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寓言四则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24 寓言四则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24 寓言四则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24 寓言四则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24 寓言四则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4寓言四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蚂蚁和蝉》___《驴和狼》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读引领课+组文阅读课(1课时)

-学习目标-

1.概述故事,多角度分析寓意,培养发散性思维。

2.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理解寓意要通过故事情节来体现。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儿童文学家严文井

活动一:学·寓言知识

活动一:学·寓言知识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篇幅简短,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哲理性和劝喻性。

《伊索寓言》知多少?

伊索,古希腊寓言家。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他善讲寓言故事,与克雷洛夫(俄国)、拉·封丹(法国)和莱辛(德国)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寓言故事集,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还有一小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练,比喻恰当,形象生动,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因而在古代希腊流传很广,经常为人称引。

活动二:讲·寓言故事

速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蚂蚁和蝉》《驴和狼》,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四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提示:谁?做什么?结果如何?)

活动二:讲·寓言故事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作为商人的守护神,自命不凡地认为自己会得到最高的尊重,但当他化作凡人去雕像店询问自己的雕像价格时,却发现自己的雕像只是作为赠品被赠送,从而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

一只蚊子与一只狮子较量,最终以蚊子的胜利告终,但蚊子因骄傲最终被蜘蛛网捕获。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活动二:讲·寓言故事

《蚂蚁和蝉》

冬天来临,蝉因为没有储备食物而饥饿难耐,只好向蚂蚁求助。蚂蚁们拒绝了蝉的请求,因为蝉在夏天整天唱歌,没有为冬天做准备。这故事是说,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

《驴和狼》

一只驴在牧场上吃草时,突然看见狼向他走来。驴为了自救,假装自己后腿被刺扎了,劝狼先拔掉刺再吃它。狼信以为真,结果被驴踢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从事不适合自己的事情,自然会遭不幸。

宙斯(Zeus)

众神之王,奥林匹斯山的主宰,天空、天气、雷电、法律、秩序和命运之神。

赫拉(Hera)

众神之后,代表婚姻、妇女、生育、继承、国王和帝国的女神。

赫耳墨斯(Hermes)

宙斯的儿子,古希腊神话中的商业之神、旅行之神,掌管商业、交通、牧畜、竞技、演说等。

活动三:悟·寓言主题

①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②自以为了不得的人往往不如别人;

③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高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寓意:

多种角度讲寓意

多种角度讲启示

①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才能取得胜利;

②取得成绩后不要得意忘形,要谨慎,骄兵必败。

③面对强手和困难应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①抓住机会,就可以一招制敌。

②坚持和恒心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①遇事不动脑筋,一味蛮干,即使实力再强也无济于事;

②两者之间的较量,更多的时候比的是智慧。

③没有常胜将军。

《蚊子和狮子》寓意: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弱者,强和弱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之下可以转换。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综合角度

多种角度讲启示

【驴的角度】

【狼的角度】

遇事不要惊慌,要沉着冷静。

有些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然要倒霉。

《蚂蚁和蝉》《驴和狼》寓意:

【蚂蚁角度】

【蝉的角度】

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

好逸恶劳的人往往会有悲惨的结局。

比较《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蚂蚁和蝉》《驴和狼》的异同,进而总结《伊索寓言》的特点。

【不同点】《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用三问三答的形式讲述一个故事,把神当人来写;《蚊子和狮子》《蚂蚁和蝉》《驴和狼》都把动物拟人化。

【相同点】都是第1部分讲故事,第2部分议道理(这也是《伊索寓言》在结构上的特点)。

寓言的寓意与其情节设计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对故事情节稍做改变,就会改变其寓意。为了激发大家的创造力,班级将举办“寓言故事改编大赛”。

请课后阅读《喜鹊和乌鸦》《人生寓言》,从中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故事,发挥想象,为其重新设计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

-课后作业-

《穿井得一人》

《不龟手之药》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组文阅读课(1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梳理寓言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揣摩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寓意。

《穿井得一人》

不看正文,猜一猜这个故事的内容是什么?

活动一:默读文章,讲述故事

默读《穿井得一人》,结合课文注释,同桌两人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宋国丁氏家没有水井,需要派人到外面打水。后来他们家打了水井,节省了一个劳力,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结果这话被传成了丁氏家挖井挖出一个人。全国人都把这件事传开了,甚至传到了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国君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井得到的是一个劳力,不是挖出一个人。”

活动二:演读故事,理解寓意

1.通读课文,想象人物当时的心理、神态和语气,在括号中补充内容,在小组内分角色演读。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

)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

)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

)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兴奋

神神秘秘

饶有兴趣

骇然失色

2.思考:你觉得是谁的言论导致了谣言的传播?

