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名师教案_第1页
《诫子书》名师教案_第2页
《诫子书》名师教案_第3页
《诫子书》名师教案_第4页
《诫子书》名师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诫子书名师教案教学建议1.教学时间:2课时2.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可从介绍诸葛亮生平经历,或从相关小故事进入。尤其要介绍诸葛亮的个人修养和自身品行。3.初读,借助注释读通读顺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再读,尝试解决疑难。如不能解决,可以在组内讨论,或请老师指点。4.疏通文意。理解字面意思容易,体会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是难点。因此,需要抓住“静”“淡泊”“淫慢”“险躁”等关键字词,借助生活经验去理解。教师不妨将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引导学生体悟。首先可以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其次可以由教师先给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句式特点来断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最后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小组朗诵,感受交流文章的文化魅力和语言魅力等。一、学情分析初一上学期的学生刚刚学习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短文,以及论语十二章这篇对学习、做人很有启示的经典文章,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很浓,尤其喜欢记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很多学生都熟悉的一句话,所以在学到诫子书一文时,大部分学生并不陌生,反倒是有一定的兴趣。再加上这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对文言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教师的点拔启发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

3、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熟记“君子”“遂”等文言实词的意义,“之”“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揣摩文意;理解句子间的关系。2通过对精美语句的反复品味咀嚼,领会其丰富的意蕴。(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切期望。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启发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教学难点】1.品味文章语言,理解

4、文章的主旨。2.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静”“淡泊”“淫慢”“险躁”等关键字词。四、教学方法语言品读法;讨论法;讲解法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熟记“君子”“遂”等文言实词的意义,“之”“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二、【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

5、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板书课题:诫子书)(二) 问题探讨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2破题:结合注释解题,弄清楚“诫”“子”“书”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朗读题目,分别将重音落在“诫”“子”“书”三个字上,启发学生提出质疑。再总结归纳,提出学习这篇文章的抓手,也就是对应的三个问题: (1)告“诫”了什么? (2)对“子”的影响? (3)家“书”的语言艺术?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理解文章内容,并找出告诫了什么?(1)标记生字注音。(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

6、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5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三)问题探讨2:疏通文意1自主学习:自由默读文章,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上,梳理出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告诫了儿子?”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总结出“静”“俭”的重要,在梳理思路的同时,加深对文意的深度理解。(1)巩固强化: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7、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句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四)课时作业1.背诵并默写原文。2.思考探究一。目的: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熟记原文。【解题思路】本题意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文本内容。【参考答案】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

8、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必须要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着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第二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揣摩文意;理解句子间的关系。2.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切期望,理解文中提出的成才条件。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启发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二、【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

9、内容(一)问题探讨1:分析成才条件故事引子:诸葛亮为相数十年, 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由此引申:1集体探究:(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分别找出原句

10、。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3)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提示

11、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贪污腐败现象 、“八荣八耻”精神,自由交流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4)朗读,积累词句: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警句推荐: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