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言产业间技术融合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3"\h\u3445产业间技术融合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79241.1关于产业间技术融合主题的研究 1285161.2技术交易与产业间技术融合研究 4281731.3组织创新与产业间技术融合研究 8260801.4技术交易、组织创新与产业间技术融合研究 10139331.5文献评述 11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产业融合的研究不断丰富起来。围绕产业间技术融合主题研究、技术交易与产业间技术融合研究、组织创新与产业间技术融合研究以及技术交易、组织创新与产业间技术融合研究这四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如下梳理:1.1关于产业间技术融合主题的研究本文针对产业间技术融合这一主题,从产业间技术融合趋势研究、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研究以及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研究三个内容梳理了相关文献。(1)产业间技术融合趋势研究产业间技术融合研究始于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方面的讨论,Yoffie(1997)[12]讨论了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他认为数字融合是采用数字技术将以前截然不同的产品结合在一起。植草益(2001)[1]研究认为信息通讯技术使得信息通信业不断融合扩张。周振华(2003)[45]研究认为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等部门在数字融合基础上逐渐融合发展。之后的研究逐渐拓展到了其他产业技术之间的融合,如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食品制造与生物医药融合等。关于产业技术融合的发展趋势研究文献主要涉及:李丫丫和赵玉林(2016)[46]研究了全球生物芯片产业的技术融合动态变化情况,作者发现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形成了生物芯片产业,其技术融合轨道在2009年后逐渐稳定。娄岩等(2017)[47]分析了信息技术和电动汽车技术的融合网络,宏观上,用技术共现图分析了2004—2014年期间的技术融合态势。微观上,从节点以及链路的角度测度了熵、包容性以及平均梯度等技术融合指标。吕一博等(2019)[48]利用CiteSpace构建德温特手工代码共现矩阵,研究了物联网与人工智能领域间的技术融合,作者研究认为图像、语音识别等领域技术已成为当前的融合热点。周磊等(2019)[49]利用技术知识流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光纤通信新兴技术在学科上融合了光学与电信,在技术上融合了设备与电子工程等技术。苗红等(2018)[50]采用知识流动网络评价方法,利用无人机领域2000—2015年8080条专利数据,计算了内部扩散、内部吸收、外部扩散和外部吸收四种技术流动方式的动态指标值,研究了无人机产业的技术融合趋势。翟东升和张京先(2020)[21]利用无人驾驶汽车技术专利,研究了无人驾驶汽车技术融合的演化规律,作者发现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期,G05D、B60R等技术在跨领域融合起到重要作用。刘晓等(2021)[6]认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会使得产业领域实现诸多突破,如信息技术促进生物技术的工程化,促进细胞制造的产业发展。李慧等(2021)[51]研究了石墨烯技术在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情况,并预测认为石墨烯技术将会在成熟期使得电动机的制造产业与电子元件和电路板的制造等产业发生技术融合。(2)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研究本文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内容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测算。关于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的测度方法大致涉及四种:一是利用专利数量通过计算赫芬达尔指数测度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Gambardella&Torrisi(1998)[52]以电子信息产业内企业授予专利的赫芬达尔指数(HHI)衡量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融合程度。与其类似,国内的研究如梁伟军(2010)[53]以深圳证券和上海证券两大交易所中农业类和生物产业类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以这些企业所授予专利的HHI值来衡量中国国内生物产业与农业之间的技术融合程度。二是技术专利引用分析。以不同产业之间专利的引用情况来反应产业间技术融合迹象,即通过量化不同技术专利的“被引”或“施引”行为,测度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比较典型的研究有:Karvonen&Kässi(2013)[54]细化了专利引文分析方法,将专利的自我引用与外部引用区分开来,划分为在同一产业内自我引用和产业之外的外部引用两个组,使用逆向、前向不同的专利引用方法识别产业的融合变化。黄鲁成等(2018)[55]使用专利数据,利用专利引用关系,构建技术吸收指数和扩散指数来反映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Kimetal.