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基因工程疫苗.ppt_第1页
第六章 基因工程疫苗.ppt_第2页
第六章 基因工程疫苗.ppt_第3页
第六章 基因工程疫苗.ppt_第4页
第六章 基因工程疫苗.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 基因工程疫苗 第一节 疫苗概述 一、疫苗的起源与发展 疫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 早在4世纪初,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已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 在宋真宗时代(公元1000年左右)宰相王达之子患了天花,四处请医无效,最后请来了峨眉山的道人,取其患处的结痂,处理后进行自体接种而治愈,这当是最早的自身免疫治疗(self-Vaccine) 。,逐渐发展成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即从感染天花后的恢复期病人或症状比较轻的病人身上,挑取水泡、脓疱和痘痂内容物并保存1个月左右待其干燥,然后将其研磨成粉末,给健康人的鼻腔吸入,以预防天花,取得了很好的保护效果。这是

2、人类史上最早使用疫苗来预防疾病的记录,较英国医生琴纳(Jenner)发明牛痘苗早了几百年。,15世纪中期我国的人痘苗接种法传至中东,后经改革进行皮下接种。 1721年英驻土耳其的大使夫人,将此法又传至英与欧洲各国。 人痘的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2000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出版了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流行病学与预防学第6版,在这本被誉为疫苗学权威手册首页的“疫苗接种的里程碑”中,第一项即是“12世纪中国开始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见表6-1)。这是对中国首先开始使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是最早的

3、免疫接种形式的肯定。,表5-1 疫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引自:CDC: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Vaccine-preventable Disease. 6 Edition,2000,17965.14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琴纳(Edward Jenner)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疫苗接种试验。Jenner从一位感染了牛痘的年轻挤奶农妇的手上挑取了痘苗接种到一名8岁男孩的手臂上。经过几个月的严密观察,发现小男孩获得了免疫保护,一直没有感染天花。 1798年9月,Jenner发表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论文,虽然当时全然不知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所致,但这一划时代的

4、发明,开创了人工自动免疫的先河。,随后,种痘技术传遍了欧洲,后又传到北美和亚洲。 为纪念Jenner的这一伟大贡献,巴斯德(Pasteur)将疫苗称为Vaccine(拉丁文vacc是“牛”的意思)。 由于长期和广泛地使用牛痘苗,全世界从1977年以后再也没有发现过天花病人。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于1979年10月26日庄严宣布,天花已在全球绝迹。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疫苗消灭的传染病。,19世纪70年代,法国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有关减毒鸡霍乱菌的研究,是继琴纳之后的重大进步。他认为使用减毒的病原体来预防其导致的

5、疾病,比使用相关的动物病原体来预防人类疾病理当更加有效。 巴斯德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预防接种,即通过实验室内研制的疫苗来预防传染病。 随后的羊炭疽减毒活疫苗的试验成功,尤其是1885年首次在人体使用减毒狂犬病疫苗的成功,标志人类进入了一个预防接种的科学新纪元。基于安全原因,正式生产的均为狂犬病灭活疫苗,质量上也在不断的改进。Pasteur在疫苗研制领域的先锋作用和卓越贡献引起了第一次疫苗革命。,到19世纪末,人类在疫苗学领域里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包括2个人用病毒减毒活疫苗(琴纳的牛痘,巴斯德的狂犬病),3个人用细菌灭活疫苗(美国Salmon和Smith、法国Chamberlai和Roux的伤寒

6、、霍乱和鼠疫),以及疫苗学的一些基础概念,如Metchnikoff的的细胞免疫(1884年),Ehrlich的受体理论(1897年)及毒素-抗毒素作用。,进入20世纪前30年,疫苗学在三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首先,法国科学家Calmette和Guerin在1906年从牛体分离到1株结核菌,经过13年在牛胆汁中传递230代,获得1株减毒株,制成疫苗,于1927年上市,即所谓卡介苗(BCG)。 其次,在20年代,巴斯德研究所的Ramon应用化学灭活方法获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并研制成疫苗。 第三,Wilson Smith和Thomas Francis分别在禽胚中研制成功2种灭活甲型流行性感冒(流感

