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村规划技术导则_第1页
重庆市村规划技术导则_第2页
重庆市村规划技术导则_第3页
重庆市村规划技术导则_第4页
重庆市村规划技术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渝规发2009141 号 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印发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印发重庆市村规划重庆市村规划 技术导则(技术导则(20092009 年试行)年试行) 的通知的通知 各处室、分局,各局属事业单位,各区县(自治县)规划局 (建委) ,在渝各规划设计单位: 现将重庆市村规划技术导则(2009 年试行) 印发给 你们,请在工作中参考。 特此通知 联系人:金伟 联系电话: 二 OO 九年八月二十日 主题词:城乡建设 村规划 技术导则 通知 抄送:远郊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重庆市规划局办公室 2009 年 8 月 21 日印发 校核人:陈星斗 (共印 200 份) 重重庆庆市市村村规规划

2、划技技术术导导则则 (2009 年试行) 重重 庆庆 市市 规规 划划 局局 二二九年七月九年七月 前前 言言 为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指导重庆市统筹城乡综 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村规划编制工作,在 2008 年 1 月市规划局颁布的重庆市城乡规划村 庄规划导则的基础上修订形成重庆市村规划技术导则 ,编制组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 结原导则的实践经验,参考借鉴了国家和其它省市的相关规划标准,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在 广泛征求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等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有:总则、村域规划、集中居民点规划、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规划、规 划制图规定、名词解释

3、。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087 号文关于印发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工作的暂 行规定的要求,正文中用黑体字注明了本导则中涉及相关国家标准强制性条款内容。 本导则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提供给重庆市规 划设计研究院(单位地址:渝北区新牌坊新南路 9 号;邮编:) ,以便在今后修改时参考和 吸纳。 本导则主编单位: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金伟、彭瑶玲、孟 庆、郭大忠、刘亚丽 目目 录录 1.总则总则2 2.村域规划村域规划2 2.1 村域土地分类与利用村域土地分类与利用.2 2.2 村域集中居民点分级与布局村域集中居民点分级与布局.2

4、 2.3 村域基础设施规划村域基础设施规划.3 2.4 产业发展产业发展.3 3.集中居民点规划集中居民点规划3 3.1 用地分类和面积标准用地分类和面积标准.3 3.2 用地布局用地布局.4 3.3 公共设施规划公共设施规划.5 3.4 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规划.6 3.5 风貌与历史文化保护风貌与历史文化保护.9 3.6 防灾减灾规划防灾减灾规划.10 4. 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规划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规划 11 4.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11 4.2 功能分区功能分区.11 4.3 设计原则设计原则.11 5.规划制图规定规划制图规定 11 6.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2 附录附录 A:村域用地汇总

5、表:村域用地汇总表 13 附录附录 B:集中居民点用地汇总表:集中居民点用地汇总表13 附录附录 C:村民问卷调查参考表:村民问卷调查参考表 13 本导则用词说明本导则用词说明14 1.1.总则总则 1.0.1 为促进城乡统筹、加强农村地区规划管理,科学编制重庆市村规划,根据中华 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 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制订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重庆市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外的行政村。 1.0.3 按照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将重庆市域范围内的村分为都市型、城郊型和远郊型三 种。按照各自具体情况,执行相应标准。 1.0.4 村规划编制应依据镇(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按照镇(乡)经

6、济社 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村建设规模。 1.0.5 村规划编制宜以行政村范围进行,涉及到新农村建设或多村并行编制时,应明确 各自规划范围并宜调整为与行政村范围一致进行规划。 1.0.6 村规划编制应按照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用地和改善居住环境的原则,保护 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根据当地经济 社会发展的实际,科学确定村建设标准。 1.0.7 村规划的编制除按照本导则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和重庆市相关法律、法规、规 章和规范的规定。 2.2.村域规划村域规划 2.1 村域土地分类与利用 2.1.1 村域土地按性质分为国有土地、集体土地和宅基地三类;按用途可

