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父子依恋行为摘要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人社会发展的开始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别是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在论述依恋的形成和类型的基础上,探讨了初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因此,希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重视依恋的存在及其意义,使孩子养育和教育的具体实践科学化。关键词依恋形成和类型、质量影响因素一、依恋的定义依恋是指个人对某个特定个体的持续感情联系,是婴儿和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持续的感情关系。 婴幼儿通过依恋行为(笑容、哭声、吸、叫、握、依恋等)来表现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弗洛伊德有这样一句名言:“婴儿和母亲的关系是“独一无二的、无与伦比的、最早、
2、最牢固的爱的对象,以及今后所有的爱的关系模式,一旦母亲的关系确立,一生都不会改变”。 我们平时所说的恋爱关系、亲戚关系、父子关系、教师关系等,本质上扎根于依恋这种感情中。在婴儿维系生命的过程中,母亲给了孩子无数的“第一次”。 她们第一次抚养孩子,抚养孩子,给孩子带来被爱的快感的她们第一次戏弄孩子,和孩子玩,让孩子体验到了和人一起快乐的喜悦,她们第一次听孩子,解读孩子,感受到了孩子所理解的幸福这个所以,依恋对婴儿来说是与母亲(主要看护者)亲密的感情上的联系。美国心理学家哈瓦那的剥夺母爱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孩子来说是不可替代的。 哈罗把刚出生的婴儿放在笼子里,从母亲的养育中解放出来。 笼子里有两
3、种:金属制成但能提供食物(乳汁)的“母亲”,和软布制成但不能提供食物的“母亲”。 在实验中,如果强迫婴儿的猴子做选择的话,喜欢与温暖、柔软、毛巾毯质地的“母亲”接触。 虽然这个“母亲”不能提供食物,但另一方面,我讨厌与冷、硬、金属材料的“母亲”接触,这个“母亲”可以提供食物,但不能拥抱。 哈罗也被剥夺了肉体上的接触,虽然在其他方面受到了很好的照顾,但是很胆小,没有能力和伙伴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病率和死亡率也很高。二、依恋的特征孩子在与母亲(主要看护人)形成依恋关系的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行为表现和内在心理表现,它具有依恋的一系列重要特征。第一个是依恋对象的选择性。 孩子不喜欢所有的人,而是喜欢满
4、足自己的需要,引起特定感情和行动的个人。 例如,婴儿很容易依恋父母,而学前孩子可能会依恋伙伴。第二,依恋者对依恋对象表示亲切。 对母亲依恋的婴儿,会贴近母亲,或在母亲周围活动等,行动地表现出对身体的亲近。 此外,婴儿积极的社会信号和社会交流也经常指依恋对象,如婴儿对依恋对象更多地表现出笑容、声音、声音、注视和掌握等最初积极的社会行动。第三,依恋双方,特别是依恋者,可以从依恋关系中得到安慰药和安全感。 这种安慰药和安全感是个人在未来各种陌生社会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人未来问题、对环境最初的控制感和性能感的产生和探索世界的基础。第四,依恋被破坏,会导致依恋双方,特别是依恋者的分离不安和痛苦
5、。 这将依恋集中表现在个人意义上,也成为衡量依恋关系是否真的确立的指标之一。第五,依恋双方在感情和行为上具有协调性。 这种协调性,一方面发展着婴儿遗传的适应反应,另一方面,是依恋双方在长期社会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协调的行动模式,最终会加强看护人对婴儿的依恋。有一对父母,年轻,房子好。 他们不想把时间用在家里。 我想出国看看,孩子长大了就没有时间出门了。 所以,他们把孩子委托给亲戚,亲戚也没有多少时间教育孩子。 孩子三岁时,这对夫妇回来时,自己的亲生孩子把他们当作陌生人看待,拒绝和他们一起生活,孩子总是无视父母的问题,不听从父母的管教。 这对夫妇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错误做法,很后悔。 所以,每个
6、母亲都成了孩子的第一个依恋者,不要轻易把孩子带到老家照顾,尽量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每天都能见到孩子。 实际上有困难的话,不要让孩子负担,应该由监护人自己克服。也就是说,对孩子来说,追求亲近是依恋的核心和基本的外在行为表现,强烈的相互依存的感情是依恋的基本的内在心理压力。 依恋的进化和发展的基础是不成熟弱小的孩子接近父母的需要,其生物学意义是个人获得爱情和安全感等生存的“必需品”,依恋的社会意义极其复杂而深刻,它是个人探索外部环境、谋求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本”。三、依恋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依恋的类型安沃斯观察了孩子在实验中的表现,发现孩子有三种不同的依恋模式。a型是避免不安型。 这种婴儿容易和陌生人
7、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不会因为刚和母亲分手而悲伤。 但是,一个人在陌生环境呆一会儿会感到不安,但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得到安慰。 分离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的态度。b型是安全型。 第一次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孩子很开心。当陌生人进来的时候,他们有点警惕,但是继续玩,表现出没有烦恼的不安。 把他们留给陌生人的时候,他们停止玩耍,寻找母亲,有时会哭。 母亲回来的时候,他们比以前更亲近母亲。 把他们再次留给陌生人,宝宝很容易得到安慰。c型是不安电阻型。 这种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不安。 因为和母亲分手了,他们感到强烈的不安,再次和母亲重逢时,他们一方面试图积极地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抵抗了母亲
