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砂充填施工方案设计_第1页
尾砂充填施工方案设计_第2页
尾砂充填施工方案设计_第3页
尾砂充填施工方案设计_第4页
尾砂充填施工方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尾砂膏体充填施工方案一、材料技术要求(一)全尾砂性能指标全尾砂作为充填主体材料,需满足以下物理性能要求:粒径分布控制在0.074-2mm范围,其中粒径小于0.074mm的颗粒含量不低于15%,确保形成良好级配;密度控制在2.6-2.8g/cm³,松散堆积密度不小于1.4t/m³。尾砂中含泥量需≤5%,有机质含量≤1%,避免影响胶结效果。化学稳定性方面,需进行浸出毒性检测,重金属离子浓度应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限值要求,pH值控制在6-9之间。(二)胶凝材料技术参数采用复合胶凝体系,以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为主材,掺加30%-40%粒化高炉矿渣粉。胶凝材料28d抗压强度不低于32.5MPa,初凝时间≥4h,终凝时间≤12h。与尾砂的适配性试验需满足:在灰砂比1:4-1:8范围内,28d充填体抗压强度达到2.5-5.0MPa。当尾砂中含有硫化物时,应添加0.5%-1.0%的石膏作为缓凝剂,调节凝结时间。(三)膏体混合料性能标准膏体质量浓度控制在76%-85%,具体根据输送距离调整:水平输送距离<500m时采用76%-78%浓度,500-1000m时采用79%-82%浓度,>1000m时采用83%-85%浓度。流变性能指标要求:屈服应力150-300Pa,塑性黏度150-400mPa·s,扩展度≥500mm。泌水率需≤2%,24h沉缩率控制在1.5%-3.0%范围,确保充填体体积稳定性。二、充填系统设计(一)系统总体布局充填系统由尾砂处理、胶凝材料储存、膏体制备、管道输送四个单元组成。尾砂处理单元设置在选矿厂附近,包括2台直径15m的高效深锥浓密机(单台处理能力100m³/h),配套变频搅拌装置;胶凝材料储存单元采用3个1000m³水泥仓和2个500m³矿渣粉仓,配备仓顶收尘器和螺旋给料机;膏体制备单元布置2套双卧轴强制式搅拌机(搅拌容量2m³/批次),配套自动配料系统;输送管道采用Φ150-200mm耐磨钢管,沿井下巷道敷设,每500m设置一个压力监测点。(二)关键设备选型脱水环节选用XGZ-15型高效深锥浓密机,安装倾斜板装置和自动加药系统,底流浓度稳定控制在65%-70%;搅拌系统采用JS2000型双卧轴搅拌机,搅拌转速30-45r/min,搅拌时间60-90s,确保物料均匀混合;输送泵选用DBT300/10型柱塞泵,额定工作压力10MPa,排量300m³/h,配备变频调速装置。管道采用内外防腐处理的耐磨钢管,直管段壁厚12mm,弯头壁厚16mm,曲率半径1.5D。(三)自动化控制系统系统配置PLC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以下功能:尾砂浓密机底流浓度自动检测与加药量闭环控制;胶凝材料自动计量,配料精度达到±1%;搅拌机料位、转速、功率实时监控;输送管道压力、流量、浓度在线监测,当压力超过设定值1.2倍时自动停机;充填区域视频监控与数据远程传输。控制室内设置SCADA系统,可显示工艺流程模拟图、关键参数趋势曲线和报警信息。三、施工工艺技术(一)尾砂预处理流程尾砂经选矿厂排出后,先进入Φ30m预浓缩池进行初步脱水,溢流返回选矿水循环系统,底流浓度提升至30%-40%后泵入深锥浓密机。在深锥浓密机中添加0.1%-0.3%的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分子量800-1200万),通过耙架慢速搅拌(1.5r/min)促进颗粒沉降,底流通过变频砂泵输送至缓冲仓。缓冲仓内设置振动筛分装置(筛孔尺寸2mm),去除粗颗粒杂质,确保尾砂粒径符合要求。(二)膏体制备工艺采用三级配料工艺:第一级按灰砂比1:4-1:8进行尾砂与胶凝材料干混,通过皮带秤计量后进入预混仓;第二级按设计加水量(水灰比0.45-0.60)进行湿式搅拌,初步形成砂浆;第三级在双卧轴搅拌机中进行强力搅拌,同时添加0.2%-0.5%的高效减水剂。搅拌过程控制:干混时间30s,湿拌时间60s,总搅拌周期不低于90s。制备好的膏体通过溜槽进入缓冲搅拌槽,保持低速搅拌(15r/min)防止离析。(三)管道输送技术采用"高浓度、低流速"输送工艺,管道流速控制在1.8-2.2m/s。水平管道敷设坡度≥0.3%,每隔300m设置一个伸缩节;垂直管道采用"之"字形布置,每20m设置一个固定支架和导向装置。在管道转弯处设置耐磨弯头,并采用"弯头+直管"组合缓冲结构,降低局部磨损。输送系统启动时,先泵送清水,再泵送浓度由低到高的过渡膏体(50%-75%),最后转入正常浓度输送;停机前需用清水冲洗管道,确保无残留膏体。(四)采场充填作业充填作业前需完成以下准备工作:清理采空区底板杂物,铺设100mm厚碎石垫层;在充填边界砌筑2m高混凝土挡墙(强度等级C20),挡墙预留Φ100mm排水孔;安装6个位移监测点和3个压力传感器。采用分层充填法,每层厚度2-3m,充填步距5-8m,采用"由下至上、由远及近"的充填顺序。