7、)疫苗。,二次大战后,疫苗研究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 波士顿的Enders及其同事发展了病毒的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促进了多种减毒和灭活病毒疫苗的研制。 50年代,先有Salk的3价灭活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IPV),后有Sabin的3价减毒脊灰疫苗(OPV),为人类渴望在地球上消灭脊灰提供了有力武器。同一时期还研制了在鸡胚细胞中培养减毒的麻疹疫苗。 60年代研制了在鸡胚中减毒的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70年代研制了在细胞中培养的风疹疫苗。 细菌疫苗方面,70年代细菌夹膜多糖的纯化技术促进了多个侵袭性细菌疫苗的研制成功。 同一时期的病毒蛋白纯化技术也促进了血源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疫苗的研制成

8、功。,20世纪80年代,现代分子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又一代疫苗的研制,引发了疫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其首要成果是基因重组乙肝疫苗,为人类在地球上消除乙肝提供了希望。与此同时,化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新疫苗的研制和旧疫苗的改进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方法(表5-2)。,表 5-2 新技术对疫苗研制和开发的作用及影响,至今已有30余种疫苗成功的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表5-3)。其中一半以上是病毒疫苗。如天花(poxvirus)、小儿麻痹(poliovirus)、麻疹(Measles)等曾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疾病的流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其中天花已被根除,创造了使用疫苗在自然界中彻底

9、消灭一种病原微生物的医学奇迹。人类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也即将实现。,表 6-3 人用疫苗发展年表,表 6-3 人用疫苗发展年表,我国自1919年开始建立专门的机构(中央防疫处,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前身)从事生物制品的研究、生产,这是我国第一所生物制品研究所。 建国后,我国政府重新组建和新建了北京、上海、武汉、长春、兰州、成都等六个生物制品研究所。 中国现有疫苗产品生产企业约30家,是世界上疫苗产品生产企业最多的国家(表5-4)。 中国的疫苗产品年产量已经超过10亿个剂量单位,疫苗的种类和数量也达到世界之最,其中用于预防乙肝、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的儿科常见病的疫苗生产量达到5亿人

10、份,已经全部实现计划免疫接种。 中国生产的疫苗产品已经能够满足防病、灭病的需要。,表 6-4 中国主要疫苗种类和生产厂家,二、疫苗与基因工程疫苗 传统疫苗(Traditional Vaccine)用人工变异或从自然界筛选获得的减毒或无毒的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制剂或者用理化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制备的生物制剂,用于人工自动免疫以保护人或动物产生免疫力,这些制剂被称为疫苗(多用于预防),即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国内常将细菌制作的人工主动免疫生物制品称为菌苗。将病毒(Virus)、立克次氏体(Rickettia)、螺旋体(Spiral coil)等微生物制成的生物制品称为疫苗。 现在国际上一般将细菌

11、性制剂、病毒性制剂以及类毒素统称为疫苗 (vaccine)。,基因工程疫苗:上述狭义的疫苗被称做传统疫苗(traditional vaccine),即完整的病原体为主制成的疫苗;而基因工程疫苗则属于新一代疫苗(New generation Vaccine)或高技术疫苗范畴(High-tech Vaccine)。 主要包括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蛋白工程疫苗等等,广义的还包括遗传重组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以及微胶囊可控缓释疫苗等。,现代疫苗(Modern vaccine ):是一种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使用Ag通过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以予

12、防和治疗疾病或达到某种特定的医学目的生物制剂。,三、传统疫苗与新型疫苗的区别: 传统疫苗 疫苗的研制则主要是通过人体实验从经验与失败中获得。 20世纪以来,随着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特别是病毒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大量传统疫苗相继问世。,免疫学的进展,使人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中和抗体判定疫苗成功与否。几乎所有免疫保护机制明确,可以产生中和抗体,又易于培养的疫苗都已获得成功。甚至一些新出现的疾病,主要具备上述特点,也可以使用传统疫苗技术迅速研制成功(表5-5)。 对于免疫保护机制不明确,有潜在致癌性或免疫病理作用,以及病原不能或难于培养的疫苗,使用传统疫苗技术就很难研制成功。,新型疫苗 新型疫苗

