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学习心得_第1页
运动生理学学习心得_第2页
运动生理学学习心得_第3页
运动生理学学习心得_第4页
运动生理学学习心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运动生理学学习心得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人体各器官系统生理功能的学科。研究人体在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影响下结构和机能的变化,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 3、调节机制:精神调节,体液调节,器官、组织、细胞自身调节 4、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包括血浆和组织液。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兴奋:神经、腺体、肌肉等可

2、以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均为兴奋。时值越小,兴奋性越高 6、兴奋的三个条件:一定强度,一定持续时间,一定强度时间变化率。 7.反应:在不同的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 8、适应: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 9、反馈:是效应器在反应过程中产生信息又传回控制部分,并影响控制部分的功能。 10、前馈: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 11、能量代谢

3、: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12、消化: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3、神经纤维传导动作电位特点: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性,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绝缘性。 14、肌管系统: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由两种功能不同的独立管道系统组成。 15、横管系统:走向和肌原纤维相垂直,又称T管。它由肌管膜向细胞内凹入而成,凹入位置与各z线平行,横穿与肌原纤维中肌节之间,成环状环绕每一条肌原纤维,同一水平的横管互相沟通,横管内腔与细胞外液相通。作用:将肌细胞兴奋时出现在细胞膜上的电位

4、变化传入细胞内。 16、纵管系统:走向和肌原纤维平行,又称L管。纵管包绕着每个肌小节中间部分,在近横管时管腔膨大成终池。 17、兴奋(神经-肌肉)传递特点:化学传递,兴奋传递节律是1对1的,单向传递,时间延搁,高敏感性。 18、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 19、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20、快肌(白肌2型):有氧能力低、无氧能力高、毛细血管密度低、收缩时间快、收缩力量大、运动模式速度类、非耐力运动员、疲劳快。 21、慢肌(红肌1型):有氧能力高、无氧能力低、毛细血管密度高、收缩时间慢、收缩力量小、运动模式耐力

5、类、耐力运动员、疲劳慢。 22、血量:体重7%-8% 23、血糖浓度范围:0.8-1.2g/l 24、血型区分依据: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25、血浆PH:7.35-7.45最大6.9-7.8 26、血液对气体的运输有:物理溶解,化学结合 27、碱储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碱储备的单位是以每100毫升血浆中H2CO3能解离出CO2的毫升数来见解表示的,正常约50-70。 28、运动性贫血: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Hb浓度/红细胞数/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现象。 29、呼吸: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

6、取氧并排除二氧化碳,这种气体交换称为。 30、外呼吸:在肺部实现的外界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外界环境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与肺毛细血管中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1、内呼吸:组织毛细血管中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实现的气体交换(又叫组织换气)。 32、呼吸形式: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腹式呼吸),肋间外肌运动为主的呼吸(胸式呼吸)。成人为混合式。 33、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34、解剖无效腔: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体内的空气中,留在呼吸性细支管以上呼吸道内的气体是不能进行交换的,这部分空腔称为。 35、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

7、。提高呼吸深度能有效提高肺泡通气量和气体交换率。 36、期前收缩(外收缩):在心肌正常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后,人为的刺激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 _可以使心室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 37、代偿间歇:再一次期前收缩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38、心的定律:英国生理学家starling早在100多年前就发现,心脏能自动地调节回心血量和搏出量之间的关系。回心血量越多,心肌受到的牵拉程度越大,初长度越长,则心肌的收缩力量就越大,搏出量越多。这现象。 39、异长自身调节:由于初长度改变而导致搏出量改变的调节机制。 40、成年人收缩压范围:100-120mmHg舒张压:60-80mmHg脉压

8、为30-40mmHg 41、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基本条件。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循环血量。 42、重力性休克:在较长时间剧烈运动结束时,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消失,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的骨骼肌中,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使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 43、心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它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量增强。 44、心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它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特别是心房肌。 45、动力性运动:动脉血压升高,

9、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变化不大或者略有下降。心输出量增加,血液重新分配。 46、静力性运动: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47、肌肉初长度:该肌肉在收缩之前的初始长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越长,则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 48、人体肌肉在进行最大用力收缩时:一般人60%肌肉在收缩,运动员为90% 49、肌肉训练生理原则:超负荷原则,专门化原则,安排训练原则 50、超负荷:练习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力量训练的超负荷是一个不 断递增的持续过程。 51、专门化原则:力量训练的专门化是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代谢性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现