(2014)[56]利用专利引文网络来分析技术融合态势。三是技术专利共现分析。相关研究认为不同类别的技术在同一个专利中共同出现,则可以认为该项技术实现了技术融合(Curran,2013;周磊,2013;苗红等,2019)[57-59]。比较经典的研究有:Curran&Leker(2011)[60]基于关键词的搜索以及IPC专利共类分析,分析了美国、英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营养食品和功能性食品领域的技术融合。黄鲁成等(2014)[61]运用此方法探索了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之间的融合状况。Aalderingetal.(2019)[62]将专利共类分析和链路预测两种方法相互结合起来,研究了锂电子电池技术的融合发展状况。四是专利文本挖掘反映技术融合程度。传统预测识别产业融合的主要方法IPC共类分析方法适用于大量的专利数据,适用条件较严格。Preschitscheketal.(2013)[63]优化了原有的预测方法,使用技术专利文本分析法对小型专利样本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专利文本中语义相似度来预测技术融合。另一类是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内容涉及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技术距离”和技术广度的研究。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技术距离是指两个发生融合关系的技术领域之间的技术差异性。技术之间的距离越大,它们之间的技术异质性程度越高,技术融合难度越大,所以相关研究认为“技术距离”对产业间技术融合发挥重要作用(罗晓梅等,2019)[41]。冯科和曾德明(2019)[42]研究表明合作团队规模、专利积累、政府投入能够显著促进技术融合。关于技术广度的研究,苗红等(2019)[59]选取技术的广度、深度、规模和交叉强度研究了技术融合度的驱动因素,作者研究发现,在驱动程度上技术广度对技术融合度的影响最大,从驱动方向来看,除技术交叉强度则表现为双向驱动外,技术的广度、深度和规模均表现为正向驱动。(3)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研究关于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的研究主要是从产业绩效视角和新产品绩效视角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产业绩效视角的研究文献的基本观点是提高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能够提升产业绩效。Gambardella&Torrisi(1998)[52]利用美国和欧洲32家电子产业上市公司数据,以上市企业销售额、税后利润为绩效指标,实证研究发现电子产业内计算机、电信设备、电子元件等五个子行业之间的技术融合对电子产业的产业绩效具有提升作用。赵玉林和李丫丫(2017)[64]通过计算专利数据的N指数、Simpson(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香农—威纳指数)指数得到了生物芯片产业的技术融合程度指标,同时以企业净收益为绩效指标,运用GLS回归方法,研究发现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的技术融合度对生物芯片产业绩效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二是新产品绩效视角的研究认为产业间技术融合类型会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陈培祯等(2018)[65]研究发现企业拥有的技术领域越多,越容易通过技术融合,提高新产品开发绩效。进一步,王媛等(2020)[66]通过区分不同类型的产业间技术融合形式,研究发现提高替代性技术融合程度有助于提升企业新产品数量及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然而互补性技术融合程度与企业新产品数量及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则呈倒“U”型关系。王媛等(2020)[67]在另一篇文献中,以技术动荡性为调节变量,讨论了技术融合、技术动荡性和新产品开发绩效三者关系,研究发现对于替代性技术融合而言,其对技术融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而对于互补性技术融合则起负向调节作用。综合分析上述三类研究可以发现:第一,关于产业间技术融合趋势研究主要侧重于发现不同产业的技术之间的关联关系的演进规律,这有助于把握未来技术创新方向,为相关领域企业和科技工作者发现技术创新空间提供参考。关于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的研究则量化了不同产业的技术之间的紧密关系,有助于判断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的深度。从经济发展效果来看,促进产业间技术融合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产业间技术融合的“融合绩效”。相对而言,关于产业间技术融合所形成的经济绩效的研究还不充分,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第二,关于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的文献研究中,虽然研究了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产业间技术融合类型等因素对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的影响,但是忽略了技术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扩散”对于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的影响。