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交叉臂式玻璃升降器设计要点讨论_第1页
汽车交叉臂式玻璃升降器设计要点讨论_第2页
汽车交叉臂式玻璃升降器设计要点讨论_第3页
汽车交叉臂式玻璃升降器设计要点讨论_第4页
汽车交叉臂式玻璃升降器设计要点讨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设计 计算 研究 汽车交叉臂式玻璃升降器设计要点讨论 莫建伟 韦乐侠 ( 柳州五菱汽车联合发展有限公司) 【 摘要 】 通过对玻璃实际运行轨迹与门框高度进行结构分析 、 求出适当的升降器理想工作平面、 确定升降器厚 度与安装 基准 面、 布置升降器中位线 和主臂旋 转中心及选择升 降器大小 、 布置升 降器 支撑中心区与玻璃质心线 、 布 置小齿轮 中心( 升降器手柄轴 中心 ) 位置等, 阐述了汽 车玻璃升降器与整车匹配的设计要点 。 主题词 : 玻璃升降器交叉臂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 : U 4 6 3 3 5 4 3 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1 0 0 0 3 7 0 3 ( 2 0

2、0 9 ) 0 4 - 0 0 1 9 - 0 8 St udy o n Ke y Po i nt s o f Cr o s s - Ar m Gl a s s Li f t e r De s i g n Mo J i a n we i , We i L e x i a ( L i u z h o u Wu l i n g A u t o mo b i l e J o i n t D e v e l o p me n t C o , L t d ) 【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 o n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a n a l y s i s

3、 o f a c t u a l g l a s s m o v i n g t r a c k a n d d o o r fl a m e h e i g h t ,t h e p r o p e r w o r k i n g s u r f a c e o f g l a s s l i ft e r i s o b t a i n e d , t h e t h i c k n e s s a n d i n s t all i n g r e f e r e n c e p l a n e i s d e t e r mi n e d T h e l a y o u t o f l

4、 i ft e r me d i a n l i n e a n d t h e ma i n a r l a s p i n c e n t e r , t h e s e l e c t i o n o f l i f e r s i z e ,t h e l a y o u t o f s u p p o r t i n g c e n t r a l a r e a a n d g l a s s g r a v i t y l i n e , a s w e l l a s t h e l a y o u t o f s ma l l g e a r c e n t e r l o

5、c a t i o n ( 1 i ft e r h a n d l e a x i s c e n t e r ) e t c a r e c a r r i e d o u t , fi n a l l y t h e k e y p o i n t s f o r t h e ma t c h i n g d e s i g n b e t w e e n g l a s s l i ft e r a n d c o mp l e t e v e h i c l e a re d i s c u s s e d Ke y wo r d s : Gl a s s l i f t e r ,

6、 Cr o s s - Ar m, De s i g n 1 最常用的 2种玻璃升降器性能特点比较 2 交叉臂式升降器与整车匹配设计要点 现代汽车中最常用的玻璃升降器有交叉臂式升 降器与绳轮升降器 2种。交叉臂式升降器总体刚度 好 , 对玻璃支撑区域宽 , 玻璃上升、 下降过程中稳定性 好 , 通过布置玻璃上升 、 下降过程蓄能装置“ 平衡弹 簧” 可大大减少升降器滑动配合面的接触应力 , 提高 升降器的运行寿命; 缺点是运行中受到侧面因玻璃弧 度引起交叉臂变形而产 生的应力增加 了运行阻力 , 且 其本身质量比绳轮升降器大。 绳轮式升降器可以适应 玻璃弧面半径小于 2 0 0 0mm的车型(

7、 轿车为了美观, 玻璃弧面半径或曲率半径通常小于 2 0 0 0 mm) , 运行 时 噪声低 , 主要 元件 是塑料 件 , 占用金 属少 、 质 量轻 , 对减轻车门质量和车门铰链负担有利 ; 缺点是支撑玻 璃区域窄, 玻璃上升 、 下降时若两侧受力相差过大玻 璃扭转与两侧导轨的摩擦力大增会被卡住, 钢丝绳绕 线复杂, 若松动则容易相互缠绕脱轨而失效 , 钢丝绳 如果润滑不好与导轨摩擦会增大,绷断几率很高 , 由 于没法安装玻璃上升 、下降过程蓄能装置 “ 平衡弹 簧” , 手动绳轮升降器转动手柄上升用力很大, 而下降 时玻璃下降太快手柄用力小, 手感很差。 综合上述 2种升降器特点 ,新

