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媒介依赖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6700字】_第1页
【《大学生媒介依赖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6700字】_第2页
【《大学生媒介依赖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6700字】_第3页
【《大学生媒介依赖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6700字】_第4页
【《大学生媒介依赖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67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媒介依赖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3"\h\u297大学生媒介依赖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300561.1关于“社会媒介化”的研究综述 1174961.2关于“媒介依赖”的研究综述 4早期传播学界有关人媒关系的探讨有两大不同的视角“媒介效果”视角和“受众研究”。“媒介效果研究”有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理论、纽曼的“沉默的螺旋”、麦康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为我们解答了媒介讯息传播效果的影响。而“受众研究”以麦奎尔的《受众分析》(丹尼斯·麦奎尔著,刘艳楠等译,2006)为例,他认为,“受众是社会环境和特定媒介供应方式的产物”,讨论了在不同媒介不同渠道下形成的受众类型、媒介到达问题、媒介功能性的使用与满足等方面的问题。这验证了“受众研究”主要强调了受众具有很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受众使用媒介来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目的。因此这两种研究方向所隐含的假设是学者把媒介当作“工具”,即一种功能性的中介的存在。这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媒介即讯息”的观念,媒介信息才是媒介的核心意义所在,只有媒介信息才会给人们造成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媒介化研究学者逐渐意识到以革新的方式看待媒介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发展出一种与原来“中介化”不同新的媒介研究导向。正如施蒂格·夏瓦所著的《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一书中指出的,媒介化理论与西方传播学的“效果范式”和“受众研究”两个研究传统并不一样,媒介化研究不再分割媒介与各机制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而是注重媒介渗透过程,探讨媒介与文化和社会各制度相互影响,其双向建构的效果是不可被忽视的。1.1关于“社会媒介化”的研究综述随着媒介日益延伸到政治、文化、宗教等社会各个领域机制中,并与之相互交织影响,人们便开始重新审视媒介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1.媒介化研究的建立与社会学源泉舒尔茨(Schulz,2004)在其早期研究中认为,“媒介化”是一个动态的交互过程,媒介对社会变革有延伸、代替、融合、适应的递进式作用,而技术、符号与经济功能是媒介化的内涵所在,并且探讨了媒介发展趋势的三种可能性。而同时期的一些学者虽在研究中使用了“媒介化(Mediatization)”,但是似乎并没有体现“媒介化”视角的转变。例如,LeopoldinaFortunati在其《网络媒介化和大众媒介网络化》(Fortunati,2005)一文中所述的“媒介化”并不属于媒介化研究范畴,而是更偏向于媒介研究中媒介技术功能对信息传播的效用。根据其说法,传统媒介与互联网这一新媒介之间是传播模式上的相互驯化和融合。互联网的虚拟化,打破了现实地理位置的分界,而形成了“网络社会”,发展了基于“网络社会”的社会地理学研究。这正是吉登斯所说的现代性进程中对原有社会结构的“脱域”。吉登斯在其《社会的构成》一书中阐述了结构化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反思性”,在人与社会的互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自然规则与资源;他把这些规则与资源视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结构”。[[]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纲要[]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纲要[M].李康,李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60-78.起初除了部分学者制度化看待媒介化发展以外,学界也有部分学者对此论述中存在的“简单化的线性媒介逻辑发展”问题进行了批判。例如,以库德瑞和赫普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应该重视媒介化研究的“情境化”,因此再度重视RogerSilverstone的“驯化”理论框架,以此为媒介化的研究模型。[[]戴宇辰.媒介化研究:一种新的传播研究范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2(02):147-156.]但我认为,“制度”的形成与剖析又何尝不是基于具体情境的讨论呢?我们不可能抛开其具体情况、架空对制度的研究。而且概念之间模糊界限、现实媒介与社会文化活动交互、交融的形态,都要求学者有整体宏观把控和微观探究的全局思想,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媒介与社会文化间的关系。