技术交易作为技术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与“扩散”的重要方式,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的提升离不开技术交易的重要促进作用,这在现有研究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技术交易视角下如何提升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第三,现有研究中所使用的绩效指标难以衡量产业之间技术融合所形成的融合技术的经济价值。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最直接地影响是促使形成融合技术,提升产业中技术的无形资产价值。融合技术所带来的技术无形资产价值越高,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越高。然而,现有研究从技术的无形资产价值角度来衡量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的研究还不多见。1.2技术交易与产业间技术融合研究针对已有技术交易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发现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技术交易理论研究、技术交易效率研究(谭开明和魏世红,2008;华冬芳,2018;何培育和王潇睿,2019)[68-70]和区域间技术交易研究(江曼琦和刘晨诗,2018;李庆博和李子彪,2019;肖站旗等,2019)[71-73]等方面。(1)技术交易理论方面的研究交易成本理论是基本的研究技术市场的分析工具(刘学,2000)[74]。各种制度提供的激励约束机制能够有效地降低产生的交易成本(韩继坤,2008)[75]。但来自技术自身、市场、政策等多方面不确定性造成了技术交易过程中会形成较高的交易成本,如技术价值的不确定性、技术的市场需求不确定性以及交易过程的不确定性等(Arora&Gambardella,2010;梁剑等,2011)[76-77]。并且,技术市场中逆向选择对市场效率、技术定价都具有深刻影响,将降低技术成交率、技术转移率以及市场效率(唐守廉和张艳秋,2014)[78]。(2)技术交易效率方面的研究我国技术市场功能缺损,技术市场不成熟(李敦黎,2004)[79],存在技术转移效率低下以及市场化需求不匹配等障碍,目前技术交易信息不透明,供求双方难匹配导致交易主体间专利技术转移率低(谭开明和魏世红,2008;武玉英等,2018)[80-81]。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不足、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不足,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间技术融合发展(单丽曼,2019)[82]。技术交易效率主要受到技术交易成本的影响。喻昕(2011)[83]研究认为技术信息搜集和处理以及技术信息传递会导致了技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徐晔和黎翔(2012)[84]研究指出技术互补性、技术溢出程度等因素会影响技术融合创新。孙赵勇和任保平(2014)[85]研究认为技术交易效率、知识产权制度以及技术吸收能力是影响技术市场交易的重要因素。华冬芳(2018)[86]从信任视角分析,认为通过增进技术供求双方的信任有利于提升技术交易效率。刘凤朝等(2018)[87]研究认为技术交易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产业发展阶段、许可经验、公司规模和研发强度等等方面。顾真溶和蒋伏心(2019)[88]研究认为逆向选择问题、不完全契约和技术的外部经济性深刻地影响着技术交易效率。(3)区域间技术交易研究李庆博和李子彪(2019)[72]构建技术转移网络,研究了京津冀13个城市间的区域技术转移网络结构与网络治理,发现京津冀区域技术转移整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尽管其联系整体性、凝聚力正渐渐地变强。马艳艳和孙玉涛(2014)[89]测算了技术输出指数和技术吸纳指数,分析了中国技术省际交易空间分布与前向科技活动、后向经济活动的关联性。江曼琦和刘晨诗(2018)[90]研究了京津冀地区技术合作的障碍,认为技术承接地的市场规模正向影响区域间技术转移规模。从技术承接地来看,其知识吸收能力、产业匹配程度以及创新能力影响技术转移的关键,从技术输出地来看,其技术供应结构影响技术转移。肖站旗等(2019)[73]研究了区域间技术市场交易数据,考察区域技术搜索特征与其在区域间技术交易网络中角色的关系。综合来看,这些研究中较少关注产业之间技术交易及其技术市场发展的情况,并且,关于技术交易与产业间技术融合的研究也不多见,在探究技术交易对产业间技术融合的影响时,可借鉴的直接的研究成果较少,尽管如此,上述这些研究仍然能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些间接的参考。第一,在技术交易理论与技术交易效率的研究中,涉及一些关于技术交易的交易成本、技术交易方式的研究。这为基于技术交易视角,探讨技术交易的交易成本、技术交易方式对产业间技术融合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参考。进一步梳理文献可知:①技术交易的交易成本相关研究。刘学(2000)[74]认为技术交易信息搜寻和达成合约的高成本是由于技术信息非对称性、不完全性、不确定性造成。而技术产权界定和保护的高成本则取决于技术的公共物品属性和技术产权的易逝性。对履约行为的高监察成本则受到技术合约的不完全性的影响。张凤香和黄瑞华(2005)[91]认为专利技术信息的不完全性带来了较高风险,其可重复交易性和技术外溢性形成了较高保护成本以及监督成本,使得专利转移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较高的技术交易成本阻碍了技术交易,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产业融合发展。