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子游戏”该如何继续_第1页
“影响因子游戏”该如何继续_第2页
“影响因子游戏”该如何继续_第3页
“影响因子游戏”该如何继续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影响因子游戏”该如何继续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这一概念,由SCI(ScientificCitationIndex,《科学引文索引》)的创始人首次提出[1],1975年被用于SCI筛选核心期刊的定量指标。影响因子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后来它不仅成为了一种测度期刊质量的指标,而且成为了评价作者乃至科研机构水平的重要指标[2]。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能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对答辩、申报奖励、申请基金项目,甚至评选职称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优势。这样,影响因子无形之中成为作者、编者的名利地位的标志,其评价作用被赋予了一定的功利性。同时,当高IF以及期刊的排名靠前成了时下学者追求的目标,能发表在IF5.0的文章绝不愿意发在IF3.0的期刊上,使得IF为3.0的期刊上只能看见小于等于3.0的文章,间接导致了期刊质量的降低。暂时放下这些不利因素,客观上来说,影响因子作为评判标准的引入,有其重大意义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对于科研水平高低、科研经费拨付没有确定的量化标准,完全由行政部门官员判断;而后同行评审开始出现,但参与人员有限,学术圈子非常小,评审不够严谨且主观性太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南京大学率先提出了用SCI量化指标来衡量科研人员水平的评价方法,此后逐渐成为主流的学术、科技评价方式,这对于引导国内学者在全球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提升中国科研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当时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但时过境迁,在如今的学术评价中,唯SCI、IF的做法对科学研究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曾发文声讨所谓影响因子及其所依赖的期刊引证报告和WebofScience数据库,不过是汤森路透公司赚钱的伎俩[3]。姑且不论以此盈利存在的问题,影响因子的滥用所造成的非议远远不止于此。为了提升被引次数,期刊的自引成为了稿件录用的条件,使IF掺杂了人为的成分,诱导不正当的竞争[4],使评价指标失去科学性和公正性。低IF期刊的编者还会通过对缩小分母的方法[5]来提高刊物的IF值,使得期刊缺乏创新性,因为原创性的文章可能还不够成熟,被引用的几率较之综述类文章低,导致创新型论文不受欢迎。同时,小专业、小领域的文章被引几率较小,不同学科之间冷热不均。如生命科学、化学、材料学等容易发SCI论文的学科就应者云集,而物理、数学等学科就举步维艰[6];即便是同一学科,不同的研究方向也有冷热之分,若为了高IF盲目跟风,“蹭热点”做研究发论文,这种功利性倾向将完全异化科研的目的。以期刊的影响因子来评估研究人员个人水平也是有失偏颇。影响因子是全刊引用总数被论文篇数平均的结果,不能代表个别论文的水平;而且单篇论文的引用数本身也并不一定代表论文得到重视,引用也可能是反驳该论文所得到的研究成果。这般引用,即便能提升期刊加总平均的影响因子,也不能说明研究本身的质量,反倒是可能存在反比关系。以IF判断论文质量是否有待商榷?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还用确定的时效绑架了不确定的科研产出。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作为历史上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性科学家,就仅有6篇论文代表作,其中获得诺贝尔奖的那篇论文还只是发在影响因子1.0左右的学术期刊上[7]。若是以IF值评判她的研究价值,岂不是玉石不分,一叶障目。除了对科研的不利影响,中国学者为了评职称大都倾向于将学术论文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外国期刊上,使得国内同行不能在第一时间受益,影响了中国的科技发展,浪费了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根据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给出的数据,如今中国至少有88%的SCI文章流向国外期刊,这造成SCI论文流失严重。学术论文和版权的外流还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危害,更深层次的危害在于,没有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集群在手,根本无法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和评价标准。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是否一流,只能由别人说了算。所以,私以为,对于论文的引用要求为英文文献,实则也是科研不自信的表现之一,我们发表在国内的学术论文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参考。令人欣喜的是,过度依赖影响因子所带来的以上问题已经逐渐被科学家们重视。2012年美国细胞生物学会提出的一系列指南[8]就提倡对科研产出的合理评价。2013年5月17日,Science杂志还以“影响因子曲解(ImpactFactorDistortions)”为题发表了社论[9]。两者观点高度一致,都认为影响因子不能作为替代物用于评价个人研究论文的质量,也不能用于评估科学家的贡献,以及用于招聘、晋升和项目资助等评审。DORA还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科研论文评价方式的行动,供基金资助机构、科研机构、出版商、研究人员以及评价机构借鉴。DORA的建议对维护科学健康发展十分关键。作为一个底线,科学家领导人必须承担仔细周到分析其他研究人员科学贡献的完全责任,而不是仅仅由期刊编辑决定是否录用稿件,再以期刊的IF高低评判作者的水平。为了解决以IF作为评判标准所带来的系列问题,汤森路透逐步推出了一系列更加成熟的期刊计量评价指标,如期刊影响百分位、标准化特征因子、期刊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期刊期望引文数等全新评价指标等[10]。由于期刊影响力指数(JournalCloutIndex,CI)综合考虑了两个互相制约的最重要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指标,即TC和IF,克服了单一指标的局限性,更全面反映了期刊影响力水平,也更符合学者们对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经验认识[11]。新评价体系的创立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们始终在不断探索,不断进步。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的第五次会议审议也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会议提出“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当我们不再盲从高IF,学术期刊不再打破头挤进SCI,才能提高中国科研水平国际影响力。作为学术论文的出口和重要终端,本土学术期刊能否崛起将成为确立中国特色新时代科研评价标准的关键一环。参考文献[1]GarfiedE.Citationindexestoscience:anewdimensionindocumentationthroughassociationofideas[J].Science,1955,122:108-111.[2]GarfiedE.Thehistoryandmeaningofthejournalimpactfactor[J].JAMA,2006,295:9093.[3]江晓原,穆蕴秋.“影响因子”是用来赚大钱的—揭开“影响因子”的学术画皮(一)[J].读书,2016(05):5-14.[4]陈锐锋,何以平,吴秋玲.影响因子作为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负面影响分析[J].编辑学报,2009,21(05):463-465.[5]史庆华.影响因子评价专业学术期刊的科学性与局限性[J].现代情报,2006(01):35-36+40.[6]李志民.SCI崇拜别把中国科研带偏了[N].中国青年报.[2019-12-09].[7]Arnold,FrancesH,Strickland,DonnaH.NobelPrizes2018[J].2019,115,0012-0413.[8]Butler-Adam,John.DORA:TheSanFranciscoDeclarationonResearchAssessment.SouthAfricanJournalofScience[J].2013,109:0038-2353.[9]B.Alberts.ImpactFactorDistortions.Science[J].2013,340(6134):787.[10]I.M.Verma.Impact,notimpactfactor.Proc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