8、车型设计时建议 优先选用交叉臂式升降器 ,没有布置交叉臂式升降 器条件时再考虑选用绳轮升降器。 2 0 0 9 年第 4期 2 1 玻璃实际运行轨迹和门框高度进行结构分析 图 I 是车 门纵 向剖面 ( 从车 头往车尾看 ) 示 意图 。 其中, 玻璃实际运行轨迹面是指玻璃在前、 后侧玻璃 导槽 和 门框 胶条 槽 内上 、 下 滑动形 成 的轨迹 , 一 般设 计成正圆弧面、 双曲线面或其他一些美观样条组成的 光滑平顺表面 , 通常与车门框外形保持一致 , 以保证 玻璃与车身曲面的连续性与光顺性 ; 升降器上止点是 指玻璃上升到门框顶点时玻璃导槽的位置 , 反之为对 应的下止点 ; 升降器上

9、止点到下止点的距离称为升降 器总行程 , 刚好是车门框高度。一般大型货车( 客车) 玻璃实际运行轨迹的圆弧半径或曲率半径 在 3 0 0 0 - 4 0 0 0 m m之 间,微 型客 车在 2 0 0 0 3 0 0 0 mm之 间 , 轿 车一 般 在 1 5 0 0 - 2 3 0 0 m m 之 间 , 一 些 跑 车 、 造 型 特别的概念车可能会小于 1 5 o 0 mm; 门框高度 日一 般说来货车 微型车 轿车, 在 3 5 0 - 6 0 0 mm之间。 当玻璃托槽跟随玻璃 由上止点运行 到下 止点 时 , 在 方 向上发生 的最 大总 变形量 称 为总挠 度 B, 一X R

10、2 - l t Z 4 。 值对升降器的运行阻力 、弹性变形以及耐久 性有重要影响 , 日值太小玻璃与腰线密封胶条的压 力值小 , 密封不好 ; 值太大升降器变形大 , 玻璃与 胶条摩擦力大, 容易发生永久性变形。 考虑到升降器 一 】 9 一 设计 计算 研究 本身允许的最大弹性变形以及车门的密封需要 , 日值 根据车型大小一般在 8 - 1 8 mm之间。大尺寸的升降 器 值可以取大一些 ,小尺寸的升降器 B值可 以取 小一些 。 值在 8 - 1 4 mm之间时选用适应变形能力 一 般的交叉臂式升降器 ; 而 值在 l 4 1 8 mm之间时 选择适合变形更大的绳轮式升降器 ;当 值大于

11、 1 8 m m时, 绳轮式升降器钢丝布置与导轨 圆弧发生的干 涉 量过 大 ,钢 丝绳 容易 与导 轨 圆弧发 生强力 摩 擦而 损坏 , 需要选择其他不常用类型的升降器。因此 , 应 尽量避免将车窗玻璃 轨迹 线的圆弧半径设计 的过 小 , 导致 日值过大而给升降器布置设计造成困难。 图 1 车 门 纵 向 剖 面 玻 璃 运行 轨迹 不 恿 2 2 升降器理想工作平面设计 升降器挠度布置如图 2所示 。升降器理想工作 平面是指没装玻璃的状态下升降器玻璃导槽在完全 自由时上 下 滑动经 过 的轨迹 平 面 ; 装 上玻 璃后 , 玻 璃 停 在任 意位 置导槽 会 被玻璃 挤 压或拉 伸

12、而离开 升 降 器理想工作平面一段距离 ,这段距离称为升降器 的 运行挠度 。 把玻璃实际运行轨迹分割成 3段 , 总挠度 也被分成 , 、 及 3 3处挠度 。 升 轨迹 面 图 2升 降 器 挠 度 布 置 玻璃处于门框顶部 ( 即闭合状态 ) 时升降器玻璃 托槽被玻璃往车内压迫 , 若 曰 大一些玻璃托槽可 以 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向车外 ( 方向) 推玻璃向腰部 密封胶条挤压 ,对车 门玻璃的密封和降低零件相互 振动噪声有利 ,但 , 太大会对升降器正 常运行不 一 2 O 一 利 , 迫使升降器长臂发生太大变形 、 增 大玻璃运行摩 擦力 , 因此 。 取值范围在 5 1 2 mm之间

13、。 B z 是指主臂中心线 、 副臂 中心线与玻璃导槽完 全重合时 的挠度 , 此时玻璃导槽被玻璃往车外拉伸 , 避免了玻璃导槽与主臂或副臂发生干涉 ;另外它可 以起 到 分 担 升 降器 上 止 点部 分 挠 度 ( 变 形 ) 的作用 , 避免 过大 。因此 日 z 取值要在保证避免玻璃导槽 与 主臂 或 副 臂 发 生 干涉 的前 提 下 视 大小 适 当调 整 , 一般取 2 - 5 mm之间。 3 要在保证 B。 、 2 取值合 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小 , 以减少玻璃受到的摩擦力 , 降 低升降器手柄 的启动力矩或减低 电机 的启动电流。 升降器理想工作平 面必须依照 以上原 则来布 置

