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_第1页
第23课《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_第2页
第23课《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_第3页
第23课《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_第4页
第23课《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并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课文。(重点)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重点)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及现实意义,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重难点)

【课时安排】1或2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一预习检测知人论世

任务二诵读课文初感文气

任务三疏通文意夯实基础

任务四研读分析理清逻辑

任务五延伸探讨观照现实

任务六思辨“顺境”与“逆境"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两种声音:一边是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人们大喊“太卷了”;另一边则是“躺平"佛系”的生活态度。如果我们向两千多年前的孟子请教,问他到底该选择哪种生活方式更能让我们成功和幸福,你们猜,他会怎么说?

任务一预习检测知人论世

1.文学常识目标:能准确说出孟子的姓名、时代、历史地位、主要思想等。

2.背景理解目标:能结合战国时代背景,简要说明孟子提出“得道多助"思想的目的和针对性。

3.文体识别目标:能明确判断本文的文体为议论文。

【人物简介】

【作者】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作为孟子言行的汇编,集中反映了他作为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的基本思想,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学史上重要的典籍。

《孟子》的显著特点:

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补充:

“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

【文体知识】

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它的基本发展趋向是从简约到繁复,从零散到严整,越是后期的著作,篇幅越宏大,结构越严密。诸子散文的代表作品有《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先秦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问题,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即诸子散文,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背景链接】

出处:本章及后面的两章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主张: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施行“仁政"王道”。

任务二诵读课文初感文气

读顺课文,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先事例后说理、层层推进的论说气势。

【古文诵读】

播放音频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听读正音:播放音频,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把握节奏,重点注意“畎亩"、“傅说”、“曾益"、“拂士”等词的读音。

齐读感知:学生齐声朗读,感受前半部分列举历史名人时排比句式的雄辩气势,和后半部分说理时的严谨恳切。

核心提问: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分别在讲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ɡ)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ɡ)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明确:前半部分列举历史事例,后半部分阐述普遍道理。

任务三疏通文意夯实基础

准确理解字词句含义,能通顺翻译全文,积累关键文言词汇。

【疏通文意】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

译文: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并被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百里奚从集市被赎出而用。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译文:(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文言清单】

通假字

①增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②困于心,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

古今异义

①舜发于畎亩之

(古义:兴起,指被任用。今义:送出,发表,揭露。)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③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④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这。今义:判断词。)

⑤而后喻

(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

⑥征于色

(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征讨、征用。)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倒装句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状语后置,即“傅说于版筑之间举")

任务四研读分析理清逻辑

教学目标:深入分析文本,掌握孟子从事实归纳到道理推论,再从个人推及国家的严密论证逻辑。

任务驱动: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结论的?请梳理论证层次。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个人

类比论证

国家

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古代人物成才的故事。他们一开始各是什么身份?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文本研读】

这六个人的成才史有何共同点?孟子列举这些名臣的目的是什么?

出身贫贱历经磨难终成大器

作用:举例论证,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经得起考验的有志人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的人

思想上:苦其心志

生活上: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上:行拂乱其所为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阐明了作者什么观点?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短促有力、多方面地描写担大任之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磨难,突出了作者的观点:艰苦磨难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增长人担当大任的能力。

在孟子看来,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客观环境的艰苦外,还应重视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何理解这句话?

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

这句话从反面论证了“死于安乐"的道理,是孟子对国君提出的警诫。

简析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正面

个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反面

国家

运用一正一反的对比论证,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这样,由一个人的发展,论述至一个国家的兴亡,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

【结构梳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写作特色】

1.排比造势,先声夺人。

文章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列举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2.由点到面,升华主题。

文章先由具体例子入手,引出对一般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先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痛苦磨炼的论述,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论述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另外,在论述从个别到一般时,从正面着手,先举同类事例,归纳出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在论述国家层面时,从反面着手,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进行高度概括,正反对比论证,使结构严谨,观点不言自明。

【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列举六位名人历经磨炼最终有所成就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阐明人才和困境的关系,明确指出国家和人才一样,要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发展、强大的道理。

任务五延伸探讨观照现实

深度理解:通过多维度案例分析,深刻理解“忧患意识”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更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生存哲学。

历史印证:从具体的历史和现实案例中,感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普遍性,理解其作为文化基因的意义。

现实观照:能将理论应用于分析个人学习生活、社会现象及国家发展,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内化。

价值塑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和积极的竞争意识,培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思维习惯。

概念辨析——什么是真正的“忧患意识”?

“忧患"就是“忧愁”和“苦难"吗?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是提倡我们自找苦吃吗?

“忧患意识"是一种:

预见性的思维:在安定时能看到潜在的风险。

(如:平时努力学习,备战中考)

奋进的状态: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

(如:将竞争对手视为督促自己进步的伙伴)

坚韧的品格:在困境中保持信念,锤炼能力。

(如:考试失利后认真分析原因,加倍努力)

古今“探案”

国家兴衰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但是在位后期(天宝年间),他逐渐怠慢朝政,重用宦官,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企业的“忧患"和“安乐”是什么?

它们是如何应对的?结果如何?

“生于忧患":华为面对技术封锁提前布局“鸿蒙”系统……

请说说因安于现状而衰落的企业有哪些?

我的“忧患"清单——从知到行的反思

个人反思:

我目前的“安乐窝”是什么?

(如:满足于现状、沉迷游戏、畏难情绪)

我正面临着或未来可能面临哪些“忧患"?

(如:学业压力、人际交往、未来竞争)

制定策略:

选择1-2个“忧患”,撰写我的“动心忍性"计划书。

例:

“忧患”:数学成绩不理想。

“苦其心志":设定挑战目标,做好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劳其筋骨”:计划每天额外完成10道习题。

“曾益所不能":期望达到的效果是……,期末提升XX分。

任务六思辨“顺境”与“逆境"

应用目标:能运用课文观点、名言和现实案例作为论据,支持己方辩论观点。

思维目标:在辩论中锻炼辩证思维能力,理解“逆境”与“顺境"在对人成长上的对立统一关系,避免绝对化思维。

表达目标:能清晰、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倾听和回应对方的质疑。

活动设计

辩题:逆境/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活动流程:

第一阶段:战前准备(10分钟)

第二阶段:交锋时刻(20分钟)

第三阶段:战后点评与升华(5分钟)

第一阶段:战前准备(10分钟)

分组分工:根据观点分组,推选一辩(立论)、二、三辩(自由辩)、四辩(总结)。

策略研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搜集论据。

正方(逆境):可引用课文核心论点、孟子名言、历史人物案例(如任务五探究成果)。

反方(顺境):可论证顺境能提供更好的资源(教育、营养)、更健康的心态、更少的挫败感,并举出在良好环境下成才的例子。

预判与反击:预测对方论点,思考反驳策略。

第二阶段:交锋时刻(20分钟)

立论陈词(各3分钟):双方一辩清晰阐述观点,要求开门见山,理论与实例相结合。

自由辩论(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