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管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5100字】_第1页
【《地籍管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5100字】_第2页
【《地籍管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5100字】_第3页
【《地籍管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5100字】_第4页
【《地籍管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51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0地籍管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1国内外地籍管理研究(1)国内地籍管理的相关研究我国地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当时就有土地调查、土地分类和土地的价值记录(叶公强,2002)。地籍的历史与人类文明史同步,从税收地籍发展到产权地籍,再到多用途地籍;从传统的纸质地籍发展到三维地籍(苏根成,2011),中国从1986年开始建立城乡统一的地籍制度,并在35年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与其他国家类似,中国的地籍管理制度在土地管理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王世元,2001)。通过对我国地籍管理的研究进行回顾发现,2000年以前国内对于地籍管理的研究总体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在连续发布了《日常地籍管理办法(农村部分)》《城镇地籍调査规程》等多部关于地籍管理的若干工作规定后,我国地籍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在1993-1994年相关研究数量迎来了第一个小高峰。这是由于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建设被提到了关键的位置,但土地管理上存在着的土地浪费、任意占领等现象却频出不穷(苏根成,2011),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这时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地籍管理的工作、先进地籍管理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介绍、地籍测量等方面:在地籍管理工作方面,集中探讨了我国日常地籍事务该如何开展。当时,全国许多市县对城镇进行了地籍调查与农地详细调查,在这个基础上还进行了土地登记。地籍管理的日常任务随着初始地籍的建设,而被放到了一个受重视的地位上(宋辉东,1994;李复成等,1994)——地籍工作最为重要的是要改变管理方式落后于实际发展趋势的状况,应用新的管理方式进行部署(陈龙飞,1993)。在对具有先进的地籍管理技术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经验介绍方面,如谢振中(1990)对国外地籍测量发展状况和前景展开研究,对以德国为代表的国际地籍管理理念及经验领先的国家展开了全面的描述并提出了趋势分析;袁立军(1998)对荷兰地籍进行研究,认为荷兰地籍调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正在从传统的人工调查转变为现代土地调查,尤其是在土地信息系统建设与更新方面已得到巨大发展;顾天襄、金慰吾(1988)对芬兰地籍管理制度进行全面分析,得出测绘是地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学习芬兰国家土地管理局重视测绘工作。在地籍测量方面,这一阶段学者主要集中在对如何获取地籍测量要素的数据应采用的方法方面开展研究,可以采用极坐标法、正交法、解析法与图解法等主要方法获取地籍测绘的数据(王宝祥,1996;龚伯云,1995);而盛业华等(1994)采用解析法研制出地籍测量的内业微机数据处理系统,更好地方便了地籍测绘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土地制度的不断革新与土地管理业务越发广泛,用传统方式对土地数据进行管理已跟不上时代变化下对土地数据的巨大需求,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转向能够实现贴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城乡地籍管理的一体化研究。在地籍调查的城乡一体化方面,城镇地籍调查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统一成城乡一体化地籍调查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学者们分别采用了模糊聚类分析方法、数据组织法等方法对城乡一体化地籍调查的标准、实施细则等规定进行统一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沈陈华等,2004;李景文,2008)。而在城乡地籍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方面,通过对地籍管理现状展开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宗地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管理模式,并强调建设一套适合于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的数据库,对在城乡地籍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张兴飞,2011;李铭等,2013)。同时,也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的应用数据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模型具有较好的系统性能和较高的运行稳定性(刘仁义等,2001;潘瑜春等,2003;张丰等,2010)。另外,学者还针对新形势下地籍管理行政中出现的困境进行思考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地籍管理的登记制度不统一、不规范;地籍管理的立法效力较低,缺乏权威性;地籍成果公开度不够等方面(修志浩,2019;文怀伟,2018;黄敏,2017;王大庆,2015;池淑新,2015;要红杰,2013)。近三年来,随着《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出台,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得以确立,引发学者对地籍调查与不动产权籍调查的关系的研究,重点从两者的内容、调查机制方面分析了异同性(胡晶晶,2019;李沭辛,2018;高丁丁,2017)。但是,从整体研究趋势上来看,2014年后,地籍管理研究的热度在快速下降。通过回顾我国学术界对地籍管理研究所涉及主题的分析,能够看到国内对地籍管理的研究从起步时主要集中于地籍管理的日常工作、先进地籍管理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介绍、地籍测量方法等方面。到进入21世纪,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下,地籍管理的研究逐渐走向如何建立适应我国现实需要的城乡一体化的地籍管理的方法与实际模型的运用方面,同时也积极对新形势下地籍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研究。(2)国外地籍管理的相关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围绕地籍管理的多功能目标的研究在国外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人类与土地的关系一直是动态变化的,这种活力对地籍系统的建立及其功能的后续演变产生了直接影响(Tingetal.,1999)。此外,信息技术的进步对地籍系统的预期愿景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地籍可以运用在法律意图(流转土地)、财政意图(估价与税收公平)、辅助土地管理与使用(如规划和其他管理意图)及推动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Mika,2019)。认识地籍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性是理解现代地籍发展的关键(ChoiHO,2020)。在这一趋势下,发展地籍管理的多功能目标以解决土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以及财政和经济需要的趋势在许多西方国家都很明显。以俄罗斯现代地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为例,俄罗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在地籍方面发生了大变化。在完成改革后,俄罗斯的地籍所指的内涵是指包括所有类型的不动产。俄罗斯发展现代国家不动产地籍的主要目标与功能是为私人不动产贸易提供保障(TatianaV.,2017)。还有学者认为地籍管理中地籍系统的功能是记录不动产的实际位置并列出不动产权利的一种方法,是产权制度的“组成部分”,确保了真实财产的法律地位,并为有效的土地使用权交易提供了基础(PauliinaK,2017)。此外,在关于地籍系统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方面,国外学术界认为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地籍系统的发展将与数据紧密结合。