丁氏表述不够清楚,这是其一;“有闻而传之者”不加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这是其二;国人脱离具体语境解读消息、盲目从众轻信消息,这是其三。

3.思考:你从这则寓言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信谣,不传谣,谣言止于智者。

活动三:拓展阅读,实践运用

1.朗读丛书中的《不龟手之药》,参照注释和译文,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2.以课本剧的形式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提示:两族人,一宋人,一客,一吴王,

一旁白)

3.找出庄子对这则小故事的评价语,即全文的主旨句。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4.这则寓言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要善于发现事物的最大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寓深刻于浅易,寓哲理于故事,如春风化雨般启迪心智,这就是寓言的魅力。通过它,我们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还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将既能看见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能发现生活的内在意义。

课后作业

结合《穿井得一人》原文内容,从“要"不要”两方面写一段文字,谈谈如何成为“谣言终结者"。

《杞人忧天》

《惠子相梁》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组文阅读课(1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梳理寓言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揣摩人物心理,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寓意。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成语,都源自古代寓言故事。《列子》这部书就为我们的成语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活动一:分析题目,理清情节

1.你认为题目“杞人忧天”的中心词是什么?

2.默读《杞人忧天》,结合课文注释,同桌两人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一个杞国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因此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整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直到有一个人开导他,他才消除了疑虑。

活动二:分角色朗读,理解寓意

1.揣摩人物心理,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好句子的语气语调。

2.“杞人忧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语,结合课文,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

比喻缺乏根据和不必要的忧虑,多讽刺那些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3.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角度一:我认为“杞人忧天"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我们应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不应该为没有根据的或不必要的担忧而忧虑。那样会使我们陷入焦虑或痛苦之中,甚至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所以我认为没有必要“杞人忧天”。

3.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角度二:我认为“杞人忧天”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居安思危,预测和考虑有可能出现的意外和问题,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应对。这样,有助于我们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减少盲目性。

4.你如何评价杞人?

杞人是一个因过度担忧而影响生活的人。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也是一个具有强烈忧患意识、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乐于放下的人。

链接材料:

根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时期,杞国的确发生过几次大的天灾,常有陨石坠落。大地被砸出了很多大坑。之后还发生了地震,地面上被撕裂出了一条条大沟……

活动三:拓展阅读,实践运用

1.朗读丛书中的《惠子相梁》,参照注释和译文,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2.组内分角色讲述这个故事。

3.讨论:庄子为什么要讲鹓鶵这个故事?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斥责惠子,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4.从《惠子相梁》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这则故事告诫我们不要以丑陋的心态去揣度别人,否则会自取其辱;真善美永远是从容坦荡、无惧无畏的。

寓言是一个怪物,

当它朝你走来时,

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

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

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严文井

课后作业

根据本课所学,创作一则寓言故事。

(要求:1.主题鲜明,结构紧凑完整。

2.篇幅短小,语言简练。

3.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寓言四则》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概述故事,多角度分析寓意,培养发散性思维。

2.引导学生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理解寓意要通过故事情节来体现。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梳理寓言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4.指导学生揣摩关键语句和人物心理,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寓意。

【拓展资源】

《蚂蚁和蝉》《驴和狼》《不龟手之药》《惠子相梁》

【课型及课时建议】

组文阅读课3课时

第1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本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概述故事,多角度分析寓意,培养发散性思维。

2.引导学生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理解寓意要通过故事情节来体现。

【拓展资源】《蚂蚁和蝉》《驴和狼》

【课型】组文阅读课

【教学过程】

活动一:学·寓言知识

为学生补充基本文学知识。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儿童文学家严文井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篇幅简短,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哲理性和劝喻性。

伊索:古希腊寓言家。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他善讲寓言故事,与克雷洛夫(俄国)、拉·封丹(法国)和莱辛(德国)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寓言故事集,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还有一小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练,比喻恰当,形象生动,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因而在古代希腊流传很广,经常为人称引。

活动二:讲·寓言故事

学生速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蚂蚁和蝉》《驴和狼》四篇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四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提示:谁?做什么?结果如何?)

