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水循环及径流形成PPT课件_第1页
第二章--水循环及径流形成PPT课件_第2页
第二章--水循环及径流形成PPT课件_第3页
第二章--水循环及径流形成PPT课件_第4页
第二章--水循环及径流形成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水循环及径流形成,2.1水循环及水量平衡(Thehydrologiccycleandwaterbalance)2.2河流和流域(RiverandBasin)2.3降水(Precipitation)2.4蒸发(Evaporation)2.5下渗(Infiltration)2.6径流(Runoff),一水循环1定义:地球上的水因蒸发成为水汽,经输送、上升,冷却、凝结,并在适当条件下,再降落到地面,这种不断循环的过程,称为水循环。如下图。,2.1水循环及水量平衡,图2-1,2分类(1)大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2)小循环:海洋与大气之间、陆地与大气之间水分交换。3水循环内外因(1)外

2、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2)内因:水的气、液、固三态之间的转化4水循环要素降水(P)、蒸发(E)、径流(R),二水量平衡1.概念任一区域给定时段内,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量变化。2.水量平衡方程IO=W(2-1)式中,I给定时段内输入水量;O给定时段内输出水量;W给定时段内蓄水量变化。,I,O,W,三地球上的水量平衡1陆地水量平衡方程P陆-(E陆+R)=W陆多年平均情况:,W陆,R,P陆,E陆,图中E陆陆地蒸发;P陆陆地降雨;R径流,(2-2),2海洋水量平衡方程R+P海-E海=W海多年平均情况:,W海,R,P海,E海,图中E海海洋蒸发;P海海洋降雨;R径流,3地球水量平衡方

3、程,(2-3),由式(2-2)、(2-3)得地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四流域水量平衡流域水量平衡方程为:(2-4)WherePprecipitationRSI,RGIsurfaceandgroundwaterinflowintotheboundaryfromoutsideEevaporationandtranspirationRSO,RGOsurfaceandgroundwateroutflowfromtheboundaryWchangeofstoragevolumewithintheboundaryndiscrepancyterm,W,E,P,RSI,RGI,RSO,RGO,地表分水线,地

4、下分水线,2.2河流和流域,河流(River)1概念一定地质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河槽与在其中的水流。河流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2河流长度(河长L)自河源沿河道至河口的长度,称河长,以km计。,3河流横断面如图2-2所示。4水系及水系形态(1)水系由干流、支流及流域内水库、湖泊连成的一个庞大系统,成为水系。,图2|3水系示意图,(2)水系形态羽毛状扇形平形状混合形,4河网密度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L和流域面积F之比:D=L/F(km/km2)5河流弯曲系数指河流实际长度与河流两端间的直线l之比值:=L/l二流域(Basin)1概念由分水线包围的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区域,称为流域。可

5、分闭合流域和非闭合流域两种。,地表分水线,地下分水线,l,章,流域示意图,2流域面积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用F表示,单位:Km2。3流域长度LA指流域几何中心长。以河口为圆心,画不同半径的若干圆弧与分水线相交于两点。连两点成割线,取这些割线中点的连线长度,即为流域长度。4流域形状系数K=B/LA其中,B=F/LA为流域宽度。5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包括:(1)地理位置:经纬度表示,反映流域所处的气候。(2)气候特征:包括降水、蒸发、温度、湿度、气压、风等要素。是河流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流域水文特征的重要因素。(3)流域下垫面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湖泊等因素。它们影响径流的变化规律

6、。,2.3降水(Precipitation),降水的成因及分类1成因地面湿热气团因各种原因而上升,体积膨胀作功,消耗内能而冷却。当温度降低到露点以下时,气团中的水汽开始凝结为水滴或冰晶,形成云。云中的水滴或冰晶,继续吸附水汽凝结于其表面,或由于互相碰撞而结合成大水滴或冰粒,当其重量达到不再能被上升气流所顶托的时候,即形成降水。2分类(1)对流雨对流层的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2.具有强烈的上升和下降的气流;3.受地表差异影响,对流层温度、湿度水平分布不均匀。对流层又可分三部分:下层(地面-1.5km);中层(1.5km-6km);上层(6km-对流层顶部),(2)地形雨:水平运动的湿