13、则是在分子生物、分子免疫学、蛋白化学以及相应的生物高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Woodrow,1997)。 重组DNA技术包括促进了疫苗生产技术的发展。,从现代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把疫苗定义为:一种使用抗原通过诱发机体产生特异免疫反应以预防和治疗疾病或达到特定医学目的的生物制剂。 目前新型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进传统疫苗和研制传统技术不能解决的新疫苗两个方面,包括肿瘤疫苗、避孕疫苗及其它非感染性疾病疫苗的研究,其中发展治疗性疫苗已成为新型疫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注:“+”为已投入生产,“-”为未生产,“*”为已停止生产,第二节 病毒疫苗的种类 一、传统病毒疫苗 又称常规疫苗或第一代疫苗,是长期以

14、来用于传染病预防的主要生物制品。 1、灭活疫苗(dead Vaccine) 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是指利用加热或甲醛等理化方法将人工大量培养的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杀死,使其丧失感染性和毒性而保持其免疫原性,并结合相应的佐剂而制成的疫苗。 疫苗液中除含有灭活的病毒颗粒外,还含有细胞成分和培养病毒时加入的牛血清等蛋白类物质,多次接种疫苗容易发生过敏反应。,优点 制造工艺简单 免疫原性的稳定性高 易于制备多价疫苗,缺点: 1)需要严格的灭活操作,保证疫苗中不含有灭活不完全的颗粒。 2)灭活疫苗所提供的免疫力较短暂,为完成免疫程序,需要进行多次接种,由于机体反复接受疫苗中的异性蛋白质的刺激,而可能出现不良的

15、过敏反应。 3)有些灭活疫苗,如早年制备的麻疹灭活疫苗,可使有些受接种者在以后自然接触麻疹病毒时,引起严重的麻疹感染过敏性反应。 4)灭活疫苗虽可刺激机体产生IgM和IgG抗体,但有时却得不到满意的保护效果。,2、减毒活疫苗(attenuated vaccine) 减毒活疫苗又称弱毒疫苗,是指将微生物的自然强毒株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连续传代,使其对原宿主丧失致病力,或只引起亚临床感染,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遗传特性,用这种毒株制备的疫苗就叫减毒活疫苗。 当前使用的病毒疫苗多数是减毒活疫苗。 活疫苗具有可诱发全面的免疫应答反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力持久等优点。,常用的减毒方法

16、有以下几种: 1)体外减毒 即体外连续传代减毒。在异源宿主中连续传代;在单一宿主中反复连续传代。 2)冷适应筛选 温度可以改变病毒的特性,得到冷适应株。 病毒冷适应株常伴有毒力减弱和各种特征性标志。 冷适应筛选稳定的减毒突变株是在传统疫苗设计中较早采用的方法,而且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思路。,减毒活疫苗与灭活疫苗各有优缺点。前者优于后者。 减毒活疫苗可使机体产生亚临床感染,特别当以自然途径,如口服或喷鼻免疫时,可产生广谱的免疫应答,即除循环性抗体IgM和IgG外,在病毒侵入的门户如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诱生局部抗体IgA。,3、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 亚单位疫苗是指提取或合成细菌

17、、病毒外壳的特殊蛋白结构,即抗原决定簇制成的疫苗,这类疫苗不是完整的病毒,是病毒的一部分物质,故称亚单位疫苗。 亚单位疫苗仅有几种主要表面蛋白,因而能消除病毒(或细菌)的许多无关抗原决定簇和粗制或半提纯的病毒(或细菌)制剂诱发的不良反应。,表 5-6 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三类疫苗的比较,二、新一代病毒疫苗 新一代病毒疫苗(新型疫苗)主要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的疫苗。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基缺失活疫苗,通常也习惯地将遗传重组疫苗、合成肽疫苗和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包括在新型疫苗范畴。,1.New Generation vaccine or High-tech V