7、分为建设用地、 农林用地、水域、牧草和养殖用地、保护区用地、墓地、未利用地、特殊用地,其中建 设用地包括居住(含村民宅基地) 、公共设施、生产设施、仓储、道路交通、工程设施、 绿地等用地。 2.1.2 村域土地利用应明确农林用地和村建设用地范围,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保有 量不减少要求。落实村域水资源、森林资源、风景名胜区等保护范围。 2.1.3 对都市型和城郊型村,其村域土地在清理现状用地的基础上,结合村土地利用规 划,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 2.2 村域集中居民点分级与布局 2.2.1 村域集中基民点布局应以村域人口分析为基础,按照当地产业发展、环境条件、 交通条件,适度集中发展。 2.2

8、.2 布局原则 1、按照镇(乡)总体规划要求,结合本地自然条件,不占和少占耕地,严禁占用林 地。 2、严禁在不良地质地区、不良气象地区、洪水淹没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区、 饮用水资源保护区内进行选点布局。 3、应避开已明确的地下资源矿产区及文物埋藏区,避开地震断裂带、高压走廊、地 方病高发区及生态敏感区。 4、应方便生产,并充分依托和利用现有生产、生活设施及交通条件。 5、改、扩建集中居民点按照方便生活、远近结合原则进行。 2.2.3 集中居民点分级 集中居民点规模按人口数量分为特大、大、中、小型四级,其人口数量按照规划期末村 域人口总量分配到各集中居民点中的数量为基础进行确定。当涉及到周边

9、一定范围内有散居 人口时,应一并纳入计算。 集中居民点分级按表 2.2.1 中的人口规模确定。 表 2.2.1 集中居民点人口规模分级 级别人口规模(人)服务的散居人口(人)备注 特大型 10002000 包括周边一定范围内居住人口 大型 60110001500 包括周边一定范围内居住人口 中型 2016001000 包括周边一定范围内居住人口 小型 200400 包括周边一定范围内居住人口 2.3 村域基础设施规划 2.3.1 一般规定 村基础设施规划包括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建设、供电、通信等覆盖全村域的工程规划。 2.3.2 道路交通 道路交通按照上层次公路交通规划要求,结合本村地形和居民点

10、布局,分别按照主村道 5-7 米,次村道 2.5-5 米,人行道 0.6-1.5 米的标准,结合站场设施布局进行规划。 2.3.3 供电 供电规划用电量一般采用用电标准下限值,都市型和城郊型应根据产业发展及现状用电 量情况,结合城市标准确定用电量。 2.3.4 通信 通信规划包括电信、广播、电视、宽带等设施,按相应标准的下限值进行安排,都市型 和城郊型村结合城市标准确定。 2.3.5 农田水利设施 按照农业用水标准,结合农村居民点供水进行规划。 2.4 产业发展 2.4.1 按照镇(乡)总体规划的布局,结合本村资源和环境条件明确本村的主要产业及用 地安排。 2.4.2 对都市型和城郊型村应结合

11、全市和本地区的产业发展,明确主要产业及用地需求。 2.4.3 严禁对空气和水源有严重污染的企业进入。对于经过环评准许进入的企业,要有严 格的管理措施和保证防护隔离用地安排。 3.3.集中居民点规划集中居民点规划 3.1 用地分类和面积标准 3.1.1 集中居民点建设用地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 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工程设施用地、绿地。 3.1.2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为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面积除以范围内规划集中居住的户籍人 口数量。 3.1.3 宅基地和建筑面积标准: 1、主城九区范围内村民宅基地标准为每人 2025m2,主城九区外的其他区县范围内村 民宅基

12、地标准为每人 2030m2,3 人以下户按 3 人计算,4 人户按 4 人计算,5 人以上户按 5 人计算,扩建住宅新占的土地面积应连同原有宅基地面积一并计算。 2、主城九区范围内村民住宅建筑面积标准为人均 55 m2,主城九区外的其他区县范围 内规划集中居住的村民住宅建筑面积标准为人均 65 m2,其它散居村民的住宅建筑面积标准 为人均 60 m2。 3.1.4 建设用地标准: 1、改、扩建的集中居民点:以非耕地为主建设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 80110m2/ 人,对以占用耕地建设为主或人均耕地面积为 0.7 亩以下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为 6090m2/人。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已超过 15