14、 , 升降器理想工作平面可不与 Y Z平面平行 , 也可 不完 全垂 直 于 , 平 面 ( 地 面 ) 。 2 3 升降器厚度 、 安装基准面的确定 升降器厚度 ( 图 3 ) 是指升降器理想运行平面到 升降器安装基准面之间的平行距离 ;升降器安装基 准面是指 固定升降器的车 门内板平面 ,一般包括固 定 座板 和 固定滚 轮滑 槽 的 2处 平 面 ,通常 为 了模具 制造、 测量方便等原因把这 2处设计在 同一平面内。 升降器厚度的取值主要依照 2个原则 :确保升降器 支 撑玻 璃 的距离 不 因过长 而 导致 升降 器所 受扭 矩 过 大 , 发生大的变形 ; 升降器安装平面不影响其他

15、功能 件 比如 门锁 、 门限器 等零 件 的布置 。 因此 给 出升降 器 厚度的一般经验值是 3 O 4 5 m m之间,不推荐取太 大值 , 否则升降器机构强度会降低。 安装基准 图 3升 降 器 厚 度 选 取 不 意 2 4 升降器中位线、 主臂旋转 中心的布置 以及升降 器大小的选择 中位线 、 主臂旋转中心布置如图 4所示 。 升降器 中位线是指升降器的小导轨中心线 ,小导轨将副臂 一 端 的滚轮 圆心与主臂旋转 中心保持在 中位线上 , 副臂另外一端的滚轮中心与主臂滚轮中心连线( 玻 璃导槽中心线 )在运动过程中也始终与中位线保持 平行 , 从而实现玻璃 的水平升降。 当升降器

16、 的玻璃导 槽 运 动 到 中位线 时 , 主 臂 中心 线 、 2个 副 臂 中心 线 与 汽车技术 L 设 计 计算 研究 玻璃导槽中心线完全运动到同一水平面上。中位线 将升降器总行程分为上行程 。 与下行程 z 。对没 有特殊布置要求的车门, 。 与 : 大致相同 , 相差最 大不能超过 4 0 m m, 以保证主臂不会弯 曲, 从而保证 主臂强度以及材料利用率。 图 4中 位 线 、 主 臂旋 转 中心 布 置 升降器大小主要指主臂长度, 主臂长度小, 则升 降器交叉支撑臂的宽度 、 小 , 支撑玻璃 的稳定性 差 , 如 图 5所 示 ; 主臂 长度 越大 , 、 越 大 , 支撑玻

17、 璃 的稳定性越好 。 但主臂长度还受到以下因素的限制, 主臂顶端滚轮运动圆弧轨迹不能过于靠近门锁布置 区, 否则容易造成干涉; 为保持升降器总传动比不会 减少 太多 ,主臂长 度增 大需要 相应增 大扇形 齿板 半 径 , 增加升降器质量 , 以加大车门铰链的负担 ; 主 臂工作转角取 6 0 。 9 5 。 ,以便选取较合适 的平衡 弹 簧 ; 扇形齿板半径 R 增大后 , 手柄旋转半径 尺 轨迹 也会相应靠近仪表板 , 容易造成干涉, 如图 6所示 。 图 5升降器主臂 R 过小 图 6 升降器主臂 R 过 大 2 5 升降器支撑中心区与玻璃质心线的布置 支撑中心区域与玻璃质心的布置如图

18、 7所示 , 交叉臂的旋转中心从 上止点运动到下止点时在 y 方向的投影区称为升降器支撑中心区。交叉臂式升 降器支撑玻璃的 2个支撑点 比绳轮式升降器支撑点 宽得多 ,在升降器支撑 中心区内玻璃质心的少量偏 移对升降器支撑玻璃稳定性几乎没有影响 ,因此升 降器主臂旋转 中心在 】 , 方 向的布置可以在保证玻 璃质心落在升降器支撑中心区的基础上适度偏向玻 璃的长边 , 以抵消玻璃长边滑动摩擦力 与玻璃短 边滑动摩擦力 的差值 。 2 0 0 9 年第 4期 点 图 7支 撵 中心 区域 与 玻 璃 质 心 的布 置 2 a 小齿轮中心 ( 升降器手柄轴中心 ) 位置的布置 当升降器上行程 大于