【参考示例】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作为商人的守护神,自命不凡地认为自己会得到最高的尊重,但当他化作凡人去雕像店询问自己的雕像价格时,却发现自己的雕像只是作为赠品被赠送,从而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

一只蚊子与一只狮子较量,最终以蚊子的胜利告终,但蚊子因骄傲最终被蜘蛛网捕获。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蚂蚁和蝉》

冬天来临,蝉因为没有储备食物而饥饿难耐,只好向蚂蚁求助。蚂蚁们拒绝了蝉的请求,因为蝉在夏天整天唱歌,没有为冬天做准备。这故事是说,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

《驴和狼》

一只驴在牧场上吃草时,突然看见狼向他走来。驴为了自救,假装自己后腿被刺扎了,劝狼先拔掉刺再吃它。狼信以为真,结果被驴踢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从事不适合自己的事情,自然会遭不幸。

【补充神话人物】

活动三:悟·寓言主题

(一)多种角度讲寓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寓意:

①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②自以为了不得的人往往不如别人;

③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高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

(二)多种角度讲启示

《蚊子和狮子》寓意:

蚊子角度:

①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才能取得胜利;

②取得成绩后不要得意忘形,要谨慎,骄兵必败。

③面对强手和困难应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狮子角度:

①遇事不动脑筋,一味蛮干,即使实力再强也无济于事;

②两者之间的较量,更多的时候比的是智慧。

③没有常胜将军。

蜘蛛角度:

①抓住机会,就可以一招制敌。

②坚持和恒心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综合角度: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弱者,强和弱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之下可以转换。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蚂蚁和蝉》《驴和狼》寓意:

蚂蚁角度: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

蝉的角度:好逸恶劳的人往往会有悲惨的结局。

驴的角度:遇事不要惊慌,要沉着冷静。

狼的角度:有些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然要倒霉。

(三)引导学生比较《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蚂蚁和蝉》《驴和狼》的异同,进而总结《伊索寓言》的特点。

【参考示例】

不同点:《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用三问三答的形式讲述一个故事,把神当人来写;《蚊子和狮子》《蚂蚁和蝉》《驴和狼》都把动物拟人化。

相同点:都是第1部分讲故事,第2部分议道理(这也是《伊索寓言》在结构上的特点)。

【作业】

寓言的寓意与其情节设计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对故事情节稍做改变,就会改变其寓意。为了激发大家的创造力,班级将举办“寓言故事改编大赛”。

请课后阅读《喜鹊和乌鸦》《人生寓言》,从中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故事,发挥想象,为其重新设计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

第2课时《穿井得一人》

【本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梳理寓言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指导学生揣摩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寓意。

【拓展资源】《不龟手之药》

【课型】组文阅读课

【教学过程】

【思考导入】

鼓励学生在不看文本的基础上猜测故事内容。

活动一:默读文章,讲述故事

组织学生默读《穿井得一人》,结合课文注释,同桌两人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参考示例】

宋国丁氏家没有水井,需要派人到外面打水。后来他们家打了水井,节省了一个劳力,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结果这话被传成了丁氏家挖井挖出一个人。全国人都把这件事传开了,甚至传到了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国君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井得到的是一个劳力,不是挖出一个人。”

活动二:演读故事,理解寓意

1.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想象人物当时的心理、神态和语气,在括号中补充内容,在小组内分角色演读。

【参考示例】

2.引导学生思考:是谁的言论导致了谣言的传播?

【参考示例】

丁氏表述不够清楚,这是其一;“有闻而传之者"不加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这是其二;国人脱离具体语境解读消息、盲目从众轻信消息,这是其三。

3.引导学生思考:从这则寓言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参考示例】

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信谣,不传谣,谣言止于智者。

活动三:拓展阅读,实践运用

1.组织学生朗读丛书中的《不龟手之药》,参照注释和译文,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2.组织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提示:两族人,一宋人,一客,一吴王,一旁白)

3.引导学生找出庄子对这则小故事的评价语,即全文的主旨句。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4.引导学生思考这则寓言的启示。

【参考示例】

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要善于发现事物的最大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结束语】

寓深刻于浅易,寓哲理于故事,如春风化雨般启迪心智,这就是寓言的魅力。通过它,我们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还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将既能看见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能发现生活的内在意义。

【作业】

结合《穿井得一人》原文内容,从“要”“不要"两方面写一段文字,谈谈如何成为“谣言终结者”。

第3课时《杞人忧天》

【本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梳理寓言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指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寓意。

【拓展资源】《惠子相梁》

【课型】组文阅读课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成语,都源自古代寓言故事。《列子》这部书就为我们的成语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活动一:分析题目,理清情节

1.引导学生思考题目“杞人忧天"的中心词:忧。

2.组织学生默读《杞人忧天》,结合课文注释,同桌两人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参考示例】

一个杞国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因此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整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直到有一个人开导他,他才消除了疑虑。

活动二: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理解寓意

1.揣摩人物心理,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好句子的语气语调。

2.“杞人忧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语,结合课文,鼓励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