而关于这一点,学者Lundby在其后期研究(Lundby,2014)中有所更正,他表示要重新审视“媒介化”,在媒介化研究中,中介与机构间、行为与形式或环境间的交互性都不可忽视。此外,另一社会学理论——[]戴宇辰.媒介化研究:一种新的传播研究范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2(02):147-156.[]皮埃乐·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131-143.2.媒介化理论的实证研究学者们早期以“媒介化”视角探究与政治相关的媒介问题与现象。例如,Mazzoleni和Schulz(Mazzoleni&Schulz,2008)的研究认为,虽然一些研究证据表明政治媒介化所带来的“电子民主”会给不同政治体系与政党权利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党失去其主导控制而沦为“媒介驱动的政党”。但斯托姆巴克在其研究中则表示(Strömbäck&Esser,2009)“媒体干预主义”是政治媒介化的核心内涵。随着政治媒介化程度的加深,媒介逻辑终将占取主导地位,媒介逻辑所营造的“真相”,会成为大众眼中的唯一“事实”,这表明学者观点“媒介决定论”的倾向。这不同的结论也说明了媒介化研究是在实际背景下的拥有一定特殊性的研究,在具体分析时应作更全面的考量。斯托姆巴克(Strömbäck,2008)阐述了政治媒介化的四个阶段模型:媒介成为舆论的先决条件、媒介自成半独立的媒介逻辑往新闻专业化发展、政治行为适应媒介逻辑、媒介逻辑的政治行为内化。这是一个动态多维度的关系变化,但值得一提的是该学者认为政治媒介化程度仍取决于政治决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媒介化研究中针对人媒关系的态度存在“媒介决定论”和“保有人的主体性”的思想分野。由于媒介化领域学者不仅讨论了停留于媒介信息层面的传播效果,而且更进一步探究了媒介使用行为本身、媒介形式特性,甚至是媒介所带来的资源与权力,给人和各社会系统造成的不同强度及范围的影响。因此,人们所能认知的媒介影响力越来越强,会引发人们对能动性与垄断性的思考。而媒介化研究还关注媒介对宗教、惯习、游戏、夫妻关系等的影响。夏瓦在其游戏媒介化研究中以乐高玩具的历史及企业发展为个案进行分析,剖析玩具制造商是如何依赖于媒介产业进行自我调整以应对企业瓶颈,也深入解析游戏活动与全球化消费文化的结合,给予一些品牌实践发展的建议。[[]施蒂格·夏瓦.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施蒂格·夏瓦.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M].刘君,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6:103-137.21世纪以来,我国媒介已从原来的以广播和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发展为现今的“媒介化”,即媒介渗透到人们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呈现数字化、万物互联、沉浸式趋向的媒介形态;这也引发了学者们对于“媒介化”视域的思考。国内媒介化研究仍处于一个引进研习阶段。一些国内学者在对国外新兴媒介化研究进行梳理的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自我评价。学者对“媒介化社会”的概念有大致相近的理解,认为媒介化社会是媒介对人的认知的影响。孟建、赵元柯提出,媒介化社会的形成始于人们对媒介的依赖,但电视时期的媒介影响力是有限的;直到后来网络技术等媒介技术融合,媒介才有了“全方位渗透”的影响力,使人们逐渐变成认知意识、思维方式都受媒介影响的“媒介人”。[[]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7):24-27.[]蔡骐.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与媒介素养教育的三个维度[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6):106.综上,国内外的媒介化研究虽未有成熟的学术体系,且存在较大的学术空白,但仍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使学者以更全面、多维度、更好的方式看待媒介与社会文化活动间的交互关系。媒介化研究终究是一个高度语境化的讨探论,在引进国外研究成果时必须正确处理好本土化的问题,应辩证看待西方理论框架,立足于本土实际情境作具体研讨,从而不断完善本土化的媒介化研究。1.2关于“媒介依赖”的研究综述日本学者林雄二郎与中野收分别提出“电视人”和“容器人”的概念;他们认为,人们性格的养成、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都与特殊的媒介形式和使用行为有密切联系,伴随电视媒介成长的一代人会因媒介环境的狭窄闭塞而变得性格内向、以自我为中心。[[]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2011:121-12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2011:121-122.[]卜卫.大众传播对儿童的社会化和观念现代化的影响[J].新闻研究资料,1991(3):47-72.[]祁林.关于网络聊天的主体性分析[J].现代传播,2001(5):117-122.针对本课题研究主要部分“媒介依赖”,我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用“大学生”“媒介依赖”“网络成瘾”等关键词检索出157篇文献,从知网检索结果可视化分析图来看,国内有关“媒介依赖”主题的学术文献在2017年和2019年有较大幅增长。对于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结合当年中国媒介发展趋势来分析。该时期,“短视频”行业兴起,随之引发的是流量再度汇聚,市场充分扩容。受利益驱动的企业商家纷纷“下海”短视频平台,逐渐形成电商介入营销合作的“C2P”模式,拉动消费全链条,由此经济生活生态链再次因为媒介技术的优化而迎来“新的春天”。这是一个机遇,也意味着流量背后有更多的忠实“触屏人”,因此在媒介使用中更多的矛盾冲突也被诱发出来。我将所得相关文献作了进一步的研读,大致分为“传播学视角”与“其他学科视角”,我将从这两个视角理清研究脉络,并向新的相关研究空间迈进。