13、0m2/人的,规划用地标准不得超过 150m2/人。 2、新建的集中居民点:以非耕地为主建设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为 70m2/人,对 以占用耕地建设为主或人均耕地面积为 0.7 亩以下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为 60m2/人。 3、人口以增长为主的都市型和城郊型村,建设用地规模按现状村镇建设用地清理总量 控制,村居住建筑用地不宜超过 50m2/人,余下村镇建设用地在满足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 护原则的前提下,依据土地利用规划或相关政策按一定比例用于村产业发展。 3.1.5 散居村民建设用地标准:散居村民原则上不得新建和扩建住宅,在丘陵和山区确实难 以集中建设的村,可以在原宅基地上进行扩建,新

14、增人口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不得超过 120m2/人。 3.2 用地布局 3.2.1 集中居民点规划中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道路广场、以及公共绿地四类用地占建设 用地的比例宜符合表 3.2.1 的规定。 表格 3.2.13.2.1 集中居民点建设用地比例 类别代号类别名称占建设用地比例(%) R 居住建筑用地5570 C 公共建筑用地612 S 道路广场用地910 G 公共绿地24 四类用地之和6585 3.2.2 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尊重民意、有序引导。 2、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历史文化、突出地方特色。 3、扩建集中居民点要与原集中居民点在社会网络、道路系统、空间

15、形态等方面良好衔接。 4、要按各类建筑物的功能,划分合理的功能分区。功能接近的建筑应尽量集中,严禁生 活区与畜禽养殖区等混杂布局。 3.2.3 居住建筑用地布局 1、居住建筑用地规划应符合集中居民点规划的总体要求,相对集中进行布局。 2、居住建筑的具体布局,应根据气候、用地条件和使用要求,确定居住建筑的类型、 朝向、层数、间距和组合方式。 3、居住建筑的间距和通道的设置应符合防灾的要求。 3.2.4 生产设施和仓储用地布局 1、 生产设施用地宜选择在靠近电源、水源,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段。协作密切的生产 项目应邻近布置,相互干扰的生产项目应予以分隔。 2、 农机站、打谷场等的选址,应方便田间运输和

16、管理。 3、 集中畜禽养殖场地的选址,应满足卫生和防疫要求,应布置在集中居民点常年盛 行风向的侧下风位及排水条件良好的地段,并应与集中居民点保持一定防护距离。 其中:小型养鸡场(养殖规模为 20010000 只)卫生防护距离为 100200m,大中 型养鸡场(养殖规模为 10000只)卫生防护距离为 200600m;小型养猪场(养殖规模 为 5001000 头)卫生防护距离为 200800m,大型养猪场(养殖规模为 1000025000 头)卫生防护距离为 8001000m。 4、 兽医站应布置在集中居民点边缘。 5、 仓库及堆场用地的选址,应按存储物品的性质确定,并应设在集中居民点边缘、 交

17、通运输方便的地段。粮、棉、木材、油类、农药等易燃易爆和危险品仓库与厂房、居住建 筑等的距离应符合重庆市城乡规划导则仓储用地规划导则和工业用地规划导则中防 火和安全的有关规定。 3.2.5 绿化规划 1、 绿化规划应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合理布局公共绿地、 防护绿地,与集中居民点周围的山体绿化、滨水绿化、大地绿化形成绿地系统。 2、 绿化以四旁绿化布局为主,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培育乡土树种。应结合院坝等 公共活动场地布局公共绿地,宜在集中居民点规划周边设置连续的绿化带,界定集中居民点 建设范围。 3、 应根据卫生和安全防护功能的要求,规划布置水源保护区防护绿地、工矿企业防

