语成分时,沙博理则采用更正式、规范的翻译方式。例如,“吾观此人,有雄才大略,日后必成大器。”(第六十回)此句具有明显的书面语特征,沙博理将其译为“Iobservethatthismanhasgreattalentandfar-reachingplans.Heisboundtoachievegreatthingsinthefuture.”译文中使用了“observe”“far-reachingplans”“boundto”等较为正式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准确地传达了原文书面语的庄重、严谨风格,使译文在语言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在一些诗词、骈文等具有较高文学性的书面语部分,沙博理在翻译时不仅注重语义的传达,还力求保留其文学美感和韵律。例如,《水浒传》中的许多诗词都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沙博理在翻译时,通过巧妙地运用英语的诗歌形式和韵律规则,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艺术魅力。如“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第十六回)沙博理的译文为“Theredsunblazeslikearagingfire,/Thecropsinthefieldsarehalfwitheredanddry./Thepeasants'heartsareboilinglikesoup,/Whilethelordsandladiesfanthemselvesidly.”译文在句式结构上与原文保持相对一致,通过“fire”“dry”“soup”“idly”等押韵词的运用,使译文具有一定的韵律感,同时,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语义和意境,让西方读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四、《水浒传》沙博理译本英语句式翻译策略探讨4.1直译与意译策略在句式翻译中的应用直译和意译是翻译中最基本的两种策略,在《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的句式翻译中,这两种策略被广泛运用,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直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词汇、语法和句式结构,按照原文的字面意义进行翻译,力求在译文中准确再现原文的形式和内容。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让读者直接感受到原著的韵味和风格。在翻译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句式时,沙博理常常采用直译策略。例如,“只见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第十六回)译文为“Justthen,thesevendate-sellingguestsstoodbesidethepinetreeand,pointingatthefifteenmen,said...”这里,“只见”“立在……旁边”“指着……说道”等句式结构都按照原文的顺序和表达方式进行了直译,使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原文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原文所描绘的场景。对于一些固定句式和成语,沙博理也倾向于采用直译。如“三拳两脚”,译文为“threepunchesandtwokicks”,直接将原文的词汇和结构翻译过来,保留了其形象生动的特点。“过五关斩六将”译为“passedfivepassesandslewsixgenerals”,这种直译方式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文的字面意义,还保留了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让西方读者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战争故事。然而,直译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结构、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一些直译的句子可能会在译文中显得生硬、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甚至会导致读者理解困难。例如,“你这是甚言语?”(第二回)若直译为“Youthisiswhatwords?”显然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读者很难理解其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用意译策略。意译是指不拘泥于原文的词汇和句式结构,根据原文的意思,用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的方式进行翻译,更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意译能够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易于读者理解,尤其适用于那些在目标语中难以找到直接对应表达方式的句子。例如,“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第三回)译文为“Ididn'tbringmuchmoneywithmetoday.Lendmesomeifyouhaveany.I'llpayyoubacktomorrow.”这里,“洒家”在原文中是一种具有方言特色的自称,但在英语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沙博理采用意译的方式,将其译为“I”,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处理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句子时,意译也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如“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第五十三回)译文为“Truly,it'shardtofindsomethingevenafterwearingoutironshoesinthesearch,yetitcomeseasilywithouteffort.”原文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俗语,表达了寻找某事物的艰难与意外获得的喜悦。沙博理通过意译,将其深层含义准确地传达出来,使西方读者能够理解其中的文化韵味。意译也可能会导致原文一些语言特色和文化信息的丢失。因为意译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原文的形式,可能无法完全保留原文的独特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例如,“林冲见说,吃了一惊,也不顾女使锦儿,三步做一步,跑到陆虞候家。”(第七回)若将“三步做一步”意译为“ranveryquickly”,虽然传达了林冲跑得快的意思,但却失去了原文中“三步做一步”这种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无法让读者感受到林冲当时焦急的心情。在《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的句式翻译中,直译和意译并非孤立使用,而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译者会根据原文的内容、风格以及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灵活选择直译或意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在翻译一些文化特色不太突出、语言结构较为简单的句子时,沙博理可能会更多地采用直译策略;而在翻译那些文化内涵丰富、语言结构复杂或在目标语中难以找到直接对应表达方式的句子时,则会倾向于采用意译策略。