19、下行程 时 ,小齿轮 中心需绕主臂旋转中心往下偏转一定角度 ( 一般与 中位线夹角不超过 2 0 。 ) , 在保证主臂可在大齿轮中 间区域焊 接 的同时 还可让 手柄 的运 动轨迹 避开 仪表 板突出部分 , 如 图 8所示 ; 当升降器上行程 , 小于 下行程 : 时, 小齿轮中心需要绕主臂旋转 中心往上 偏转一定角度 ; 当大 、 小齿轮传动比增大 , 即大齿轮 齿数越多时升降器手柄运动轨迹越靠近仪表板 , 从 而增加干涉的风险 ;应尽量将升降器手柄的运动轨 迹处于乘员手部可以舒服驱动的区域 内,如图 9所 示。 若车型只装配电动升降器 , 不考虑装配手动升降 器 , 可 以不考 虑手柄

20、 驱动轨 迹 。 一 图 8小 齿 轮 中心 的布 置图 9乘 员 手部 舒 适 驱 动 区域 3 升降器细节结构设计要点 3 1 升降器与玻璃受力分析 升降器上升阶段受力分析如图 1 O所示。其中, 肘。 为平衡弹簧受压缩时对主臂旋转中心产生的扭 矩 ; 为手柄轴在制动鼓 中转动时自锁弹簧与制动 鼓摩擦产生的阻力力矩 ; 为手柄对手柄轴施加的 驱动扭矩 ; 为驱动机构传递 的扭矩与 。 之和。 一 21 一 , 0 Z 一 设计 计算 研究 图 l 0升 降 器 上 升 阶段 受 力 分 析 对玻璃进行受力分析有 : F = G ( 1 ) 式 中 , F 为升降器 上升时玻璃受的力 是两侧

21、 玻璃胶条对玻璃 的摩擦力 为腰部玻璃胶条对 玻 璃的摩擦力 ; G为玻璃所受重力 。 固定 的车 门系统 、 、 这 3个值 变 化不 大 , 为方便研究将这 3个摩擦力合并称为 , ,为定值常 数 , 即 : F 弓、 畸 对升降器进行受力分析 : F = 2 X C O S O R = 2 ( Ml + i M) x c o s a R ( 2 ) 式中 , i 是升降器大 、小齿 轮的传动 比; 是升降器 主臂 长 ; 为中位线 夹 角 ; 对 于手动 升 降器 是手 柄 的启 动力矩 , 对 于 电动升 降器是 电机输 出轴扭 矩 。 联立 式 ( 1 ) 、 式 ( 2 ) 有 :

22、 2 ( Ml + i x M) x c o s a R = G+ F 故 有 : M= c o s a ( G + F ) R 一 1 2 x i 升降器下降阶段受力分析如图 1 1所示 。 对玻璃 受力 分析有 : F” = G F ( 3 ) 式 中, , 为升降器下降阶段玻璃所受的力。 升降器下降阶段对升降器分析有 : F” = 2 x M X C O S R ( 4) 联 立式 ( 3 ) 、 式 ( 4 ) : 2 x ( i M M1 ) x o s a R = G F ( 5 ) 故有 : M= t ( G F ) x R c o s a+ I 2 x i ( 6 ) 通 过对

23、 图 1 0 、 图 1 1 分 析 可得 出 , 在 上 止点 处 平 衡弹簧对玻璃 的支撑力最小,升降器所需要的驱动 力矩 M 达到最大 ; 当玻璃下降到下止点时平衡弹簧 收缩最大、 反弹力最大, 升降器所需克服的力矩也会 一 2 2 一 达到最大值 ,必须对齿轮传动比以及平衡弹簧的力 矩一 转角特性曲线进行优化设计 ,让行程范 围内平 衡弹簧 的反力矩与玻璃 的重力和阻力尽可fl A , , 以 减轻升降器驱动机构的负担 , 增加升降器寿命。 r _ ,一一一 、 、 图 1 1升 降 器 F降 阶段 受 力 分 析 3 2 升降器传动 比的选取 由式 ( 5 ) 、 式 ( 6 ) 可

24、 以得 出 , 齿 轮 传 动 比越 大 , 升 降器驱动机构所需要的启动力矩 越小 , 因此设计 时可减少小齿轮齿数 、 增加大齿轮齿数, 从而达到增 大升降器传动比的 目的。手动升降器传动比越大玻 璃 运行 速度 越慢 ,若 玻璃 从下 止点 运行 到上 止点 时 手柄所需要转动的圈数大于 5 ,会让操作人员觉得 升降太慢而感到不舒适 ;电动升降器传动比越大对 驱 动 电机输 出扭 矩要 求越 小 , 电机 可 以以较 小电流 、 较 高转 速驱 动 , 对 电机耐 用性 有利 。 目前 国内外各 类 升降器产品的传动 比取值一般都在 1 2 - 2 8之间。 3 - 3 平衡弹簧设计计算

