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规范_第1页
急诊科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规范_第2页
急诊科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规范_第3页
急诊科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规范_第4页
急诊科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急诊科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规范演讲人:日期:目录CATALOGUE术前评估与准备术中操作规范术后护理要点并发症预防与观察装置维护与管理拔管指征与后续护理01术前评估与准备PART多学科协作评估对于复杂病例需联合呼吸科、胸外科进行会诊,确保治疗方案符合患者病理生理特点。明确适应症范围需严格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张力性气胸、大量血胸、脓胸或持续漏气等需行胸腔引流的明确指征,排除非必要干预风险。禁忌症筛查流程系统性排查凝血功能障碍、胸膜广泛粘连、肺大疱破裂高风险等禁忌情况,结合影像学与实验室指标综合判断。患者适应症与禁忌症确认引流套装完整性验证准备负压吸引装置并校准压力值,备齐无菌敷料、固定胶带及应急止血器械。辅助设备功能测试感染控制措施操作间需完成环境消毒,医护人员执行外科手消毒并佩戴无菌手套、口罩及防护面屏。检查引流管通畅性、连接阀密封性及穿刺针锐利度,确认无菌包装无破损且处于有效灭菌期内。器械设备无菌检查与备物患者知情同意与体位准备风险告知标准化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操作目的、潜在并发症(如出血、感染、复张性肺水肿)及术后注意事项,签署书面同意文件。体位优化策略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健侧卧位,患侧上肢上抬以充分暴露肋间隙,使用软垫支撑保持体位稳定性。生命体征监测准备连接心电监护仪,建立静脉通路,备齐急救药品以应对术中突发情况。02术中操作规范PART穿刺点定位与消毒铺巾根据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腋中线第4-5肋间或锁骨中线第2肋间作为穿刺点,确保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解剖标志定位严格无菌操作局部麻醉范围控制使用碘伏或氯己定溶液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消毒,范围直径至少15cm,铺无菌洞巾覆盖术野,避免污染。在穿刺点周围行扇形浸润麻醉,确保麻醉范围覆盖穿刺路径及壁层胸膜,减轻患者疼痛反应。安全置管步骤与技巧钝性分离胸壁组织用血管钳沿肋骨上缘逐层分离肌层至胸膜,避免损伤肋间血管,操作时保持负压吸引备用以防气胸加重。导管置入深度控制将引流管尖端朝向肺尖方向推进4-6cm,确保侧孔全部进入胸腔,置管后立即夹闭导管防止气体反流。实时监测患者反应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有无咳嗽加剧,出现异常需暂停操作并评估是否存在肺组织损伤。引流系统正确连接与固定水封瓶密封验证连接引流管前向水封瓶注入无菌生理盐水至标准刻度(2-3cm),确保长玻璃管下端浸入液面下,形成有效水封屏障。负压调节与观察需持续负压吸引时,调节吸引压力至-10~-20cmH₂O,定期检查引流管通畅性及水封瓶液面波动情况。多重固定防脱管采用缝线固定导管于皮肤,外加透明敷贴覆盖穿刺点,并用胶布交叉固定引流管于胸壁,标注置管深度及日期。03术后护理要点PART引流液量与性状监测严格记录引流量每小时准确记录引流液量并评估变化趋势,若24小时内引流量超过500ml或突然增多,需警惕活动性出血或乳糜胸等并发症。观察液体性状评估气泡情况正常引流液为淡血性,若出现鲜红色、浑浊脓性或乳糜样液体,提示可能存在出血、感染或淋巴管损伤,需立即通知医生处理。水封瓶内气泡应随呼吸波动,若持续大量气泡溢出可能提示肺漏气未闭合或引流系统连接处泄漏,需排查原因并调整处理。123管路通畅性维护规范定期挤压引流管每1-2小时沿胸腔端向水封瓶方向挤压管路,防止血块或纤维蛋白堵塞,操作时需夹闭近端管路避免逆行感染。保持水封瓶直立每日检查引流管与接头处是否牢固,使用无菌敷料包裹接口,防止空气渗入或管道脱落引发气胸。水封瓶液面应低于胸腔60cm以上,确保负压有效引流,避免瓶体倾斜导致液体逆流或气体进入胸腔。检查连接密封性早期床上活动术后6小时可协助患者半卧位或健侧翻身,促进肺复张及引流,避免剧烈咳嗽或突然体位变动导致管路移位。