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_第1页
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_第2页
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_第3页
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_第4页
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者言性,而佛者见性;儒者劳心,佛者安心;儒者贪著,佛者解脱;儒者有为,佛者无为;儒者分别,佛者平等,儒者治外,佛者治内。(一)儒家、道家、佛家的区别:儒家重视人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千古不朽的功勋;佛家倾心般若,主张在自觉的基础上觉他,自度的基础上度他,普度众生,同臻西方极乐世界;道家则崇尚自然,主张通过这种修炼,达到长生久世,羽化登仙。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入世,佛家的着眼点在于出世,道家的着眼点在于加强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佛、道、医、儒、武等诸家中,道教被公认为最擅长于养

2、生。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许多封建帝王奉为教条。1、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2、修身,练气,养心 儒家更重视的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练气,佛门主要是养心养形,养气,养心合而为一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佛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道家讲:避世。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列三家之别: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于凌波居士语。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宣化上人语。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南怀瑾先生语。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儒家表

3、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心境双亡。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 3、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

4、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闲白了少年头”。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 都说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其实也不尽然。就拿道家的庄子的思想来说吧,又何尝不是入世呢

5、?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为他的心已是白热化了。他为了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就是道家的本色。 (2)佛家谈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入世”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小乘佛法讲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与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为什么会有

6、这么大的不同呢,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恶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所导致的,小乘佛法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悟”,通过离开罪恶的尘世进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恶根,成就善果,这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大乘佛法认为,人性本善,只是世间充满苦难,迷失了众生的本性,可以通过渡化,劝人行善,让众生摆脱苦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陧磐成正果。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说,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3)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两项差不多。如儒家讲气节。不以财富、权力、声望为追求目标,而讲修身、养德、济世。这是出世观和入世观的统一。 (二)道、儒、佛、医思想的共

7、同点: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第二:强调精神摄养 “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第三:主张饮食调养 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其粗硬生冷”,及“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寿亲养老新书)的主张;这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的。第四:提倡顺时奉养 老年人要“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寿亲养老新书)。故养老大法,必然要依据天和的性质,顺四时变

8、化而摄养,才能老当益壮。第五:重视起居护养 “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处处为老人提供便利条件,细心护养。第六:注意药物扶持 老年人医药调治应采取“扶持”之法,即用温平、顺气、补虚和中、促进食欲之方来调治,切不可竣补猛泻,这些原则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的。第七:强调房中补益。“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强调不可纵欲。(三)各家思想:1、道家养生思想: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作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

9、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及动形达郁的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2、儒家养生思想:(1)强调精神调摄养生首先要强调精神调摄,而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即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人生存在着欲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有过分地要求,这就需要遵循“礼”的原则。正如论语颜渊中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行则从礼

10、、君子三戒等内容,即为寡欲。(2)注意身体护养这也是儒家养生思想的一个方面。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等,是护养身体的基本原则。反之,如果不注意这些原则,“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这是需要予以注意的。(3)倡导饮食卫生孔子对于饮食卫生十分重视,为了保证身体健康,他提出了饮食保健的原则。强调了食品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经久变味、腐败发臭的食物不宜食用等饮食卫生要求。3、佛家养生思想: 参禅禅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故称参禅。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调身、调气、息心静坐的方法,静坐气功,只是修禅的形式或基

11、础,并非修禅目的。这种方法是有强健身体,却病延年作用的。养生家则将此融入吐纳导引健身功之内,成为以静坐为特点的健身功法。佛学讲求调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系”,因而十分重视环境调养,植树造林,行医施药等公益事业。特别是植树造林,犹为突出。而寺院地址的选择,以宁静、空气清新、环境幽美为特点,为养生调摄增添了不少内容。佛家有很多戒律,如五戒、十戒、普萨戒等。这种思想被吸收而融入养生学中,充实了养生学中“养神”、“固精、“节欲”等方面内容。中国人的信仰三变儒、道、释中国的信仰世界,儒、道、释三分天下,道家在田园,佛家在山林,而儒家在庙堂。表面上三家各有门庭,其实三者是高度统一的。很多年前去少林寺,

12、看到一块石碑,上面是儒、道、释三家紧紧抱成一团,当时不理解,觉得有点“猥亵”,近来发现这正是中国人信仰的现实。儒、道、释完整地构成了中国的一个信仰世界,也构成了一个中国人一生的信仰经历。一个传统意义上典型的中国人,信仰是这样的分布的:青年时期的第一个信仰是儒家。因为,这个时期一个人面临创业阶段,需要儒家入世、进取的信仰来支持其参与社会并进入官僚体制。这一个方面可以为其谋得生活之资,另一个方面为社会现实的合理性提供支撑。到了中年之后,儒家信仰遇到现实挫折(政治体制内部的竞争),儒生开始对官场产生厌倦。此时,信仰需要转入第二个阶段,那就是道家境界。道家可以消除儒家人生由于内在紧张产生的焦虑和不安,

13、让或者成功,或者失意的儒家生均能够找到一条释放压力和成就另一种人生的路径。这个时期的儒生脱下冠带,寄情山水,寓乐诗文,在自足的个性圆满中窥谷忘返,流连世外。如此,个体人生达致大言不辨的至境。但是不觉老境将至。生死问题把中国推入信仰的第三个阶段。这就是佛家慈悲。佛家特别适合中国的老年人解决即将面对的死亡问题。死亡中的人是最孤独的,需要佛家的信仰扶持以度过此难。另外,佛家慈悲对于充满罪孽的人生给予一个超度的机会,还有佛家还有积福于下一代的功能,这样便吸引更多的人通过信奉佛教达到各种目的。但是,其中主要的原因是通过佛家消解对死亡的恐惧。非常有意思的是:对于一部分中国人,三种信仰是前后更迭的,最后归于佛家,但是对于另一部分人则是三家合一,到了最后,就是少林寺的石头三家抱成一团,共同对抗人生的悖论。上面的现象说明,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实用主义的,另一方面儒、道、释内在的不足使之无法独立地解决人生三难。即:儒不能解决“退出”,佛不能支持创业而道不能消解死亡。如此看来,儒、道、释孤立起来,均不能形成独立的人格,三种结合才能塑造完整的人格,但是,从现实人生的角度看儒、道、释又无法在人生初始三足鼎立,形成定势。这是中国人儒、道、释三家必须轮番供奉的真正原因。冯友兰有所谓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