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氧化沟第一节粉喷桩的施工本工程采用喷粉桩加固地基,要求加固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性值在120KPa以上,单桩纵向承载力特性值在100KN以上。本工程“三方一平”的自然地基标高为19.5020.00m,桩基标高为2.25m、2.35m、3.15m,有效桩长为15m,约15000根。一、建设设备喷粉机该机主要由液压床、井架、导轨加减压机构和钻头传动系、钻头、液压系、喷粉系、电气系等部分组成。 入场设备必须配备能显示性能好的钻头进入时电流变化的电流计,还必须配备显示配管压力的压力计和测量水泥注入量的电子秤和流量计。(二)其他机械设备粉喷桩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如表1所示。图表1粉喷桩施工的主要机械设
2、备序列号。名字规格形式单位数量1喷粉机PH-SA型台122喷粉机1.3m3台123压缩机XK0.6型1.6m3/min台124翻斗车1t台25烟灰缸1.3 m3个12二、室内配合实验室内配合实验:粉喷桩处理软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配合的选择是否适合当地工程地质条件。 施工前必须根据设计地质资料和动力搅拌资料,按照有关规范进行室内配合试验。粉喷桩加固材料应采用3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的使用量因天然含水量而异。 W150%,水泥用量50kg /m; 50%70%,水泥的使用量为60kg/m65kg/m。 水泥配合比在12%以上。加强处理强度以无侧限抗压强度测定,样品养护年龄为7d、28d,要
3、求R281.5MPa。三、现场技术试桩:根据室内配合进行技术试桩时,试桩应满足以下要求。进入速度V1.5m/min; 平均上升速度Vp0.8m/min; 搅拌速度R30转/分钟; 进入、搅拌、提拉时的配管压力: 0.1 MPa0.2 MPa; 喷涂灰时的配管压力: 0.25 MPa0.40 MPa。确定适当的技术处理措施,掌握水泥搅拌的均匀度,掌握向下钻和提高的困难度,打桩试验的桩数在5根以上。四、施工技术1 .关键技术本施工方法的关键技术是喷粉,用压缩空气将粉体造桩固化剂输送到钻头上,打入土层。 撒粉与桩的质量直接相关。喷雾粉一般是在喷射后进行的,其操作顺序是打开喷射球阀和蝶阀,关闭喷射阀,
4、按下无级变速器的马达启动按钮,将旋转进料器输送到喷射管,喷到土层上。 以上操作要求快速、连贯,一口气完成。2 .操作方法(1)对准桩的位置,使桩主体平坦,保证桩的垂直度,启动主电动机的钻头,当钻头接近地面时启动压缩机的送气。 继续进去。(2)达到设计深度后,停止进入。(3)打开供给阀、气阀。(4)启动储料器进行第一次喷出。(5)打开送气阀,关闭送气阀,但是压缩机不停止,搅拌钻头上升到桩上时,停止上升,在该位置旋转2分钟,保证桩头均匀密实。(6)搅拌钻头钻至设计桩底深度,进行第二次搅拌、再喷出。(7)把搅拌钻头放在地面上,停止主电机、压缩机,记录施工记录。(8)把桩机移动到下一个桩位。3 .操作
5、要点(1)机体的调平基于钻头是否垂直,实际作业时用铅锤吊线,必要时可在机体上设置激光来控制仪器。(2)喷粉或喷气时,气压达到0.45Mpa时,管路可能会堵塞,因此停止喷粉,将钻头升到地面,切断压缩机的电源,停止送气。 查明堵塞的原因并排除。(3)钻头钻孔到设计深度,需要一定的滞留时间,保证强化粉到达桩底。 一般在操作前通过观察确定滞留时间。 使用30m进料管时,滞留时间为24分钟。(4)在整个打桩过程中必须一边喷粉,一边提高连续作业。 空气湿度大、粉体流动性差、喷射压力大、每单位桩长的喷射量大时,打开灰色罐的吸气球阀,对罐加压。 发生碎屑时,必须马上补给。 互补重叠长度应小于0.5m。(5)喷
6、粉桩尽量用水搅拌,以免沉入。 硬土层下沉缓慢时,可以流适量的水。 如果采用水洗下沉的话,在喷粉之前必须把喷粉管内的水清洗干净。 同时,还必须考虑用水成桩时对桩强度的影响(土层含水量增加10%,水土强度下降10%15% )。(6)桩的设计海拔接近地面海拔时,最好在距地面1m以下的范围内喷粉、搅拌、抬高。 喷粉从地面出来的地方,停止扬起,搅拌几秒钟,保证桩头均匀密集。(7)开始喷粉时,使电子秤的显示器为零,用电子计量显示进行喷粉过程。 撒粉时,记者应随时观察电子秤的变化,保证各段(通常1m单位)的粉均匀地撒。(8)将粉体硬化剂放入罐中时,必须筛出放入罐中的硬化剂的粒径最大不超过0.5cm,没有纸粉
7、、石头等垃圾。 水泥可采用不同品种的水泥,标签一般采用32.5号或42.5号,配合比7%15%,水泥标签每提高100号,水泥的无侧限抗压强度qu约增加20%30%。五、劳动力组织本施工方法的劳动力组织如下表所示。劳动力组织序列号。工种人数工作内容1班长1协调各工序操作,控制加固质量,指挥排除施工中的各种障碍。2接线员24按照设计施工技术正确操作钻头的进入和上升,检查机器,使用联系信号。3水泵8统计材料的使用量,记录泵的输送时间,清洗输送管。4上料理店8把加强材料放进油箱,保证施工连续。5电工2负责机械设备的安装和安全使用。6记录员2负责施工记录、电气设备控制仪表的操作、联系信号的使用、质量检查