25、 平 衡 弹簧 是 厚 度 2 3 5 m m、 宽度 5 9 m m、 弹 簧 钢卷制 4 6圈的螺旋状卷簧 ,除了在升降器上升 、 下降时起到缓冲作用外 , 它还是玻璃上升 、 下降过程 的蓄能装置。 在玻璃下降时, 平衡弹簧旋紧而张力增 大 , 使玻璃下降较平稳 ; 而玻璃上升时, 弹簧的张开 弹力可减轻升降器主动驱动部分大部分负担 ,提高 零件 的寿命 。 3 3 1 平衡弹簧工作原理及特性曲线 对 一般 的平 衡 弹簧 转 角 一 扭 矩 数据 分 析 可 用 如 图 1 2所示的测试方法 , 平衡弹簧扭矩与转角的关系 特性 曲线如图 1 3所示 。 由图 1 3可算出平衡弹簧倔强系

26、数 K: K = = 0 0 7 0 3 N m ( 。 ) 由 图 1 3分 析 可 知 , 由于 尺寸 圈数 少 , 工 作 转 角 范 围只有 0 1 4 0 。 , 当平衡 弹 簧被 压缩 到 l l 0 。 左 右 时 弹簧各圈之间开始接触称为并圈,这时各圈受力不 汽 车技术 , llII f , 设 计 计 算 研 究 再 均匀 局部 产生 干涉应 力 ,扭 矩 不再与转 角 成正 比 , 而是陡然上升 , 若继续压缩 , 弹簧将发生不可恢 复的局部永久变形而损坏。止点平衡弹簧对玻璃的 支撑力最小 ,为了让平衡弹簧在上止点就可以产生 一 定扭矩以便产生较大助推力 ,平衡弹簧应该预压

27、 缩在上止点旋转一定角度, 这个角度称作预紧角。 预 紧角大, 平衡弹簧对升降器助力好 , 但是预紧角太大 时上止点转角过大 , 弹簧损坏 , 反弹力太大也会让升 降器驱动部分受到强大应力而损坏。因此平衡弹簧 实际工作角在 3 0 。 - 1 2 0 。 之间 ,预紧角 区间为 0 。 3 0 。 ,这也是确定升降器主臂工作转角在 6 0 。 - 9 5 。 范 围内的原 因 。 图 1 2 1 2 1 O 拿 8 Z d 2 0 平衡弹簧转角一 扭矩测量简图 并圈后倔强系数急剧增大 图 l 3半 衡 弹 簧转 角一扭矩 特 性 曲线 3 3 2 平衡弹簧在升降器运行过程中的平衡作用 给定中位

28、线位置、 主臂旋转中心; 升降器的主臂 长度 = 0 3 m; 平衡弹簧预紧角 口= 2 0 。 ; G = 2 5 N、 2 0 N( 恒定不变) ; 工作转角区间 2 0 。 一 9 0 5 。 。 当主臂绕旋转中心偏转 0 时,平衡弹簧对玻璃 产 生的垂 直 向上反 弹力 : F I = 2 K0 c o s ( 6 5 5 。 一 0) R 若用如图 1 3所示的平衡弹簧 , 将 K= 0 0 7 0 3 N m ( 。 ) 代入可得 : F = 2 x 0 0 7 0 3 0 c o s ( 6 5 5 。 一 0) o 3 2 0 0 9 年第 4期 根据 绘 图软件测 绘 出主臂

29、偏 转 角 0 与 平衡 弹簧 对玻璃产生的垂直向上反 弹力之间 的对应关系 曲 线 , 如图 l 4所示。 图 l 4平衡弹簧预紧角为 2 O 。 时主臂偏转角与平衡 弹簧 对玻璃产生的垂直 向上反弹力 的对应关系曲线 从 图 1 4可以得出 ,在上止点时 与阻力差值 。较大 ,驱动机构要用较大的力矩才能驱动玻璃 , 可用如图 1 5所示的方法加大平衡弹簧预紧角 , 使平 衡 弹 簧预 紧角 实 际 区 间往后 移 到 4 0 。 1 l 0 5 。 之 间 。 让 与总阻力差值 艿。 、 z 尽 可能接近 ,当 t = : 时 , 有 : G+ i =El 一G+ F 2G=F + 。 0

