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876.1-2014 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1部分:总则_第1页
DB43∕T 876.1-2014 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1部分:总则_第2页
DB43∕T 876.1-2014 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1部分:总则_第3页
DB43∕T 876.1-2014 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1部分:总则_第4页
DB43∕T 876.1-2014 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1部分:总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DB43/T 876.12014 湖南省地方标准 DB43 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 布 2014-06-01 实施2014-04-30 发布 ICS 65.020.01 B 00 高标准农田建设 Part 1:General rules 第1部分:总则 Well-facilitated farmland construction 湖南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DB43/T 876.12014 I 目 次 前言 引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原则 1 5 建设目标 2 6 建设区域 2 7 建设方案总体设计 3 8 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 3 9 管理要求 5

2、 10 科技服务 6 11 建后管护 7 12 评价 7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高标准农田建设关键指标 8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体系 11 参考文献 13 湖南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DB43/T 876.12014 II 前 言 DB43/T 876高标准农田建设分为 10 个部分: 第 1 部分:总则; 第 2 部分:土地平整; 第 3 部分:土壤改良; 第 4 部分:田间道路; 第 5 部分:灌溉排水; 第 6 部分: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 第 7 部分:农田输配电; 第 8 部分:科技服务; 第 9 部分:建后管护; 第 10 部分:评价规范。 本部分为 DB

3、43/T 876 的第 1 部分。 本部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 本部分由湖南省标准化研究院负责起草,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省农 业厅、湖南省水利厅、湖南省林业厅、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湖南省统计局、国网湖南省电力公 司、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湖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湖南省水利水 电科学研究所、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等参加起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盛立新

4、、柳明华、张斌、成益民、王斌、何宗旺、杨利民、彭福茂、李桂元、 赵克金、方晓峰、邹望坤、刘振林、龚贺、徐启栋、李江辉、吴文科、阳小民、陈超强、徐义军、方庆、 李燕妮、易新枝、潘宁、钦松、吴慧、梁红梅、黎勇。 湖南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DB43/T 876.12014 III 引 言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耕地生产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提 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省农田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 仍存在着建设标准不统一、耕地等级低、农田配套设施不完备、灌排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渠道分散、建 后管护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规范湖南省高标准

5、农田建设,统一建设要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促进耕地集中连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综合 生产能力,特制定本标准。 湖南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DB43/T 876.12014 1 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 1 部分:总则 1 范围 DB43/T 876 的本部分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建设区域选择、建设方案总 体设计、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管理要求、科技服务、建后管护及评价等。 本部分适用于湖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

6、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NY/T 1634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基本农田 capital farmland 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 地。 3.2 高标准农田 well-facilitated farmland 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 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

7、涝保收、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按照规定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3.3 高标准农田建设 well-facilitated farmland construction 为提升农田的质量,改善或消除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而开展的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 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并保障其高效利用的相关 活动。 4 基本原则 4.1 规划引导。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统筹规划田、土、水、路、林、电等高标准农 湖南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DB43/T 876.12014 2 田的相关建设内容。 4.2 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

8、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采取相应的建设方 式和工程措施。 4.3 连片推进。采取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方式,确保建一片成一片。 4.4 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坚持数量、质量、生态相统一,促进耕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耕地质量, 改善生态环境。 4.5 维护权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 益权。 4.6 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应明确分工,建立协调机制,互相配合,促进信息和资源共享,形成合力。 4.7 可持续利用。建设完成后应落实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实现长期高效利用。 5 建设目标 5.1 田地平整肥沃。田块连片,规模适度,耕作层厚度适宜,土壤质量提高。

9、 5.2 水利设施配套。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灌溉保证率、用水效率、排水能力提高,渍、涝、洪、旱灾 害减轻。 5.3 田间道路畅通。路网布局科学,路面宽度合理,道路通行能力和通达率提高,能满足农业机械化 需求。 5.4 林网建设适宜。防御风蚀能力提高,水土流失减少,农田生态环境改善。 5.5 农电设施齐备。满足灌溉排水、农机作业及信息化等设施应用的电力需求。 5.6 科技措施适用。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增强,良种覆盖率、肥料利用率和农林有害生物统防统治覆盖 率提高,农田耕地质量与墒情监测网络完善。 5.7 建后管护到位。管护责任明确,管护机制完善,管护措施健全,管护资金落实,实现高效利用。 5.8 高标