7、热气团受山脉、高原阻挡,气流被迫沿迎风坡上升,因动力冷却形成的降雨。其特点是:a.迎风坡降雨多,背风面降雨少;b.降雨量随高程增加而增加,到一定高度后,随高程增加反而减少。,(3)系统性降雨,-6,二降雨观测降雨一般通过雨量器和自记雨量计两种方式进行观测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雷达探测和气象卫星云图来预估未来一定时期的降雨量。1雨量器一般采用人工定时(8时、20时)观测,雨季要增加观测次数。2自记雨量计自动记录降雨量,不需人为干预。方便、快捷。有三种类型:称重式、虹吸式和翻斗式。,3雷达探测利用云、雨、雪等对雷达无线电波的反射现象来研究天气系统。不同形状的雷达回波反映不同性质的天气系统。从

8、而预测探测范围内的降水量、强度及开始和终止时刻。,4气象卫星云图将卫星云图资料结合气象模型,通过专家系统,进行降雨量预测。,三降水特性描述降雨特性主要包括:降水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三种指标。1降雨量指一定时段降落在某点或某区域上的总水量,以深度表示,单位mm。如12小时降雨量、日降雨量,月降雨量,年降雨量等。降雨量反映了时段内雨量的多少。2降雨历时一次降雨所经历的时间。常用分(min)、小时(h)、日(d)等单位。3降雨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以mm/min或mm/h计。雨强反映了降雨的强弱。一般用雨强进行降雨分级。降雨等级划分如下:,某站99年日降雨强度过程线,4降雨过程线一定时段内的降雨

9、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称降雨过程。实质是降雨强度过程线,一般用直方图表示。,12345678910111213141516时间(h),雨强(mm/h),某站小时降雨强度过程线,四面降水量计算在水文计算中,常需要推求一个流域或一个区域特定时段降水量,即面降水量。已知某观测点降雨量。有三种计算方法。1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method)流域内有n个雨量站,具有同步、同时段观测资料。则流域面平均雨量为:,式中,Pi为第i站点降雨量。使用条件:流域地形起伏不大,雨量站分布较均匀。优点:简便缺点:精度不高,2垂直平分法(Thiessenpolygonmethod)(1)方法原理:假定流域各处的降水

10、量可由其最近的雨量站代表。将相邻雨量站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多个三角形,然后对每个三角形各边作垂直平分线,这些垂直平分线将流域分成若干多边形。按面积加权计算面雨量。,垂直平分法示意图,式中,Pj为第j站点降雨量;Aj为第j站控制的多边形面积(j=1,2,n),n为多边形个数;A为研究流域面积,A=Aj。(3)说明使用条件:流域地形起伏大,雨量站分布不均匀。优点:精度较高缺点:计算繁琐;降雨量空间分布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当流域增加雨量站时,需重新绘制泰森多边形,不灵活。,(2)Thiessen多边形法面降雨量计算公式:,3等雨深线法(isohyetallinemethod)(1)方法原理:降雨量具

11、有地区分布规律。根据雨量站的降雨量的空间分布,绘制等雨深线(isohyetalline)。按面积加权计算流域面雨量。,等雨深线法示意图,(2)等雨深线法面降雨量计算公式:,式中,为相邻两等雨深线的平均降雨量,Pi为第i条等雨深线雨量;Ai为相邻两等雨深线间的面积(i=1,2,n);A为流域面积,A=Ai。(3)说明使用条件:流域雨量站足够多。优点:精度高;能了解降水量在空间的真实分布。缺点:需要的雨量站多,工作量大;当流域增加雨量站时,不需重新绘制等雨深线,灵活方便。我国降水量及时空分布,2.4蒸发(Evaporation),蒸发1概念水从液态或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蒸发是水循环河水量平衡的基本

12、要素之一。2蒸发的种类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物散发(transpiration)二水面蒸发充分供水条件下的蒸发现象。1水面蒸发的影响因子气温水温风速饱和汽压差(es-ez)水面面积水质,2水面蒸发量观测蒸发量的单位为mm。水面蒸发量常用方法有器测法、水量平衡法和经验公式法等。(1)器测法用蒸发器或蒸发池观测水面蒸发。E=kE式中,E为天然水面蒸发量;E为蒸发器实测蒸发量;k为蒸发器折算系数。(2)经验公式法常用的经验公式为:E=f(u)(es-ez)式中,E为天然水面蒸发量;u为水面上某高处风速;es为水面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z为距水面上z处的水汽压,(es-ez)为饱和汽压差;函数f,不同