10、象。因此力量训练一定要有针对性的专项技术练习结合进行,应尽量与专项力量的要求及专项技术结构特点相一致。 52、安排训练原则:(训练顺序)大肌群训练在前,小在后。多关节训练在前,少在后。大强度训练在前,小在后。(节奏)下一次力量训练应尽可能安排在前一次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长效果的高峰期进行。 53、超等长练习:肌肉在离心收缩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是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结合的训练方法。 54、运动时需氧量的变化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有关:随着运动负荷的渐增,机体所需要的氧量增加。在运动强度较小时,机体所需要的氧和所摄取的氧气量保持一致,使得这种运动状态持续较长时间,此时每分钟需氧量少,但总需

11、氧量大。反之,当运动强度较大时,持续时间则短,虽然总需氧量较少,但每分钟需氧量却较大。 55、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通气量称为。最大摄氧量可用绝对值和相对值两种方法表示。绝对值L/min表示。相对值mlkgmin-1 56、心脏的泵血功能被认为是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 57、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气量,称为。 58、过量氧耗因素:儿茶酚胺的影响,甲状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影响,体温升高的影响。 59、位移速度:周

12、期性运动中人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需要的时间。 60、跑速取决于:步长(下肢肌力、肢体长度以及髋关节柔韧性),步频(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灵活性,各中枢间的协调性,快肌纤维的百分比,肥大程度) 61、平衡:身体所处的一种姿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按性质可分:对称性平衡,静态平衡,动态平衡 62、静态平衡:人体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维持身体某种特定姿势一段时间的能力。 63、运动觉或本体感觉:运动觉将感受的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传向大脑皮层感觉区,从而产生身体各部分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 64、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在特定水平

13、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 6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66、恢复过程:运动中的恢复,运动后的恢复,超量恢复。 67、磷酸元恢复速度:20-30s一半,2-3min完全 68、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形成的高级反射活动,他是人和动物在个体生活中按照所处生活条件,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不断建立起来的,其数量是无限的,可以建立也可以消退。) 69、运动动力定型:在建立运动技能过程中,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肢体相关参与肌肉活动的

14、神经元在技能上进行了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地和严格时间间隔交替发生,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形式格局,使条件反射趋于系统化。 70、从条件反射理论看运动技能的形成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运动条件反射过程。 71、运动技能形成过程有两种分类:依据运动技能形成时的生理学变化特点(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动作自动化)。依据动作表现的不同特征将运动技能的形成。 72、皮肤: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占约84.5%),它通过传导、对流、辐射、蒸发四种方式向体外散发热量。 73、人和动物的生物节律按频率的高低分:高频节律(短于一天),中频节律(一天),低频节律(大于一天)

15、 运动生理学可出论述题的章节(王瑞元xx年) 重要章节9、12 次重要3、11、13(3详见问答题章节) 第九章运动技能 1运动技能形成阶段的特点,如何进行教学 泛化阶段 1 泛化阶段,学生对动作只有感性认识,对其内在规律不完全理解;大脑皮质由于内抑制,特别是分化抑制未建立,所以兴奋和抑制过程扩散,学生做动作表现为:动作僵硬、不协调,多余与错误动作出现,动作费力 2教师应抓动作的主要环节,解决主要问题;不宜过多强调细节, 教师应用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 分化阶段 1 通过不断学习,对动作技能内在规律有初步理解,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逐渐集中,分化抑制得到发展,不协调和多余动

16、作逐渐消除,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较顺利地,连贯的完成动作动力定型初步建立,但遇到新异刺激,仍会出现多余和错误动作 2教师在泛化阶段应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强调动作细节,进一步发展分化抑制,使动作更加准确 巩固阶段 1 该阶段已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准确,学生做动作时,准确、优美,某些动作环节出现自动化,环境变化时 ,动作技术不易破坏,完成动作时感到省力 2 为避免消退抑制出现,教师提出进一步要求,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 2如何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 1 学习运动技能初期,用明确的语言和正误对比法来发展分化抑制 2

17、 运动实践中,采用增加动作难度提高分化能力,达到精细的分化 5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A充分利用各感觉机能间的相互作用。B充分利用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c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D消除防御反射。E充分利用运动技能间的相互作用。 6运动条件反射是怎样形成的 a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和本体感觉与条件刺激物多次结合,在大脑皮质,各感官接受刺激引起相应的中枢兴奋,它与运动中枢建立起暂时的神经联系,形成- b其中本体感觉的传入冲动有重要作用,既对前一个刺激的起强化作用又对后一个反射活动起始动作用 7 运动技能与运动条件反射的不同 运动技能是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