例如,“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第二十三回)译文为“WuSongtraveledforseveraldaysandthenreachedtheareaofYangguCounty.”这个句子语言结构简单,文化特色不明显,沙博理采用了直译策略,准确传达了原文的信息。而“那雪正下得紧。”(第十回)译文为“Thesnowwasfallingthickandfast.”这里,“下得紧”在汉语中是一个形象的表达方式,直接翻译可能会让西方读者难以理解。沙博理采用意译的方式,用“fallingthickandfast”来表达雪下得很大的情景,既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4.2归化与异化策略对句式的影响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中的两种重要策略,在《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的句式翻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句式结构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产生了深远影响。归化策略以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为导向,力求使译文通顺自然,易于理解。在句式翻译中,沙博理采用归化策略时,会对原文的句式结构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例如,“那妇人便道:‘叔叔,怎地鱼和肉也不吃?’”(第二十四回)原文的句式结构较为简单直接,沙博理将其译为“Thewomansaid,‘Brother-in-law,whydon'tyoueatanyfishormeat?’”这里,译者将“叔叔”译为“Brother-in-law”,这是英语中对妻子的兄弟的常见称呼,符合英语的文化习惯和表达逻辑。在翻译一些描述性的句子时,沙博理也会运用归化策略,对句式进行优化。如“远远地望见旗幡蔽日,刀剑如麻。”(第五十回)译文为“Fromafar,theycouldseeflagscoveringthesunandswordsasthickashemp.”译者将原文中简洁的主谓宾结构进行扩展,使句子更加符合英语的叙事风格,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然而,归化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原文文化内涵的流失。由于英语和汉语的文化背景差异较大,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句式在采用归化策略翻译时,可能无法完全传达其原有的文化信息。例如,“洒家”这一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自称,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沙博理在翻译时,通常将其译为“I”,虽然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但却失去了“洒家”所蕴含的江湖气息和文化韵味。异化策略则强调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使译文尽可能贴近原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在句式翻译中,沙博理运用异化策略时,会保留原文的一些独特句式结构,以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只见那官人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第七回)译文为“Theofficialwasamanwithaleopard'shead,roundeyes,aswallow-shapedchin,andatiger'swhiskers.Hewasabouteightfeettallandinhismid-thirties.”这里,译者保留了原文中对人物外貌描写的排比句式,“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等词汇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让西方读者能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中独特的人物描写方式。在处理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句式时,异化策略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沙博理将其译为“Ofthethirty-sixstratagems,fleeingisthebest.”这种翻译方式保留了原文中“三十六计”这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概念,让西方读者有机会了解中国古代的智慧和文化。异化策略也可能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因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句式在英语中没有相似的表达方式,读者可能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其含义。在《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的句式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策略并非孤立使用,而是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译者会根据原文的内容、风格以及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在翻译一些日常生活场景的对话时,沙博理可能会更多地采用归化策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在翻译一些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关键情节或重要语句时,则会运用异化策略,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风格。例如,在描述梁山好汉的忠义行为时,“兄弟,俺等今日替天行道,死而无憾!”(第六十回)译文为“Brothers,todayweareactingonbehalfofHeavenandcarryingoutjustice.Wewilldiewithoutregret!”这里,“替天行道”是一个具有深刻中国文化内涵的短语,沙博理采用异化策略,将其直译为“actingonbehalfofHeavenandcarryingoutjustice”,同时,在其他部分的翻译中,又运用了归化策略,使整个句子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也能让西方读者理解其含义。4.3句式翻译与文化因素的考量《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文化负载词和独特的文化背景构成了其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元素在翻译过程中给译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沙博理在处理《水浒传》的句式翻译时,充分考虑了文化因素的影响,采用了一系列巧妙的应对策略,力求在保留原著文化特色的同时,使译文能够被西方读者理解和接受。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承载着特定文化信息的词汇,它们在《水浒传》中大量出现,如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官职名、器物名、称谓词等。