13、地区,形式不一样。,(3)彭曼水面蒸发公式,3蒸发量描述a.蒸发率:单位时间内的蒸发量b.可能最大蒸发率或蒸发能力(EM):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某一蒸发面的蒸发量,即同一气象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蒸发率。,三土壤蒸发土壤中的水以水汽形式跃入大气的现象,称土壤蒸发。1土壤蒸发的影响因子气象因素:气温,风速,饱和水汽压差(es-ez)土壤因素:土壤含水量,土壤特性,植被,地形,2土壤蒸发量观测土壤蒸发量常用方法有器测法、水量平衡法和经验公式法等。器测法计算公式:,式中,G1,G2分别前后土壤干重;P为降落在土壤蒸发器上的降雨量;R为径流;q为引流量。,3土壤蒸发三个阶段a.第一阶段:土壤充分湿润,供

14、水充足,E接近最大蒸发能力EM;b.第二阶段:土壤水分减少,WW田,供水条件变差,E逐渐减小;E=W/W田EMc.第三阶段:WW断,水分运动十分缓慢,蒸发率很小。,植物散发植物中的水通过枝干、叶面散逸导大气中的现象。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观测方法包括器测法、水量平衡法和经验公式法等。流域总蒸发量(1)E=E水+E陆+E植(2)水量平衡方程法E=P-R-W,2.5下渗(infiltration),下渗概念水分从土壤表面进入土壤内的运动过程。它是径流形成的重要环节。二下渗的物理过程在重力、分子吸引力和毛管力作用下,水分进入土壤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渗润阶段分子吸引力作用被土壤表面吸附2渗漏阶段

15、毛管力和重力作用3渗透阶段重力作用下渗量计算下渗量一般用下渗率描述。下渗率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内渗入土中的水量,单位mm/h。下渗量可通过野外实验获得,也可以由经验公式推求。目前,常使用Horton公式和Philiph公式。,1Horton公式ft=fc+(f0-fc)e-t式中,ft为t时刻下渗率;fc为稳定下渗率;f0为初始下渗率;为衰退系数。fc、f0、由实测资料获得。,2Philiph公式ft=fc+0.5st-1/2式中,ft为t时刻下渗率;fc为稳定下渗率;s为土壤吸水系数。影响下渗的因素1土壤性质土壤粒径大小、初始土壤含水量2降雨雨强、降雨时程分布3植被4流域地形5人类活动,2

16、.5径流(Runoff),径流形成过程1径流的含义径流指由流域上的降水所形成的、沿着流域地面和地下向河川、湖泊、水库、洼地流动的水流。按流动的路径可分为:地表径流(Surfacerunoff)和地下径流(Groundwater)。2径流的形成过程(1)概念在流域中,从降水到达地面至水流汇集于流域出口断面的物理过程。,t,P,Q,t,t,P,t,Q,t,径流形成分两个阶段:产流阶段和汇流阶段。如下图所示。,R,产流,汇流,降雨过程,净雨过程,流域出口断面流量过程,图中,R=P-P损。P损包括植物截留、填洼、下渗、蒸发等损失水量。(2)产流阶段由降雨形成净雨的过程。,产流过程:降雨扣除损失成为净雨

17、的过程降雨扣除损失后的雨量称为净雨,净雨和它形成的径流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二者的过程却完全不同,净雨是径流的来源,而径流则是净雨汇流的结果;净雨在降雨结束时就停止了,而径流却要延长很长时间。地面净雨地面径流表层流净雨表层流或壤中流地下净雨地下径流,地面径流,总径流过程,(3)汇流阶段净雨通过坡地、河网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可细分为坡地汇流和河网汇流。,a.坡地汇流坡面漫流,流程历时较短,大雨时是构成河流流量的主要来源;表层流径流,由土壤孔隙流入河网,流程历时较坡面漫流长,对历时较长的暴雨,也是构成河流流量的主要来源。坡地地下汇流,地下水补给河流,构成河流的基流。,b.河网汇流:从支流到干流

18、,从上游到下游,到流域出口断面;河槽调蓄作用;降雨损失,进入河网的水量小于降雨量;汇流过程,径流过程比降雨过程变化缓慢。,蒸发E,降雨P,地面径流R1,总径流R,植物截留、填洼和表层土壤储存,土壤储存,浅层地下储存,深层地下储存,深层地下径流R4,浅层地下径流R3,壤中流R2,降雨径流形成过程框图,不透水面积上的径流,二影响径流的因素水量平衡方程:P-R-E=WR=P-E-W1气候因素上式中,P、E属于气候因素。R随P增大而增大,随E增大而减少。E又与气温、湿度有关。气候因素是影响径流的主要因子,属急变因素。2地理因素地理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植被、流域大小等。它们从不同角度影响径流。3人类活动因素人类在流域上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兴建水利工程、大面积灌溉、水土保持措施、土地利用方式等。直接影响:引水工程(南水北调),修建水库间接影响:植树造林,都市化,城镇化产生的水文效应,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