18、护绿带、养殖业的卫生隔离带、铁路和公路防护绿带和高压电力线路走廊绿化等。 4、对集中居民点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影响的邻近地域应统筹 进行环境绿化规划。 3.3 公共设施规划公共设施规划 3.3.1 布局原则 1、 集中居民点公共建筑包括集中居民点管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 和商业服务等。 2、 集中居民点公共建筑,除学校和卫生室以外,宜集中布置在位置适中、内外联系方 便的地段。 3、 村委会所在的集中居民点宜布置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建筑面积控制在 200m2左右,篮球场面积控制在 420m2左右,并可与村小运动场或村民公共院坝混合使用。 4、

19、学校用地应设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的地段,距离铁路干线应大于 300m,主要入 口不应开向过境公路。 5、 村福利院应布置在环境好,相对安静的位置,有条件的可与相邻村联合设置。 6、市场设施用地的选址应有利于人流和商品的集散,严禁占用公路、主要干路、车站、 码头、桥头等交通量大的地段。 3.3.2 配置标准 1、 600 人以上的大型和特大型集中居民点或村委会所在地,可设置较为完善的公共服 务设施,其服务半径一般宜为 1.52.0km。公共建筑配置标准应符合表 3.3.2-1 的规定。 600 人以下集中居民点部分设置,详见表 3.3.2 中的备注并采用表中下限值。都市型和城郊 型村的公共建筑面

20、积标准原则上采用上限值。 表 3.3.2 大中型集中居民点公共建筑配置标准 类别 建筑名 称 配置要求 600 人以下集中居民点配置要求 村管 理 村管理用房 建筑面积 100200m左右,含社保、 医保等用房,警务室约 50 m 教育 托幼(儿) 园 生均占地面积 10m左右 教育小学 小学的布点和规模应根据上位规划对 教育设施的规划要求确定,生均占地 面积为 1318m2 (可根据需要,合并到邻近村 建设) 医疗 卫生 卫生站 建筑面积 50100m2 社会福利院按人均 0.10.3m2的标准设置,面积 保障300600 m2 文化活动室含科技服务点,建筑面积 100200m2 图书馆建筑

21、面积为 50100m2 文化 体育全民健身设 施 结合小广场、集中绿地设置,用地面 积一般不少于 420m2 (可减少到 300 m2) 市场设施占地面积 50200m2 放心店建筑面积 50m2左右 商业 服务邮政、储蓄 代办点 结合商业服务建筑设置,村邮政站面 积应大于 10 m2 2、 集中居民点公共建筑宜统一形象标识和设施标准。 3.4 基础设施规划 3.4.1 道路交通 集中居民点道路分为干路、支路、步行巷路。道路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根据用地布局、交通特征,结合自然条件与现状特点,确定道路交通系统,并有 利于建筑布置和管线敷设。 2、位于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等公共建筑前的路段,

22、应设置必要的人流集散场地、绿地 和停车场地。 3.4.2 集中居民点道路规划技术指标和等级 道路规划的技术指标和等级应符合表 3.4.2 的规定。 表 3.4.2 集中居民点道路规划技术指标 道路等级 规划技术指标 干路支路步行巷路 道路红线宽度(m)8104.56 车行道宽度(m)4734 每侧人行道宽度(m)1.01.501 12 注:都市型和城郊型村集中居民点的干路宽度可参照城市道路标准执行。 3.4.3 集中居民点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 1、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确定建筑物、构筑物、场地、道路、排水沟 等的标高;确定地面排水方式及排水构筑物;进行土方平衡及挖方、填方的合理调配,

23、确定 取土和弃土的地点。 2、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宜保留原有绿地和水面;有利于地面水排除,并应符合防洪的要求; 确定坡向、坡度、坐标、高程;道路设计速度小于 30km/h 时,道路纵坡宜控制在 8%以内, 极限坡度 10%,并严格限制坡长(200 米以内)和设置安全措施。 3.4.4 给水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必须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经济合理。 2、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水资源,优先保证优质水源供生活饮用。水资源利用规划应依 据本地区发展规划、经济状况和水量需求,统筹规划,分期实施。 3、给水处理工艺规划应根据农村的经济水平和管理水平,力求安全可靠。