②技术交易形式影响技术交易的交易成本。龚春兰(1998)[92]比较了不同类型的技术交易形式下的技术交易的交易成本,主要涉及技术许可证交易,技术入股交易,技术成果拍卖三种形式,作者认为技术入股比技术许可证交易所产生的技术交易成本要小,并且技术许可证交易所产生的技术交易成本又会小于技术成果拍卖会所形成的交易成本。可见选择不同交易形式会形成不同大小的技术交易的交易成本,这对于技术转移而言不容忽视,也将影响产业间技术融合发展。第二,在技术交易研究中,还发现存在研究技术吸收能力与技术交易关系的文献,这对于探讨技术交易投入与产业间融合绩效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与借鉴意义。进一步,梳理技术吸收能力与技术交易关系的文献发现:徐晔和黎翔(2012)[84]研究认为技术互补性、企业吸收能力等因素影响技术融合创新。李武威(2012)[93]研究发现技术消化吸收投入对中国内资高技术产业产品创新绩效贡献明显。刘凤朝等(2015)[94]研究认为知识吸收能力是中国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的区域间技术交易网络与区域创新产出之间的重要调节变量。李叶雨和李华(2016)[95]应用多案例研究方法证明技术需求方消化吸收能力是影响企业技术交易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李盛楠和范德成(2020)[96]指出技术交易主要受到技术消化吸收能力、技术差距等因素影响。另外,在搜索文献过程中,发现许多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为探讨技术交易与产业间技术融合关系提供了重要借鉴。技术转移指的是技术知识在不同组织之间流动。靳宗振等(2021)[97]指出技术转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有偿转移,即技术交易;另一种是无偿转移,如技术援助。温芳芳(2014)[98]利用中国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登记信息,分析了我国专利技术转移现状、特点以及演进规律,研究发现2014年我国技术转移存在转移程度低、转移效率低等问题。围绕技术转移的研究主要认为技术转移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具体研究内容涉及:一是不同技术转移方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如邢斐等(2009)[99]研究了技术许可和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入这两种不同的技术转移方式对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影响。作者认为技术许可方式有助于提升技术水平,有助于提升新技术研发投入,并且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入相比技术贸易是一种替代性的技术转移。彭峰等(2013)[100]运用SFA讨论了国内外不同技术转移方式对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作用,发现国外技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自主研发对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国内技术购买对技术效率影响不显著。曾婧婧等(2020)[101]研究认为企业通过技术交易可以将外部与内部研发技术实现有效的结合,这将有助于企业增加内部研发投入,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并且作者从不同技术转移主体出发,研究发现高校技术转移、企业技术转移均能够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并且相比之下,企业技术转移的区域创新绩效更高。许庆瑞(2020)[102]研究了市场和非市场转移机制下的四种技术转移方式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市场机制下国内技术购买和国外技术引进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对于非市场机制下的外商直接投资和产学研合作对创新能力及创新产品化均存在负面效应。简兆权和占孙福(2009)[103]认为技术转移是推动技术创新的手段之一。作者研究表明吸收能力对知识整合以及对技术转移绩效具有明显正向促进作用。二是技术联盟对于技术知识转移的影响。曹兴等(2010)[104]在研究中发现技术联盟知识转移会受到网络稳定性、连接强度等因素的影响,认为通过技术联盟网络进行知识转移时要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地提升知识转移的效率。曾德明等(2012)[105]则认为当转移的知识比较简单、外显性比较高时,建议利用契约型结构的联盟形式。如果所需要转移的知识粘滞性比较高,且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时,通过组建合资公司共同管理,或者是一起建立技术研发中心较为合适。作者根据转移知识特点充分比较了不同的联盟形式的优势。进一步,张红兵和张素平(2013)[106]研究指出在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关联性与差异性、知识转移和吸收能力以及联盟内承诺对知识转移具有正向影响。三是技术许可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文献主要涉及:刘凤朝等(2015)[107]基于组织、地理、技术三种邻近性视角研究专利许可和创新产出的关系,研究发现组织邻近对于专利许可和创新产出二者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地理邻近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而技术邻近起到负向调节作用。