当充填高度达到设计值的90%时,需降低料浆浓度至70%-75%,进行顶部找平。每个采场充填完成后,需养护7d以上方可进行相邻采场作业。四、质量控制措施(一)原材料质量管控建立材料进场检验制度:尾砂每2000m³检测一次粒径分布、密度、含泥量;水泥每500t检测一次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矿渣粉每200t检测一次活性指数、流动度比。所有材料需经试验室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合格材料应单独存放并标识。尾砂堆场设置防雨棚,胶凝材料仓配备防潮装置,确保材料含水率≤1%。(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膏体制备过程实施"三检制":每小时检测一次干料配比,每半小时检测一次料浆浓度,每班检测三次流变性能。建立质量追溯系统,记录每批次膏体的原材料用量、搅拌时间、输送压力等参数。当料浆浓度波动超过±1%、扩展度变化超过±50mm时,应立即停机调整。充填作业时,每200m³制作3组(9个)100mm×100mm×100mm立方体试块,标准养护后测定3d、7d、28d抗压强度。(三)充填体质量检测采场充填完成后,进行以下质量检测:采用地质雷达对充填体内部结构进行扫描,空洞率应≤2%;在不同深度钻取芯样,测定密度和抗压强度,芯样采取率≥85%;监测充填体表面沉降,1个月沉降量应≤50mm,3个月累计沉降量≤100mm。对于关键区域,采用声波测试法检测完整性,纵波波速应≥2000m/s。(四)施工参数优化根据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动态调整:当管道压力持续升高5%以上时,适当提高膏体浓度0.5%-1.0%;当充填体28d强度低于设计值90%时,增加胶凝材料用量5%-10%;当出现明显泌水现象时,添加0.1%-0.3%的增稠剂。每月进行一次系统效能评估,分析材料消耗、能耗指标和充填质量的关联性,持续优化工艺参数。五、安全与环保管理(一)安全防护措施制定专项安全操作规程,作业人员必须佩戴防尘口罩、安全帽、防护眼镜和耐酸碱手套。设备旋转部位设置防护罩,操作台设置紧急停车按钮。管道系统设置三级压力保护:工作压力报警值为额定压力的1.1倍,停机值为1.2倍,爆破片安全值为1.5倍。井下充填区域设置局部通风系统,风量≥3m³/min·m²,确保粉尘浓度≤2mg/m³。(二)重大危险源管控建立危险源辨识清单,重点管控以下环节:深锥浓密机运行时防止耙架过载(设置扭矩保护装置);高压管道系统定期进行壁厚检测(每年一次全面检测,每季度重点部位检测);胶凝材料仓顶设置CO浓度监测仪(报警值≤24ppm)。制定应急预案,配备应急抢修设备:包括2台管道疏通机、1套快速封堵装置和应急照明系统,每半年组织一次管道爆裂应急演练。(三)环境保护措施尾砂堆场设置截洪沟和沉淀池(三级沉淀,总容积500m³),确保外排水SS≤100mg/L。膏体制备车间安装布袋除尘器(除尘效率≥99%),废气排放浓度≤10mg/m³。施工废水经处理后回用,回用率≥90%。充填体养护用水采用矿山涌水,经简单沉淀后使用。废弃管道和设备零部件进行分类回收,危险废物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四)智能化监测系统构建"天地一体"监测网络:地表设置GPS监测站(监测精度±2mm),监测地表沉降;井下布设光纤光栅传感器,实时监测充填体应力应变;膏体输送管道安装超声波流量计和压力变送器,数据采样频率1Hz。所有监测数据接入矿山信息平台,设置三级预警机制:预警值(设计值80%)、报警值(设计值90%)、紧急停机值(设计值100%),实现风险超前管控。六、施工组织管理(一)组织机构设置成立充填工程项目部,配置项目经理1人、技术负责人1人、安全工程师2人、质量检查员3人、施工员5人。下设三个专业班组:制备班组(15人)负责膏体制备,输送班组(12人)负责管道维护和输送,充填班组(18人)负责井下作业。实行"三班四运转"工作制,确保系统连续运行。(二)进度计划控制施工总工期180天,分三个阶段实施:准备阶段30天(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试生产阶段20天(系统磨合、参数优化),正式运行阶段130天。关键线路控制节点:浓密机安装完成(第15天),管道系统贯通(第25天),首次膏体输送(第31天),达产验收(第50天)。采用Project软件进行进度管理,每周召开进度协调会,偏差超过5%时采取纠偏措施。(三)成本控制措施材料成本控制:优化灰砂比,在满足强度要求前提下降低水泥用量;实行尾砂分级使用,粗尾砂用于采场底部充填,细尾砂用于上部胶结充填。能耗控制:浓密机、搅拌机电动机采用变频调速,输送泵根据管道阻力自动调节功率。设备维护成本控制:建立关键部件台账,实施预防性维护,易损件(如管道弯头、搅拌叶片)备用库存量满足3个月更换需求。(四)验收标准与流程系统验收分为三个层级:单机调试验收(设备空负荷运行8小时,各项参数达标),联动试车验收(全系统带料运行72小时,连续稳定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