24、 4、在地震以及其它特殊地质构造地区进行农村给水工程规划,尚应按现行的有关规范 的规定执行。 3.4.5 供水量预测标准 1、给水工程规划供水能力,即最高日的用水量,应包括: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 畜禽饲养用水量、公共建筑用水量、消防用水量、其它用水量等。 2、生活用水量可按照 100-140/人.d 用水规定额计算。 3、生产用水量应包括企业用水量、畜禽饲养用水量和农业机械用水量。村工业用水量 应依据有关行业、不同工艺现行用水定额确定。 4、规划集中的畜禽饲养场用水量可按表 3.4.5 计算。表 3.4.5 中的用水定额未包括卫 生清扫用水。 表 3.4.5 主要畜禽饲养用水定额 类别用水

25、定额类别用水定额 马4050/(头天)羊510/(头天) 牛50120/(头天)鸡0.51.0/(只天) 猪2090/(头天)鸭1.02.0/(只天) 3.4.6 水源卫生防护 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必须按规定设置卫生防护地带。 3.4.7 集中给水布置 在集中供水水厂(站)生产区应设置固定的标志,给水生产区外围 10范围内,不得 设置生活居住区、禽畜饲养场、渗水厕所、渗水坑;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渣或铺设污水 管道;并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 3.4.8 分散式给水布置 分散供水应坚持安全、方便,设置储水设施保证供水。 3.4.9 排水量预测标准与排水体制 1、排水体制宜采用雨污分流制。条件不具备

26、的小型集中居民点可选择合流制,但在污 水排入系统前,应因地制宜地采用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池、沼气池、生化池等污水处理设 施处理,并尽量循环使用。 2、生活污水量可按生活用水量的 7590进行计算。 3.4.10 污水处理设施 1、生活污水宜经集中处理排放,减轻水环境污染;有条件的集中居民点污水集中处理 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三级标准;污水用于农田灌溉,应符合农田灌溉水 质标准的有关规定。 2、距离城镇较近,或利于污水集中收集的集中居民点宜充分依托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进 行集中处理。生活污水的处理,宜采用操作简单、运行维护方便、经济可行的生物处理工艺。 污水处理设施的位置应选在集中居民点的

27、下游,靠近受纳水体或农田灌溉区。用地充足的集 中居民点可充分利用自然湿地的净化功能,采用湿地处理系统。 3、集中居民点生产废水的处理设施,应与生产设施建设同步进行。 3.4.11 排水管网规划 1、排水管渠应以重力流为主,宜顺坡敷设,原则上不设排水泵站。 2、排水干管宜布置在排水区域内地势较低或便于雨、污水汇集的地带。 3、排水管道宜沿规划道路敷设,并与集中居民点道路中心线平行。 4、截流式合流制的截流干管宜沿受纳水体岸边布置。 5、布置排水管渠时,雨水应充分利用地面径流和沟渠排除;污水应通过管道或暗渠排 放。位于山边的集中居民点应沿山规划截洪沟或截流沟,收集和引导山洪水排放。 3.4.12

28、供电规划 1、供电规划包括预测集中居民点所在地域范围内的供电负荷,确定电源和电压等级, 布置供电线路,配置供电设施。 2、配电房的建筑面积应控制在 50m2左右。 3.4.13 电量预测标准 1、集中居民点所在地域范围供电负荷的计算,应包括生活用电、生产设施用电和农业 用电负荷。 2、供电负荷预测按规划人均指标取值:人均生活用电量指标为 2501000kwh/(人年) 。 3、生产设施用电负荷可按单位产品的用电负荷计算,农业用电负荷可按每亩用电负荷 计算。 3.4.14 供电线路布置 1、电力线路宜采用同杆并架的架设方式,沿公路、集中居民点道路布置,应减少交叉、 跨越,避免对弱电的干扰。 2、