王元地等(2011)[108]研究了技术许可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作者研究表明专利技术许可明显地增强了引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上述这些研究可得到两条启示:第一,技术交易的交易成本是影响技术交易的重要变量之一。研究技术交易对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的影响,需要深入探究技术交易的交易成本以及技术交易方式对产业间技术融合的影响。而组织创新对技术交易的交易方式、对技术交易的交易成本也具有重要影响。组织形式创新如形成战略联盟、技术联盟对于技术知识转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产业间技术融合过程中,组织创新对技术交易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二,技术吸收能力已成为影响技术交易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尝试引入技术吸收能力变量,构建技术交易对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的影响机制。1.3组织创新与产业间技术融合研究关于组织创新与产业间技术融合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1)企业组织自身结构变革是产业间技术融合发展的微观基础为应对产业间技术融合过程中快速且不连续的技术变革的挑战,企业面临战略设计上的不稳定,需要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及管理创新变革(聂子龙和李浩,2003;Leeetal.,2010;Hacklinetal.,2010)[109-111]。周振华(2004)[112]指出企业组织结构及企业管理创新是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如网络型企业组织结构是融合发展的微观组织基础。(2)平台化组织逐渐成为产业间技术融合的重要组织形式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造就了许多平台企业的崛起。互联网平台成为经济活动中新的业态与组织形式(吴汉洪,2019)[113]。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背景下,互联网企业广泛实施平台包络战略,进入相邻甚至看似不相关的新市场,以少数股权投资或战略合作的方式融入传统产业领域,以连接器、工具箱、生态共建者角色,实现互联网技术与不同产业的融合,打造“数字生态共同体”,打破不同行业的壁垒和边界,推动实现产业间技术融合发展。如腾讯公司充分利用拥有强大受众的微信从社交领域跨入到移动通讯领域,阿里巴巴公司由电子商务发展向支付、物流、无人超市、餐饮等多个场景拓展延伸等等(蔡宁等,2015;司晓等,2019)[114-115]。(3)组织形式创新与技术融合研究跨产业联盟、合并与收购等组织创新形式已成为产业间技术融合的重要路径(Bornkesseletal.,2016)[116]。通过战略联盟、合并与收购等方式能够提高产业间技术转移能力,降低技术融合不确定性,实现产业间技术融合(Bauer,2005)[117]。无论联盟或并购都是解决技术融合不确定性和组织生存风险的一种关键的适应机制(黄群慧和霍景东,2015)[118]。对于组织创新策略的具体实施,Hsu&Prescott(2019)[119]指出联盟伙伴的多样性(更独特的联盟伙伴)有助于企业应对产业融合的挑战。在融合过程中并购与联盟的选择会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融合发展阶段来灵活确定。PilSunHeoetal.(2019)[120]指出融合过程中组织创新的一个可行方法是在行业间收购之前,企业首先发起行业间联盟,以便减少跨行业收购的不确定性风险。对于组织创新不同策略的选择,Nathalieetal.(2018)[121]则认为产业融合早期主要是为了共同的技术研究和开发(R&D),以便缩小技术能力差距。在产业融合中期,技术革新的速度会不断下降,技术融合的不确定性程度慢慢减少,使得企业能够从主要以研发为导向转向更多以市场为导向的合作。产业融合早期战略(技术)联盟与技术合资企业的策略适用于替代性融合,而研发并购与企业参股的策略则适用于互补性融合。进一步,拓展文献分析梳理战略联盟、技术联盟与技术创新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战略联盟、技术联盟等不同的组织形式创新对于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这为讨论跨产业联盟与产业间技术融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具体研究如:高思芃(2020)[122]研究认为企业联盟能力能够显著地提高技术创新绩效,标准联盟网络在企业联盟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王静宇(2016)[123]通过案例研究总结了广东省电动汽车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浙江省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四家联盟的技术创新模式。杨韬等(2018)[124]研究了专利联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得到纵向一体化能够推进联盟成员的技术创新,专利产品的互补性特征有利于联盟成员的技术创新等结论。何郁冰和伍静(2020)[125]研究表明技术联盟在企业生态位与技术协同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吴松强等(2021)[126]研究了产业技术联盟提升联盟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作者以江苏322家先进制造业为例,研究认为通过企业关系资本网络进行资源交流和知识共享,是产业间技术联盟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的关键。