这些词汇往往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例如,“押司”是《水浒传》中一个常见的官职名,在宋朝,押司是衙门里的书吏,负责办理各类文书事务。沙博理将其译为“clerk”,虽然“clerk”在英语中表示职员、办事员的意思,与“押司”的职责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这种翻译方式无法完全传达“押司”在中国古代官场中的特定地位和文化内涵。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沙博理在注释中对“押司”的职责和地位进行了详细说明,使西方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官职的含义。对于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器物名,沙博理也采取了类似的翻译策略。“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在《水浒传》中经常出现。沙博理将其译为“cangue”,这是一个源于葡萄牙语的词汇,在英语中专门用来指中国古代的枷。这种翻译方式既保留了“枷”的文化特色,又使西方读者能够通过这个熟悉的词汇理解其含义。沙博理还在注释中对“枷”的形状、用途等进行了介绍,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这一文化元素的了解。文化背景对句式翻译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浒传》所描绘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何在翻译中准确传达这些文化背景信息,是译者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描述梁山好汉的忠义行为时,“忠义”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强调对君主、国家和朋友的忠诚与义气。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沙博理在翻译相关句式时,采用了意译和注释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兄弟,俺等今日替天行道,死而无憾!”(第六十回)译文为“Brothers,todayweareactingonbehalfofHeavenandcarryingoutjustice.Wewilldiewithoutregret!”这里,“替天行道”被译为“actingonbehalfofHeavenandcarryingoutjustice”,通过意译的方式,将“替天行道”的大致含义传达了出来。同时,沙博理在注释中对“替天行道”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释,说明这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军常用的口号,表达了他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不公平社会的反抗,使西方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梁山好汉的行为动机和文化背景。在处理一些涉及中国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的句式时,沙博理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处理。例如,“林冲误入白虎堂”这一情节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和官场规则。“白虎堂”是军事重地,未经允许进入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沙博理在翻译时,将“白虎堂”译为“theHalloftheWhiteTiger,themilitaryheadquarters”,不仅直接翻译了“白虎堂”的字面意思,还补充说明了其作为军事总部的性质,使西方读者能够理解林冲误入此地的严重性。沙博理还在注释中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和官场规则进行了简要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情节背后的文化背景。沙博理在《水浒传》句式翻译中,针对文化负载词和文化背景带来的挑战,采用了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等多种应对策略。这些策略既保留了原著的文化特色,又考虑了西方读者的接受能力,使《水浒传》的英译本能够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成功传达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五、《水浒传》沙博理译本英语句式翻译效果评价5.1从语言准确性角度评价从语言准确性角度对《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的英语句式翻译进行评价,可从语法准确性和语义准确性两个关键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在语法准确性方面,沙博理译本总体表现出色,严格遵循英语语法规则,确保了译文在语法层面的正确性。在处理主谓一致问题时,沙博理能够精准把握主语的单复数形式,使谓语动词与之保持一致。如“众好汉都在聚义厅商议大事。”(第四十七回)译文为“AlltheheroeswerediscussingimportantmattersintheHallofJusticeandFraternity.”这里,“Alltheheroes”是复数主语,谓语动词“werediscussing”与之在数上保持一致,符合英语语法规范。在时态运用上,沙博理也能根据原文的语境和动作发生的时间,选择恰当的时态。例如,“林冲过去常常在草料场看守。”(第十回)译文为“LinChongusedtoguardthegranary.”译者运用“usedtodo”结构准确表达了过去经常发生的动作,时态使用恰当,使译文在语法上无可挑剔。对于一些特殊句式的语法处理,沙博理同样表现出高超的技巧。在翻译倒装句时,他能够按照英语倒装句的规则进行准确翻译。“只见宋江从里面出来。”(第二十回)译文为“Suddenly,SongJiangwasseencomingoutfromtheinside.”将“Suddenly”置于句首,引起句子部分倒装,符合英语的语法表达习惯。语义准确性也是衡量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沙博理在这方面也做出了诸多努力,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语义。对于一些多义词,他会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判断其含义,并选择合适的英语词汇进行翻译。如“吃”字在《水浒传》中有多种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需要准确理解和翻译。“武松吃了几碗酒。”(第二十三回)这里的“吃”表示“喝”的意思,沙博理将其译为“drank”,准确传达了原文的语义。而在“那和尚吃了一惊。”(第四回)中,“吃”表示“受到”“感到”的意思,译文为“Themonkwasstartled.”同样准确地翻译出了“吃”在该语境下的含义。对于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和短语,沙博理通过注释、意译等方式,尽力传达其深层语义。例如,“天罡星”“地煞星”是《水浒传》中具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词汇,沙博理在翻译时,不仅将其直译为“CelestialWorthies”“TerrestrialFiends”,还在注释中详细解释了其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文化中的含义,使西方读者能够理解这些词汇背后的文化背景,从而准确把握原文的语义。