29、电力走廊不应穿过集中居民点住宅、危险品仓库等地段,避开易受洪水淹没、河岸 塌陷、滑坡的地区。 3、变电站或开闭所出线宜将产业用电线路和农业用电线路分开设置。 3.4.15 通信规划需求预测标准 1、通信规划应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定电话普及率和百人拥有的电话机部数。 2、村固定电话安装规划普及率宜为 4060 门/百人。有线电视用户应按 1 线/户的入户 率标准进行规划。 3.4.16 通信设施的布置 1、通信规划应确定电信设施的位置、规模、设施水平和管线布置。 2、通信设施应设在环境安全、交通方便,符合建设条件的地段,规划宜靠近上一级电 信局来线一侧,应设在容量负荷中心。 3、通信工程

30、设施应便于架设、巡察和检修。 3.4.17 燃料规划 1、燃料规划应密切结合集中居民点的规模、生活水平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统筹规 划。 2、坚持村燃料选择多元化,集中与分散供给相结合,政府引导与本地积极建设相结合 的原则。 3、距气源近、用户集中的集中居民点应依托城镇供气;距气源较远的集中居民点燃料 可以罐装液化石油气为主;对于散居农户和偏远地区,提倡使用沼气,推广太阳能等清洁能 源的使用,结合垃圾、粪便、桔杆等有机废物的生化处理,因地制宜的搞好分散式或相对集 中式的沼气池建设,变废为宝,综合利用。 4、燃料需求预测标准:居民天然气生活用气量指标为 0.51.2m3/户日。 3.4.18 环

31、境卫生设施布置原则与标准 1、集中居民点垃圾收集、处理宜采用“村舍收集、乡镇运输、区县处理”的方式,实 现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和处理。 2、因地制宜地选择村垃圾处理处置方式。距城镇近、居住相对集中的集中居民点应依 托城镇垃圾处理系统,采取卫生填埋或焚烧等方式进行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偏远山区或散居 的地区生活垃圾宜采取封闭填埋等无害化处理手段。 3、结合集中居民点当地条件,建造便于清除粪便、防蝇、防臭、防渗漏的户厕和公厕。 根据当地的用肥习惯,采用沼气化粪池、沼气净化池、化粪池、高温堆肥等多种形式对粪便 进行无害化处理。 4、环卫设施规划标准 因地制宜地确定集中居民点环卫设施规划标准(见表 3.4.2

32、0) 。 表 3.4.20 环卫设施配置标准 环卫设施名称配置要求卫生防护距离 公厕 建筑面积 30m2左右,水冲式、与市场设施或 公交站配套设置。 6 米 垃圾桶 每条街配备垃圾桶,由农户自行将生活垃圾 分类 10 米 垃圾箱 乡村旅游区每 50100m 设置一个,其它地区 每 100150m 设置一个 3 米 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大于 70m,原则上每户设置一个 注:(1)卫生防护距离系指产生有害因素的污染源的边缘至居住建筑用地边界的最小距离。 3.5 风貌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 3.5.1 风貌规划原则 1、 地域性原则:村风貌规划应体现村的自然环境特征,体现地域人文精神,传承地方 文化与民

33、风民俗。 2、 生态性原则: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集中居民点。 3、 经济性原则:从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等方面引导建设节约型集中居民点。 4、 社会性原则:提倡公众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促进人际交往和文明建设。 5、 适用性原则:针对村的实际情况,在设计中明确风貌建设的适用技术,使设计切实 可行。 6、 继承性原则: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3.5.2 村风貌规划要求 1、 村容村貌规划应挖掘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集中居民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民 风的特点,提炼出重庆市不同地区集中居民点风貌空间特色、景观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 色。 2、 村容村貌规划作为集中居民点整治的

34、主要依据,近期以“三建、四改、五提高”为 主要规划内容,指导集中居民点整治。 3、 风貌规划应客观真实地反映集中居民点历史,继承发扬历史风貌的精华,为风貌创 新提供依据。 4、 风貌规划应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创造性的探索适合本地的建筑风 貌特色。 3.5.3 村历史文化保护要求: 1、 经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历史文化名村和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街巷 应划定风貌保护范围,包括:核心保护区、风貌控制区、协调发展区三个层次,并制定相应 的保护管制措施。 2、 集中居民点历史文化保护范围内应严格保护该地段的历史风貌,维护其整体格局及 空间尺度,并应制订建筑物、构筑物和环境要素的

