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现状_第1页
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现状_第2页
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现状_第3页
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现状_第4页
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现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幸福的生活作为一种人们心中向往和憧憬的一种生活和方式,一直以来是大家都在追求的一个人生目标,对于即将步入大学和社会以及即将步入新生活的一个时代大学生来说,幸福更是他们所需要追求和期待的。很多大学生在以后进入大学学习不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和知识,事业上的成功,更是为了给以后的幸福美满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但是,最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和国家对于就业市场形势的严峻和社会生活各种困难等方面经济压力的增加,一些的大学生已经开始对于学习和生活失去了兴趣并且开始认为自己学习和生活没用,很多的大学生时常感到自己不快乐,一些的大学生已经开始逐渐失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发展目标与人生发展方向,精神萎靡,闷闷不乐,有时候也会经常会有大学生感到自己的生活无聊没有了乐趣,甚至有些的大学生由于经济压力太大而选择自杀轻生,造成这种自杀轻生现象的主要原因也是有很多方面的,大学生每一个阶段的幸福是一个时代大学生的一生中最举足轻重的一个阶段,大学生涯为日后的社会工作学习做好了最基本的奠基工作,学会如何自我接纳并且提高主观幸福感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人生课,有些时候我们往往因为一些小事而让自己心情不好,当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些问题,越来越重视他们时,如何学会自我接纳和提高主观幸福感已经成为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1.2研究目的及意义1.2.1研究目的心理健康的问题已经渐渐地变成了当今社会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特别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自我的接纳以及主观幸福感也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从新颖的角度对自我的接纳和主观幸福感的潜在影响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丰富了大学生研究自我的接纳和培养主观幸福感的理论角度和研究领域。通过本文的理论和研究,来分析和验证自我的接纳与大学生接纳和总体的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否完全具有潜在的决定性和影响关系机制,并且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的过程中,根据这些机制两者之间的潜在影响关系、形成的特点及其原因,针对性地提高和改善了大学生的培养总体接纳和幸福感的水平,也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中心领导与保证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1.2.2研究意义在刚成为大学生的时期,他们的心理以及身体生理的发展正在快速发展和成长。他们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会面临许多困难和困难,并且容易在生活中出现一些复杂和难以解决的身体心理问题,有时甚至会出现有焦虑,沮丧和其他等负面的情绪,以往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自我的接受幸福感是我们衡量一个成年人的总体接受幸福感的重要衡量标准。这项问卷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之处在于首先探索了大学生的自我接纳与其总体接受幸福感之间的直接关系,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多种形式向大学生探讨自我的接纳与其总体接受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然后探讨如何帮助优秀大学生进一步提高自我接纳的水平,从而能够让一些优秀大学生重新开始建立自信心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总体自信心和幸福感。

第2章文献综述2.1自我接纳2.1.1自我接纳的概念界定总体上,自我的接纳主要基本概念的特点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主体和自我有与客体的直接关系,自我和客体既是接纳的其他主体,也是接纳的其他客体。第二,接纳自我有两个基本方面,积极的或消极的一面,或者说积极向上的自我或消极悲观的自我。第三,无条件地创造和接受自我。人本主义代表的是心理学从自我实现的概念开始,由此最终产生的自我定义就是突出了每一个人的自我情感的部分。例如,人文主义尤其代表的是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著名需求等级的理论中提到,人类最高级的自我需求和等级之一就是自我的创造和实现,即最大目标是尽可能地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以及自己真正想要去做的每一件事情,作为人生的起点,他们会认为自我实现的第一个产物就是自我。接受,这被认为是自我实现和其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基础是,如果一个人实际上能够真正地接受自己,那么其他的人将更容易地接受他。