30、 = 4 0 。 时 , = 2 c o s ( 8 5 5 。 一 0) R 在 区 间( 4 0 。 , 1 1 0 5 。 ) 内有最 小值 : i = 2x Kx 40 。 c o s 4 5 5。 0 3 =l 8 6 91 K 0= 8 5 5 。 时 , F l = 2 KO C O S ( 8 5 5 。 一 0) R 在 区 间 ( 4 0 。 , l l O 5 。 ) 有 最 大值 : = 2 x K x 8 5 5 。 c o s ( 8 5 5 。 - 8 5 5 。 ) o 3 =5 7 0 K 将 = 5 7 0 K、 F l ; = 1 8 6 9 1 K代人

31、2 G = F + j 得 : 2 x2 5 =5 7 0 K+l 8 6 9 1 K K = 0 0 6 6 l N m ( 。 ) 根据以上分析将平衡弹簧预紧角由 2 0 。 调整到 4 0 。 ; 将倔强系数 由 0 0 7 0 3 N m ( 。 ) 调整到 0 0 6 6 1 N I n ( 。 ) 。 调整后平衡弹簧 曲线主要分 布在上升阻力 与下降阻力的中间区域 ,实现了升降器驱动机构负 荷平缓变化 、 平稳运行。 手动升降器此时乘员驱动手 柄最省力舒适 ;电动升降器此时电机需要工作电流 最小 , 可以更好的保护汽车蓄电池 , 又可节约能源。 通过分析可知 ,一个工作循环内驱动机

32、构需要 一 2 3 设计 计算 研究 做的总功仅与玻璃重力和玻璃胶条摩擦力 F有关 , 而与平衡弹簧的 曲线形状无关。 平衡弹簧可以使 升 降器驱动机构在玻璃上升阶段需要做 的功 与 玻璃下降阶段需要做的功 大致相等 。降低玻璃 与胶 条 之 间 的摩 擦 力 F是 减 少 升 降器 驱 动 机 构 总 负荷 的较好 方法 ,如 图 1 6所示 ,在 F由 2 O N减 少 1 0 N时 , 升降器驱动机构负荷( W 、 W 的阴影区) 大 大降低 。 0 上止点 2 0 4 0 下止点1 0 0 1 2 0 G- F= 5 0N 下降阶段 心 G=2 5 N 图 l 5 平衡 弹簧预紧角调整

33、为 4 0 。 时主臂偏转角与平衡弹 簧对玻璃产生的垂 直向上反 弹力 的对应关系曲线 上 下止点 图 1 6玻 璃摩 擦 力 2 0 N减 少 到 1 0 N 时 E l 一 对 应关 系 曲 线 计算 出合理 的平 衡 弹簧倔 强 系数之 后 ,综合 考 虑 平衡 弹簧 有 效 圈数 、 并 圈 角度 、 截 面设 计 、 热处 理 硬度等工艺 ,试验测绘 出平衡弹簧 的转角一 力矩特 性 曲线 , 根据 曲线计算实际 K值 , 多次调整使 实际 K值尽量接近理想值。 3 4 主要影响升降器性能的其它设计 3 4 1 大 、 小齿 轮 的设计 为使升降器的齿轮副传动比增大,小齿轮齿数 应尽

34、可能小。 考虑到传动副的平稳性 、 折齿强度以及 加工性 , 一般取齿 轮所允许的最 小值 6 8齿 , 模 数 取 2 0或 2 2 5 。小齿轮一般采用含铜 的粉末冶金材 料通过冲压 、 烧结加工而成 ,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孔 吸油 、 耐磨 、 工艺容易实现、 生产效率高 , 但对热处理 要求高, 工艺控制不好容易折断。 为达到国家汽车玻 璃升 降器行业标准 ( Q C T 6 2 6 -2 0 0 8 ) 中 1 4 7 N m 一 2 4 一 的过载负荷而不断齿的要求 ,通常采用加大小齿轮 变位 系 、齿 根 圆 ( 同时减 小大 齿轮 齿顶 圆 以避 免顶 齿) 或采用模数大一些

35、的小齿轮, 以使小齿轮单齿折 齿 强 度达 到 2 0 N m 左右 。 大齿 轮一 般采 用 2 5号 钢板 , 因为一 般钢 板厚 度 在 3 5 m m 以下 , 热 处 理 容 易 变形 , 因此 对 于外 形 尺 寸大的大齿轮不适合通过进行渗碳 、淬火等热处理 工艺提高齿 面硬度 , 只能采用含碳量较高、 表面硬度 高 的钢板 , 以提高大齿轮耐磨性 。 3 4 2 制 动 系统机 构设 计 国家汽车玻 璃升 降器行业 标准( Q C T 6 2 6 2 0 0 8 ) 中对升降器的制动系统机构有两点要求 : 玻璃 可 以在 任 意位 置 停 留 ,而 且 在 玻 璃 升 降 器 上