35、维修、改善与整治方案,以及重要节点的 整治方案。 3.5.4 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历史空间格局和传统建筑风貌; 2、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山体、水系、地形、地物、古树名木等要素; 3、反映历史风貌的其他不可移动的历史文物,体现民俗精华、传统庆典活动的场地和 固定设施等。 3.5.6 保护范围边界划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街道、广场、河流等处视线所及范围内的建筑用地边界或外观界面; 2、构成历史风貌与保护对象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边界。 3、保存完好的集中居民点应整体划定为保护范围。 3.6 防灾减灾规划 3.6.1 消 防 1、消防应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

36、。 2、集中居民点建筑的规划间距和通道的设置应符合集中居民点防灾的要求。集中居民 点应设消防室,面积不小于 20m2。村的消防给水、消防车通道和消防通讯等公共消防设施应 纳入集中居民点的总体和建设规划。 3、生产和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厂房和仓库,应在集中居民点边缘以外单独布置, 并满足有关安全规范的要求。打谷场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应布置在集中居民点边缘并靠 近水源的地方。打谷场面积不宜大于 2000m2,打谷场之间及其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应小 于 25m。 4、无给水管网的集中居民点,消防给水应充分利用江河、湖泊、堰塘、水渠等天然水 源,并应设置通向水源地的消防车通道和可靠的取水设施。利

37、用天然水源时,应保证枯水期 最低水位时消防用水的可靠性。 5、设有给水管网的集中居民点及其工厂、仓库、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宜设置室外消 防给水。消防给水和消防设施应同时规划,并宜采用消防、生产、生活合一的给水系统。无 天然水源或给水管网不能满足消防用水时,宜设消防水池,消防水池应不小于 50 m3。 6、有条件设室外消火栓的都市型和城郊型村应沿道路设置,并宜靠近十字路口,其间 距不宜大于 120m。消火栓与房屋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 5m。 3.6.2 地质灾害防治 1、地质灾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2、集中居民点规划选址应避开易灾地段,特别是地质灾害极易发区和高易发地区,

38、应 避免房屋选址在山区的冲沟地区和滑坡易发地区以及危岩下方。村建设应防止高挖深填。 3、泥石流防治应采取防治结合、以防为主;避让、拦排结合、以排为主的方针,并采 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管理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3.6.3 防 洪 1、集中居民点应按 1020 年一遇洪水位防洪标准设防。 2、集中居民点防洪应与当地江河流域、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绿化造林等的规划 相结合,统一整治河道,修建堤坝等防洪工程设施。 3、山洪防治应充分利用山前水塘、洼地滞蓄洪水。 4、易受内涝灾害的村,其排涝工程应与排水工程统一规划。 5、防洪规划应设置救援系统,包括应急疏散点、医疗救护、物资储备和报警装置等。 3.

39、6.4 抗震和防气象灾害 1、村抗震防灾规划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 2、村防雷减灾规划,应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3、集中居民点建筑物规划布局应避开雷电高易发地区。集中居民点建筑应按照抗震相 关规定进行建设。 4、易形成风灾的地区集中居民点规划应避开与风向一致的谷口、山口等易灾地段,并 应在迎风方向规划密集型的防护林带。 4.4. 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规划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规划 4.1 一般规定 4.1.1 按照总体布局要求,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应布置在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地段,突出地 方特色和景观特色。 4.1.2 服务中心应与防灾避难相结合,并在紧急情况下成为

40、防灾抢险指挥中心。 4.1.3 宜选择场地相对平整地带(建议场地坡度15%,以利于节约造价和平面功能的灵活 组织) 。 4.1.4 建设规模按照不同类型的村合理布置、一般建筑面积 200300 平方米,都市型和城 郊型村原则上采用上限值。 4.2 功能分区 4.2.1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内容为一楼一场,即综合楼一栋(200300 平方米) ,标 准篮球场一个(420 平方米) 。 4.2.2综合楼使用面积包括: 1、村管理用房(含档案管理)约 25 平方米; 2、多功能活动室(包括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会议、文化活动、图书阅览、学习培 训等功能)约 60 平方米; 3、计生室约 35 平方