综上所述,此项研究将对自我接纳的定义罗杰斯认为,个人实际上能够全然地理解和接纳自我的本质,这包括对积极自我一面的理解与认可以及消极自我一面的理解与自我接受。2.1.2自我接纳的相关理论希金斯在差异自我理论中提到,真实的自我,理想中的自我和应该做到的自我构成一个人的自我。真实的自我的描述是现实中个体的自我和真实体现。理想自我的描述是梦中或期望中的自我;应该做到的自我描述的是个人或外界都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自我的差异主要在于理想和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别和距离。对于现实和理想层面的自我的失望伤心和自我的反抗抗拒可能是自我价值差距产生的一些负面自我情绪的主要根源,尽管负面的情绪和自我有不同的类型,但它们都植根于自我的差异。一个好的人没有看到自己的好方面可能被认为是上述自我接受过程的内在驱动机制,或者也可能是由于作为一个人对积极的自我的过度否定或对消极的自我的过度关注。此外,自我的接受过程也是埃利斯理性情绪治疗和行为心理咨询疗法的一个核心理论,该疗法的观念支持者指出,为了有效缓解心理咨询和治疗对象之间的矛盾关系并进一步提高埃利斯心理治疗的系统有效性,无保留的自我接纳过程可能被认为是埃利斯心理咨询治疗过程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系统性的理论概念表明,在一个人不受到无保留的自我接受的过程中,个人的判断不应过于冲动和笼统,以至于无法根据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点做出系统性的判断,个人甚至可以随时改变其非系统理性的自我信念以及接受自我的质疑。2.1.3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对该相关问题的深入研宄主要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大主要方面:从家庭和性别的维度分析来准确了解其对自我接纳的可能产生影响,从成年人和家庭的维度分析来准确了解其对自我接纳的可能产生影响,从性别是否为家庭和独生子女维度的分析来了解其对自我接纳的可能产生影响,从性别是否为年级班干部的维度分析来进一步了解其对自我接纳的影响,从月均生活费收入维度分析来进一步了解其对自我接纳的可能产生影响,从家庭生活面貌和性别差异的维度分析来进一步了解其对自我的接纳可能产生的影响。关于自我对接纳的影响相关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性别、家庭、独生子女、和性别是否为班级干部四个维度上对自我的接纳可能无太大的直接影响,在第一次做相关实验前我们的假设差异显著,常淑敏等人(2017)分析得出男孩可能会比其他女孩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自己的生理第二性征,女孩对第二性别的自我评价和接纳的程度普遍明显低于其他男孩,并且在家庭独生子女和非家庭独生子女上结果一致,随着性别和年龄的增长对自我的第二性别接纳程度也在逐渐地增加[1]。窦凯和聂衍刚等人(2013)分析得出我们的家庭对独生子女个人自我的接纳程度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不良的社会家庭关系和教养管理方式不利于我们的独生子女真正完全有效地接受和实现自我的接纳[2]。在月均接纳生活费的层面上,不同年级的初中学生,他们的自我评价和接纳的程度基本上差别较大,在自我接纳和评价生活费层面上,月均生活费“1500-2000元”与“1000元以下”和“1000-1500元”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在自我的评价生活费层面上,月均接纳的生活费"2000元以上”与“1000元以下”和“1500-2000元”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在自我的评价和接纳生活费总分上,月均接纳的生活费“2000元以上”与“1000元以下”和“1000-1500元”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2.2主观幸福感2.2.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总体的幸福感(GeneralWell-being)顾名思义是指用来评价某一一个体社会整体的生活能力和水平生活质量的一种综合性评价标准,主要含义是指某一社会个体对自己在其生活家庭以及工作事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力和水平生活能力进行的一种全面整体的生活质量评价,并由此使个人感到积极向上的一种社会心理状态。柴晓运和郭海英等学者对个人(2018)的研究指出,总体的幸福感主要指的是群体中一个人根据自己为自己设定的生活目标对自己的整体生活的质量评价做出的一种全面性的生活质量评价,反应着每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或者集体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满意的程度[3]。2.2.2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对该研究相关问题的分析和研宄结果主要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大主要方面:从个人性别的维度来分析和了解其对个人总体家庭幸福感的直接影响,从是否家庭的维度以及性别来分析和了解其对个人总体家庭幸福感的直接影响,从独生子女是否家庭为独生子女等其他方面的维度来分析和了解其对个人总体家庭幸福感的直接影响,从独生子女是否在班级当班干部等其他层面的维度来分析和了解其对个人总体家庭幸福感的直接影响,从月均生活费的维度以及性别来了解其对个人总体家庭幸福感的直接影响,从个人的生活面貌和性别差异的维度以及性别来分析和了解其对个人总体家庭幸福感的直接影响。关于个人总体家庭幸福感的直接影响相关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和是否家庭的层面对个人总体的幸福感没有很大的直接影响,在“是否为班级干部”,“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月均生活费”“政治面貌差异”等几个维度上对于个人的性别和总体家庭幸福感有较大的直接影响。