8、的安慰。1990年,安德斯沃斯的学生又提出了一种新的依恋类型:紊乱型,别名d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出最大的不安感。 他们和父母重逢时,混乱,行为矛盾。 父母把他抱起来的时候,他对还在看着别的地方的父母的出现毫无表情,有消沉的人。平静下来后,突然哭起来,表情变了,也有动作冷淡的人。有测试说母亲把孩子带到装满了玩具的新房间。 然后母亲离开,观察母亲在的时候和回来后的反应。 大多数孩子在母亲在的时候积极地探险周围,母亲不在的时候哭了,但很快就去玩了。 妈妈回来拥抱他吻了他之后,他很快就可以冷静下来继续玩了。 这种母子依恋安全依恋很健康。 有些孩子在母亲离开时没有反应,回来也不拥抱他,他也躲着
9、母亲,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很弱。 这是回避性的依恋。 最后一个是反抗的依恋,孩子即使有母亲也不能安心地去玩。 母亲去世的时候,孩子哭得很不安,母亲回来后,孩子拥抱母亲,同时对母亲表示愤怒和反抗。 孩子对母亲的感情非常强烈,也没有安全感。 这些孩子长大后容易发生感情和行动问题。 东东被送到奶奶家10个月,一年后回到了父母身边。 现在才两岁,东东想接近父母,总是说“爸爸,妈妈”。 但是,不找他们,不抱他们,特别是晚上啼哭,总是说“妈妈去,我去”,什么事都是胆小的,东东没有安全感,是反抗的依恋。影响依恋的因素1 .教养方式在生命的初期阶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教养方式是与母亲形成情感联系的主要原因。通过
10、对4000名母子的66件研究,发现母亲总是能对孩子的信号作出适当积极的应对,对孩子的关怀温柔细腻,孩子的依恋安全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发展了驾驶的信仰系统。 也就是说,把父母整合到了在保护、培养、安慰、安全方面可以信赖的人身上。 同时,孩子形成了信仰。 自己很有能力,能从别人那里得到积极的反应。因此,从教养方式来看,有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有着强烈的探索热情,能积极地和其他孩子共享玩具,友好地玩耍,异常的行为问题少。 母亲对感情上经常给孩子适当适当的关心的态度给予肯定、接受、鼓励的行动指导和援助。 有冷淡型依恋的孩子攻击性很强,经常会发生夺走别的孩子的玩具、欺负别的孩子等外表上的行动问题。 他们的
11、母亲无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并不敏感,所以来自孩子的要求信号经常受到冷淡,长期以来,孩子对母亲的感情也漠不关心。 反抗型依恋的孩子容易发生情感性抑郁、胆怯、退缩、缺乏好奇心、欲望的探索等隐藏的行动问题。 这样孩子的母亲对孩子的需求和身边的要求反应经常不一致,她们根据自己的心情,有时对孩子很亲近,有时冷漠,有时不使孩子适应,既没有对母亲的信赖感,也没有在新的环境中探索的安全感。当然,家庭里是母亲和亲戚单独照顾,还是把孩子送到托儿所集体照顾,两种不同的教养环境会影响孩子依恋的形成。厦门有孩子的军队离家出走,成了“癖性”。 小军直到两岁,父母因为工作关系,把孩子带到四川省的老家和爷爷奶奶那里,到了
12、6岁才恢复原状。 由于父子之间缺乏依恋关系,小军总是想逃跑。 这种亲密关系的变化,给小军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伤害,使小军家成为了“依赖症”。2 .孩子的气质特征依恋关系是父母和宝宝双方共同构筑的,因此,宝宝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不仅与母亲的养育方式和养育方式有关,也可能与宝宝自身的气质特征有关。研究者根据儿童行为的节奏性、活动水平、适应性、心情、情绪表现等特征,将婴儿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婴儿早期的这些气质特征很可能影响父母的印象和态度。 难以长大的孩子被归结为反抗型的不安依恋,容易长大的孩子被归结为安全型依恋,行动缓慢的孩子多被归结为回避型的不安依恋。另外,儿童智能水平和生理缺陷对依恋的发展有重要
13、影响。 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多数在和母亲交往中被动消极,交往的主导权是母亲,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把握主导权。 另一方面,耳聋儿童对父母的依恋,往往发展缓慢,而且衰减速度也很快。 其主要原因是,耳聋儿童和父母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信号反应系统,阻碍了他们的交流。 如果在父母和耳聋儿童之间建立相互理解的符号系统,情况就会改善。3 .家庭因素第一,孩子的生存条件。 在家庭的组成部分中,失业、结婚失败、经济困难等因素影响了父母对孩子的照顾质量,损害了孩子依恋的安全。第二,孩子受到重视的程度。 孩子在养育环境中是否得到爱,是否精心养育,直接影响到孩子依恋的安全。 一项研究显示,初生孩子会因为第二生孩子而降低依恋