患者活动与体位指导下床活动原则引流瓶始终低于胸腔水平,移动时由护士协助夹闭管路,活动后重新连接并观察引流波动是否恢复。疼痛管理策略指导患者深呼吸时用手固定引流管入口处减轻牵拉痛,必要时按医嘱使用镇痛药物以保证有效呼吸锻炼。04并发症预防与观察PART感染征象识别与防控局部红肿热痛监测每日评估穿刺部位皮肤是否出现发红、肿胀、皮温升高或触痛,这些可能是早期感染的标志,需及时报告医生并加强消毒护理。引流液性状观察记录引流液颜色、黏稠度及气味,若出现浑浊、脓性或恶臭液体,提示可能存在胸腔感染,需留取标本送检并调整抗生素使用。无菌操作规范更换引流瓶或操作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确保引流系统密闭性,避免逆行污染,降低医源性感染风险。引流不畅/脱管应急处理定期挤压引流管防止血块或纤维蛋白堵塞,若引流突然停止伴患者呼吸困难加重,需立即排查管道折叠、受压或胸腔内堵塞。管道通畅性检查若引流管意外脱出,立即用无菌敷料封闭伤口并加压包扎,协助患者取患侧卧位,同时通知医生准备重新置管或手术干预。脱管紧急处置检查负压吸引装置是否正常工作,压力值是否在设定范围内,避免负压过高导致肺组织损伤或过低影响引流效果。负压维持与调整皮下气肿与出血监测生命体征联动分析结合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判断皮下气肿或出血是否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出血量动态记录每小时测量引流液量及速度,若引流量持续超过阈值或颜色鲜红,可能提示活动性出血,需紧急联系胸外科会诊。皮下捻发音评估触诊引流管周围皮肤,若发现捻发音或握雪感,提示气体渗入皮下组织,需调整引流管位置或增加负压吸引强度。05装置维护与管理PART无菌更换操作流程严格手卫生与消毒废弃物处理操作前需执行七步洗手法,佩戴无菌手套并使用碘伏消毒引流管接口周围皮肤,确保操作全程符合无菌技术规范。引流管连接与固定更换时需检查引流管完整性,使用无菌敷料包裹接口,避免污染;固定时采用高举平台法,防止管道牵拉或滑脱。废弃的引流装置需放入专用医疗废物袋,密封后标注“感染性废物”,并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置。负压值精准控制连接智能负压监测设备,设定压力波动报警阈值,实时记录数据并观察引流液性状变化,及时处理异常情况。持续监测与报警设置管路密闭性检查每日检查引流系统各连接处是否漏气,确保管道无折叠、扭曲,防止负压失效或气体进入胸腔。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负压范围,一般维持在-10至-20cmH₂O,需定期使用负压表校准,避免压力过高导致肺组织损伤或过低影响引流效果。负压调节与维持标准引流瓶管理及记录要求引流瓶更换频率记录引流液颜色、性状、量(精确至毫升),若24小时引流量超过500ml或出现血性、脓性液体需立即上报医生。标识与交接班记录引流瓶更换频率常规每7天更换一次,若瓶内液体超过1/2容积或存在污染风险时需立即更换,更换时需标注更换时间及操作者签名。引流瓶外贴专用标签,注明患者信息、置管日期及初始负压值;交接班时需双人核对引流情况并签字确认。06拔管指征与后续护理PART引流液应转为淡黄色或清亮,24小时引流量需显著减少至临床可接受范围,无活动性出血或脓性分泌物。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认患侧肺完全复张,无持续气胸或胸腔积液征象,听诊呼吸音清晰对称。患者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明显缓解,生命体征平稳,无发热或感染迹象。确认引流管无堵塞、漏气或移位,水封瓶波动良好,系统保持密闭状态。拔管临床评估标准引流液性状与量评估肺部复张情况确认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引流系统功能正常规范拔管操作步骤术前准备与沟通向患者详细解释操作流程,取得配合;备齐无菌敷料、拆线包、止血钳等器械,确保环境清洁。无菌操作与引流管处理戴无菌手套,消毒引流管周围皮肤,剪断固定缝线,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迅速拔出引流管并覆盖无菌敷料。即时压迫与包扎拔管后立即以凡士林纱布覆盖伤口,加压包扎至少24小时,防止空气进入胸腔。术后即刻评估观察患者有无突发呼吸困难、皮下气肿或出血,听诊呼吸音变化,必要时复查影像学。拔管后伤口护理与观察术后24小时首次更换敷料,观察有无渗液或感染;后续每48小时更换一次,保持干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