高龙绢(2011)提出,班级干部以及个人在班级的生活环境,学业成绩对于个人的性别和主观幸福感有很大的直接影响,而主观幸福感往往又能对学习效率以及身心健康起到积极地推进促进作用[4]。黄靖婷(2016)提出,家庭功能可以通过对同伴的依恋以及亲社会行为等间接地作用于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创建和谐的氛围并且促进身心健康发展[5]。自1996年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中文版)制定以来,大量学者开始关注主观幸福感对个人的影响,有学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受个人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多项研究也表明,改变周围环境对个人主观幸福感有很大提升。2.3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现状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自我意识和状态相对稳定的中国大学生来说,自我的接纳和学生总体的幸福感之间仍然有一定的相互联系及其影响,一般来说,自我的接纳意识程度较高的中国大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地正确看待其他人的自我接纳行为,尤其重要的是自我接纳可以清楚地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及他人在生活中出现某些自我接纳行为的根本原因,可以合理客观正确地看待和评价自己,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自我的性格和并且可以学会逐渐地接纳自己,也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正确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消极的行为,调整自我的价值观和心态,积极地适应日常生活。刘桂芹,王美玉(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6]。罗利,钟娟(2006)研究结果表明,情绪调节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7]。张昭(2013)研究结果表明,消极情绪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8]。2.4研究假设假设一:大学生自我接纳得分与水平在性别层面、年级层面、是否独生子女层面、所在地层面、是否为学生干部层面等各中存在显著差异。假设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与水平在在性别层面、年级层面、是否独生子女层面、所在地层面、是否为学生干部等各中存在显著差异。假设三:大学生自我接纳和主观幸福感之间有非常显著相关关系。

第3章研究方法3.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某高校大学生为被试,年龄最大为24岁,最小的为19岁,共计355名,情况如下。表3-1被试详细分布表人口统计学变量类别数量所占百分比(%)性别男20256.91女15343.16年级大一6718.90大二15042.32大三8223.15大四5615.80家庭所在地城镇19554.97农村16045.11是否独生子女独生子女19755.51非独生子女15844.52是否为学生干部是15142.59否20457.55月均生活费1000元以下4312.111000-1500元13437.781500-2000元9025.432000元以上8824.86政治面貌群众10930.78团员17850.11党员6819.213.2研究工具3.2.1自我接纳问卷本研究采用由丛中和高文风编制的自我接纳问卷(SAQ,1999年),一共有16道题,分成两个因子:自我接纳因子还有自我评价因子,得分越高意味着个体越容易接纳自我,总量表分数越高代表被试者越容易接纳自我,反之,则是越难。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次施测的信度系数如表3-2所示:表3-2自我接纳量表及各因子α系数自我接纳因子自我评价因子自我接纳总分Cronbach'sα0.720.850.823.2.2总体幸福感量表本研究采用段建华于1996年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量表中对问题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共18道幸福感问题,分为6个幸福感因子:对健康担心的因子、精力因子、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和工作兴趣担心因子、忧郁或愉快心境的幸福感因子、对个人情感和心理行为的自我控制心境因子、松弛与紧张(焦虑)的因子。本次研究结果施测的幸福感信度系数平均值为0.86,具有较好的信度。3.3研究过程本研究采用文献阅读法,梳理相关理论,并选定测量工具,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择集体施测,预计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各380份,回收率为100%,筛查后有效问卷总共为355份,有效率为93.42%,最后用IBMSPSS22.0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对分析结果讨论。3.4统计分析方法本文数据的录入与统计分析采用IBMSPSS22.0,得出结果后与已有研究进行讨论。分析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时采用描述统计;分析自我接纳和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和是否班干部的差异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自我接纳和主观幸福感在年级、月均生活费和政治面貌上差异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时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和回归分析。