张运生等(2019)[127]研究认为高技术企业专利池联盟能够充分地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认为专利池联盟促进了技术扩散,提升了成员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主动获取专利的积极性,有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实证研究指出,专利池重复联盟关系与成员创新绩效二者之间呈倒“U”形关系。毕静煜和谢恩(2020)[128]研究了研发联盟组合特征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认为中国医药制造业研发联盟内的研发合作伙伴的地理位置多样性和关系强度多样性均正向作用于企业创新产出。张红娟和谭劲松(2014)[129]认为企业间联盟关系有利于企业获得所需要的外部资源。企业要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就需要有效地获得、吸收、转化、利用外部知识。具有重要价值的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竞争优势往往被其它组织(或企业)所牢牢地控制,如何才能“为己所用”,这就需要与其它组织(或企业)建立联系,在此过程中战略联盟将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贺正楚等(2015)[130]对比了政府推动型、学研驱动型和市场导向型三类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研究认为市场需求不确定、创新研发风险大的重大技术创新适用于政府推动型模式,科技含量高的重点技术创新则适用于学研驱动型模式,一般情况下企业需要合作研发的技术创新则采用市场导向型模式更为适合。作者研究表明联盟中主导力量不同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会不同。李昕和杨皎平(2020)[131]比较了参权式或契约式联盟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这两种技术创新联盟均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企业参与契约式技术创新联盟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以上这些研究都充分说明了通过组织创新形成战略联盟、技术联盟,将有助于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由此推论产业间技术融合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创新形式,无疑组织创新对产业间技术融合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具体的影响机制还存在深入研究的空间。依据上文可知,目前围绕组织创新与产业间技术融合的研究主要认为,组织创新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合作关系,提高技术研发水平,降低技术融合风险,促进了产业间技术融合发展。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技术研发视角,研究组织创新对产业间技术融合的影响。然而,产业间技术融合离不开技术研发,同样也离不开技术交易。技术交易有助于促进不同产业间技术的跨产业流动,是产业间技术融合的重要方式。如上文所述,技术交易也受到组织创新的影响,组织创新是影响技术交易的交易方式、技术交易的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但是,现有文献中组织创新对于技术交易影响的讨论尚不充分,可以尝试将组织创新、技术交易与产业间技术融合三者相联系,进而研究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的提升机制。1.4技术交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十五五规划纲要深度解读:城市绿色治理体系建设
- 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健全:十五五数字经济改革的核心支撑
- 磁悬浮列车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 现代零售与智慧物流平台的深度融合
- 2025浙江温州市瓯海新城建设集团限公司招聘拟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浙江台州路桥区人武部招聘编制外人员1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河北保定定州市总工会招聘社区人员2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消防管理答辩题库及答案
- 中级药学职称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小升初数学试题衔接教材
- GB/T 10125-2021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 冬期混凝土施工测温记录表完整
-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方案
- 中级无机化学答案版
- 道德与法治教研活动记录
-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
- 圆珠笔制造工艺31
- 对全球变暖认识的七个问题的确定与不确定性
- 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授信方案(国内证、福费廷)
- 混凝土防渗墙施工作业指导书
- PRO系列焊机使用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