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谢青春)_第1页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谢青春)_第2页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谢青春)_第3页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谢青春)_第4页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谢青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摘要:在鲁迅著作中,有些作品是以农民为题材的。这些作品描写了20世纪初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称的阿 Q,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等。本文分析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以故乡、药、祝福、离婚、阿Q正传等小说中的闰土、杨二嫂、华老栓、祥林嫂、爱姑、阿Q等农民形象为例,说明了鲁迅在他的农民形象的塑造中,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现状深切关注,以及对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刻社会根源的思考。本文认为,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具有探索农民悲苦生活的社会根

2、源的意义,具有如何“改造国民精神”、“重塑国民灵魂”、唤起国民觉醒的意义。在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今天,鲁迅的作品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改造国民精神,是一个永不落后的话题。关键词:鲁迅 农民 形象意义作家的创作特点往往受到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影响。童年的鲁迅遭遇家庭变故,经常生活在田园风光的农村,在自由快乐的氛围中与农家子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与农民朋友的交往中,鲁迅一方面感受到他们的纯朴、善良与热情,一方面对农民的生存状况,尤其是对他们的痛苦与不幸有了深刻的了解。作为文化主将的鲁迅目睹了黑暗社会中苟活的人们,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扭曲了他们的身体,更严重地腐蚀了他们原本

3、纯洁的心灵。我们从鲁迅的小说中可以发现,他笔下众多的农民形象概括起来有四类:第一类形象表现的是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如闰土、杨二嫂等;第二类是愚昧麻木毫无反抗意识的农民形象,如闰土和华老栓等;第三类具有较强的反抗意识,但最终还是逃不过悲剧命运的农民形象,如祥林嫂和爱姑等;第四类是生命被扭曲、被异化的农民形象,如阿Q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断片,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种种情况。他的农民题材小说不仅成功塑造了一批落后农民的艺术形象,而且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黑暗现实,深刻地提示了这些农民精神上的愚昧、麻木,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

4、虚伪,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心,对民主革命的渴望,对中国前途的思索。一、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向我们生动展示了旧社会农民生活的日益困顿,代表人物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故乡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人物的形象。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童年的闰土与童年的水生,通过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生活日益困顿。少年闰土活泼可爱,生活无忧无虑,他闰月出生,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闰土的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闰土的父亲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把他套住了。小说写闰土月夜手捏一柄钢叉刺猹的情景,特别生动传神。他的聪明伶俐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小时

5、候的闰土懂得许多生活常识,如捕鸟、捡贝壳等,从而写出了少年闰土的快乐童年。然而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日益衰败,沉重的生活压力让他变得麻木不仁,中年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闰土不知道生活艰难的原因,只把希望寄托在香炉上,祈求神灵的保护,这足见闰土在精神上的麻木与无知。在看见儿时的伙伴时,他并不像儿时那样无拘无束,一声“老爷”足以显示中年闰土对生活的无奈所形成的卑怯性格。闰土这一普通农民的形象,在过去的农村里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封建制度所规定的阶级界限和尊卑观念,已经深深

6、地扎根在他的身上,形成他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在无可逃脱的处境中,他又把对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这就更加深了人物的悲剧。小说也写到了闰土的儿子水生,也像二十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上没有银项圈,也没有少年闰土的欢乐,足见其生活一代不如一代。封建社会不仅造就了闰土的悲惨命运,更造就了杨二嫂的惨淡人生。鲁迅运用适当的夸张,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杨二嫂贪婪、自私的市侩形象。是什么让“豆腐西施”杨二嫂变得如此市侩呢?无疑,是那个病态社会致使的。青年时期的杨二嫂终日坐在豆腐店里卖豆腐,被人称作“豆腐西施”,她的买卖非常好。她的身材长得比较好,脸上擦着白粉,但五十上下的杨二嫂,由于生活的折磨,她的外貌发

7、生了惊人的变化:“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伶仃的圆规。”正是由于农村生活的日益破败,杨二嫂的性格变得贪婪自私,语言变得尖酸刻薄。或许眼前的杨二嫂有令人憎恶的一面,但更有令人同情的一面。杨二嫂是封建社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形象,她受着精神上的奴役和压迫,这种绳索给她精神上带来极其深的创痛。鲁迅以最朴素和极经济的笔说明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完全处在被剥夺,被践踏,被愚弄,被侮辱,被抛弃之中。本篇小说通过对闰土和杨二嫂两个农民形象的刻画,深刻地反应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农民受到残酷剥削的