第4章结果分析4.1大学生自我接纳的基本情况4.1.1大学生自我接纳的描述统计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接纳以及各个维度的统计分析来了解大学生成人依恋总体情况,结果如表4-1。表4-1大学生自我接纳的描述统计MSD最小值最大值自我接纳因子20.933.299.0132.33自我评价因子17.993.728.3228.54自我接纳总分38.924.4024.0650.08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我接纳总分低于理论平均数(40),说明大学生自我接纳总体水平位于中等偏下。4.1.2大学生自我接纳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自我接纳在性别上的差异,结果如表4-2。表4-2大学生自我接纳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性别M±SDt自我接纳因子男(n=202)21.30±3.192.47**女(n=153)20.44±3.35自我评价因子男(n=202)17.92±3.430.42女(n=153)18.09±4.08自我接纳总分男(n=202)39.22±4.121.46女(n=153)38.53±4.82注:*p<0.05,**p<0.01,***p<0.001(下同)从表中可以看出,自我接纳因子在性别因子上面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t=1.46,p<0.05),在自我评价因子(t=-0.42,p>0)和自我接纳总分(t=-1.46,p>0)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1.3大学生自我接纳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自我接纳在年级上的差异,结果如表4-3。表4-3大学生自我接纳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年级M±SDF自我接纳因子大一(n=67)21.70±2.822.25大二(n=150)21.01±3.23大三(n=82)20.37±2.93大四(n=56)20.63±4.21自我评价因子大一(n=67)18.57±3.324.49**大二(n=150)18.49±3.28大三(n=82)17.55±3.53大四(n=56)16.63±5.00自我接纳总分大一(n=67)40.27±3.297.33***大二(n=150)39.50±3.82大三(n=82)37.91±4.69大四(n=56)37.25±5.88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我评价因子(F=7.33,p<0.05)和自我接纳总分(F=7.33,p<0.05)在年级层面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所以进行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在自我评价因子上,大四与大一和大二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接纳总分上,大一与大二和大四、大二与大三和大四存在显著性差异。4.1.4大学生自我接纳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自我接纳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结果如表4-4。表4-4大学生自我接纳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检验家庭所在地M±SDt自我接纳因子城镇(n=195)21.10±3.511.06农村(n=160)20.73±2.98自我评价因子城镇(n=195)17.31±3.75-3.92***农村(n=160)18.83±3.51自我接纳总分城镇(n=195)38.41±4.42-2.45**农村(n=160)39.56±4.40从表中可以看出,自我评价因子(t=-3.92,p<0.05)和自我接纳总分(t=-2.45,p<0.05)在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自我接纳因子上(t=1.06,p>0)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2.45,p>0)。4.1.5大学生自我接纳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自我接纳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结果如表4-5。表4-5大学生自我接纳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检验是否M±SDt自我接纳因子是(n=197)20.80±3.28-0.81否(n=158)21.09±3.286自我评价因子是(n=197)17.53±3.858-2.66**否(n=158)18.58±3.457自我接纳总分是(n=197)38.33±5.090-2.97**否(n=158)39.66±3.334从表中可以看出,自我评价因子(t=-2.66,p<0.05)和自我接纳总分(t=-2.97,p<0.05)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有着十分显著性差异,在自我接纳因子上(t=-0.81,p>0)并没有显著性差异。4.1.6大学生自我接纳在是否班干部上的差异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自我接纳在是否班干部上的差异,结果如表4-6。