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新闻与传记人类命运选修课件_第1页
2025 新闻与传记人类命运选修课件_第2页
2025 新闻与传记人类命运选修课件_第3页
2025 新闻与传记人类命运选修课件_第4页
2025 新闻与传记人类命运选修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课程定位:新闻与传记作为人类命运的双重镜像演讲人课程定位:新闻与传记作为人类命运的双重镜像课程实践:从认知到行动的命运联结新闻与传记的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认知传记:人类命运的深层解码器新闻:人类命运的即时切片机目录2025新闻与传记人类命运选修课件作为深耕新闻传播与传记研究领域十余年的教育工作者,我始终坚信:新闻与传记不仅是两种独立的文本形态,更是人类记录自身命运、理解群体经验的重要载体。当我们将"新闻""传记"与"人类命运"三个关键词并置时,探讨的已不仅是文体特征或传播规律,而是如何通过这两种叙事方式,构建起个体与群体、当下与历史、局部与整体的命运联结。这门课程的核心使命,正是引导学习者从文本表象深入人类命运的本质,在"记录-解读-共情"的循环中,培养更深刻的生命认知与更广阔的全球视野。01课程定位:新闻与传记作为人类命运的双重镜像1概念厘清:新闻与传记的本质差异与内在关联新闻与传记常被视作两种独立的叙事类型,但二者的底层逻辑高度契合——都是对"人"的关注。新闻的核心是"即时性的人":以"新近发生的事实"为素材,通过5W1H(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的结构化呈现,记录个体或群体在特定时间节点的命运状态。例如2023年土耳其强震中,新闻媒体对"废墟下等待救援的母亲"的报道,既是对单一生命的聚焦,也是对地震灾区整体命运的切片式记录。传记的核心是"历时性的人":以"个体生命史"为线索,通过成长轨迹、关键选择、时代烙印的梳理,还原一个人如何被时代塑造又反作用于时代的过程。我曾参与编纂《三线建设者口述史》,其中一位老工程师的传记里写道:"1965年背着铺盖进大山时,我以为只是换个地方修铁路;30年后退休离开,才明白我们修的不仅是铁轨,更是一个国家的工业脊梁。"这种跨越时空的生命叙事,恰恰是新闻难以承载的深度。1概念厘清:新闻与传记的本质差异与内在关联二者的关联在于共同指向"人类命运"的两个维度:新闻提供"横向切片",展现同一时空下不同个体的命运交织;传记提供"纵向脉络",揭示个体命运如何被历史长河推动或阻滞。正如美国传记作家罗伯特卡洛所说:"好的传记是放大的新闻,好的新闻是浓缩的传记。"1.2课程价值:为何2025年需要这门课?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高联结、快迭代、深分化"的世界:技术层面:AI生成内容(AIGC)正在重塑新闻生产与传记写作的边界,"机器写稿"已占新闻总量的30%以上,而AI辅助传记也开始出现(如某科技公司为员工生成的"数字人生日志");1概念厘清:新闻与传记的本质差异与内在关联社会层面:全球变暖、难民危机、人工智能伦理等议题,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变为必须面对的现实;认知层面:短视频、碎片化阅读导致深度叙事能力弱化,年轻人对"他人命运"的感知逐渐平面化。这门课程的价值,正是要在技术洪流中坚守"人的温度",在信息碎片中重建"命运的整体性",让学习者明白:无论是新闻记者的"记录之责",还是传记作者的"诠释之重",最终都是为了回答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如何通过理解他人的命运,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位置?02新闻:人类命运的即时切片机1新闻如何"定格"命运现场新闻的魅力在于"在场性"。我仍清晰记得2020年武汉封城期间,作为特派记者在金银潭医院的采访经历:凌晨三点的走廊里,护士小周蹲在台阶上吃泡面,手机屏幕亮着女儿发来的视频:"妈妈,我画了彩虹等你回家。"这段被记录在《武汉战疫日记》中的细节,后来被全球300余家媒体转载。它之所以动人,不是因为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个普通护士的"即时命运",让全世界看到了疫情中无数家庭的共同困境。