8、社会背景。作者对反动的社会制度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农民的损害表示愤怒;对农民精神上的麻木状态感到焦虑。当时作者虽然还没有从闰土这样的人物身上看到革命的力量,但是对“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怀着希望,希望下一代能走出一条新的“路”来。所以,他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是因为他在孩子们的身上,寄托了振兴国家民族的希望。二、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形象,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旧社会农民的愚昧、麻木、不觉醒,代表人物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和药中的华老栓。闰土少年时代是那么智慧、勇敢,心胸开朗,说起海边农村的事来,无论是田里看瓜、刺猹或海滩上捉跳鱼、拣贝壳,无不滔滔不绝,娓娓动听。正是因为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重

9、重压榨,才使原本健康可爱、活泼多知、勇敢机智的少年闰土变得沉默寡言、呆若木鸡。原本纯洁的心灵正是由于烙上了阶级的印记,而与鲁迅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他再也不会充满朝气地面对眼前困苦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呆滞与麻木的精神状态。在无可逃脱的处境中,他又把对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足见其愚昧和不觉醒。七斤是风波中的主要人物,他的辫子在进城时被人剪掉了,因此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七斤没有头脑,不加分析的相信赵七爷的谎话,被赵七爷弄得神志恍惚。村里的人都躲着他,甚至有的幸灾乐祸。 七斤是一个勤劳、朴实的船夫,“没有读过书”,但由于每天帮人撑船进城,所以很知道些时事,成为一名“出场人物”。他曾骂赵七爷

10、是“贱胎”,说明他对封建势力是不满的。七斤面对反革命的复辟,完全看不清自己的敌人是谁,对事件的性质和危害不认识,他们所焦虑的仅仅是没有辫子就当不成顺民的问题。而当风波过去以后,他们又如释重负,照旧生活,丝毫没有想到从复辟事件中吸取什么教训。这说明,麻木、软弱、不觉悟,仍是七斤的主要特征。小说药中的华老栓,儿子病入膏盲,在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思想中,子嗣延续乃是人生的首要大事。当此之时,华老栓老两口没有去问病求医,却是“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去买沾满革命者夏瑜鲜血的馒头来给儿子小栓吃。华老栓之无知、愚昧到了极点,“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

11、,别的事情,都己置之度外了。”他和闰土一样,头脑麻木得很,迷信人血可以医治肺痨,刽子手便借此骗取他的钱财,更可悲的是“人血馒头”上沾满了革命者的鲜血,夏瑜的牺牲并没能唤起民众的觉醒,像华老栓这样的农民反而用革命者的鲜血为儿子治病,这是何等的愚昧、麻木和不觉醒。三、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形象,让我们深切领悟到旧社会农民的反抗意识和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代表人物祝福中的祥林嫂和离婚中的爱姑。祝福中的祥林嫂她麻木、迷信,但她也想与命运抗争。祥林嫂不甘于受婆家虐待,逃跑出来到鲁镇做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争得做人的资格;祥林嫂不甘于被人强逼改嫁,用生命来抗婚。在逼嫁的路上,她不但又哭又闹,拜堂时还用头撞香案角企

12、图自杀。虽然没有死,但也撞到头破血流,结果在额头上留下了一个“大家以为耻辱”的伤疤;祥林嫂不甘于百般受人歧视,捐门槛以“赎罪”。为了“捐门槛”,祥林嫂用了在鲁家的全部劳动所得十二大洋;祥林嫂不甘于死后受阎王惩处,临死时怀疑灵魂的有无。她希望没有鬼,死去不用锯开身子来分给两个丈夫,但她又希望有鬼,死去可以在阴间见到惟一亲爱的儿子阿毛,可以一家人团聚。这些“不甘于”是祥林嫂自发反抗精神独特而鲜明的体现。这时何等的反抗精神啊!祥林嫂反抗了父权,夫权,族权,神权,惟独对压在头上的掌握政权的地主阶级没有明确的反抗表现,在鲁镇的祝福之夜,她不幸倒毙街头。祥林嫂的一生是苦苦挣扎的一生,其结果,还是被黑暗势力