表4-6大学生自我接纳在是否班干部上的差异检验是否M±SDt自我接纳因子是(n=195)21.66±3.543.68***否(n=160)20.39±2.98自我评价因子是(n=195)17.64±3.36-1.54否(n=160)18.25±3.95自我接纳总分是(n=195)39.30±3.871.44否(n=160)38.64±4.81从上表可以得出,自我接纳因子在是否班干部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t=1.44,p<0.05),在自我评价因子(t=-1.54,p>0)和自我接纳总分(t=1.44,p>0)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1.7大学生自我接纳在月均生活费上的差异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自我接纳在月均生活费上的差异,结果如4-7。表4-7大学生自我接纳在月均生活费上的差异检验月均生活费M±SDF自我接纳因子1000元以下(n=43)21.60±3.263.90**1000-1500元(n=134)21.46±3.181500-2000元(n=90)20.14±3.342000元以上(n=88)20.59±3.23自我评价因子1000元以下(n=43)18.67±3.523.13*1000-1500元(n=134)17.84±2.971500-2000元(n=90)18.70±3.902000元以上(n=88)17.17±4.44自我接纳总分1000元以下(n=43)40.28±3.073.77*1000-1500元(n=134)39.31±3.701500-2000元(n=90)38.84±4.952000元以上(n=88)37.76±5.21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我接纳因子层面(F=3.90,p<0.05)、自我评价因子层面(F=3.13,p<0.05)和自我接纳总分(F=3.77,p<0.05)在月均生活费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所以进行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在自我评价因子层面上,月均生活费“1500-2000元”分别与“1000元以下”和“1000-1500元”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评价因子层面上,月均生活费“2000元以上”分别与“1000元以下”和“1500-2000元”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自我接纳总分上,月均生活费“2000元以上”分别与分别与“1000元以下”和“1000-1500元”之间存在显著差异。4.1.8大学生自我接纳在政治面貌上的差异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自我接纳在政治面貌上的差异,结果如表4-7。表4-8大学生自我接纳在政治面貌上的差异检验政治面貌M±SDF自我接纳因子群众(n=109)21.81±3.555.91**团员(n=178)20.47±3.18党员(n=68)20.72±2.85自我评价因子群众(n=109)17.75±3.636.08**团员(n=178)17.61±3.85党员(n=68)19.38±3.21自我接纳总分群众(n=109)39.56±3.736.92***团员(n=178)38.08±4.95党员(n=68)40.10±3.63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我接纳因子层面(F=5.91,p<0.05)、自我评价因子层面(F=6.08,p<0.05)和自我接纳总分(F=6.92,p<0.05)在政治面貌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所以进行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在自我评价因子上,群众与党员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和团员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自我评价因子上,党员既和群众又和团员有着显著性差异;在自我接纳总分上,群众与团员、团员与党员都存在显著差异;4.2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基本情况4.2.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描述统计通过描述统计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基本情况,结果如表4-9。表4-9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描述统计MSD最小值最大值因子A11.073.103.1219.29因子B15.123.436.3322.42因子C7.241.922.2311.35因子D9.412.642.8615.38.因子E14.922.955.4923.34因子F14.033.914.3825.38主观幸福感总分71.809.8546.25102.42注:因子A代表“对健康担心”因子、因子B代表“精力”因子、因子C代表“对生活满足和兴趣”因子、因子D代表“忧郁或愉快心境”因子、因子E代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因子F代表“松弛与紧张(焦虑)”因子,下同。表格说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大于理论平均数4.2.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结果如表4-10表4-10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性别M±SDt因子A男(n=202)10.92±3.32-1.09女(n=153)11.27±2.77因子B男(n=202)14.98±3.34-0.89女(n=153)15.31±3.55因子C男(n=202)7.27±1.870.31女(n=153)7.20±2.00因子D男(n=202)9.47±2.540.46女(n=153)9.34±2.76因子E男(n=202)14.75±2.88-1.30女(n=153)15.16±3.03因子F男(n=202)13.67±4.00-1.99*女(n=153)14.50±3.75主观幸福感总分男(n=202)71.06±9.02-1.60女(n=153)72.78±10.79从上表可以看出,“松弛与紧张(焦虑)”因子F(t=-1.60,p<0.05)在性别层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其他因子和主观幸福感总分无显著性差异。