18、反射 1 运动技能是一串复杂动作的综合,参与活动的中枢很多 2 所有的运动技能是成套动作,环环相扣,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的刺激信号,后一个又是前一个刺激信号的反应 3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对动作的每一环节进行监控和完善,而反映信息本体感受器,没有它,条件刺激不能强化,反射不能形成,不能掌握技能 8运动成绩与运动技能形成关系 运动成绩提高与运动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密切关系 1学习新技术初期:已掌握的与新技术有关的相似动作和动作经验有迁移作用,有利于新技术的掌握 2 后期:技术水平提高,要求条件反射的精确性提高,与初期的条件反射差别很大,相当于要重新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初期是粗糙的分化,后期要求精细的分化。

19、技术水平越高,分化精度也高,建立也越困难。 第十二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1 运动开始到结束后,人体会出现那些规律性变化 赛前状态、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 2 准备活动的目的或生理意义 目的是使运动员在赛前状态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练习进一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使大脑反应速度加快,参加活动的运动中枢间互相协调性加强,为正式练习或比赛时生理功能达到适宜程度做好准备。 此外,还能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活动,使肺通气量、吸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从而降低肌肉的粘滞性,增强弹性,预防运动损伤。使运动员正式参加比赛或训练时

20、取得好的运动成绩。 3 剧烈运动时 极点出现的原因 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机能动员水平与肌肉活动强度不相称,造成供氧不足,大量乳酸及代谢产 物堆积在血液中,这些化学刺激引起呼吸、循环活动失调(呼吸太快、心跳太急,血压上升太高等),这些强烈刺激传入大脑皮质,引起原来的运动动力定型暂时紊乱,运动中枢中抑制过程占优势,因此出现极点时,动作迟缓、无力且不协调,植物性反应加强 4 “第二次呼吸”出现的机理 1 极点出现,如果坚持运动,植物神经的惰性被克服改善肌肉中氧的供应 2 极点出现时运动速度减慢,减少乳酸的产生 3 汗腺活动加强。从汗腺中排出一定乳酸,机体内环境逐渐恢复稳定,呼吸频率变得均匀,呼吸深

21、度加深,植物性和运动性关系得到协调,被破坏的动力定型重新恢复,极点被克服,运动能力提高,出现“第二次呼吸” 5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或机制(有下列六种学说) 1 衰竭学说: 认为能源物质耗尽与疲劳过程有直接关系,耗尽程度取决于肌肉活动的类型和代谢特点,能源物质耗尽,机体工作能力下降而产生疲劳 2 堵塞学说: 认为疲劳的产生由于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的堆积。其依据为:1 疲劳时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由乳酸堆积而引起肌组织和血液中PH的下降,阻碍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影响冲动传向肌肉,抑制果糖磷酸酶活性,从而抑制糖酵解,ATP合成减慢。2 PH下降使肌浆钙离子浓度下降,影响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相互作用,

22、使肌肉收缩减慢 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认为疲劳是因PH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所致,人体失水占体重5%时,肌肉工作能力下降20-30% 4保护性抑制学说:认为当长时间重复同一种运动或进行时间短运动强度大的练习时,大量的兴奋传到大脑皮质有关神经中枢,使这些皮质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当能量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时,皮质细胞就有兴奋转为抑制,防止大脑神经细胞损伤,认为疲劳时产生的抑制对大脑神经细胞有保护性作用,所以提出该 5 突变理论:从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改变三维空间关系,提出疲劳的突变理论,认为疲劳是因运动过程中三维空间关系改变所致。认为在肌肉疲劳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途径的逐渐衰减

23、突变过程,主要包括:单纯的能量消耗程度、能量消耗和兴奋性衰减过程、肌肉能源物质逐渐消耗过程,单纯的兴奋性丧失 6 自由基学说:自由基在人体内与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物质发生反应,引起细胞结构功能和结构的损伤与破坏。 此外,内分泌功能异常、免疫功能下降也与运动疲劳有关 6疲劳易产生的部位与判断的生理指标 1 最易产生的部位:大脑、突触、神经肌肉接点 2 判断疲劳的生理指标:肌力测试、神经系统功能测定、反应时、血压体位反射、感觉器官功能测定、皮肤空间阈、闪光融合品绿、生物电测定心电图、肌电图等 7恢复过程有几个阶段(运动中、运动后、超量恢复) 1 运动中恢复:能源物质消耗占优势,恢复虽然也在进行,但