10、准农田建设的关键指标见附录 A。 6 建设区域 6.1 建设区域应相对集中、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无潜在土壤污染和地质灾害,有相对完善的、能直 接为建设区提供保障的基础设施。 6.2 重点区域包括: a)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 b)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中耕地地力较高的集中连片分布区域; c)国土、水利、农业、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 6.3 限制区域包括: a)水土流失易发区等生态脆弱区域; b)历史遗留的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壤严重损毁且难以恢复的区域; c)土壤轻度污染的区域; d)河湖洲滩区域; e)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 6.4 禁止区域包括: a)地面

11、坡度大于 25的区域或者大于 20的风化花岗岩、紫色砂页岩、红砂岩、泥质页岩坡地区 域; 湖南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DB43/T 876.12014 3 b)土壤污染严重、依法划定禁产区的区域; c)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 d)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退耕还湖区,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等区域; e)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区域。 7 建设方案总体设计 7.1 建设区由相对集中连片的若干个规划单元组成。规划单元的选择应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的要 求,平原河网区应以 66.67 hm 2(1000 亩)以上为一个规划单元,丘岗冲垅区应以 13.33 hm2(200 亩) 以

12、上为一个规划单元,丘陵山地区应以 6.67 hm 2(100 亩)以上为一个规划单元。 7.2 建设方案总体设计前应收集规划单元的原有基础设施、地质、地貌、土壤质量、气候条件、面积 等基本资料,实地调查了解群众意愿。 7.3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计、编制包含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与生 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监测等工程建设的总体方案。 7.4 建设方案总体设计应根据有关规定征求意见、评审、批准和公示。 8 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 8.1 一般规定 8.1.1 高标准农田工程体系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 持、农田输配电、监测工程。工程

13、建设内容见附录 B。 8.1.2 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应达到 NY/T 1634 二级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有明显提高,达到附录 A 的生产能力要求。 8.1.3 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田间基础设施占地面积与建设 区域面积的比例应不高于 8 %。 8.1.4 各项田间基础设施使用年限应不低于 15 年,维护完好率应不低于 90 %。 8.1.5 建设区应合理设置安全警示牌、引导标识牌等。 8.1.6 各项工程建设应符合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相关要求。 8.2 土地平整 8.2.1 土地平整工程指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溉排水的需要而采取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措施,包括田

14、 块修筑工程和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8.2.2 田块指由田间末级固定沟、渠、路等围成的基本单元。田块应满足以下要求: a)合理规划和适当归并田块,田块相对规整; b)田面平整,水田丘块平整度应在3 cm 以内,水浇地丘块平整度应在5 cm 以内,旱地丘块平 整度应在10 cm 以内; c)长度和宽度应根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类型、作物种类、机械作业和灌溉与排水效率等 因素确定。 8.2.3 地面坡度为 525的坡耕地,宜改造成水平梯田, 丘陵山地区梯田化率应大于 90 %。 8.2.4 梯田修筑应与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工程相结合,提高防御暴雨冲刷能力。梯田田坎宜采用植 物坎、石坎或土石混合

15、坎等。 湖南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DB43/T 876.12014 4 8.2.5 应采用耕作层剥离与回填、客土回填、细部平整等措施进行土地平整,确保农田有效土体厚度 大于 50 cm,有效耕作层厚度大于 25 cm。 8.3 土壤改良 8.3.1 土壤改良工程指为改善土壤质地、减少或消除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因素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渍 涝潜育土壤改良、耕层浅薄土壤改良、砂(粘)质土壤改良、贫瘠土壤改良、酸性土壤改良、轻度污染 土壤修复等。 8.3.2 渍潜土壤应通过有效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改良,农田枯水期地下水位埋深水田60 cm,旱地、 水浇地80 cm。 8.3.3 耕作层浅薄土壤应通过深耕深