8、员的工作。六、质量管理(1)质量管理标准桩距离偏差5cm; 有效桩长偏差10厘米; 桩顶高程偏差5cm; 桩垂直度偏差1.5%。(2)检测技术1 .室内灰比实验采集现场应加强的土样和施工用固化剂送到实验室,按照制作的配合比和操作顺序制作试验片,试验片成形后12d脱模,称量后放入养护室进行各年龄期的养护,达到规定年龄后,称量,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选定最佳灰比。2 .本体加强效果检查(1)在桩身的不同部位切出试验片,比较同一年龄期的室内试验片和用桩身切下的试验片的强度。(2)在荷载板下不同地方埋设土压壳,测试复合地基的反作用力分布和应力分配。(3)注意事项1、关于再搅拌和提高:在桩全长范围内反
9、复搅拌。 上升时的配管压力不要太大。 请避免淤泥被挤出到孔壁周围形成空洞。2、关于修补喷射和废桩的问题:如果意外影响到桩的质量,在水泥凝固前应该采取修补喷射措施,修补喷射的重叠长度为1.0m。 修补喷射无效时,必须重新打桩,新桩与废桩的间隔为20厘米。3、输灰管必须经常检查,不能泄漏或堵塞。 配管长度最好是60m。 定期检查钻头,直径磨损量1cm,钻头直径 53cm。4 .灌注桩两侧布设喷粉桩时,预约灌注桩的施工位置,净距离为140cm。5、成桩施工顺序从周边向中心进行,邻接的两根桩必须跳跃。6、砂砾垫应在桩体强度达到70%时铺上。(3)质量管理措施1、施工前组织施工者提供技术基础,施工中按照
10、工程要求召开质量管理研讨会,不得使用不合格的施工机械及不合格或失效的水泥。2 .控制钻头的下沉和速度,确保加强范围内每一深度都充分搅拌。3、随时检查施工记录,按照施工技术进行各桩的质量评价。 对不合格的桩子,根据情况采取纠正措施。4、挖掘一定数量的桩体,检查桩的外观质量、重叠质量和整体性。八、安全措施1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人员有权负责安全教育和检查,阻止未要求的施工操作。2、机械设备运行时,特别是在打桩过程中,要保护工作场所,夜间作业要充分照明,登高作业要系好安全带。3 .建立机械设备定期检查保养制度。4 .要注意立即排除储气罐内的积水,控制粉尘的扩散和扩散。第二节井点降水本工程位于
11、南太子湖畔,三方一平前为渔池,地下水位高,为保证挖掘质量和安全,必须在坑周围和坑底50cm以上进行降水,以保证防砂层的制作质量。 本工程采用轻井点降水法施工。一、设备的装备井点管采用直径38mm的钢管,长6.2m,管下端配有过滤器,过滤器直径与井点管相同,长0.9m,管壁上有梅花形状10mm左右的孔,外包34层蟾蜍,用20号铁丝缠绕。 管用橡胶管和橡胶带连接而成,集水管用管径70mm的钢管分节连接,每隔1.6m左右连接井点管的接头,每个井点管的集水管长度在50m以内,每设备有井点管50根。抽水设备采用了喷射泵。 由高压离心泵供水,通过喷射泵后产生真空,真空度约为10m水柱,喷射泵流量为70m/
12、h,扬程为120m。 下井管采用50mm的钢管枪,枪口达到200mm,深度7m,用粗砂填埋。二、井点的配置因为坑面积大,所以在坑周围配置环状的坑,坑管的间隔为1.6m。 过滤水管比坑深4米左右。三、施工技术流程放线定位歧管的铺设排孔井点管的安装,放砂过滤材的安装,上部的粘土密封用弯头连接井点管和歧管抽水设备和歧管集水箱和排水管驱动喷气泵的排气动离心泵的抽水四、井点管的埋设用高压水枪冲洗土体,使土层成为圆孔后,埋设井点管,埋管时防止垃圾落下,影响抽水效果,用粘土埋在井点管地面以下0.5m左右,防止气体泄漏。 井点管埋设完成后,连接总管和抽水设备,严格连接接头,检查是否漏水、堵塞等,水是否正常,异
13、常时请检查后再使用。冲头在三木塔上吊冲头管,插入挖的小孔中,另一端用橡胶软管与高压泵连接,使泵运转。 为了提高冲孔速度,在冲孔管的两侧安装两根空气管,通过压缩空气。 冲裁时,冲孔管垂直插入土中,上下左右旋转摆动,加剧土的松弛,加速下沉速度,保持垂直。 井孔形成后,在井点管周围填充沙子时,管内水位上升,显示埋设管合格。五、井点管的使用井点管一旦打开使用,必须具备双重电源,以防止持续抽水、切断电源。 抽水35天后的水位下降漏斗几乎稳定。 正常的出水规则是“变大后变小,混合后清洗”,水和水一直混合或混合的情况下,必须立即检查修正。 井点管堵塞,可以用管内水流的声音、扶手墙壁感觉到振动、夏天用手用管子