(一)传播学视角国内学界对大学生(青少年)“媒介依赖”问题的关注是从其电视接触与体育赛事的连接开始的。大学生电视媒介接触的主要动机是获取信息,关注当下国家时事动态,在媒介需要的满足中体现着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王慧琳,闫伟.北京大学生接触电视奥运资讯的动机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4):38-39.首先,从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媒介依赖研究这一线索来看,不同学者对“媒介依赖”的界定有不同角度的看法。“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学术成果较为注重以媒介功用性或心理诉求满足来推导“媒介依赖”的成因,从而提出定义。例如,学者李绍巍定义了“恋网”,并将之区别于“成瘾”;认为物理环境、拟态环境和网络的隐匿性、私密性使得大学生迷恋网络,是一种内心需要与欲望满足的外向投射行为。[[]李绍巍.大学生“恋网”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10.]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注意了媒介功用的普及性和使用者由个人偏好引发的媒介选择的自主性。学者王玲宁有关微信使用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微信使用需求主要出于获取信息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考虑。作者在实验模型中增加“社会结构”因子的检测,证实了在同辈、家庭、社会等不同群体中,同辈群体对微信接触行为和微信依赖行为的影响力最大。[[]王玲宁.采纳、接触和依赖: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大学,2014(06):62-70.][]李绍巍.大学生“恋网”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10.[]王玲宁.采纳、接触和依赖: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大学,2014(06):62-70.[]刘振声.社交媒体依赖与媒介需求研究——以大学生微博依赖为例[J].新闻大学,2013(1):119.[]刘振声.社交媒体依赖与媒介需求研究——以大学生微博依赖为例[J].新闻大学,2013(1):128.[]乔胜.基于移动SNS的媒介特质和需求对媒介依赖的影响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因此,我们从上述媒介研究中发现,不同的媒介特性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欲望诉求;而不同媒介类型所带来的需求满足和体验创造,使人们对媒介又有不同程度的依赖和使用动机。除了对“使用与满足”理论作进一步验证,还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实证研究。已有学者发现,部分数据分析结果与传统“使用与满足”理论模型出现了相悖的矛盾,意味着“媒介依赖”的形成不能全部归因于个人需求的满足,而应该从生物学、医学等学科视角去考虑研究。例如,学者巩雪在实证研究数据中发现,传统理论中“需求—触发行为”的推导链条不成立是类似“条件反射”的行为惯性存在的可能性因素[[][]巩雪.成都高校学生对社交网络依赖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以人人网为例[J].新闻知识,2012(8):64.其次,“媒介依赖”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媒介依赖现象分析,是强调如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媒介来达到社会化目的,重点在于呈现与认识到“媒介依赖”构成与影响的多样化,研究角度往往会更为宏观。在成因研究方面,学者燕荣晖从媒介特点迎合受众的角度,提出大学生“追逐新奇”“沉迷参与”“渴望互动”及其自身媒介素养缺失、缺乏自制,导致“媒介依赖”负面影响的产生[[][]燕荣晖.对大学生网络媒介依赖的思考[J].人文论谭,2009(00):359-364.(二)其他学科视角传播学学者们尝试在自我研究中融合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来共同建构“媒介依赖”研究框架,由此引来了其他学科学者对“媒介依赖”现象的关注。学者刘洪波在其手机使用实证研究综述中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多学科视角的“媒介依赖”。不同学科的“媒介依赖”研究各具特色:心理学研究多作出“成瘾”的消极评价;传播学研究着重于“信息传播”阐述;社会学研究则有“通讯工具”“手机象征意义”“异化作用”的判断倾向,学者刘洪波还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研究对象单一、本土化分析不足”等学术漏洞。[[]刘洪波.多学科视角下的青年智能机使用行为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4(4):20-24+19.]新闻教育学者贾广惠、邓建农指出,“大学生的媒介沉迷症问题日益突出对新闻传播教育产生了严重的冲击”,我们亟待“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改进教育成效。[]刘洪波.多学科视角下的青年智能机使用行为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4(4):20-24+19.[]贾广惠,邓建农.大学生媒介沉迷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06):136-140.[]姚君喜.媒介使用、媒介依赖对信任评价的影响——基于不同媒介的比较研究[J].当代传播,2014(02):19-24.另外,我发现,有的实证研究存在“媒介形式”的错误归类和“媒介需求现实情况”的模糊概括,这将导致该对“媒介依赖”的认知偏差。有些学者区分了“手机”“网络”等媒介,但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