这种"定格"功能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个体命运的显影:新闻通过特写镜头(如人物肖像、对话引语),让原本"沉默的大多数"获得发声机会。2024年巴西洪灾中,《圣保罗邮报》连续10天跟踪报道一位靠划木船给社区送物资的17岁少年,读者评论:"我们终于看到了被洪水困住的不只是数字,还有鲜活的人生。"1新闻如何"定格"命运现场群体命运的映射:新闻通过数据整合(如伤亡统计、经济损失)与典型案例结合,将个体经验升维为群体画像。2025年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自然》杂志的专题报道用"10个沿海城市的水位变化+10位渔民的生存故事",直观呈现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命运的具体影响。历史转折点的标记:重大新闻事件往往是人类命运的"关键节点"。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新闻、1989年柏林墙倒塌新闻、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新闻……这些报道不仅记录事件本身,更成为后人研究时代变迁的"坐标性文本"。2新闻的局限与超越:从"记录"到"共情"但新闻的"即时性"也带来天然局限:碎片化的信息可能遮蔽全貌,快速的传播可能消解深度。例如2023年某国发生的种族冲突事件,初期新闻聚焦于暴力场面的视觉冲击,却较少触及背后的历史积怨与经济不平等。这提醒我们:优秀的新闻不仅要"记录发生了什么",更要"追问为什么发生",在事实与意义之间搭建桥梁。我在指导学生时常强调:"当你按下快门或敲下键盘时,要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个故事对谁重要?它反映了怎样的群体命运?读者看完后会对人类共同的处境有哪些新思考?"2024年我的学生团队在报道云南乡村教师流失现象时,没有停留在"某学校又走了两位老师"的表层,而是通过采访20位不同教龄的教师、分析10年人口流动数据,最终写出《大山里的"教育接力赛":当年轻教师离开,谁在坚守?》,这篇报道被《中国教育报》转载,更推动当地政府出台乡村教师补贴政策。这就是新闻超越"记录"、介入"命运"的力量。03传记:人类命运的深层解码器1传记的"慢叙事":时间沉淀的命运密码如果说新闻是"命运的快拍",传记则是"命运的慢镜头"。我曾为一位95岁的敦煌研究院老专家撰写传记,历时3年采访,整理了40万字的口述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传记的价值不在于罗列"某年某月做了某事",而在于揭示"某件事为何发生""某个选择如何影响了一生"。老专家在传记中回忆:"1950年刚到敦煌时,我每天的工作是扫沙、修墙,觉得自己和莫高窟的关系就像'守墓人'。直到1956年参与第一次文物普查,发现壁画上的飞天线条与希腊雕塑的衣褶有惊人相似,突然明白: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几面墙,而是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史。"这段跨越6年的内心转变,正是通过传记的"慢叙事"才得以完整呈现——它让我们看到,个体命运如何在具体的时间刻度中,与文明命运产生深刻联结。1传记的"慢叙事":时间沉淀的命运密码3.2传记的类型学:从"伟人"到"凡人"的命运光谱传统传记多聚焦于政治领袖、科学巨匠、艺术大师,这类"伟人传记"的价值在于提供"命运的参照系"。例如《爱因斯坦传》不仅记录他的科学成就,更展现了一个犹太科学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精神挣扎,让读者明白:天才的命运同样被时代浪潮裹挟。但近年来,"凡人传记"的兴起更值得关注。2023年出版的《上海里弄十年:100个普通人的2013-2023》,通过理发师、社区调解员、外卖骑手等普通人的传记,拼贴出一座城市的命运图谱。其中一位退休工人的记录让我印象深刻:"2016年孙子出生,我开始学用智能手机;2020年疫情封控,我在小区群里组织团购;2023年搬去郊区养老,手机里存着500多个邻居的联系方式。"这种"微观传记"证明:每个普通人的生命史,都是人类命运的重要注脚。