36、 施 加 4 0 0 N的载荷时升降器必须制动可靠 ,传动轴不得 反转导致玻璃下滑以保证乘员可以可靠控制玻璃窗 的任意开度 , 并让车辆具有一定 的防盗功能 ; 在模拟 玻 璃 上增 加 5 k g的载 荷 时 , 在 上 升过 程 中撤 消 手柄 扭矩后玻璃底边中点下降量不大于 3 mm, 以保证玻 璃 与 车窗 完全 密封 。 加大齿轮副传动比可以降低传递到制动机构的 力 矩 , 以主臂 长度 3 0 0 m m、 大小 齿 轮副 传 动 比 2 0为 例 , 当模拟玻璃上加载 4 0 0 N拉力时 , 升降器制动机 构 所需 要 制动 力矩 为 : Ma = 4 0 0 x O 3 x

37、c o s ax O 5 2 0 ( 在 中位线 时 O L = 0 ) =30 N I T lt 这样 小 的制 动力 矩一 般 手动 升 降器 的制 动机 构 都可满足 , 但是 自锁弹簧与制动鼓之间是滑动摩擦 , 自锁弹簧硬度高 、制动鼓采用的高拉深率板材零件 表面硬度低 , 制动鼓磨损 内径容易增大 , 自锁弹簧 2 个回钩回缩时与传动轴限位面没有足够的工作间隙 角 将致 使 整个 制动 机构 失效 。 因此设 计 时不但要 增加制动鼓 内表面硬度 ( 要求渗碳处理 ) , 而且要预 留足够的间隙角 。 ( 图 l 7 ) 。 对 于行业标 准 中玻璃 下 降量 小于 3 m m 的要

38、 求 ,主要通过控制装配后挡舌与 自锁弹簧 2回钩的 间隙角 来实现 , 以上面计算制动力矩 的条件为例 计算 : 的最大允许值 。 当主臂处以 中位线时 , 玻璃下 降 3 m m, 则主臂 转 过 的角 度为 a r c s i n ( 3 1 5 0 ) = 1 1 l 。 小齿 轮最 多可 转角 度 为 : 2 =1 1 o x i =1 1 1 x2 0 =2 2 2。 考虑升降器整体支撑刚度的影响以及大 、小齿 轮副的啮合 间隙 , 实际设计值还需适 当减少 , 以 保证玻璃下降量小于 3 mm。 汽 车技术 设计 计算 研究 图 1 7 制动鼓各 间隙角示意 电动升降器制动机构通

39、过蜗轮蜗杆方式实现单 向力矩 的单 向传 动 ,由于 电机的蜗 轮蜗杆 制动 力臂 大, 只要润滑良好 , 蜗轮蜗杆不容易磨损失效 , 所 以 电动升降器的制动可靠性 比手动升降器好得多 , 玻 璃一般可承受 6 0 0 N以上的压力而不下降,断电之 后玻璃下降量都在 2 mm以内,玻璃防撬性能与密 封性能都有较好保证。 表 1 手动、 电动玻璃 升降器的共同测试项 目及试验控制参考值 试验项 目 测量方法 测量仪器 试验控制与调整 车门内板的安装孔位 , 以安 安装孔位的位置偏差保证在 0 5 m l n以内 ; 装 面为基 准测 量两侧 导槽 数模设计 、 与实际位 三座标 、 两侧导槽

40、轮廓度度偏差不得超过 3 m m; 轮廓度 , 上止点 、 下止点 、 中 置对 比 专用检具 上止点 、 下止点 、 中位等 3 处挠度值与设计值偏差不大于 2 m m; 位等3 处挠度值 调整并完成上述试验后才可以进行与实车f 1 相关的其他试验 玻璃胶条 、 门框导轨以及玻璃等的零件公差应符合设计要求 ; 利 用 公 式 : F = G 上 、 中 、 下各测 3处取平均值 , 给平衡 弹簧设计计算用 ; 实际车门玻璃运行摩擦力 弹簧秤 以及 F = G F 玻璃摩擦力任意一点的实测值应小于 2 O N,否则 调整其他 配合 件的设计 与理论最佳设计偏差不应超过 2 0, 偏大可 以适

41、当加大热处理 测 试 平衡 弹 簧转 角 温度或减少平衡 弹簧截面积 , 偏小可以适 当增加平衡弹簧截面积 与 扭 矩 值 l 5 2 O个 专用夹具+ 或热处理硬度 ; 平 衡弹 簧转 角与扭 矩 特性 对应 点 , 画出平衡 弹 画有角度线 平衡弹簧开始并圈角度不应小于最大工作 角度 的 8 O,最大工 曲线 簧 转 角 与扭 矩 特性 的试验平 台 作转角超过 2 0平衡弹簧仍可恢复 ,任何部位 不发生永久性变 曲线 , 从 而求 出平衡 + 弹簧秤 形 ; 弹簧的倔强系数 平衡弹簧硬度不可以大于 H R C 5 0 , 否则容易产生裂纹而断裂 , 不 可小于 H R C 3 6 , 否