有学者在芬兰进行的一个研究最后结果表示技术大趋势将对芬兰地籍系统产生重大影响,表明地籍系统的发展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过程(PauliinaK,2017)。近年来,受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影响,地籍管理中新地籍系统的开发概念已经形成,其目的是建立一个与财产管理相联系的多功能地籍簿,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Mika,2019)。而地籍系统的现代化是确保地籍数据的时间连续性和及时性的重要工具(Siejkaetetal.,2015)。因此,西方国家逐步加强了地籍系统的建设,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地籍信息用户、土地所有权人与政府需求。地籍系统应为各类土地的储存和登记服务。在建立地籍数据库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地籍系统应成为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桥梁,而私营部门又兼具营利性质,即它是允许私人投资和回报的机制。根据这一原则,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地籍局,土地登记局和调查局(罗小祎,2009)。一方面,各国建立机构,用来专门管理地籍相关事务;另一方面,为了能够保障地籍工作顺利进行,各国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为土地高效使用及社会正常运转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以德国为例,其高度重视科技应用,在地籍管理信息化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二十多年前就建立了土地信息系统,其对地籍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现在已是国际地籍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地籍在整个德国的经济建设与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明确的地籍管理制度、完善的法律法规、高度的信息化和自动化与广泛的数据利用。根据地籍资料,政府可以制定更加合理的土地使用和保护政策。与此同时,个人可以根据地籍资料做出更为准确的决策(邹霞,2014)。总的来说,西方国家地籍和地籍管理的现状表明,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地籍管理的多功能化时代已经到来。伴随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地籍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和多样化,通过有效理念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相应的制度的完善,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目前地籍管理向多功能方向发展的趋势愈发显著。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应积极借鉴各国地籍管理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实现地籍管理的多功能目标。与此同时,地籍管理多功能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政府所面临的挑战,关系到土地所有者相关权益的保障、国家政策的制定和规划的实施。1.2文献述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因其自然、经济、权属等多重属性以及空间位置、范围的全面覆盖和精确表述,地籍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资源管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冯文利,2017)。地籍管理已经朝着多功能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对于如何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完善地籍管理从而促进地籍多功能目标实现的研究却十分匮乏。第一,目前地籍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于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之前,对于在国家机构改革之后如何推动多功能目标下地籍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制度完善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对在机构改革后如何开展地籍管理工作,地籍的多功能、多用途作用在机构改革后如何服务于国家治理有效目标实现的研究也十分匮乏。第二,国内先前的研究,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随着我国地籍管理受到信息化的影响愈发显著、两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完成、“三调”数据的汇总以及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实施,现代地籍优势不断扩大,基本实现了多功能和多用途,能够满足各种规划的多目标需要(冯文利,2017),而目前国内学者却很少对如何推动地籍多功能发展进行研究,存在着研究上的空白。第三,在最近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中,提及要编制唯一代码,并建立一个地籍数据库,以便于土地管理工作和公众查询应用。但目前我国对于地籍数据库建设推动地籍功能发展中遇到的制度挑战的研究还欠缺。因此,本文将重点在地籍多功能发展的趋势下,结合我国地籍管理的机制运行情况,以KH县的地籍多功能实践成效为案例分析总结目前我国以多功能为目标的地籍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实现我国地籍管理的多功能目标的完善路径。参考文献陈龙飞.1993.日常地籍管理与土地使用制度改革[J].中国土地科学,7(06):22-27.沈陈华,郜莉.2004.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调查模型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04):107-110.沈明,王璐,陈飞香.2011.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与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38(18):168-170.池淑新.2015.关于土地地籍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12(13):198.冯秀萍.2012.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视角下中国地籍管理制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冯文利,张炳智,牛春盈.2017.多功能现代地籍保障“多规合一”[J].中国土地,(02):14-17.顾天襄,金慰吾.1988.芬兰地籍测量与地籍管理[J].铁路航测,(04):29-32.国家土地管理局赴波兰考察团.1989.波兰多功能地籍测量和土地信息系统[J].国际科技交流,(06):65-66.耿桂芬.2007.明晰产权强化服务规范管理——提高地籍管理行政效能的着力点之我见[J].南方国土资源,(4):5-6.DOI:10.3969/j.issn.1672-321X.2007.04.003.格哈德.拉尔森.2011.土地登记与地籍系统[M].詹长根,黄伟,译.北京:测绘出版社.高富平.2016.土地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高丁丁.2017.不动产权籍调查与地籍调查的关系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34):38.高志君.2020.地籍册建设和应用的探索[J].上海房地.黄金燕,刘伟.2017.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18):12+30.黄敏.2017.现代地籍信息及其应用探讨[J].浙江国土资源,(02):34-36.胡晶晶.2019.不动产权籍调查与地籍调查关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30(24):15+20.李复成,阮长助.1994.农村日常地籍管理的作用与对策[A].王家梁主编.中国土地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200.刘仁义,刘南.2002.动态土地信息系统时空过程及时空数据存储[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04):78-83.李景文,董星星,陈肖磊等.2008.基于OOSEVM的城乡地籍一体化数据组织方法[J].测绘通报,(03):50-52.罗小祎.2009.我国地籍管理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楼海风,潘灵芳.2010.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几点建议[J].浙江国土资源,(12):33-34.李铭,沈陈华,朱欣焰等.2013.城乡一体化地籍联动变更规则及模型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38(10):1253-1256.李沭辛.2018.不动产权籍调查与地籍调查的关系[J].住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