4.2.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观幸福感在年级的差异,结果如表4-11。表4-1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年级M±SDF因子A大一(n=67)10.81±3.280.84大二(n=150)10.93±3.07大三(n=82)11.51±2.93大四(n=56)11.14±3.18因子B大一(n=67)14.43±3.562.24大二(n=150)14.94±3.06大三(n=82)15.54±3.40大四(n=56)15.82±4.10因子C大一(n=67)6.94±1.783.61*大二(n=150)7.12±1.88大三(n=82)7.20±1.81大四(n=56)7.98±2.23因子D大一(n=67)8.91±2.812.62大二(n=150)9.22±2.47大三(n=82)9.76±2.65大四(n=56)10.04±2.74因子E大一(n=67)14.36±2.473.57*大二(n=150)14.64±2.48大三(n=82)15.28±3.38大四(n=56)15.84±3.68因子F大一(n=67)13.58±3.745.08**大二(n=150)13.32±3.50大三(n=82)15.00±3.97大四(n=56)15.05±4.58主观幸福感总分大一(n=67)69.03±7.908.59***大二(n=150)70.17±7.60大三(n=82)74.28±11.68大四(n=56)75.88±12.21从上表可以看出,“对生活满足和兴趣”因子C(F=3.61,p<0.05)、“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E(F=3.57,p<0.05)及“松弛与紧张(松弛)”因子F(F=5.08,p<0.05)和主观幸福感总分(F=8.59,p<0.05)在年级上差异显著,所以要对其进行事后检验。事后比较得知,在“对生活满足和兴趣”因子C上,大四分别与大一、大二和大三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E上,大四分别与大一、大二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松弛与紧张(松弛)”因子F上,大三与大一和大二、还有大四与大一和大二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主观幸福感总分上,大三分别与大一和大二、大四分别与大一和大二存在显著性差异;4.2.4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检验对主观幸福感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12。表4-1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检验家庭所在地M±SDt因子A城镇(n=195)11.03±3.13-0.32农村(n=160)11.13±3.06因子B城镇(n=195)15.03±3.50-0.58农村(n=160)15.24±3.35因子C城镇(n=195)7.32±1.980.85农村(n=160)7.14±1.86因子D城镇(n=195)9.38±2.64-0.23农村(n=160)9.45±2.65因子E城镇(n=195)15.17±3.151.77农村(n=160)14.63±2.65因子F城镇(n=195)14.30±3.961.42农村(n=160)13.71±3.83主观幸福感总分城镇(n=195)72.22±10.350.88农村(n=160)71.29±9.20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各个因子在家庭所在地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2.5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检验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主观幸福感在居住地上的差异,结果如表4-13。表4-1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检验是否M±SDt因子A是(n=197)11.17±2.970.64否(n=158)10.96±3.25因子B是(n=197)15.54±3.632.62**否(n=158)14.60±3.10因子C是(n=197)7.32±1.900.88否(n=158)7.14±1.96因子D是(n=197)9.79±2.603.05**否(n=158)8.94±2.62因子E是(n=197)15.25±3.082.36*否(n=158)14.52±2.73因子F是(n=197)14.62±3.983.24**否(n=158)13.29±3.70主观幸福感总分是(n=197)73.69±10.634.24***否(n=158)69.45±8.21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精力”因子B(t=2.62,p<0.05)、“忧郁或愉快心境”因子D(t=3.05,p<0.05)、“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E(t=2.36,p<0.05)、“松弛与紧张(焦虑)”因子F(t=3.24,p<0.05)和主观幸福感总分(t=4.24,p<0.05)上存在差异,且差异极其显著。4.2.6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是否班干部上的差异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主观幸福感在是否班干部上的差异,结果如表4-14。