24、消耗大于恢复,所以能源物质逐渐减 少,各器官系统工作能力下降 2 运动后恢复: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机能逐渐恢 复到原来水平 3 超量恢复: 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得到恢复平甚至超 过原来水平 8恢复的措施 1运动性手段:积极性休息、活动 2睡眠 3物理学手段:按摩、理疗、吸氧、针灸和气功等 4 营养学手段:能源物质的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及合理的中药补剂 2赛前状态的人体机能变化 比赛或运动前,人体机能会有一系列变化,表现为:脉搏频率加快、收缩压升高、呼吸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增加,汗腺活动加强,血糖升高 3

25、影响赛前状态的因素(比赛规模与临近时间、运动员的思想、情绪训练水平) 1 运动员面临的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越近,赛前机能变化越明显 2 运动员的情绪、思想、训练水平和比赛等因素。兴奋程度不同,反应有别 4 赛前状态对人体工作能力影响(良好状态、兴奋性过高或过低的影响) 1 良好的赛前状态,可使在训练和赛前,预先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克服神经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有利提高运动成绩 2 如运动员神经系统兴奋性过高,常表现过度紧张如急躁、食、睡、肌、咽 如过低,则表现运动员对比赛淡漠、全身无力。 上述两种变化都会降低运动成绩 7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区别 1 赛前状态是各种条

26、件刺激下自然产生的一种反应,不易受人意志控制 2 准备活动是人为的利用肌肉活动来引起各器官系统发生条件反射性和非条件反射性活动的变化 6 做准备活动应注意问题 1 准备活动的强度根据运动员赛前神经系统兴奋性高低安排,高和低 2 做准备活动时,先做一些全身性活动,身体微微发热后再做专门性练习,即与比赛或训练相似的模仿练习。准备活动持续时间的长度、强度、大小及与正式参赛之间的间隔长短,应根据年龄、季节、训练水平而定,年龄小训练水平差或温暖的季节中,准备活动不宜持久,与正式参赛之间间隔2-3分较为适宜。 第十一章 身体素质 1提高最大肌肉力量,训练中应遵循的原则 1大负荷原则;2渐增负荷 3专门性

27、4 负荷顺序 5有效负荷 6合理训练间隔 大负荷原则:肌肉所克服的阻力要足够大; 渐增负荷原则: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肌肉所克服的阻力也应随之增加。 专门性原则,力量练习应与相应的运动项目相适应;包括身体部位练习的专门性和练习动作的专门性。 负荷顺序原则,先练大肌肉、后练小肌肉、前后相邻运动避免使用同一肌群的原则。 有效运动负荷原则,运动训练应保证足够大的强度和时间。 合理训练间隔原则:使下次力量训练在上次训练出现的超量恢复期内进行。 6 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最大、肌纤维类型特点、中枢机能、能量供应) 有氧耐力是人体进行长时间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1 最大摄氧能力:最大摄氧量是反映心肺功能

28、的一项综合指标,也是反映人体有氧耐力的重要标志之 一。心肺功能是有氧耐力素质的重要生理基础,良好的心肺功能能保证运动中供氧充足,因此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肺的通气与换气都是影响吸氧能力的重要因素 2 肌组织的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肌纤维类型与代谢特点是影响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3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在进行较长时间的肌肉活动中,要求神经过程的相对稳定和各中枢间的协调性要好,表现在大量的传入冲动作用下不易转入抑制状态,能长时间的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节律的转换。由于神经调节能力的改善,可提高肌肉的机械效率,节省能量消耗,从而保持长时间肌肉活动 4能量供应特点:耐力性项目运动持续时间长、强度小,运动中的能量

29、主要有有氧代谢供给,因此机体有氧代谢能力与有氧耐力素质密切相关 7有氧耐力训练的方法及要素 1训练方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高原训练法,乳酸阀强度训练法 2训练要素(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 在持续性练习中,运动强度的选择非常重要 强度过小,则不能充分动员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潜力, 强度过大,持续时间必然缩短,供能系统向无氧代谢途径转变。一般以超过本人VO2max50%强度运 动是有氧能力显著提高,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 运动持续时间:一般认为,耐力训练产生的效果最低限度时间为5分。 持续时间取决于强度,强度低,持续时间长 8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无氧耐力、肌肉内无氧酵解