14、的安全性。第三,家庭气氛。 普通家庭,特别是婚姻圆满、大人之间温暖、摩擦少的家庭,会提高孩子依恋的安全感。 相反,大人之间充满愤怒的交往,不恰当地照顾孩子,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安全依恋。四、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1)早期依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许多研究证明,幼儿早期依恋的质量可以预测幼儿或成人期的行为。 有安全依恋的婴儿到了幼儿阶段仍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与人交往,探索,有自信,对周围有很好的控制感。 不安全依恋的孩子多发展了退缩、交际能力差、没有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帕克和沃特斯特别设计了游戏情况,考察了4岁孩子的相遇情况和依恋的关系。 研究要求4岁的幼儿和伙伴在游戏中玩一个小时。 小组里有
15、安全依恋儿童和安全依恋儿童(安全/安全组: 2个安全依恋儿童)或不安全依恋儿童(安全/安全组: 1个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儿童)。 两组孩子在游戏中发生冲突。 但是,安全/安全组的幼儿通过妥协和协商能够得到第三种解决方案,安全/安全组的幼儿有使用斗争和“武力”的倾向解决了问题,最后不愉快地散去了。 这表明,不安全依恋儿童的友谊整体上多为强制行为,与人交往不协调。初期依恋质量的影响可以持续到学龄和成人期,初期依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大多数依恋安全的孩子在小学期间也与父母保持着良好的感情关系,安全依恋儿童语在安全依恋儿童在学校的表现与在幼儿期的表现极为相似。(二)早期依恋对感情发展的影响1951年,
16、球贝和同事报告了离开父母太多的一个人的情况。 据报道,这些婴儿不能很好地和人交往,怕玩游戏,怕冒险,怕探索,怕发现他身体外的世界,更怕发现自己。 鲍尔贝得出的结论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能确信婴幼儿和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有着温暖、亲密的连续的关系。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找到满足,也可以找到快乐。 只要孩子能形成良好的依恋,它就能成功地依恋一个人的信赖、自信,以及自己的伙伴和子孙。 相反,一个人没能早起和母亲形成依恋。 他可能成为缺乏依恋力的不稳定的大人,不能发展成好的父亲和母亲。20世纪50年代,很多心理学家研究孤儿院的孩子们,发现他们出现了两种行动模式。 一个是对人漠不关心,保育士和之后的伙伴没有形成有意义的依恋,一个是感情的饥饿,他们渴望和人交往,得到别人的注意和感情。 这种情况到青少年时还会出现。由此可见,孩子早期的依恋对未来的感情有很大的影响。(3)早期依恋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对安全依恋儿童的认知也一直显示着高的发展水平。 一位研究人员考察了一岁婴儿依恋的类型,在那婴儿两岁时,把他们置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状况下,通过观察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主导性、好奇心、兴趣以及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社会能力,来考察了初期依恋与以后认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鼓风机轴瓦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随车急救工具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输箱系统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花齿垫片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组合台灯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短节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甲基丙烯酯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渗透性松锈油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水溶钛项圈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木材烘干箱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Cpk 计算标准模板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用水冷却煤油产品的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
- 初中美术(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变废为宝》单元作业设计
-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试题及答案 2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雅安市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期末高分试卷
- 网络游戏代理合同通用版范文(2篇)
- GB/T 6414-1999铸件尺寸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
- GB/T 27773-2011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蜚蠊
- GB/T 12817-1991铁道客车通用技术条件
- 质量风险识别项清单及防控措施
- 【课件超声】常见的超声效应与图象伪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