41、米; 4、小商品超市、农贸用房约 35 平方米; 5、卫生间约 8 平方米; 6、卫生室约 80 平方米; 7、村邮政站 10 平方米以上。 4.2.3标准篮球场: 1、应以长轴方向南北朝向布置; 2、应紧临综合楼布置。 4.3 设计原则 4.3.1建筑平面功能的组合原则上分为集中式和庭院式两种形式: 1、集中式:各功能用房依靠交通走道进行联系,适用于用地相对紧凑的情况。 2、庭院式:庭院式为各功能用房围绕中心绿化庭院布置,适用于用地相对较宽裕的情 况。 4.3.2造型及立面设计: 1、风格:以川东民居建筑风格为基调,选择性地强化地方形式要素,通过色彩及附加 构件等系列化手法丰富建筑立面,达到

42、适宜于不同个体环境的艺术风格; 2、整体造型:建筑的整体造型分为坡屋顶和半坡屋顶二种处理方式;通过屋顶、檐口、 墙身、门窗、围墙等建筑立面组成要素来构建建筑的整体风格。 5.5.规划制图规定规划制图规定 5.0.1 规划图纸绘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规划图纸应标注图题、图界、指北针和风向玫瑰、比例和比例尺、规划期限、图例、 编制日期和编制单位。 2、规划图例严格按照国标 GB501882007镇规划标准中规划图例进行绘制。 5.0.2 单体建筑图纸按照国标 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导则标准绘制,严格按 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进行防雷设计。 6.6.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6.0.1 集中居

43、民点 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 6.0.2 镇(乡)总体规划 按照重庆市确定的二阶段三层次的城乡规划体系,在镇乡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由镇 (乡)人民政府组织,区县政府审批,主要解决优化镇域空间资源配置问题的规划。 6.0.3 主城九区 是指重庆市辖区内的渝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南岸区、江北区、渝北 区、北碚区、巴南区。 6.0.4 集中居民点居住建筑用地 村规划区内,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建设用地。 6.0.5 集中居民点公共建筑用地 为集中居民点服务的行政管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和商业服务等设 施的建设用地。 6.0.6 生产设施用地 集中居民点内独立设置的各种

44、生产设施的建设用地。 6.0.7 仓储用地 集中居民点内的仓库、堆场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 6.0.8 对外交通用地 集中居民点对外交通联系设施的建设用地。 6.0.9 道路广场用地 集中居民点的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6.0.10 公用工程设施用地 集中居民点的各类公用工程和环卫设施以及防灾设施的建设用地。 6.0.11 绿 地 各类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含隔离带) ,不包括各类用地内部的附属绿化用地。 6.0.12 水域及其他用地 包括规划范围内的水域、农林种植地、牧草地、闲置地和特殊用地。 6.0.13 集中居民点用电负荷 在集中居民点内,所有用电户在某一时刻实际耗用的有功

45、功率之总和。 6.0.14 集中居民点供电电源 为集中居民点提供电能来源的发电厂和电源变电所(站)的总称。 6.0.15 “三建、四改、五提高” 重庆市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要求,是指建优势产业、建基本农田、建公共设施,改建乡 村道路、改建人畜饮水、改造农民房舍、改造人居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提 高社保能力、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提高乡风文明程度。 6.0.16 都市型村 指位于重庆主城九区范围内,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村。 6.0.17 城郊型村 指位于重庆 31 个远郊区县城镇规划区以内,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村。 6.0.18 远郊型村 指重庆 31 个远郊区县城镇规划区以外的村。 6.0.19 保留、扩建集中居民点 指现有一定的建设规模,便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具有较好的或可能形成较好的对外 交通条件,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并可实施更新改造,同时,集中居民点周边用地能够满足扩 建需求。 6.0.20 新建集中居民点 指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需规划建设的集中居民点,如高山移民、三峡移民、 迁村并点及其它有利于村民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而新建的集中居民点。 附录附录 A A:村域用地汇总表:村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