30、供能能力、缓冲乳酸能力) 1 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时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能力,又叫无氧能力。提高无氧耐力的训练 称无氧训练。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时,体内主要靠无氧酵解供能,因此无氧耐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无氧糖酵解供能能力、缓冲乳酸能力、脑细胞对血液PH值变化的耐受力 2 肌肉内无氧糖酵解供能能力: 肌肉内无氧酵解能力取决于肌糖元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 3 缓冲乳酸能力:肌肉无氧过程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由于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使血液的PH值变化不大,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机体缓冲乳酸的能力,主要取决于NAHCO3的含量与碳酸酐酶的活性。经常的无氧耐力训练可提高碳酸酐酶活性 4脑细胞对

31、酸的耐受力:由于血液中的乳酸量太大,血液PH值想酸性方向变化,加上无氧代谢产物的 堆积,将会影响脑细胞的工作能力。 9 提高无氧耐力的训练方法(间歇训练法、缺氧训练) 1 间歇训练法:是发展无氧训练最常用的方法。发展无氧耐力的间歇训练中应注意练习强度、练习时 间和间歇时间的组合与匹配,以运动中能产生高浓度乳酸为依据。因此练习强度和密度要大、间歇时间较短,练习时间一般长于30秒,1-2分为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动用糖酵解供能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无氧耐力 2 缺氧训练:指在减少吸气或憋气的条件下进行的练习。目的是造成体内缺氧以提高无氧耐力。方法: 即可在高原环境中进行,也可在平原特定条件下模拟高原训

32、练,同样可以获得一定训练效果(利用低压舱或减压舱) 2 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有: 肌纤维的横断面积;肌纤维的类型和运动单位; 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肌肉收缩时初长度 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性别,体重和年龄 3力量素质的可训练因素有哪几种(收缩力,类型,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1 肌纤维的收缩力:训练可使肌原纤维收缩蛋白含量增加,肌原纤维增粗,肌细胞内肌糖原等能源物质大量储备,有关代谢酶活性增加等,这些因素都会提高肌肉收缩力 2 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运动训练能有效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水平,从而提高肌肉力量。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通过提高运动中枢同步兴奋

33、能力和运动中枢间机能协调能力来实现的。 3 肌纤维类型:无论训练能否改变肌纤维类型,能使其产生适应性变化。 耐力训练能使肌纤维有氧代谢酶活性、毛细血管网数量与体积、肌红蛋白含量、慢肌纤维面积百分比 增加;速度、力量训练能使无氧代谢酶活性、快肌面积百分比增加 5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最短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 1 反应速度:a 反应时间长短取决于感受器敏感度、中枢延搁和效应器的兴奋性。其中,中枢延搁最重要,反射活动越复杂,历经突触越多,反应时长 b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与反应速度c运动条件的巩固程度与反应速度 2 动作速度:

34、概念、决定因素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肌肉力量、肌肉组织兴奋性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3 位移速度:步长和步频两个变量 6如何进行速度素质训练4发展腿部力量及其柔韧性 1提高动作速率的训练: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是实现高频动作重因 2 发展磷酸盐系统的供能能力:是无氧训练,ATP-CP无氧供能,重复训练 3 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减少快收时阻力,有利ATP合成,速度和力量增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生物能量学; 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

35、度的高能化合物。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7、能量代谢的整合; 8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

36、 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 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 一简述能量的与去路

37、1、能量的 糖;能量的主要,葡萄糖为主(70%以上) 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 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 2、去路 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 _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二、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 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 急性运动开始时的能量供应主要是高能磷酸原供能系统,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无氧代谢的非乳酸成分,仅能维持数秒钟的极大强度运动。 如果运动保持较高的强度进行。氧运输系统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糖酵解系统功能为主,

38、糖酵解供能系统产生乳酸无氧代谢的乳酸成分。乳酸将导致疲劳,不能长时间运动。 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 有氧代谢供能需要氧气,输出功率最低,所要急性运动强度大,单位时间需要能量多,有氧代谢供能不能满足运动需要,不是主要的供能系统。 三、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急性运动中三种能量代谢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满足运动对能量代谢的需求。在不同的运动中由于运动模式不同。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三种供能系统在总的供能中所占比例不同。 四、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 慢性运动的供能以有氧代谢为主,无氧代谢供能为辅。 2、能量节省化,长期的耐力训练使运动员骨骼肌能量代谢系统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运动技术提高,