1传记的"慢叙事":时间沉淀的命运密码我在课堂上常让学生做"家庭传记工作坊":采访父母或祖辈,整理他们的人生关键事件。有个学生在作业中写道:"以前觉得我爸只是个普通电工,现在才知道他1998年下岗后摆过地摊、当过保安,供我上大学的钱是他在工地扛了三年水泥攒下的。原来我的命运,早就和他的挣扎紧紧绑在一起。"这种"从他者到自我"的认知转变,正是传记教育的核心意义。04新闻与传记的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认知1从"独立叙事"到"互文诠释"新闻与传记并非割裂,而是形成"互文关系":新闻为传记提供即时素材,传记为新闻补充历史纵深。2025年热映的纪录片《疫苗之战》就是典型案例——它结合2020-2023年全球疫苗研发的新闻报道(如辉瑞、国药的研发进展)与关键人物传记(如Moderna首席科学家的成长经历),既呈现了疫苗研发的"即时战场",又揭示了科学家们"为何选择这条充满风险的道路"。这种互文叙事,让观众不仅"知道发生了什么",更"理解为何会发生"。我参与制作的《21世纪重大公共事件档案》项目,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为每个事件(如2003年非典、2015年巴黎恐怖袭击、2021年阿富汗政权更迭)建立"新闻库+传记库",新闻库收录当年的报道原文,传记库收录当事人(医生、幸存者、救援者)的后续回忆。有位历史系学生在使用档案后反馈:"以前看非典新闻只觉得紧张,现在读了当年护士的传记,才明白那些'请战书'背后是怎样的恐惧与责任。"2技术时代的新挑战与新可能AI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新闻与传记的生产方式,也为"人类命运"的记录与传播带来新可能:新闻生产:AI可以快速处理海量数据,生成灾害预警、股市行情等标准化新闻,但涉及人类情感、复杂矛盾的报道仍需记者深度参与。我曾测试过某AI新闻写作工具,让它根据"山区孩子步行3小时上学"的素材写报道,结果生成的内容停留在"路程远、条件苦"的表层,而人类记者会加入"孩子路上唱的山歌""家长凌晨4点起来做的热饭"等细节,这些才是真正触动人心的"命运温度"。传记写作:AI可以通过分析社交媒体、聊天记录生成"数字传记",但人类作者的价值在于"意义诠释"。例如某科技公司为用户生成的"年度数字画像",能列出"今年发了127条朋友圈、和32个朋友视频通话",但人类传记作者会追问:"这些数据背后,是更紧密的联结还是更孤独的狂欢?"这种对"意义"的追问,是AI无法替代的。2技术时代的新挑战与新可能这提醒我们:技术是工具,而非目的。无论新闻还是传记,最终要回答的都是"人何以成为人"的命题——当我们通过这些文本理解他人的命运,本质上是在寻找"人类共同的生命经验"。05课程实践:从认知到行动的命运联结1学习路径设计本课程采用"理论+实践+反思"的三阶学习模式:理论筑基(前4周):通过经典文本分析(如《史记》人物传记与《纽约时报》头版新闻对比)、行业专家讲座(邀请资深记者、传记作家分享创作经验),掌握新闻与传记的核心叙事逻辑。实践创作(中6周):分组完成"微型新闻-传记项目",例如选择一个社区,用一周时间跟踪记录新闻事件(如老年食堂开业),再用一个月时间为关键人物(如食堂负责人)撰写传记,最终形成"新闻稿+传记稿+对比分析报告"的成果包。反思升华(后2周):组织"命运圆桌会",邀请项目涉及的当事人、其他组同学共同讨论:"这些文本是否真实呈现了我们的命运?它们对理解人类共同处境有何帮助?"通过这种"当事人-创作者-观察者"的多视角对话,深化对"记录与命运"关系的认知。2核心能力培养通过课程学习,学习者应具备以下能力:叙事能力:掌握新闻的客观性表达与传记的情感注入技巧,避免"冷漠记录"或"过度煽情";共情能力:学会从他人的命运故事中提炼普遍经验,打破"他者"与"自我"的界限;批判思维:能够辨别技术时代的"伪叙事"(如AI生成的虚假新闻、过度美化的"成功传记"),坚守"真实"这一人类命运记录的底线。结语:在记录中理解,在理解中共存回顾这门课程的设计逻辑,我们始终围绕一个核心:新闻与传记是人类命运的两面镜子,一面照见当下的鲜活,一面照见历史的厚重;而我们的使命,是通过这两面镜子,看清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本质。2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