18、accine(高技术疫苗)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gene engineering subunit vaccine) 基因工程载体疫苗(gene engineering vector vaccine) 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 基因缺失活疫苗(gene deleted live vaccine) 蛋白工程疫苗(protein engineering vaccine) 2.遗传重组疫苗(genetic recombinant vaccine) 3.合成肽疫苗(synthtic peptide vaccine) 4.抗独特型Ab疫苗(anti-idiotype Ab v

19、accine) 5.微胶囊可控缓释疫苗(controllable released micro-capsule vaccine),(一)基因工程疫苗 gene engineering vaccine 基因工程疫苗,也称遗传工程疫苗(genetic engineering vaccine),指使用重组DNA技术克隆并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利用表达的抗原产物,或重组体本身制成的疫苗。 主要包括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及蛋白工程疫苗等五种。,1、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gene engineering subunit vaccine)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主要是指将

20、基因工程表达的蛋白抗原纯化后制成的疫苗。 优点: 产量高; 纯度高; 安全性高 ; 用于病原体难于培养或有潜在致癌性,或有免疫病理作用的疫苗研究。,缺点: 与传统亚单位疫苗相比 ,免疫效果较差。 增强其免疫原性的方法: 调整基因组合使之表达成颗粒性结构 是在体外加以聚团化,包入脂质体或胶囊微球 加入有免疫增强作用的化合物作为佐剂(adjuvant)。,2、基因工程载体疫苗(gene engineering vector vaccine) 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是指利用微生物做载体,将保护性抗原基因重组到微生物体中,使用能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的重组微生物制成的疫苗。 优点:疫苗多为活疫苗,重组体用量少,

21、抗原不需纯化,载体本身可发挥佐剂效应增强免疫效果 缺点:曾感染过腺病毒或者接种过痘苗的人,对载体微生物已具有免疫力,使之接种后不易繁殖,因而影响免疫效果。,3、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 核酸疫苗或称基因疫苗(gene vaccine),指使用能够表达抗原的基因本身,即核酸制成的疫苗。,优点: 易于制备; 便于保存; 可多次免疫并且容易制成多联多价疫苗。 缺点: 外源核酸是否会整合到染色体中引起癌变; 能否引起免疫病理作用,如自身抗核酸抗体的产生,免疫耐受等。,4、基因缺失活疫苗(gene deleted live vaccine) 基因缺失活疫苗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去

22、除与毒力有关的基因获得的缺失突变毒株制成的疫苗。 优点:有突变性状明确、稳定; 不易返祖、毒力恢复; 是研究安全有效的新型疫苗的重要途径。,5、蛋白工程疫苗(protein engineering vaccine ) 蛋白工程疫苗是指将抗原基因加以改造,使之发生点突变、插入、缺失、构型改变,甚至进行不同基因或部分结构域的人工组合,以期达到增强其产物的免疫原性,扩大反应谱,去除有害作用或副反应的一类疫苗。,(二)遗传重组疫苗 (genetic recombinant vaccine) 遗传重组疫苗是指使用经遗传重组方法(genetic recombination)获得的重组微生物制成的疫苗。 通

23、常是将对人体无致病性的弱毒株与强毒株(野毒株)混合感染,弱毒株与野毒株间发生基因组片段交换造成重组,然后使用特异方法筛选出对人体不致病的但又含有野毒株强免疫原性基因片段的重组毒株。,(三)合成肽疫苗(Synthetic peptide vaccine) 合成肽疫苗是指使用化学方法合成能够诱发机体产生免疫保护的多肽制成的疫苗。 优点:纯度和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可长期在常温下保存; 缺点:其抗原性单一;免疫原性弱。 因此须用几种合成肽抗原联合使用,还须用多种方法提高合成肽的免疫原性。,(四)抗独特型抗体疫苗 (anti-idiotype vaccine) 抗独特型抗体疫苗是指使用与特定抗原的免疫原