16、松等措施改良,增加耕作层厚度, 水田耕作层厚度达到 8.2.5 的要 求。 8.3.4 砂质土或粘质土应通过掺粘土或掺沙等措施改良,质地达到中壤或轻壤。 8.3.5 贫瘠土壤应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培肥措施改良,达到高产土壤建设目标。 8.3.6 酸性土壤应通过施用生石灰或土壤调理剂以及碱性肥料等措施改良, 土壤 pH 值达到 5.57.5。 8.3.7 轻度污染土壤应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进行修复,修复后土壤铅、镉、汞、砷、铬应不 高于 GB 15618 规定的土壤无机污染物的环境质量第二级标准值。 8.4 灌溉排水 8.4.1 灌溉排水工程指为防治农田旱、涝、渍等灾害所修

17、建的各种设施,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 喷灌工程、微灌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等。 8.4.2 水源工程是指为灌溉所修建的拦蓄、引、提和储存地表水、地下水等工程的总称。水源利用应 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灌溉水质应符合 GB 5084 的要求。 8.4.3 灌溉设计保证率应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种类、灌溉规模、灌水方式及经济效益等因 素综合确定。水资源条件较好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水田应不低于 85 %,水浇地、旱地应不低于 80 %; 水资源条件一般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水田应不低于 80 %,水浇地、旱地应不低于 75 %;管灌、微灌灌 溉设计保证率应不低于 90 %。 8.4.

18、4 排水标准应由设计暴雨重现期、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确定。平原河网区排水设计暴雨重现 期宜采用 10 年一遇,水田 3d 暴雨 3d 排至作物耐淹水深,水浇地、旱地 1d 暴雨从作物受淹起 1d 排至 田面无积水;丘岗冲垅区和丘陵山地区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 5 年10 年一遇,水田 3d 暴雨 3d 排至作物耐淹水深,水浇地、旱地 1d 暴雨从作物受淹起 1d 排至田面无积水。 8.4.5 排水沟布置应与田间渠、路、林相协调,平原河网区斗渠、农渠(沟)宜灌排分离,丘岗冲垅 区、丘陵山地区可视实际情况选用灌排结合或灌排分离的形式。 8.4.6 排水沟应能及时高效地排除多余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19、地下水位埋深应符合 8.3.2 的要求。 8.4.7 渠系建筑物应配套完整,满足灌溉与排水系统水位、流量、泥沙处理、施工、运行、管理的要 求,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其使用年限应与灌溉与排水系统主体工程相一致。 8.5 田间道路 8.5.1 田间道路指为农田作业、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所修建的交通设施,包括机耕路和生产 路。 8.5.2 田间道路布置应与田、水、林、电、村规划相衔接,路线宜直而短,按作业区地形、水文地质 及耕作方式进行布置,少占耕地,做到功能协调,密度合理,形成路网。 8.5.3 田间道路通达度是指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平原河网区应达到 100 %, 湖南

20、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DB43/T 876.12014 5 丘岗冲垅区、丘陵山地区应达到 90 %以上。 8.5.4 机耕路设计行驶速度为 20 km/h,路面宽度 2.5 m3.5 m。 8.5.5 生产路的设置尽量与机耕路平行或垂直。生产路设计行驶速度为 10 km/h,路面宽度 2 m2.5 m。 8.6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 8.6.1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指为保障土地利用活动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态条件、防止或减少 污染和自然灾害等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农田防护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坡面防 护工程、田坎防护工程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 8.6.2 农田防护面积比例

21、指通过各类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受防护的农田面积占建设区 面积的比例应不低于 90 %。 8.6.2 根据因害设防原则,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应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与田块、沟渠、 道路等工程相结合,与农村居民点景观建设相协调。 8.6.3 建设区内现有的湿地(水体)应予保留,周围应有 2 m 的自然植被缓冲带。 8.6.4 建设区内的林地、林木及具有独特自然特征的景观应予以保留。 8.7 农田输配电 8.7.1 农田输配电工程指为泵站、机井、农机作业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所需的强电、弱电 等各种措施,包括输配电线路工程和变配电装置。 8.7.2 农田输配电建设供电方案应