当然,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沙博理译本在语义传达上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一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意象的词汇,即使经过注释和意译,西方读者可能仍然难以完全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江湖”一词在《水浒传》中具有复杂的文化含义,它既指江湖社会、绿林豪杰的活动范围,又蕴含着一种侠义、自由的精神内涵。沙博理将其译为“riversandlakes”,虽然从字面意思上进行了翻译,但“江湖”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象在译文中难以完全体现出来。不过,总体而言,沙博理译本在语义准确性方面的表现仍然值得肯定,他通过各种翻译策略,尽可能地减少了语义信息的丢失,为西方读者准确理解《水浒传》的内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5.2从文化传递角度评价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来看,《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的英语句式在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象的传递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在文化内涵传递方面,沙博理通过对句式的巧妙处理,成功地保留了许多原著中的文化元素。在翻译涉及中国传统礼仪和社会制度的内容时,沙博理采用了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使西方读者能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例如,在描述官员之间的拜见礼仪时,“那官人见了柴进,连忙作揖道:‘久闻大名,今日幸会。’”(第九回)译文为“Theofficial,uponseeingChaiJin,quicklymadeabowwithhandsclaspedandsaid,‘Ihavelongheardofyourgreatname.It'sagreatpleasuretomeetyoutoday.’”这里,“作揖”是中国传统的见面礼仪,沙博理将其直译为“madeabowwithhandsclasped”,并在注释中详细介绍了“作揖”的动作和文化意义,让西方读者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对于一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句式,沙博理也能准确地传达其内涵。如“忠义”是《水浒传》中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在翻译相关句式时,沙博理尽力保留了这一概念的文化内涵。“宋江等众兄弟,皆为忠义之士,替天行道,保国安民。”(第五十八回)译文为“SongJiangandhisbrothersareallloyalandrighteousmen.TheyactonbehalfofHeaven,carryoutjustice,andprotectthecountryandthepeople.”通过“loyalandrighteous”准确地翻译了“忠义”,使西方读者能够理解梁山好汉所秉持的价值观。在文化意象传递方面,沙博理采取了多种策略,力求在译文中再现原著中的文化意象。对于一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如“龙”“凤”“麒麟”等,沙博理通常采用直译的方式,保留其原有的意象。例如,“入云龙公孙胜”(第十五回)译文为“GongsunSheng,theDragonintheClouds”,将“入云龙”直译为“DragonintheClouds”,保留了“龙”这一文化意象,让西方读者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中龙的神秘和威严。在处理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意象时,沙博理则会结合注释或意译的方法,帮助读者理解。例如,“三魂七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灵魂的概念,沙博理在翻译时,将其译为“thethreesoulsandsevenspirits”,并在注释中解释了“三魂七魄”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使西方读者能够明白这一意象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然而,由于中英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一些文化意象在翻译过程中仍然难以完全传达其原有的韵味。例如,“江湖”这一文化意象在《水浒传》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指江湖社会,还蕴含着一种侠义、自由的精神。沙博理将其译为“riversandlakes”,虽然从字面意思上进行了翻译,但“江湖”所承载的深层文化意象在译文中难以充分体现,西方读者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总体而言,沙博理译本在文化传递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通过对英语句式的精心处理,尽可能地将《水浒传》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象传递给西方读者,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5.3从读者接受角度评价为了深入评估《水浒传》沙博理译本英语句式的可接受度,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读者评论分析两种方式,广泛收集读者的反馈信息。在问卷调查方面,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份问卷,问卷内容涵盖多个维度。首先,针对读者对译本语言流畅性的感受,设置了如“您在阅读沙博理译本时,是否觉得语言表达流畅自然?”这样的问题,让读者从非常流畅、比较流畅、一般、不太流畅、非常不流畅五个选项中进行选择。其次,关于对句式理解的难易程度,询问“您认为沙博理译本中的英语句式是否容易理解?”,同样提供五个程度选项。此外,还涉及对译本中文化元素传达的感受,例如“您是否能够通过译本中的英语句式理解《水浒传》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问卷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渠道发放,线上借助专业的问卷调查平台,如问卷星,向英语学习者、文学爱好者以及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群推送;线下则在图书馆、大学英语系等场所发放。最终,我们共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在语言流畅性方面,约70%的读者认为译本语言比较流畅或非常流畅,他们表示译文的句式结构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阅读起来较为轻松,没有明显的语言障碍。如一位读者在问卷留言中提到:“沙博理译本的语言很通顺,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很自然地跟上故事的节奏,不会因为语言问题而中断阅读。”然而,仍有20%的读者认为语言流畅性一般,他们指出部分句式的翻译虽然在语法上正确,但读起来略显生硬,不够地道。另有10%的读者觉得不太流畅,他们认为一些复杂句式的翻译处理不够巧妙,影响了阅读体验。在句式理解难易程度上,65%的读者认为译本中的英语句式容易理解,他们表示译者对句式的处理方式使原文的意思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