24、性相近的抗体(ab2)做抗原制成的疫苗。 目前此疫苗尚处于理论性研究阶段。,(五)微胶囊可控缓释疫苗 (controllable released micro-capsule vaccine) 微胶囊可控缓释疫苗,指使用微胶囊技术将特定抗原包裹后制成的疫苗。,特点 小于10m的微胶囊在注射部位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并携带至淋巴结附近和免疫系统其他部位,具有更强的免疫效果。 大于30m的微胶囊,更适于做可控缓释。由于微胶囊的保护作用,母体抗体不能使抗原失活,可用于婴幼儿免疫接种。 微胶囊在肠道内不受酸或酶的影响,可用于口服。,第三节 基因工程病毒疫苗的开发现状 一、急需研制的基因工程病毒疫苗 急需研制

25、的基因工程病毒疫苗主要有十几种,表 4-2 需要研制的基因工程病毒疫苗,注:“+”表示需要,“-”表示不需要,二、值得使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改造的传统病毒疫苗 对那些免疫保护效果差,或副反应较大,或成本较高,或使用不方便的传统疫苗,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其改造,或用基因工程疫苗取而代之,将具有极大的市场前景。,表5-3 值得使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改造的传统病毒疫苗,三、重要病毒性疾病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目前,病毒基因工程疫苗主要集中在研制常规技术不能或很难解决的新疫苗和改造免疫保护效果差,负反应较大,或成本较高,或使用不方便的传统疫苗上,有的疫苗兼有预防和治疗两种功能 现将我国重要的病毒病基因工程疫

26、苗研究状况概述如下(参见表5-4)。,表5-4我国重要病毒病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开发状况,1、艾滋病(AIDS)疫苗 (1)研究的三阶段: 最早使用其膜抗原gp120(Glucose protein 120) 膜抗原加其他能诱发细胞免疫抗原的多抗原疫苗的复杂设计; 在泰国使用gp120亚单位疫苗数千人免疫接苗无效后,改为先用重组痘病毒ALVA(疫苗注射后),再使用gp120亚单位疫苗加强,80%以上的人产生了特异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2)HIV感染特点: HIV直接感染破坏免疫细胞; HIV变异极快。,(3)AIDS疫苗研究方向: 能诱发有效的中和抗体,阻止或大部阻止HIV感染免疫细胞; 能诱

27、发强细胞免疫; 中和抗体屏障被部分突破时能有效清除被感染细胞,是研究中应统筹考虑的。,2、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1)目前存在的问题:人群中约10%左右对现有乙肝疫苗(仅含S抗原的疫苗)无反应; (2)研制方向:使用含前S(主要是前SI)的新一代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可使对现有S乙肝疫苗无反应的人群产生良好的免疫反应。目前,含前S的疫苗,新佐剂乙肝疫苗,乙肝抗原抗体复合物疫苗,治疗性乙肝研究的热点。,(3)丙型肝炎病毒(HCV)疫苗 丙型肝炎感染约占人群2%左右,也就是有2000多万感染者,大部分都会转为慢性,并导致肝硬化和肝癌,危害远大于乙肝。 研究方向;多数实验集中于使用病毒外膜蛋白E1

28、+E2研制病毒样颗粒的亚单位疫苗和使用载体进行重组活疫苗研究。由于丙肝病毒变异快,极易冲破已有中和抗体的屏障,选择变异不大且能诱发细胞免疫的抗原是目前研究的重要的方向之一。,4、戊型肝炎病毒(HEV)疫苗 戊型肝炎病毒属杯状病毒科,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全长约7.4kb。经消化道传播,暴发流行和散发两种,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比甲型肝炎重。 选择基因工程的手段研制戊型肝炎疫苗唯一的方法。基因工程疫苗主要采用原核细胞、酵母细胞和昆虫细胞三种表达体系。,我国目前以原核细胞和酵母细胞对戊型肝炎病毒结构蛋白均表达成功(张明程,1999)抗原性在世界范围内稳定,表明戊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将对该病的预防