22、符合电网建设总体规划。 8.7.3 农田输配电一般采用 10 kV 及以下电压等级。 8.7.4 农田输配电建设应与田间道路、灌溉排水、监测等工程相结合,符合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相关 标准,保证用电质量和安全。 8.7.5 变配电装置应采用适合的变台,包括变压器、配电箱(屏) 、计量箱、断路器、互感器、起动器、 避雷器、接地装置等相关设施。 8.7.6 根据高标准农田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要求,合理布设弱电设施。 8.8 监测 8.8.1 监测工程包括耕地质量监测、墒情监测、病虫监测等农田监测场(站) 、灌溉试验站及灌溉数据 采集点建设。 8.8.2 耕地质量监测、墒情监测场(站)应远离居民

23、点,病虫监测场(站)应远离夜间光源。 8.8.3 耕地质量监测、 墒情监测、 病虫监测等农田监测场 (站) 、 灌溉试验站应配备必要的仪器和设备。 8.8.4 灌溉试验站及数据采集点应遵循湖南省灌溉试验站网规划。 9 管理要求 9.1 土地权属调整 9.1.1 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应查清土地权属现状,做到四至界址清楚、地类面积准确、权属手续合法; 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要在尊重权利人意愿的前提下,及时编制、公告和报批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组织 签订权属调整协议。 9.1.2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要根据权属调整方案和调整协议,依法进行土地确权,办理土地变更登记 手续,发放土地权利证书,及时更新地籍档案资料

24、。 湖南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DB43/T 876.12014 6 9.2 地类变更 9.2.1 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应依据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确定建设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现状。 9.2.2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按照 GB/T 21010 的要求进行地类认定与变更。 9.3 验收与考核 9.3.1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后,应由项目主管部门按照相关项目现行管理规定组织验收。 9.3.2 应在各单项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的基础上,开展年度和规划期内的整体考核。 9.4 统计 9.4.1 应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统计制度,定期上报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跟踪监测已建成高标准农田 的使用情况与效益。 9.4.

25、2 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应适时以报告、公告、蓝皮书等形式向社会发布。 9.5 档案 9.5.1 档案管理是将项目实施前、实施过程、实施后等相关的管理、技术等资料立卷归档,归档资料 应真实、完整。 9.5.2 应及时编制、更新基本农田相关图、表、册,完善基本农田档案数据库。 9.6 公示牌(栏) 9.6.1 项目完成后,应在项目区域内设置公示牌或公示栏。 9.6.2 公示牌的尺寸宜为 150 cm120 cm(宽高) ,底座高宜为 40 cm60 cm。 9.6.3 公示牌正面的内容应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管护 单位等。 9.6.4 公示牌背面的内容应包括:建

26、设区域、建设面积、建设时间、项目年度、项目投资等。 9.6.5 公示栏的内容应包括 9.5.3 和 9.5.4 的内容。 10 科技服务 10.1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与应用,包括: a)加强信息管理与共享; b)进行耕地质量监测、墒情监测、病虫监测、灌溉试验; c)配备新型农机装备的设施设备; d)推广良种、水肥一体化及科学施肥; e)推广节水灌溉; f)保护生态环境。 10.2 采用信息化手段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集中统一、全面、全程、实时管理。 10.3 利用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及时实现信息“上图入库”管理和部门信息共享。 10.4 利用田间监测点、定位监测设施开展耕地质量评定及动态监测

27、。 10.5 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机械化耕、种、收综合作业水平,平原河网区应达到 80 %以上,丘岗冲垅区、 丘陵山地区应达到 70 %以上。 10.6 推广良种,优良品种覆盖率应达到 95 %以上。 10.7 保持土壤养分平衡, 持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技术覆盖率应达到 95 %以上, 科学合理施用复合肥、 湖南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DB43/T 876.12014 7 缓释肥、生物肥料。 10.8 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 50 %以上。 10.9 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微灌、沟畦灌、控灌中蓄等节水灌溉技术。 10.10 推广生态沟、生态塘、生态