表4-14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是否班干部上的差异检验是否M±SDt因子A是(n=151)10.77±3.11-1.57否(n=204)11.29±3.07因子B是(n=151)15.07±3.47-0.26否(n=204)15.16±3.41因子C是(n=151)7.20±1.93-0.34否(n=204)7.27±1.93因子D是(n=151)9.52±2.530.63否(n=204)9.34±2.72因子E是(n=151)14.70±2.80-1.22否(n=204)15.09±3.05因子F是(n=151)13.29±4.17-3.11**否(n=204)14.58±3.61主观幸福感总分是(n=151)70.55±8.78-2.07*否(n=204)72.73±10.50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是否班干部在“松弛与紧张(焦虑)”因子F(t=-3.11,p<0.05)和主观幸福感总分(t=-2.07,p<0.05)上存在显著性差异。4.2.7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是否班干部上的差异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月均生活费上的差异,结果如表4-15。表4-15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月均生活费上的差异检验月均生活费M±SDF因子A1000元以下(n=43)11.88±3.513.31*1000-1500元(n=134)10.47±3.241500-2000元(n=90)11.49±2.792000元以上(n=88)11.17±2.81因子B1000元以下(n=43)14.37±2.751.081000-1500元(n=134)15.36±3.331500-2000元(n=90)14.93±3.572000元以上(n=88)15.32±3.72因子C1000元以下(n=43)7.16±1.530.271000-1500元(n=134)7.32±1.901500-2000元(n=90)7.29±1.942000元以上(n=88)7.10±2.13因子D1000元以下(n=43)9.35±2.340.311000-1500元(n=134)9.40±2.701500-2000元(n=90)9.62±2.352000元以上(n=88)9.25±2.96因子E1000元以下(n=43)14.65±1.951.521000-1500元(n=134)14.66±2.821500-2000元(n=90)15.47±2.602000元以上(n=88)14.91±3.73因子F1000元以下(n=43)13.09±2.9814.74***1000-1500元(n=134)12.81±3.861500-2000元(n=90)14.31±3.872000元以上(n=88)16.06±3.57主观幸福感总分1000元以下(n=43)70.51±4.273.52*1000-1500元(n=134)70.02±8.791500-2000元(n=90)73.11±10.102000元以上(n=88)73.81±12.32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月均生活费在“对健康担心”因子A(t=3.31,p<0.05)、“松弛与紧张(焦虑)”因子F(t=14.74,p<0.05)以及主观幸福感总分(t=3.52,p<0.05)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所以要对它进行事后检验。事后比较得知,在“对健康担心”因子A上,月均生活费“1000-1500元”分别与“1000元以下”和“1500-2000元”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松弛与紧张(焦虑)”因子F上,月均生活费“1000-1500元”与“1500-2000元”、“2000元以上”分别与“1000元以下”和“1000-1500元”以及“1500-2000元”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主观幸福感总分上,“1000-1500元”分别与“1500-2000元”和“2000元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4.2.8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政治面貌上的差异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政治面貌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16。表4-16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政治面貌上的差异检验政治面貌M±SDF因子A群众(n=109)10.93±3.340.25团员(n=178)11.09±2.90党员(n=68)11.26±3.21因子B群众(n=109)14.78±3.284.81**团员(n=178)15.65±3.54党员(n=68)14.28±3.19因子C群众(n=109)7.23±1.961.41团员(n=178)7.37±1.97党员(n=68)6.91±1.72因子D群众(n=109)8.94±2.729.50***团员(n=178)10.00±2.42党员(n=68)8.65±2.75因子E群众(n=109)14.40±2.8012.37***团员(n=178)15.65±3.00党员(n=68)13.85±2.52因子F群众(n=109)13.47±3.881.72团员(n=178)14.34±4.13党员(n=68)14.12±3.24主观幸福感总分群众(n=109)69.74±8.3410.40***团员(n=178)74.11±10.96党员(n=68)69.07±7.36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政治面貌在“精力”因子B(t=4.81,p<0.05)、“忧郁或愉快心境”因子D(t=9.50,p<0.05)、“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E(t=13.37,p<0.05)和主观幸福感总分(t=10.40,p<0.05)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所以要对其进行事后检验。事后比较得知,在“精力”因子B、“忧郁或愉快心境”因子D、“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E主观幸福感总分上,团员分别与群众和党员均存在显著性差异;4.3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为了进一步证明和确切地了解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两者的关系,对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17。