29、具有良好的效果。,5、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 呼吸道合胞病毒属单股副链RNA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肺炎的主要病因。 RSV保护性抗原主要是其糖蛋白F和G,高度糖化蛋白,抗原结构复杂,属结构依赖性抗原,产生中和抗体的能力都很差,给研制RSV蛋白亚单位疫苗带来了一定困难。,研制方向: 目前研制的高度减毒的非复制型载体是研制该疫苗的重要途径;制备减毒活疫苗是RSV疫苗研制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负链RNA病毒cDNA转染技术的成功给使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制备RSV的分子减毒活疫苗带来了希望,也是目前RSV疫苗研制重要途径。,6、人巨细胞病毒(HMV)疫苗 (1)危害: HMV 属疱疹病毒科 ,通常为隐性

30、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然而 HMV的潜伏感染将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2)问题: 该疫苗株虽能诱发体液和细胞免疫,但保护作用不强,且其潜在的致癌性,以及尚未能最终排除的潜伏感染性,使该类活疫苗尚未能广泛使用。,(3)研制方向: 目前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有目的地去除与与毒力、潜伏及肿瘤相关基因的分子减毒疫苗株正在研制中。基因工程技术表达的gB做亚单位疫苗或重组活疫苗的研究已成为目前HMV疫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7、单纯疱疹病毒(HSV)疫苗 (1)危害:单纯疱疹病毒有两种类型(HSVI和HSVII),在人群中感染相当广泛。 HSV I人群感染率高到50%-90%,多为隐性潜伏性感染。母婴传

31、播中疱疹性角膜炎视力障碍新生儿死亡率高达60%。在病毒性脑炎中,HSV I型感染引起的占10%。 HSV II主要经过性传播,病毒检出率可达5%-12%。HSV II感染是宫颈癌的重要诱因之一。,(2)方向: 病毒糖蛋白gD和gB是主要的保护性抗原,与gC、gE、gI联合使用可诱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在动物实验中,HSV II gD 的核酸疫苗可以保护动物免受感染及随后的潜伏感染,这些研究为单纯疱疹病毒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8、登革热病毒疫苗(Dengue fever virus vaccine) (1)危害:登革热病毒属黄病毒科,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有4个血清型,蚊子叮咬传播给人,在我

32、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生过多次登革热流行。,(2)方向: 通过表达prM-E形成病毒样颗粒的亚单位疫苗显示了较好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性,是该疫苗研究的重要方向。 使用该病毒感染性cDNA进行的分子减毒活疫及多种亚型嵌合的减毒活疫苗研究也取得了较好效果,是另一个重要途径。,9、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疫苗 人乳头瘤病毒是环型双链dsDNA病毒,其中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有HPV16、18、33、58等亚型。外壳蛋白L1和L2能诱发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预防乳头瘤病毒感染;E6和E7是与细胞转化有关的蛋白,表达E6和E7的重组痘病毒疫苗能有效阻止HPV阳性的宫颈

33、癌细胞生长和转移。表达HPV16和HPV18两型E6和E7的重组痘苗病毒已进行了小量人体观察,证明产生了部分抑制肿瘤生长的结果(1996)。L1和L2可在细菌、酵母及痘苗病毒载体中很好表达,并形成病毒样颗粒,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治疗性疫苗以E6和E7为主,加上L1和L2可增强治疗性疫苗免疫效果。,10、Epstein-Barr病毒(EB)疫苗 (1)危害:EB病毒为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 毒属,感染广泛,90%以上成人都感染过此病毒。 (2)方向: 阻断其原发感染; 清除鼻咽癌细胞。,(3)方法: 前者主要以EBV的MA(如gp350)为免疫原,gp350亚单位疫苗和表达gp350的重

34、组痘苗病毒活疫苗显示了一定抗瘤作用; 后者主要以EBV的潜伏膜蛋白LMP1和LMP2为免疫原,进行了多肽、重组活疫苗、DNA疫苗免疫细胞疫苗等多种尝试。,11、埃博拉病毒(EBV)疫苗vaccine) 埃博拉病毒是单股负链RNA病毒,属丝状病毒,致死率极高。致病机制尚不清楚,曾试用过灭活疫苗,效果不好,减毒疫苗存在危险性,至今尚未成功。,第四节 疫苗生产工艺流程,菌(毒)种 培养物(培养基、动 物、禽胚或细胞等) 收获抗原(培养 液、含毒组织、胚液或细胞液等) 配苗 分装 冻干成活疫苗或灭活后制成灭 活疫苗。,病毒性细胞疫苗的制造工艺流程,健康动物(或胚胎),病毒性组织疫苗的制造工艺流程,感染