28、渠、生态坝等技术。 11 建后管护 11.1 建后管护应包括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土壤培肥、工程管护等。 11.2 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划定为基本农田。 11.3 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持续土壤培肥,满足附录 A 的要求。 11.4 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有相应的工程管护措施,包括: a)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专业管护人员以及专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管护体系; b)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 c)加强地质灾害、土壤污染、地表沉陷等灾害防治的新技术应用,提高高标准农田的防灾减灾能 力。 12 评价 12.1 应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评价,对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29、和评价。 12.2 评价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12.3 评价可包括建设任务完成评价和建成效果评价。 12.4 建设任务完成评价包括计划任务完成情况和建设工程的关键指标达标情况。 12.5 建成效果评价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 湖南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DB43/T 876.12014 8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高标准农田建设关键指标 A.1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类型区分为:A:平原河网区;B:丘岗冲垅区;C:丘陵山地区,见表 A.1。 A.2 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关键指标分为一般性指标、土地平整指标、土壤改良指标、田间道路指标、 灌溉与排水指标、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指

30、标及农田输配电指标,具体指标内容、描述值见表 A.2。 表 A.1 高标准农田建设类型区分类 分区 地貌 地形特点 平原河网区 平原地貌 一般海拔高度50 m,相对高差10 m。湘、资、沅、澧四水尾水闾地 带的平原区,以冲积特征为主;地势低平,起伏和缓,由众多纵横交 错的水道构成的整体。 丘岗冲垅区 低丘、岗地地貌 一般海拔高度为 50 m300 m,相对高差为 10 m200 m。由低矮山丘组 成,地势起伏,坡度和缓,两山之间分布冲田或垅田,宽度在 100 m 至 4000 m,冲垅出口两侧坡麓有排田分布,纵向比降较小,多在 0- 5, 相邻地块高差小于 1 m。 丘陵山地区 高丘、山地地貌

31、 一般海拔高度300 m,相对高差200 m。由起伏较大的低山和连绵山 地组成,地势陡峻,以山间峡谷、冲田、梯田为主。 表 A.2 高标准农田建设关键指标汇总表 指标类型 指标 类型区 描述值 A 连片面积66.67 hm 2(1000 亩) ;田块面积2 hm2(30 亩) B 连片面积13.33 hm 2(200 亩) ;田块面积0.67 hm2(10 亩) 规划单元 C 连片面积6.67 hm 2(100 亩) ;田块面积0.33 hm2(5 亩) A 水稻900 kg/667 m 2 生产能力 B,C 水稻800 kg/667 m 2 田间基础设施 占地率 A,B,C 8 % 田间基础

32、设施 使用年限 A,B,C 15 年 一般性指标 机械化作业水 平 A 80 % 机械化作业水 平 B,C 70 % 一般性指标 路林电维护完 好率 A,B,C 90 % 湖南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DB43/T 876.12014 9 表 A.2 高标准农田建设关键指标汇总表(续) 指标类型 指标 类型区 描述值 水田丘块 3 cm 水浇地丘块 5 cm 平整度 A,B,C 旱地丘块 10 cm 纵向坡降度 A,B,C 水浇地、旱地 1/500 耕作层厚度 A,B,C 水田 、水浇地、旱地 25 cm 条田长度 A,B,C 200 m 条田宽度 A,B,C 50 m100 m 格田长度 A,

33、B,C 30 m100 m 格田宽度 A,B,C 20 m40 m 植物护坎高度 A,B,C 1 m 石坎高度 A,B,C 2 m 田埂宽度 A,B,C 30 cm40 cm 土地平整 田埂高度 A,B,C 高于田面 20 cm30 cm 水田 25 g/kg 水浇地 20 g/kg 有机质 A,B,C 旱地 15 g/kg 酸碱度(pH) A,B,C 5.57.5 土壤改良 铅、 镉、 汞、 砷、 铬含量 A,B,C 应不高于 GB 15618 规定的土壤无机污染物的环境质量第二级标准 值。 A 100 % 田间道路通达度 B,C 90 % 机耕路路面宽度 A,B,C 2.5 m3.5 m