表4-17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变量自我接纳因子自我评价因子自我接纳总分因子A0.21**0.070.10因子B0.050.40**0.37**因子C0.100.40**0.260**因子D0.14*0.32**0.37**因子E0.11*0.43**0.44**因子F0.37**0.12*0.38**主观幸福感总分0.28**0.46**0.59**由上表可知,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t=1.00,p<0.05)4.4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以主观幸福感为自变量,自我接纳为因变量,采用回归分析检验,结果如表4-18。表4-18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因变量预测变量RR2b0b1betat主观幸福感自我接纳0.590.35122.691.310.5932.84***由上表可知,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22.69+0.59x,复相关系数为0.59,判定系数为0.35。由此可知,自我接纳得分越高的人,就可能会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第5章讨论5.1大学生自我接纳的基本现状5.1.1大学生自我接纳的水平大学生自我接纳总分为38.92分,处于理论中值偏低水平,这种程度上说明了大学生的自我接纳的程度不高,这也就是说在他们面临重大的问题和一些特殊的情况时,大学生可能会选择完全否定自我,不能全然的接受自我,与前人研究得出的一些研究结果相一致,可能的原因很多。但是,和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相比起来大四的学生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学习和就业发展压力,有一些大三学生可能会在理论上觉得自己所需要学习的一些专业知识远远不够,所以这个问题是对自我的接纳程度会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5.1.2大学生自我接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讨论在性别方面上,自我接纳因子在性别上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与前人得出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在自我评价因子方面上,在自我接纳总分上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因可能为自我接纳水平不受性别影响,不随其变化。在年级方面上,大学生自我评价因子还有自我接纳总分在年级上都有着非常显著性的差异,所以对其进行一个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在自我评价因子上,大四与大一和大二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在自我接纳总分上,大一分别与大二和大四、大二分别与大三和大四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大一的自我接纳水平总分最高,大二大三排在后面,最低水平的是大四,与前人的研究结论略有差别,出现此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大四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比较大,有一些学生会觉得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远远不够,所以这是对自我接纳会出现问题。在家庭(城镇/乡村)方面上,自我评价因子和自我接纳总分在家庭所在地上有着显著性的差异,在自我接纳因子上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和前人的研究结果相同。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自我的性格以及自我独立,不会轻易地收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政治面貌差异方面上,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我接纳因子、自我评价因子和自我接纳总分在政治面貌上都有着显著性的差异,所以对其进行一个事后检验。与前人的结果略有差别,结果表明,在自我评价因子上,群众分别与团员和党员之间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在自我评价因子上,党员分别与群众和团员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自我接纳总分上,群众与团员、团员与党员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从群众到团员再到党员,对自己的要求会不断地增加,学习的新知识越来越多,越会发现自己过去的不足,所以导致部分的对自我的不接受的增加。5.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5.2.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水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分为71.8分,处于理论值的平均分中等偏下的水平,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能力和水平并不高,与我们前人的相关研究分析结果和结论显示的略有一些差别,可能的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