35、动物或胚胎,分装、扎盖、贴签,十万级洁净走道,以马立克CVI988/Rispens 为例,简述细胞苗生产工艺,细胞制作,1、选择孵育10天、发育良好的SPF鸡胚; 2、胚体去头及内脏; 3、加入胰蛋白酶,采取磁力搅拌的方法将鸡胚组织消化成单个的细胞; 4、冷冻离心后,取细胞; 5、将细胞加入培养液(进口试剂),制成细胞悬液(加入进口血清); 6、将细胞悬液加入转瓶,置37培养;,工艺介绍,工艺介绍,工艺介绍,工艺介绍,工艺介绍,工艺介绍,接毒,1、细胞经37培养24小时,即可长成细胞单层; 2、将种毒接入细胞单层(必要时需吸附30分钟左右); 3、加入培养液,置37培养。,工艺介绍,工艺介绍,

36、工艺介绍,收获,1、含毒细胞经培养60-72小时,病变达80%以上时即可收获; 2、将转瓶中培养液弃去; 3、加入胰酶-EDTA消化液(使细胞间结构疏松),将细胞单层消化成单个细胞; 4、加入停消液终止消化; 5、冷冻离心后取细胞,用冻存液悬浮。,工艺介绍,工艺介绍,工艺介绍,工艺介绍,分装、冻存,1、使用进口分装机,将含毒细胞的冻存液准确地分入安瓿瓶(悬液瓶置于磁力搅拌器上,确保均匀),装夹; 2、将安瓿瓶放入液氮程序降温仪,采取特殊工艺使其降温至-70; 3、将安瓿(夹)移入液氮(-196)保存。,工艺介绍,德国引进R921全自动安瓿灌封机,从美国CBS公司引进程序降温仪,液氮苗存放间全景

37、,以新城疫活疫苗(ZM10) 为例简述组织苗生产工艺,10万级净化条件下的鸡胚前孵化厂房(3),1、种毒选择 必须选择SPF蛋制作种毒; 种毒分为原始种毒、基础种毒、种毒批; 胚体符合新城疫典型特征:头、肢、腹有出血点;心脏肿大,心尖有出点;胚液HA达512以上; 效价达108.5EID50/0.1ml; 无细菌、霉菌、支原体和外源病毒。,2、选择鸡胚 必须选择SPF蛋; 产蛋日龄最好控制在周周内; 尽量采购天以内的新鲜种蛋,最迟不超过七天; 种蛋产出后小时内进行熏蒸消毒,种蛋在,相对湿度左右最适; 单枚蛋重g之间,鸡蛋大小均匀一致; 蛋壳质量:应选择表面致密,钙质分布均匀的种蛋,剔除沙壳,畸

38、形,破壳及表面不清洁的种蛋操作时要轻拿轻放; 入孵前进行熏蒸消毒; 孵化温度,相对湿度;翻蛋次数一次小时; 孵化至日龄须照蛋,剔除不受精和死胚; 孵化至10日龄备用。,3、接种种毒 将种毒作数万倍稀释; 通过自动接种机,将种毒由鸡胚气室部位接入到尿囊腔内; 用胶液将接种孔封闭; 后孵化:温度36.5-37,相对湿度在60%左右; 后孵化不翻蛋。,4、收获 将后孵至72-96小时的鸡胚置4冷却6小时; 检查胚体是否符合新城疫典型特征:头、肢、腹有出血点;心脏肿大,心尖有出点;胚液HA达512以上; 通过自动收获机收获鸡胚的尿囊液; 收获的尿液经病毒浓缩设备进行4-10倍浓缩(产品的均一与稳定);