14、冷热、潮水等简便的方法进行检查。 如果井点管堵塞过多,对降水效果有严重影响的话,必须用高压水对井点管进行逆洗或拔出来再埋设。在坑周围设置水位观测井,测定降水效果一定时间。氧化沟完成填土后,拆除井系统,拔出时经由锁链,用沙子堵塞剩下的孔,用地面2m用粘土填埋。第三节基坑挖掘一、基坑挖掘方案氧化沟结构的基坑开挖面积约为25000m2,总土量约为38000m3。 根据设计的下沉和氧化沟构筑物的配置,整个基坑分4个挖掘区进行挖掘工程。 也就是说,氧化沟是一个挖掘区,氧化沟中央部的沉入两侧是一个挖掘区。基坑整体挖掘深度为-2.25-1.35m。本工程土方均为用地内消化,土方挖掘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土方
15、堆积场所,为了保证现场文明施工,必须使用2台推土机随时平整堆积土。二、坑的特点1 .坑的挖掘面积大2、坑暴露、坑使用周期长根据基坑开挖和结构施工的工作量和结构施工流程,基坑边坡保持时间和井点使用周期约达6个月,因此井点系统和基坑边坡施工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施。3、雨季挖掘工程因为基坑挖掘处于武汉地区的雨季,给大面积的基坑挖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施工中必须采取施工地区的排水系统和基坑挖掘排水措施。三、基坑开挖和技术措施1 .设备的选定这项工程选择了3台HD-400GL反铲,15台15T东风翻斗车,以上设备能够完全满足每天1000m3土的挖掘。2 .边坡稳定的措施(1)根据建设部门提供的地
16、质资料和周边环境调查资料,边坡采用1:1.25。 摩擦圆法边坡的安全系数为1.27,满足规范要求的1.051.20的安全系数。 这样设计的基坑边坡,在施工和边坡工作良好的条件下,基坑边坡稳定。(2)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有必要沿设计边坡向下挖层。 在挖坑时及挖坑底时,必须设置排水沟及泵吸收了积水的集水井,并严格地防止地面在坑的周围侵入积水和水流下的土体。(3)在基坑的施工期间严禁在基坑周围堆积土量和吨位多的东西。(4)在基坑挖掘的全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基坑内地下水位的下降情况,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进行挖掘,地下水位高于挖掘海拔时不应该进行基坑挖掘工程。(5)挖到设计海拔时,应留下20-30cm的土体,
17、人工挖土,避免地基土再扰乱,挖到海拔后应立即进行砂垫工程。(6)坑边坡采用人工边坡。 坡口采用气锚保护,拔出钢板桩的方法。 详情请看下一节。(7)在坑底周围做上排水盲槽,设置集井,确保坑底清洁。3 .坑的稳定监测措施(1)坡地位移监视坡地位移包括水平位移和倾斜周围30m范围内的垂直位移。 坡地的位移是挖掘卸载和降水引起的,水平位移超过一定的数值时,位移速度急速增加,地表龟裂宽度急速增加,意味着边坡的滑动开始,在出现这种坑的失稳前兆时,继续深深地停止挖掘,顶板卸载和坡地坡地土体沉降是反映坑周边土体稳定的另一个敏感直观的量。 为了确保监测数据的完整性,测量标记点必须在基坑施工前填补。(2)坑底隆起的监测因为整地坑被挖,土体被卸载,为了马上发现坑底压曲的征兆,必须进行坑底的隆起监测。以上监测措施必须每天由专业监测人员测量、记录。第四节基坑支护一、拔钢板桩拔钢板桩工程在喷粉桩施工完毕,挖基坑前进行。(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营运高端车出售合同范本
- 老家拆迁合同协议书范本
- 钢架雨棚拆除合同协议书
- 送货员岗位聘用合同范本
- 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书
- 2025保险公司房屋租赁合同
- 2025正式员工合同精简版
- 中学音乐说课课件下载
- 中学语文趣味说课课件
- 2025私营企业劳动协议合同书
- 2025年广西中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
- 2025年南京市中考数学真题试卷
- 2025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重庆市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含标准答案)
- 工程力学基础(讲义)
- 心电图报告的书写规范化培训课件
- 小学数学西南师大四年级下册八平均数小学数学西师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 药物外渗的严重后果及处理课件
- 2021年软件开发管理流程制度(附全套表格模板及填写指引)58页
- 四川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常用资料表格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分析精编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