34、机耕路路肩宽度 A,B,C 25 cm40 cm 田间道路 生产路路面宽度 A,B,C 2 m2.5 m 水资源条件较好地区水田 85 % 水资源条件较好地区水浇 地、旱地 80 % 灌溉排水 灌溉设计保证率 A,B,C 水资源条件一般地区水田 80 % 湖南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DB43/T 876.12014 10 表 A.2 高标准农田建设关键指标汇总表(续) 指标类型 指标 类型区 描述值 灌溉设计保证率 A,B,C 水资源条件一般地区水浇 地、旱地 75 % 喷灌、微灌、管 灌灌溉保证率 A,B,C 90 % 水田 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 10 年一遇, 3d 暴雨 3d 排至

35、作物耐淹水深。农田枯水期地下水位埋深60 cm。 A 水 浇 地、 旱 地 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 10 年一遇, 1d 暴雨从作物受 淹起 1d 排至田面无积水。农田枯水期地下水位埋深 80 cm。 水田 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 5 年10 年一遇, 3d 暴雨 3d 排至作物耐淹水深。农田枯水期地下水位埋深60 cm。 灌溉排水 排水工程 B,C 水 浇 地、 旱 地 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 5 年10 年一遇, 1d 暴雨从作 物受淹起 1d 排至田面无积水。农田枯水期地下水位埋深 80 cm。 农田林网占地 率 A 5 % 农田防护面积 比例 A,B,C 90 % 农田防护与生

36、态环境保持 自然景观保护 A,B,C 建设区内现有的湿地(水体)应予保留,周围应有 2 m 的自然植被 缓冲带;建设区内的林地、林木及具有独特自然特征的景观应予以 保留。 电力线使用年 限 A,B,C 15 年 高压配电电压 A,B,C 10 kV 农田输配电 低压配电电压 A,B,C 380 V 湖南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DB43/T 876.12014 11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体系 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程建设类型、 特征及内部联系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体系, 形成工程体 系表,见表 B.1。 表 B.1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体系表 一级 二级 编号 名称 编号

37、名称 说明 1 土地平整工程 1.1 田块修筑 工程 按高标准农田要求对田块重新布局及建设所进行的土石 方工程、田埂(坎)修筑等工程活动。 1.2 耕作层 地力保持 工程 保持或提高耕作层土壤质量的工程技术措施。 2 土壤改良工程 2.1 渍涝潜育土壤改良 为降低农田地下水位,改善土壤的水、气、热状况,消除 土壤潜育,采取的深沟排水措施。 2.2 酸性土壤改良 为调整土壤酸碱度, 使其达到农业种植需求正常水平而采 取的措施。 2.3 耕作层浅薄土壤改 良 为增加耕作层厚度,采取的深耕或客熟土等措施。 2.4 沙(粘)质土壤改 良 为解决土壤过沙或过粘的状况,调节土壤结构,改善土壤 质地,而采取

38、掺粘土或掺沙等措施。 2.5 贫瘠土壤改良 为增强土壤养分供给能力, 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养分含 量,采取的施有机肥、缺素补素等措施。 2.6 轻度污染土壤修复 为减少土壤有害物质而采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措施。 3 灌溉排水工程 3.1 水源工程 为灌溉所修建的拦蓄、引、提和储存地表水、地下水等工 程的总称。 3.2 输水工程 用于输送水至灌溉用水部位的工程。 3.3 喷、微灌工程 一种高效节水灌溉措施。 3.4 排水工程 将农田过多的地表水、 土壤水和地下水排除, 改善土壤水、 肥、气、热关系,以利于作物生长的工程措施。 3.5 渠系建筑物工程 为渠道正常工作和发挥其各种功能而在渠道上兴建的水 工建筑物。 4 田间道路工程 4.1 机耕路 连接乡村道路或其他公路, 用于农业机械通往作业地块的 主干田间道路。 4.2 生产路 连接机耕路或其他公路, 用于农业机械进行田间作业等农 业生产活动的田间道路。 湖南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DB43/T 876.12014 12 表 B.1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体系表(续) 一级 二级 编号 名称 编号 名称 说明 5 农田防护与生态 环境保持工程 5.1 农田防护林网工程 用于农田防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