39、 浓缩抗原再经除菌设备进行除菌。,美国引进MILLIPORE病毒浓缩器,5、中间检测 效价检测:抗原效价必须达08.5EID50/0.1ml浓缩倍数。 无细菌、霉菌、支原体和外源病毒。,6、配苗、分装、冻干、轧盖、贴标 根据浓缩倍数、检测的效价和设计羽份确定配苗比例,以期产品的均一与稳定; 用自动分装机进行定量分装(半加塞); 进入冻干机进行程序冻干(自由水和结合水); 冻干结束后,进行轧盖、贴标(先确定羽份)、包装(即时包装)。,德国STERIS公司引进LYOVAC冻干机(1),德国引进BOSCH全自动疫苗分装线(1),德国引进BOSCH全自动疫苗分装线(2),德国引进BOSCH全自动疫苗分

40、装线(3),7、成品检验 物理性状检测 剩余水分测定 无菌检验 支原体检验 鉴别检验 安全检验 效力检验 真空度检测 耐老化检验 外源病毒检验,第五节 我国基因工程病毒疫苗的开发战略研究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gene engineering vaccine in china) 一、首先要明确基因工程病毒疫苗在整个病毒疫苗研究开发中的地位和任务(Status and task) 1 主要常规技术不能或很难解决的新疫苗 (New generation vaccine) 不能或难于培养的病原体; 有潜在致癌性或免疫病理作用的病原体。,2、传统疫苗的改造((Reconst

41、ruction of traditional vaccine) 主要针对免疫效果差,负反应大,成本较高和使用不方便的传统疫苗进行改造。 3、加强治疗性疫苗研究 (Intensification of cure vaccine research) 近年来,使用疫苗进行疾病治疗的研究发展迅速,对引起慢性或持续性感染或与诱发肿瘤十分相关的病毒病,治疗性疫苗的研究将具有重要性。,4、发展多价疫苗 多价疫苗成本低,免疫程序简单,是疫苗研究的发展方向。 其发展方向为: 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传统疫苗进行改造,获得联合疫苗; 发展具有高导入、高表达、强免疫、可加强的新型载体。,二、目标的选择要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

42、导向 1、研制预防我国严重病毒病的疫苗放在重点位置 2、大力发展有市场前景新型疫苗,三、加强新型疫苗的基础研究 1、加强疾病免疫保护机制的研究(Intensify the research of immunity protection mechanism) (1)选取病原体的某些抗原或某些抗原表位,或删除某些无用甚至有害的组分而构成的,因而必须了解这些抗原、表位或组分在病原体致病和免疫中的作用和机体对它们的应答。,(2)一些发病和免疫机制比较简单的疾病已用常规疫苗解决了,留下的是一些比较复杂和较难解决的疾病或问题,例如呼吸道、肠道和生殖系统黏膜感染,其病原体常多型善变;易于产生持续感染基因整合

43、的病毒;免疫病理机制不清的病毒;病原体结构复杂,发育阶段多,免疫保护作用不强;常规疫苗由于反应大,效果差或引起个别严重并发症,需用新型疫苗来代替。,2、加强新型疫苗的免疫保护机制的研究(Intensify the research of immunity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novel vaccine) 新型疫苗抗原的免疫保护效果是新型疫苗研究的首要问题。 活疫苗(包括基因工程活疫苗)最近似地模拟了感染后免疫,因而基因工程多肽疫苗和合成寡肽往往是用单一或少数几种保护性抗原,甚至单一个主要抗原表位代替完整的菌体或病毒颗粒。,产生的两个问题: 第一,分子越小,其免疫原性越弱。因此多肽疫苗常需要用强有力的佐剂,以增强其免疫原性,合成寡肽则除了强佐剂以外,还要求偶联于一种载体蛋白上。 第二,产生的免疫仅针对一种抗原,甚至一个抗原表位,在免疫的综合性方面就与感染后免疫相差甚远,其有效保护程度和时间还需通过实践加以检验。,基因工程疫苗类型和表达系统的选择对获得有效的免疫保护常用关键性意义。 新型疫苗的作用方式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任何疫苗的作用机体的方式都不会与病原自然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