39、在完成相同运动负荷时,消耗较少的能量。 第二章 肌肉活动 名词解释; 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 肌肉的生理特性;肌肉的兴奋性和收缩性。 1、兴奋性;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又特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2、收缩性;肌肉兴奋后产生收缩反应的特性为收缩性。 【肌肉先兴奋后收缩】 3、刺激;环境中各种能引起机体反应的变化,称为刺激。 4、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并在细胞膜两侧产生一次可传导的电位变化就称为动作电位。 5、兴奋;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称为兴奋。 6、阙强渡;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

40、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阙强渡或阙值。【阙值是评定神经肌肉兴奋的最简易指标】 7、阙刺激;具有这种临界强度的刺激称为阙刺激。 8、基强度;固定时间强度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要的最低或最基本阙强渡。 9、时值;是指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时值是衡量肌肉兴奋的常用指标】。 【神经兴奋的评价指标就是时值和阙强渡】 动作电位传导的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绝缘性 10、肌小节;是肌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1、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肌肉收缩过程中使肌细胞兴奋过程的膜的电位变化转变为肌 细胞收缩过程中的肌纤维机械变化的中介

41、就是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12、缩短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13、拉长收缩;当肌肉产生的张力小于外界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被称为拉长收缩。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离,又称为离心收缩。 14、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叫等长收缩。 15、肌电图;采用引导电极将肌肉兴奋时的电位变化经过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电压变化图形称为肌电图。 简答 一、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了解这些有何意义。 一定的强度;一定的持续时间;一定的时间强度变化率 二、比较兴奋在

42、神经纤维传导与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机制和特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特点;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绝缘性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机制;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板膜电位变化实现的特点;1、化学传递;神经和肌肉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进行的,该递质为乙酰胆碱。2、兴奋传递节律2对1;每一次神经纤维兴奋都可以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3、单向传递;神经兴奋只能由神经末梢传向肌肉,不能相反。4、时间延搁;兴奋的传递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和作用等多个环节,因而传递速度缓慢。5、高敏感性;易受化学和其它环境的影响。 三、试述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 四、比较缩短收缩、拉长

43、收缩和等长收缩的力学特征,指出它们在体育实践当中的应用。 1、缩短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肌肉起止点靠近,又称为向心收缩。肌肉做正功。举重、抬腿、挥臂。 2、拉长收缩;当肌肉产生的张力小于外界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被称为拉长收缩。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离,又称为离心收缩。作用;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 3、 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叫等长收缩。作用;支持、固定和保持某一姿势的作用。举例;体操中的十字支撑,直角支撑和武术中的站桩等。 五、分析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长度与

44、张力关系及其生理机制。 张力速度关系;指后负荷对肌肉收缩速度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肌肉产生的张力与速度成反比。要获得较大的速度负荷就必须相应减少,要克服较大的阻力即产生较大的张力,收缩速度就必须减慢。 生理机制;张力大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收缩速度取决于能量释放速率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与活化的横桥数目无关。 长度与张力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的初长度越大,肌肉的张力越大。 生理机制;起作用的横桥数目越多,张力越大。 六、简述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指出它们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第三章 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名词解释; 1、神经系统通常分为中枢圣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45、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位于脊柱椎管内的脊髓。 2、周围神经系统是联络于中枢神经与周围器官之间的神经系统。 3、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含有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两大类细胞,神经细胞又称为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部分,是细胞代谢和信息整合的中心。 6、树突接受其它神经元传来的冲动,并将之传至胞体。 7、轴突将胞体发生的冲动传递给其它神经元,或传递给肌细胞和腺细胞等效应器。 8、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 9、神经元是轴突和包被它的结构总称为神经纤维。 10、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特征;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

46、疲劳性。 11、神经元所产生的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生理学中将相互连接翻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接触部位称为突触,信息从前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这一信息传递的过程称为突触传递。 12、神经递质和受体是化学性突触传递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13、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1、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2、动态牵张反射;也称为腱反射,是由快速牵拉肌肉引起的反射。作用对抗肌肉的拉长,特点时程较短,产生较大的肌力。 3、静态牵张反射;也称为肌紧张,是由缓慢持续牵拉肌肉形成的反射。调节肌肉紧张,维持躯体姿势。 4、屈肌反射;当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