42、则弹性 不足 , 容易发生永久性变形 表 2 手动玻璃升降器的测试项目及控制参考值 试验项 目 汽车行业标准要求 测量方法 测量仪器 试验控制与调整 固定玻璃托槽 , 传动轴上施加 固定玻璃 托槽 , 传 动轴 任何部位不得断裂 、 失效或发生永久性变形 ; 操作强度 l 4 7 N m的扭矩 , 升降器各部 上( 正 、 反方 向) 施加 扭 专用试验台 观察试验过程 中变形最大 的部件 ,分 析决定是 位不被破坏或无永久性 变形 矩 1 4 7 N m 否有改进 的必要 模拟玻璃上加 5 k g负 扭矩传感器 若过大 , 应调整各齿轮啮合间隙 自锁性 小于 3m m 荷 , 断 电后 测量

43、玻璃 下 ( 精度 1 0) 降量 用 模 拟玻 璃 或 实 车 门 升 降器最 大静止 手柄扭 矩不 测量 , 上止 点 、 中上点 、 扭矩传感器 一般控制在 0 3 0 6 N m之间 , 过大平衡弹簧助 启动力矩 大于 1 8N m 中位 、 中下 点以及 下止 ( 精度 1 0) 力作用太小 , 过小说 明平衡弹簧过硬 点 5个点 的启动力矩 振 动 频 率 3 3 3 H z 、 加 速檀 2 9 4m s 、上下振动 4 h后各 玻璃停 留在 中位 , 加 挂 振动试验 设计 振动测试 实测值不能大于 l m m, 否则应调整制 动机构 的 连接部 位无 脱落 、 松 动 , 玻

44、璃 2 倍重力的重物 下降量不大于 5m m 每 5 O 0 o次循 环检查记 录启动力矩 , 查看各摩擦 副的磨损情况 ; 2 万次工作循环后 , 做平行度 、 下降量 、 启动力矩 等 3项测试 , 性能下降 2 0 ; 模 拟玻璃+ 摩 擦力或 用 制动鼓 内壁的磨损量 不应大于 O 3 mm、自锁弹 耐久性 调整好 的实车 门测试 , 专用 试 验 台 + 簧工作 间隙变化量不应超过原先的 5 0 ; 测试 2 万次工作循环 测 试 速 度 5 7个 循 环 计数器 测量 转动 轴与安 装板 配合 孔 的磨 损量 不 大于 分钟 , 共 2万次循环 0 5m i l l ; 交叉 臂

45、旋转 处 垫 片 直 径 的磨 损 量 不 大 于 0 - 3 m m ; 齿轮任意一齿的磨损量不大于 0 4 m m,齿的两 面磨损应相差不大 2 0 0 9 年第 4期 一2 5 设计 计算 研究 表 3 电动动玻璃 升降器的测试 项 目以及控 制参考值 汽车行业 试 验项 目 测量方法 测量仪器 试验控制与调整 标准要求 建议 小于 5 A,装实车 门测试 应该与标准模 拟负载测试结果 模 拟 玻 璃 负 载 6 0 N, 相 差不大 , 这样 可 以保证 电机 电刷 、 开关触点 不受到 强电流 工作电流 小于 l 5 A 电流传感器 的冲击而烧坏 , 防止电机寿命缩 短 ; 装实车门

46、测试 ( 精度 0 0 1 A) 可以适 当增加线圈绕组 , 小电流输入 、 大扭矩输 出, 向 国外 电 机靠拢 堵转电流 小于 3 5A 工作电压 l 2 V , 试验夹具 建议小 于 1 5 A, 以保护蓄 电池 、 开关触点 运行 小于 0 3 位移传感器 与旋转臂 制造精度有 关 ,如超过 应调整焊具 , 确 保各 旋转臂 n U n 按试验试验夹具 平行度 ( 精度 0 0 1 m m) 等长 l o 0 m m 测量上止点时玻璃 向上 ( 拉 ) 压力传感器 大尺寸玻璃可 以适 当加大 , 一般 中等尺寸 的玻璃控 制在 2 0 0 关闭力 的关 闭力 ( 精度 1 0N ) 5 0 N 位移传感器 模 拟 玻 璃 负 载 6 0N ( 精 度 0 0 1 mm) , 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