13、吞没了。小说中也明显指出了祥林嫂是具有反抗意识的,从写祥林嫂在物质上、肉体上的被剥削、摧残,写她心灵深处的痛苦等方面表现了出来,同时作品又深刻地揭露旧社会、旧制度的黑暗。这种自发的反抗意识和革命精神始终还是被抹杀了,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成为中国农民身上的沉重的负担,封建社会的弱肉强食可见一斑。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状况,确实令人深思。 同为抗争失败者,爱姑的形象似乎比祥林嫂有了几分亮色。爱姑是一个不甘沉默,敢于公开挑战的泼辣的农村妇女形象,但她同时也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她的丈夫移情别恋,却受到封建势力的公开保护,爱姑不甘屈服,她斥责丈夫的不道德行为,为自己的人格和地位进行抗争。但最后,爱姑还是放弃她坚

14、持了三年的抗争,默默地去承受被夫家遗弃的苦痛。爱姑之所以败在七大人手里,是因为七大人有政权做后盾,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妇女是可以被任意欺凌和宰割的。爱姑的个人自发反抗,自然不是封建政权的对手,她的抗争失败是必然的。从鲁迅小说中的农民的悲惨命运中暴露了封建社会中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状况,辛酸的劳动迫使他们挨饿,迫使他们在生活面前低头;封建思想的束缚,使得他们失去了人身权利的自由,为了生存下来,他们不得不去顺应社会,顺应压迫者的意志,身不由己。农民的悲惨命运不只表现在这些方面,而是呈现在多方面的。从这些方面深刻揭示了的历史真相,揭示了社会衰败的历史根源。因而,推翻旧中国,进行民主革命,寻

15、求中华新的出路成为作者的最大愿望,建设平等自由的新社会也无疑是许许多多受压迫的国民的迫切愿望。四、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向我们淋漓尽致的剖析了旧社会农民生命被扭曲、被异化,代表人物阿Q正传中的阿Q。写于1921年的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典范之作。阿Q是一个怎样的典型形象呢?鲁迅先生自己曾说,阿Q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在上海,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鲁迅先生致力于刻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鲁迅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审视主人公阿Q这一形象,我们不难发

16、现阿Q实际上是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小说主人公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阶级矛盾非常尖锐、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一个江南农村未庄,是一个极其贫困的流浪雇农,他无家可归,无亲无故,借住在一个土谷祠里,靠着给人做短工维持生活。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连准确的姓氏都不可考,地主赵太爷竟然不许他姓赵,并给了他一记耳光。人们可以对阿Q随便嘲弄,他的人格受到难以容忍的伤害。然而可悲的是,这样一个被侮辱损害者,却似乎并无真正的愁苦,倒反而总是那么达观和得意,这是因为,在阿Q身上束缚着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那便是精神胜利法:他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用从幻想中求得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取得安慰。作品

17、突出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同时又表现了他的性格里其他许多复杂的因素。阿Q生活地位极其低下,不过,“阿Q又很自尊”。这种自尊心在阿Q身上并没有变成反抗的力量,相反,却在找理由自我陶醉,用“你还不配”的精神胜利绝招来逃避现实,在瞬息之间把现实中的弱者地位荒谬地化作幻想中的强者地位。阿Q的精神胜利法更恶劣的发展,就是欺凌弱小,借以转嫁痛苦。他要取得实际胜利,但他所致胜的,不是欺凌过他的对手,而是并未欺凌阿Q,反被他所欺的弱小而无辜的人。阿Q这种欺凌弱小的恶劣行为是有社会历史根源的。我们可以引用20世纪80年代,学者林兴宅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大方面: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

18、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多疑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阿Q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鲁迅曾指出:“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但他们却不很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兵和匪不相争,无枪的百姓却并受兵匪之苦,就是最近便的证据”。中国近代蒙受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奇耻大辱,在统治阶层中形成了从残酷的失败中寻找荒唐的“胜利”的自欺欺人,不思变革自强的病态心理,这种“病”也传染给了苦难深重的下层民众。逃避现实者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

19、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一种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和病态的心理。鲁迅描绘的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对国人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可惜中国人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要中国得救只要青年们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鲁迅是这样寄望国人以阿Q为镜子来改革“国民性”的。结束语通过对鲁迅以农民为题材的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旧社会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农民生活情况,深刻揭露了社会衰败的根源,在这些方面,鲁迅不是一个旁观者,他是想要积极地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他向来认为作家必须同人民大众,同革命共同着脉搏,投到风波浩荡的革命斗争的漩涡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必须有鲜明的立场和热烈的爱憎,才能写出人民的心声。他反对那些资产阶级文人对下层劳动者的“虚伪”的态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